唯心主義歷史觀

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 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一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

資料

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又稱唯心史觀。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但其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只涉及到國家、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觀之中,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主義歷史觀依附於神學,並成為神學的一個分支。神學家奧古斯丁把全部社會歷史說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間鬥爭的歷史,結局是上帝的信徒取勝,並在地上建立起永恆的王國,因此世俗統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書奠定了神學歷史觀的基礎。以神學形態出現的唯心史觀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各國都有所表現。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神意”、“天道”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遷、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以不變的人性為衡量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G.W.F.黑格爾則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一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堅持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情慾、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認識和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
歷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係。②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③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繫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繫,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