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派[越劇金派]

金派[越劇金派]

金派:戲曲流派之一。越劇金派由金採風創立;揚劇金派由金運貴創立。

越劇金派

越劇《碧玉簪》金採風飾李秀英越劇《碧玉簪》金採風飾李秀英
越劇流派之一,由金採風創立。
金採風擅長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細膩雋永,善於刻畫人物內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師承袁派的基礎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轉華彩,委婉流暢,剛柔相濟,韻味濃厚,念白講究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金派代表作有《盤夫》中的嚴蘭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

流派傳人

謝群英杭越)、黃美菊(嵊越)、樊婷婷(上越)、史燕彬(上越)、樊建萍(南越)、張明惠(浙越)、張杭英(海寧)、董美華(上越)、應國英(上越)、陳莉萍(寧百)、裘錦媛(浙越)等。

代表劇目

《碧玉簪》《盤夫索夫》
京劇《碧玉簪》和越劇主情節類似,人名不同,幾個主要角色越劇是李秀英,王玉林,顧文友,京劇是張玉貞,趙啟賢,陸少莊。google了一下,都是從婺劇來的,越劇初改編是在1918年,那時還是男班的戲,後來歷經修改最後定型,拍過電影,金採風陳少春主演。京劇是在24年,羅癭公金仲蓀編劇,起見羅病逝,由金仲蓀完成,為程派代表戲。
主情節上有些差別,其他都類似,但中間兩折歸寧和三蓋衣順序不同。越劇是先有李秀英歸寧,後有三蓋衣,新婚滿月照例歸寧,王玉林不陪同妻子前去,還派人逼迫秀英當天就回,不得留宿娘家,回來當晚,玉林又不肯與妻子同床,坐在桌前小睡,李秀英猶豫再三,給丈夫蓋衣禦寒,反遭責罵毆打。京劇是先有蓋衣,只責罵沒有毆打,後有歸寧,也改為玉貞為母親拜壽。

相關介紹

舞台重現越劇金派藝術風采舞台重現越劇金派藝術風采
舞台重現越劇金派藝術風采
越劇金派由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採風創立。上海越劇院2009年4月28日下午宣布,從5月27日至6月2日,為金採風和她的丈夫黃沙舉辦名為“越劇黃金”的表、導演藝術專場暨系列活動,在舞台重現金派藝術風采。
風采別具的性格演員 在越劇群星譜上,擅長青衣花衫併兼演花旦的金採風是一位風采別具的性格演員。她的唱腔繼承袁雪芬流派,並吸收了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華,音色圓潤,味濃情摯,自成一格。“歲月留金”專場將以散文詩形式來講述金採風的夫妻情、前輩情、舞台情、觀眾情、師生情。各地金派弟子張杭英、黃美菊、謝群英、陳麗萍、樊婷婷將齊聚專場,演出金派經典折子戲《彩樓記·入窯》《碧玉簪·歸寧·三蓋衣》《劈山救母·尋母》《楊貴妃·馬嵬坡自縊》等,還將獻演明星版《盤夫索夫》。金採風也將攜手張派老生張國華和“弟弟”趙志剛同台演出《漢文皇后》。
功不可沒的導演藝術 2009年是黃沙導演逝世20周年,研究金派表演藝術及其流派形成,就必然會關注到黃沙導演的藝術成就。黃沙是上海越劇院已故金牌導演,他一生導演了《西廂記》《盤夫索夫》《彩樓記》等近40齣越劇經典。他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追魚》等還被搬上了銀幕。“藝海聚沙”專場將邀請話劇名家馮淳超以黃沙老友身份,生動回顧黃沙的導演生涯和幕後人生,還將邀請眾越劇名家獻演《追魚·書館》《雙烈記·夸夫》《楊開慧·板倉別》《梁祝·樓台會》《碧玉簪·送鳳冠》等,著力體現越劇從一桌二椅的簡單形式向編、導、音、美綜合藝術發展的過程。
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 據介紹,系列活動豐富多彩,除了2個藝術專場和明星版《盤夫索夫》外,還有《越劇黃金———我與黃沙度此生》的新書首發活動。新書以第一人稱講述了金採風與黃沙相濡以沫的家庭與藝術生活經歷,還收錄了黃沙導演生前發表過及尚未發表的導演札記和手稿,如《漫談戲曲導演的修養》《越劇風格的繼承與發展———兼談導演在改革中的作用》等。此外,還將舉辦黃沙導演藝術賞析講座和金派表演藝術研討會。

