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博物館

越劇博物館

越劇博物館位於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州市鹿胎山下,是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於1990年10月18日竣工開放。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越劇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逐漸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越劇博物館分為兩個展廳,系統的介紹了越劇的起源以及發展、壯大的過程,收藏了多個珍貴藏品,展現了越劇發展中的風風雨雨。這裡風景秀麗、建築古樸典雅、越曲動人,山與人,人與曲,秋水共長天一色,實在是增長見聞,陶冶情操,放空心靈的好去處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越劇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越劇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在中央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廳和文物局、嵊州市人民政府等上級部門的關懷重視下,於1990年10月18日竣工開放。總投資131萬元,計建築面積2253.06平方米。她坐落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州市鹿胎山下,與剡溪名勝“溪山第一樓”相鄰,和譽有“越劇藝術家搖籃”之稱的越劇之家相連。四季如春的鹿山,古樸典雅的建築,悠揚動聽的越曲,彼此融為一體,使其成了又一旅遊勝地。

展館介紹

第一展廳。這一展廳為越劇起源時期,分為落地唱書、歌班和紹興文戲男班三個階段。“落地唱書”是19世紀中葉師縣民間的一種曲藝形式的說唱,常在勞動或休息時在田間地頭說唱,後來發展到沿門說唱。20世紀初,落地唱書變為唱走台書。1906年開始搭台演出,簡稱“小歌班”又稱“的篤班”。這一年的三月初五被定為越劇的誕生日。1922年,小歌班進上海“大世界”演出,上海《申報》廣告用了“紹興文戲”的名稱,故而越劇又稱“紹興文戲”,因當時全是男演員,故又稱“紹興文戲男班”。這裡展出了越劇起源時期“戲子”用過的道具和化妝用品,代替胭脂的是普通大紅紙,代替眉筆的是煤油燈芯上的煤渣,演出舞台是底下覆二口稻桶,上面橫幾根木槓,再鋪上幾塊門板而形成“小草台”。

這裡還展出了目驚心的《關書》,上面寫著:“三年學徒,一年幫師,違反班規,打殺勿論,生老病死,聽天由命。”《關書》血淋淋地揭示了舊社會“戲子”學戲的艱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子”的悲慘命運。

第二展廳。這裡介紹的是越劇發展時期的情況,分為紹興文戲女班和女子越劇兩個階段。20年代初,開始組織女子小歌班,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的名義進上海演出。30年代中期,“紹興文戲女班”常被稱為“女子越劇”,這就是越劇劇名的來歷,這裡展出了“小白玉梅”、“三花一娟”及“舞台十姐妹”的各種照片。還介紹了上海“雪聲”劇團以袁雪芬為代表的“新越劇”改革情況,其中《祥林嫂》的演出標誌著越劇改革在內容上有了較大的突破。這裡還展出了1943-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的“的篤戲”的改革情況。在舊社會,“戲子”的命運是悲慘的。展覽介紹了年僅27歲的“越劇皇后”筱丹桂,因不堪戲霸張春帆的凌辱,於1942年10月13日自殺身亡。還有年僅21歲的小生馬樟花,被黑暗勢力包圍,受盡欺壓,心力交瘁,憂鬱而死。這些遺物和遺像,給人們以深深刺激。

第三展廳與展廊。這裡展示解放後,越劇鼎盛時期的情況。一進展廳,當年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接見越劇演員的照片,展現在醒目的地方。從這裡我們了解到,在黨中央的關懷下,越劇藝術迅速繁榮,在劇目創作、表演藝術、音樂唱腔、人材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越劇也逐步形成了細膩真切、秀麗文雅、優美抒情、清越柔和的藝術風格,使越劇從嵊州走向上海、走向全國,成為我國繼京劇之後的第二大劇種。

