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辰河戲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游的廣大地域,包括懷化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的銅仁地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陽、秀山,湖北省的來鳳、鹹豐等縣。

辰河戲以高腔為主,兼有低腔、崑腔、彈腔。舊時稱“高腔班”。十九世紀引進彈腔,後又受常德漢戲影響,加入了漢劇藝人和劇目。聲腔以高腔和彈腔為主,傳統劇目中有許多

整本高腔戲。彈腔則由南北二路組成,屬於板式音樂,南路深沉柔和,北路明朗活潑。
辰河高腔源於弋陽腔,融入湘西民歌、號子、儺腔而成,音樂為曲牌聯綴體。早期演唱時,一人啟口,眾人幫和,其節以鼓,不託管弦,辰河戲高腔頗有特色。它以嗩吶代替人聲幫腔,即高亢、粗獷,又飽和、濃郁,起到人聲難盡的妙處。
辰河戲表演藝術樸實、化妝簡單,無成套武功。至今樂師仍保留著古老的“圈腔點板”記譜法。角色行當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臉、丑角五大行。擅長表現悲劇。高腔傳統劇目中,保留了較多明清傳奇劇本,以擅演目連戲著稱。
辰河一帶舊稱職業戲班為江湖班,其演出可分為大願戲、小願戲、神會戲、堂戲、賣戲五種。大願戲是地方為祈禱上蒼、保民平安的酬神演唱,必演《目連》,一般在曠野空坪搭草台演出。小願戲由某家、某村或數村聯合舉辦,目的是為祈求家人、村坊清泰、豐收,多在村坊中祠堂的固定戲台演出。神會戲即各地神廟、同鄉會館、行業會館,為所供奉之神的生、忌日而舉行的娛神演唱。堂戲則是官紳、富戶為紅白喜事舉辦的演唱活動。賣戲則是人們常見的售票演出,一般在城鎮、鄉村的劇場演出。後者已成為當前辰河戲演出的主要形式。
歷史發展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經歷了久遠的歷史發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經營新區。遷徙、勞作、經營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結合,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目連》 ,這種藝術傳統,一直保留到本世紀40年代。在辰河高腔的形成過程中,青陽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至今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劇目中。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動,已極為盛行。各種祭祀酬神活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這一時期,沅水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地區緬甸、寮國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動。
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還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種重要的演出形式。城鄉間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當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參加這種演出活動。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崑腔、低腔和彈腔。辰河崑腔源於崑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崑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崑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崑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吶伴奏。清道光、鹹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崑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民國年間,辰河戲藝人生活困苦,至本世紀40年代,辰河戲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戲走向衰落。新中國建立之後,辰河戲恢復了生機,建立了一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餘劇團多達200多個。黨和政府重視對這一古老劇種藝術遺產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台。經過整理改編的辰河高腔《破窯記》和《李慧娘》二劇,曾到北京進行匯報演出。80年代以來,又舉行了辰河戲教學演出,挽救和繼承傳統藝術,湖南省藝術學校還開設了辰河戲科,辰河戲有了培養人才的專門學校。
演奏形式

辰河高腔音樂,系曲牌聯套體,高亢、粗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曲牌用“犯腔”轉調,手法多變,與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嗩吶幫腔。表演藝術樸實,在武戲中,融合了湘西民間拳術的招式,有濃郁的鄉上氣息。隨著山區的開發,藝術交流增多,辰河戲吸取漢劇和其他劇種的長處,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老一輩名演員有向代健(生)、安啟家(淨)、米殿臣(淨)、楊錦翠(旦)、舒洛成(小生)、楊世濟(生)等。
辰河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是嗩吶、 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鑼、雲鑼、鈸、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課子、尺板等。本地特製的高腔嗩吶,聲音高吭,發音柔和,音色優美,近似於女高音,能與唱腔溶為一體,在幫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濃郁。
早年,辰河高腔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外、副、末、貼八行。清末民初之後,變為生、旦、淨、醜四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紅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搖旦、老旦。
表演藝術

辰河戲中,還包含有辰河崑腔、低腔和彈腔。辰河崑腔源於崑山腔。大約在明代中期,崑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崑腔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崑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吶伴奏。清道光、鹹豐後,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後來到洪江,參加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另外,毗連地區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戲逐步發展成為以高腔為主, 兼有崑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劇目
辰河戲劇目豐富,高腔傳統劇目中,保留了較多的明清傳奇劇本。它的四大本看家戲為“蘇”(演蘇秦故事的《黃金印》)、“劉”(演劉知遠故事的《紅袍記》)、“潘”(演潘葛故事的《一品忠》)、“伯”(演蔡伯喈故事的《琵琶記》);又有《天開榜》、《苦玉杯》、《坐衙嘲笑》、《金盆撈月》、《三闖擋夏》、《裝瘋油鍋》等具有本劇種特色的劇目。高腔經過挖掘整理,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戲,如《破窯記》、《李慧娘》等。崑腔劇目僅存有一些單折,如《百花亭》中的《斬巴》,《拜月亭記》中的《走雨》、《招商店》,《紅梅閣》中的《判奸》 。低牌子僅有曲牌,無劇目。

現存高腔劇目有連台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目連》有“戲娘”之稱,一是說明其古老,二是由於它包括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戲的鑼鼓點子,演唱時排場豐富。整本戲和單折戲劇目,多系明、清傳奇古本。長期以來,藝人和參加圍鼓的文人,對傳奇古本作了大量通俗化工作,使其雅俗共賞。整本戲中,蘇(《黃金印》)、劉(《大細袍》)、 潘(《一品忠》)、伯(《琵琶記》)稱為四大本看家戲。另有《三闖檔廈》、《裝瘋跳鍋》等劇目很有特色。辰河崑腔、低腔劇目基本失傳,但仍有不少曲牌和唱詞為藝人們抄錄保留,有22個單折戲存在高腔劇目中,如《紅梅閣》的“判奸”、《龍鳳劍》中的“火燒軒轅墳”、《拜月亭》中的“走雨”、“招商店”、《百花亭》中的“斬巴”等。彈腔劇目現存350個,除《打瓜招親》、 《荷花配》等大量劇目外,多與武陵戲、荊河戲相同。
現狀
現在這樣一個完整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並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古老劇種,已走到了幾乎失傳的地步。目前,只有瀘溪縣辰河戲高腔劇團堅持下來,多年來這個劇團下鄉演出均自帶交通工具、自帶舞台道具、自帶鋪蓋,不向

為了繼承辰河戲的優秀傳統,謀求新的發展,該劇團還招收數個縣市國小員多名。如今,不少學員已成為辰河戲的中堅力量,活躍在城鄉舞台上。辰河高腔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瑰寶,戲劇的活化石。現在,辰河戲已深深地紮根於湖南的湘西,成為當地人的精神大餐。
中國戲曲3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劇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中國戲劇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