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效應,又稱“金魚缸法則”、“魚缸法則”等。是一種比喻,多指極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簡介

金魚缸效應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裡面的情況都一清二楚。“金魚缸效應”也可以說是“透明效應”。它是一種比喻,也就是極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由來

金魚缸效應金魚缸

金魚缸效應”是由日本最佳電器株式會社社長北田光男先生最早提出。北田光男先生認為,把增強透明度的重點放在各級經營管理者的經濟收入上,要求企業各級領導者的經濟收入和費用報銷要如實地向企業利益相關者公開,接受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批評建議,並根據員工們的意見,對經營管理進行改進。

套用

金魚缸效應金魚缸效應

企業管理

“金魚缸效應”運用到企業管理中,就是要求企業領導增加企業各項工作的透明度。企業的各項工作有了透明度,企業領導的行為就會置於全體下屬的監督之下,就會有效地防止企業領導享受特權、濫用權力,從而強化企業領導的自我約束機制。同時,員工在履行監督義務的同時,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得到極大的提升,而敬業、愛崗和創新的精神也將得到升華。

政務管理

政務公開是金魚缸效應在政府管理領域的運用。政務公開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內容公開化,對於政府籌劃或正準備進行的各項工作,如城市建設、道路規劃、醫療保健措施、事務處理等分類進行公開,並對各項工作內容及進程予以公開,任何公民都可以通過特定途徑,如政務公開欄、政務公開網路等進行查詢、監督。政務信息本身就是政府信息的一部分,政務公開,有利於政府信息公開的進一步透明化。

啟示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和透明當然會有風險,民主管理模式也不是沒有缺點,但與“專制”“威權”模式相比,卻是一種成本最低的治理模式。

在“非透明”的體制下,組織的“代言人”可以更好地實現權力尋租,因而也就越發拒絕“透明”,久而久之,“掩蓋”和“操縱”也就成了一種規則和習慣。由於缺乏制度保證,這種類型的組織解決權力尋租的唯一方法就是依靠“明君”、“清官”,依靠成立“檢查委員會”“紀律辦公室”之類的更多的機構,來落實“明君清官”的改革思路,但這種“人盯人”的方法只能造就更多的“尋租者”,頂多使組織短期偏離一下軌道,長遠來看不會對“組織”發展產生任何更好的影響。

千奇百怪的效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