負責人

從籌建到竣工開放後,負責人有丁一、應海民、錢永林。1994年1月正式任命高月英為副館長。

陳列

《越劇發展史》陳列詳實而系統地反映了越劇發展的面貌,展示了越劇在形成、發展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不斷改革創新走向繁榮的歷程。有三個展廳和一個越劇藝術欣賞廳。第一展廳為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三個時期;第二廳為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兩個時期;第三廳為解放後繁榮發展時期;越劇藝術欣賞廳除了能欣賞到由本館人員為觀眾準備的越劇藝術聲像精品之外,愛好者還可以自娛自樂地互相切磋,進行藝術交流。

珍貴藏品

銀花深玫瑰紅五彩鱗形光片龍紋蟒:製作於20世紀30年代。蟒上主題紋飾為光片繡單龍戲珠紋。共耗用258670多片光片。不但體現了那個時代越劇服裝的特點,更是越劇舞台服飾之最。
袁雪芬黑柄綴花雲帚:手柄處用黑色、白色細棕繩編成幾何花紋,並綴白色、紅色絲線纓。馬尾毛連線手柄處有一黑色塑膠網罩。此雲帚跟隨袁雪芬近50年。

特色活動

劇表演唱,根據越劇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不定期組織專業演員、業餘愛好者舉行演唱藝術切磋交流活動。

越劇起源

越劇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原嵊縣)。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在越劇藝人的努力下,越劇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落地唱書

越劇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說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沿門唱書”,創造了[四工合調]。到同治年間(1862--1874),“沿門唱書”逐漸從站立人家門口演唱變為在廳堂、茶樓內演唱,稱“落地唱書”,是當時嵊州農民謀生的重要輔助手段。隨著唱書藝人的不斷增多,唱書地域擴展到寧波、紹興、金華等地,唱書方式也從地上走向台上,成為“走台書”。這段時間,落地唱書、沿門唱書、走台書並存,在越劇史上通稱為“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嵊州農民創造的民間曲藝,它的流行為越劇藝術誕生打下了基礎。

1906年春,嵊州唱書藝人在於潛、餘杭兩地應聽眾的要求,開始在幾隻稻桶合併鋪上木板的簡易台上說唱,一人擔任一角色,首次改說唱為演唱。同年清明,藝人在家鄉甘霖東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轟動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時間,境內幾乎所有藝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組成戲班。一個新的劇種就這樣在嵊州誕生了。當時,對這樣的戲班有好幾種喊法,一稱“小歌班”,另稱“的篤班”(以“的的篤篤”的打擊樂聲而定名),以後也有人稱“剡劇”或“嵊劇”。

“小歌班”初出現的時候,在藝術上較粗糙、簡單。劇目都是唱書書目或從兄弟劇種移植而來;唱腔沒有絲弦伴奏,只有尺板、篤板和金剛腿,其過門和配音還是人聲幫腔。但“小歌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動的劇情和風趣的語言吸引觀眾,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紹興文戲

小歌班從1906年誕生後,不斷吸取姚灘紹興大班等劇種的營養,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劇目等方面不斷豐富發展。演出範圍從農村進軍城市,從紹興、杭州、寧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報》始稱小歌班為“紹興文戲”。該名一直沿用十幾年。因為起初的戲班幾乎全是男演員,以後,逐漸變成女演員,所以又有“紹興文戲男班”和“紹興文戲女班”之說。
當時上海“大世界”中,與紹興文戲同時演出的有許多女班,如“女子新戲”,“女子申曲”,“女子蘇灘”等。女子登台,備受觀眾歡迎,也影響和衝擊紹興文戲男班。藝人們創辦紹興文戲女班的想法開始形成。1923年2月,剡溪南岸上碧溪(今屬城關鎮)試辦女子科班。同年5月,蒼岩鎮施家岙正式開辦女子科班,獲得成功,並湧現了施銀花、沈興妹、趙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員。這副科班越劇史上稱為第一副女子科班。從始辦到解散歷時6個年頭,為女子越劇的興起和發展開了頭。1929年,剡溪兩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後春筍。出科後即流動演出於浙江城鄉,特別是杭嘉湖甬一帶。這段時間,越劇史上一般稱為“紹興文戲女班”時期。
“紹興文戲”比“小歌班”在藝術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員演唱有絲弦伴奏,動作過門有鑼鼓配音,演出配備專門樂隊,舞台表演開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劇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子越劇