揚劇金派

概況

金運貴金運貴
金派的產生,是以揚劇音樂因素為主、融會包括京劇在內的其他劇種因素的結果。金派最初也不僅流行於揚州、鎮江一帶,在異鄉上海似乎更為紅火。值得一提的是,金派贏得了揚州以外異地觀眾的喜愛的同時,也得到揚州、鎮江廣大本土觀眾的認可。金運貴本不是揚州人,學戲時也並非啟蒙於揚劇,而是京劇。曾出現萬人空巷爭看金運貴的場面;或者說,金派不僅贏得本土觀眾的喜愛,同時也深受上海等異地觀眾的喜愛。這一切充分說明金運貴所走的創腔之路是極為正確的。所以,Niled也不必擔心大家推崇金派影響揚劇今後的發展,金派唱腔的創設絕不同於現在某些不負責任地拿戲曲當話劇、歌劇演的做法。而且,推崇金派也自有其道理。金派唱腔,其創作經受住了長期的舞台藝術實踐的考驗,是揚劇界公認的、無爭議的一個流派。金派以韻味濃厚見長,金運貴是創腔高手,聽她的唱腔,同樣的曲牌,在不同的劇目、角色中,總有各自特點,不是敷衍式的重複。

唱腔特點

金派唱腔特點之一是音域不寬:
有些人評價唱功,誤以為唱得越響越好,高音是越高越好,音域是越寬越好。金派唱腔不是以高、響、寬著稱,恰恰相反,金派唱腔是既不高也不響,更不寬。她通常的唱腔音域僅為八-九度,比如金派代表性唱腔“梳妝檯”,原傳統曲調音域是十三度,而 “金派梳妝檯”僅為八度。演唱其他曲牌如“補缸”等,有的甚至只有四-五度。相比之下音域比較寬的是“鮮花調” ,“鮮花調”是清曲藝人鍾佩賢所創,著名清曲演唱家王萬清學唱時音域為十二度,鍾佩賢的傳人陳淦卿演唱達到十三度,而金運貴演唱則只有十度。高音也就唱到小字組的D,這個音域跨度和音高高度是人們發聲最自然的音區。加之她善於用氣,發音結實飽滿,剛柔相兼,聽她演唱就感到特別輕鬆,親切而自然,沒有緊張的嗓音牽扯和聲嘶力竭的感覺。比如《珍珠塔.方卿羞姑》的[道情]“小道童上前來搭一躬”,那就是一種平鋪直敘、娓娓道來、講故事的風格,表現出劇中人淳樸厚道的人物性格,聽了這段唱腔心裡有一種踏實、恬靜的感覺。
金派唱腔特點之二是巧用休止和頓逗
歸納為五個特別多,一是休止特別多,二是後半拍開口特別多,三是斷音特別多,四是同音反覆特別多,五是裝飾音特別多。這幾個特別多,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樂曲支離破碎,結結巴巴磕磕絆絆。而金運貴的唱腔不管音樂上是一個個音符斷斷續續,唱詞上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唱腔始終處於跳動顛簸狀態,鏇律時斷時連,你仍然感到演唱是一氣呵成,是聲斷氣不斷、腔斷情不斷,非常輕巧玲瓏、瀟灑自如、顯得氣質非凡。
金派唱腔特點之三是善用“堆字”:
堆字藝術在不少劇種中都有,也稱為“穿字”,就是在規定的板式中,突破原來唱詞字數的限制,唱出更多的詞。金運貴繼承了前人的藝術手法後又有所發展,並且創新了多種堆字唱法,使堆字唱法不局限於“梳妝檯”曲牌,在“數板”“滾板”“補缸”“哭小郎”“探親”“鮮花”等曲調中都有運用。傳統的[梳妝檯]唱腔為三眼板四句頭結構,猶如文學中的起承轉合,前三句各四拍,結尾句為五拍,共十七拍,填寫七字或十字的唱詞,四句頭共唱出28個字或者40個字。揚劇的這種結構在三、四十年代已成為一種固定模式,所有唱揚劇的都遵循這個規律。在這樣的背景下,金運貴立志改革創新,可想而知開始要頂著多大的壓力。至五十年代發展到高峰的[金派梳妝檯]可一句唱出三十多字,且咬字噴口好,力度強,字字清楚,有一瀉千里的磅礴之勢,聽來酣暢淋漓十分過癮。比如《二度梅.只見他全家人》,也是金運貴的經典唱腔之一,在第二局和第八句中均堆唱了32字,四句頭竟堆唱了近90個字,既多且巧,鬆緊得當,聽起來沒有一點多餘累贅感覺。
金派唱腔的特點之四是曲調的鏇律線呈小波浪型或平行型:
金派唱腔很難得有大起大落的跌宕式的起伏,一般在四、五個音符中來迴轉,甚至在三個音符中轉,更有了不起的是常用同音反覆。筆者因為從事作曲,深知越是音符用得少,鏇律線起伏小,要將曲子表現出生動的效果,難度就越大,因為這樣曲調平而不容易有激情。而金派唱腔就敢於冒這個風險,只在幾個音中轉,轉的遊刃有餘,沒有一點點平的感覺,把劇中人物的感情演繹得非常得體而又充分到位,這種少見的藝術處理手法讓觀眾接受並喜愛,享有“活方卿”“揚劇梅蘭芳”等美譽。
金派唱腔的特點之五是用裝飾音改變韻味:
裝飾音的運用,與她咬字的功夫分不開,加了裝飾音,字的韻就出來了。金運貴青少年時期學過京劇、唱過寧波灘簧,從藝過程中求學勁頭很強,虛心向各劇種學習,戲劇基本功比較紮實,所以她對唱詞的韻腳掌握很好,偶爾帶一點點湖廣音,也就是說,金派唱腔是以揚州語音為基礎,但有時兼用了京調和湖廣音的調值,這個調值就是利用裝飾音來得以實現的,使唱腔聽來又是一番味道,很是新鮮入耳。
金派唱腔特點之六是不濫用曲牌:
而同一個曲牌用在不同的劇目中來表現不同的角色時,唱腔又不雷同。首先在選用曲牌上,揚劇有包括清曲、花鼓戲、小調,香火戲達百餘支曲牌,金派唱腔只選取了其中的一二十支曲牌加以改革創新。正因為選取的曲牌較集中,產生了耳熟能詳的效果,給觀眾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其次是同樣的曲牌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比如[梳妝檯],這是揚劇用得最多的大鍋菜曲牌,一般敘事、抒情都可使用,按曲式結構往裡填詞。金運貴在唱[梳妝檯]時決不生搬硬套,而是講究曲隨意來、腔隨情走,用在塑造不同的角色時,表現不同的感情時,唱腔是截然不同的。有時表現在速度上,有快慢之分。比如《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一折和“山伯臨終”一折,同樣是[梳妝檯],前曲聽來是歡快流暢,後曲則是氣息奄奄。有時表現在節奏上,休止和頓逗有多少之分。有時表現在演唱音量上,有強弱之分。還有時表現在裝飾音和同音反覆的運用上,有用與不用之分。
綜上所述,金運貴通過精選曲牌、縮小音域、增加堆字、巧用休止、少用大跳、聲情並茂等一系列藝術手法,最終創作出行腔裝飾細緻、堆字接踵而來,善用休止頓逗、咬字噴口有力、鏇律時斷時連、用情緊隨戲走、唱腔韻味濃郁、明顯與眾不同的揚劇唱腔,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讚譽,被公認為揚劇流派藝術。

創始人

金運貴
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揚劇“金派”(金調)創始人,本名劉秀卿,又名王繼芬,曾用藝名新善貞。生於1907年,卒於1970年,祖籍湖北黃陂,出生在上海,幼年學藝,初學京劇後改學揚劇,先工醜後專工生,1925年在上海正式登台演出,成為揚劇第一代女演員。
她的表演樸實大方,擅於刻畫落魄窮生,如方卿、梁山伯等,更以吐字清晰、唱功紮實見長,尤擅於運用“堆字”技巧,數十句唱詞,字字入扣、層層相疊,快而不亂、多而不糊,成為“金派”藝術特色之一。“金派”唱腔具有強烈個性色彩,被譽為了揚劇“金調”。“金調”唱腔體系的創立對揚劇唱腔的發展影響久遠,而金運貴對揚劇所做出的藝術成就更是無可估量。揚劇的唱腔高亢激昂,而她低回委婉的嗓音難以適應。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對揚劇一百餘種常用曲調中的“梳妝檯”、“數板”、“補缸”、“道情”、“鮮花”等幾十種曲調進行改革,僅“梳妝檯”就創造變化出多種唱法,其弟子筱榮貴後又創造出女腔“金調梳妝檯”,使“金調”唱腔更深入到揚劇各行當之中。
她長年於上海、南京、揚州、鎮江等地區演出,1952年參加鎮江金星揚劇團,後轉為鎮江市揚劇團,常演劇目有:《珍珠塔》、《二度梅》、《梁山伯與祝英台》、《後母恨》、《庚娘傳》、《孟麗君》等。1962年其演唱經驗輯成了《金運貴流派唱腔整理》一書。
儘管她的一生坎坷多舛,依然保持豁達性格,長期以男子裝束打扮,淡泊名利,仗義疏財,1970年遭迫害,含冤而死。
其傳人有:筱金運貴、筱榮貴、姚恭林等。
金運貴在她的藝術生涯中孜孜不倦地追求這一系列具有強烈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目的只有一個,為的是在揚劇舞台上塑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從而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因此,如果我們要追溯金派唱腔的形成,筆者認為是藝德成就了藝高。金運貴在談到創作體會時曾說過:“我的唱腔與別人是不同的。我要使唱腔內包涵著人物內心的情感,使觀眾百聽不厭,從而體味到我們揚劇曲調的優美,這是我形成今天唱腔的主要原因。”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金運貴唱戲是將觀眾放在第一位,可以看出她對揚劇的熱愛,可以看出她是帶著感情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說,金派藝術的產生是行當的需要,是角色的需要,是感情的需要,更是觀眾的需要。金運貴為了這幾個需要,貢獻了她的畢生精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