越劇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縣)農村女子 科班(紹興文戲女班)十分普及。 據1935年統計,全境40萬人口有2萬多參加女班演出,女班總數達200多個。到1938年,日寇侵襲浙江,大批紹興、寧波一帶的人士去上海避亂和謀生,為女班進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觀眾。那時起,“紹興文戲女班”接踵擁入上海,影響也逐漸擴大,報刊、廣告開始稱其為“越劇”其實,“越劇”兩字早在1925年已出現,但不多用,與“紹興文戲”、“的篤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女班在上海落腳後,姚水娟等一批藝人開始實行編劇制,轟動上海,為越劇的蓬勃發展起了打開局面的作用。“越 劇”這一名稱也進一步被觀眾、輿論 界和演員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稱。
1942年,在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演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全面的越劇改革,建立了編導制,還把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這段時間,湧現了大量的新劇目,創造了《尺調》和《弦下調》,“女子越劇”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越劇在黨的關懷重視下,組織藝人們進行了“改人、改制、改戲”為中心的“三改”學習,參加了全國、華東地區、浙江省戲曲調演,走上了全面繁榮發展的時期。越劇演出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並走向世界,受到國內和法、德、美、蘇、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歐美國家,以及朝鮮、日本、東南亞、港澳地區廣大觀眾的歡迎,為國際文化界所矚目,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期間,新劇目大量湧現,數以百計的劇目上了銀幕和螢幕;越劇新秀人才輩出,活躍在舞台上;越劇唱腔流派紛呈,使越劇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展館文化

越劇博物館越劇博物館

位於該市市中心的中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嵊州市越劇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2.5萬多件,其中包括施銀花深玫瑰紅五彩鱗形光片龍紋蟒、筱丹桂粉紅緞地繡鳳穿牡丹紋鑲光片桌圍、潘法金鱉鼓等一大批珍貴越劇文物。
越劇博物館是中國越劇發展史文物收藏中心、歷史研究中心、陳列教育中心,每年參觀的遊客在3萬人次左右。從2008年4月起越劇博物館已免費開放,此後不斷舉辦各種專題性展覽、開展巡迴展覽及專題研討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更多公眾,使百姓能真正受益。

交通情況

位於市區內,三輪車計程車等可達。

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澳洲傅全香藝術協會
杭州越劇藝術研究會
天津越友會
賽麗南京越迷俱樂部
寧波市劇協越研會
新新鳳舞台
福建省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院三團之友聯誼會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
上海越劇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愛好者協會
北京越劇藝術研究會
常州市越劇之友聯誼會
上海市越劇工會
越劇職業工會
新昌縣越劇培訓班
象山藝術學校
象山小芳華越劇團培訓班
紹興縣戲曲職業學校
浙江越劇“小百花”集訓班
喻傳海科班
舟山地區越劇團藝術訓練班
諸暨市戲曲培訓學校
上碧溪女班
越劇之家
上海越劇院舞台美術班
虹口區專業劇團學館
南市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靜安區戲曲學校越劇班
上海越劇院學館
施家岙女子科班
江蘇省戲曲學校
上海南匯縣戲曲學校
寧波市文藝學校
南京市戲曲學校
溫州戲曲學員訓練班
浙江藝術學校
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
群立越藝社
出新越藝社
崑崙越劇社
青年越藝社
金龍女子越劇團
玉字班
忠孝班
少少劇團
陶葉劇團
四季班
鴻興舞台
中興舞台
春風舞台
聯升舞台
嵊劇藝伶訓練班
天星舞台
龍鳳舞台
小高升舞台
吉慶舞台
天蟾舞台
文明舞台
陽春舞台
四季春班
東安劇社
魯家班
鳳鳴舞台
群芳舞台
大華舞台
天蟾鳳舞台
越新舞台
鏡花舞台
霓裳仙雲社
高升舞台
群英舞台
杭州市藝術學校
嘉興地區越劇團
越劇博物館
紹興藝術學校

走進越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