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派

戚派

戚派是戚雅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戚派唱腔善於通過特徵音調的變化發展,賦予傳統老戲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傳》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大部分越劇演員都會唱,但戚派唱這兩齣戲由於特徵音調貫穿其中既充分抒發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色彩。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蘇三、《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王老虎搶親》中的王秀英等。

起源

戚雅仙戚雅仙
戚雅仙15歲入陶葉劇團科班學戲,翌年即1943年隨科班到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為班底,在為袁雪芬同台配戲時耳濡目染,學習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被觀眾稱為“袁派小花旦”。1947年參加剛成立的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首演劇目《香箋淚》開始以“悲旦”著稱,唱腔初步顯露自己的風格;1950年組織合作越劇團,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擅演悲劇的特點,在繼承“袁派”的基礎上變化發展,不斷創造,形成獨特的特徵音調和潤腔唱法,創立了“戚派”。

藝術特色

戚雅仙親臨指導戚雅仙親臨指導
戚雅仙的唱腔樸實流暢,深沉含蓄。她的音域並不寬,但根據自己音色醇厚的特長,充分發揮中低音區的唱腔鏇律,呈現出獨特的風格。“戚派”唱腔簡而不繁,不事花哨,通俗易學、易記,常用的樂匯看上去很簡潔,但通過各種,使唱腔豐富多彩。這種鮮明的特徵音調貫穿在所有唱腔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唱腔不僅擅長表現悲劇情緒,也能創造出歡快、明朗的唱腔。1950年演唱的《婚姻曲》,就表達了解放後婦女掙脫封建枷鎖獲得新生的喜悅心情。這段唱用[四工腔]的多種板式,有許多新的創造。如[快板]不同於其他流派,她採用快板慢唱的手法,把速度略放慢一些,曲調稍加小腔,突出字重腔輕,節奏較穩定,在唱法上,以短促的潤腔收音,增加曲調的跳躍性,使音調富有活力。戚雅仙的甩腔也很有特點。她的甩腔留有袁派甩腔的痕跡,又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即常在最後三字運用自己的特徵音調和潤腔唱法組成甩腔。如《婚姻曲》中的“一生幸福斷送掉”,最後三字進行了加花擴展,“掉”字的拖腔又採用了切分節奏和斷續腔的唱法潤色。這是典型的戚派甩腔風格。
戚派唱腔的另一特點,是在平穩的鏇律中常出現下行小六度的跳進音調,或六度下滑音潤腔,以加強語調,渲染悲憤、哀怨、激動的情緒。尤其是[清板]起落分明,善於根據唱詞語調和人物感情在唱腔音調、節奏處理、潤腔唱法上巧妙進行多種細微變化,寓華彩於樸素,藏變化於平淡。如《血手印》中“你不問情由開口罵”這段[尺調腔·慢清板],王千金得知林招得蒙不白之冤,趕赴法場見最後一面,卻遭到林招得責罵,唱腔開始“林郎――”是一聲淒切哀怨的長“叫頭”,在樂隊襯奏一個[慢板]長過門後緩緩唱出“你不問情由破口罵”,前五字音調低沉哀傷,“破口罵”三字字位節奏拉開,“罵”字的落音尾腔以短促的下滑音裝飾,唱句收尾韻味濃厚且有力量。最後兩句形成唱段高潮,甩腔通過腔幅的擴展加花,使音調委婉曲折,起伏迴蕩。
《龍鳳花燭》中的“四季衣”,也是戚派代表性唱段。這段[尺調腔·慢板]通過春、夏、秋、冬四季衣服的更換,表達出母女別離之情。春、夏、秋、冬每段8句,在唱腔整體布局上採用了啟、承、轉、合的結構,分別用“尺調腔”的“慢板”、“慢清板”、“弦下腔·慢板”和“尺調腔”的“緊伴散唱”,情真意切,感情鋪敘和結構邏輯層次分明。
戚派唱腔善於通過特徵音調的變化發展,賦予傳統老戲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傳》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大部分越劇演員都會唱,但戚派唱這兩齣戲由於特徵音調貫穿其中既充分抒發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色彩。

代表作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蘇三、《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王老虎搶親》中的王秀英等。

傳人

戚派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周美姣徐潔明吳麗敏、傅幸文、金靜、朱藺等。

創立人

戚雅仙(左一)戚雅仙(左一)
戚雅仙(戚派)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原名戚愛英,祖籍浙江省餘姚,1928年2月出生於上海。童年對戲劇就產生了興趣,1941年進上海陶葉劇團科班學戲,師從陶素蓮、葉琴芳,工花旦。1943年春,該科班進入上海大來劇場作為班底後,時值袁雪芬提倡新越劇,她們參加演出《人海飄航》、《雨夜驚夢》、《香妃》等劇。在《明月重圓夜》中,袁雪芬演姐姐,她演妹妹,徐天紅演父親,三人還合灌了一張唱片。為袁雪芬配戲,使她從一般演員能逐漸勝任重要角色,在越劇觀眾中開始產生了影響。
1944年滿師出科,先和余彩琴玉牡丹等合作,後進了尹桂芳、竺水招的芳華劇團,任二肩花旦。1947年參加玉蘭劇團,和徐玉蘭合演《香箋淚》時初挑大樑,任頭肩花旦。因戲路開闊,表演細膩動人而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旦角中的後起之秀,被譽為"袁派小花旦"。
1948年參加竺水招為首的雲華劇團,任頭肩旦。1950年2月,組建合作越劇團,同年秋任該團團長。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袁派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展變化,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纏綿委婉、樸素深沉的“戚派”唱腔。擅演善良、溫柔、多情的女性。如《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蘇三、《玉蜻蜓》中的志貞、《文姬歸漢》中的蔡文姬等。
1954年與尹桂芳合演《屈原》(飾嬋娟一角)參加華東戲曲會演,獲表演一等獎。解放初期,拍攝了越劇彩色電影《石榴紅》(1950年和徐天紅合演)、《賣婆記》(1949年和竺水招合演)。灌錄的唱片《婚姻曲》,曾風靡一時。在合作劇團期間,主演過《龍鳳花燭》、《玉堂春》、《血手印》、《卓文君》、《王老虎搶親》、《琵琶記》、《白蛇傳》、《文姬歸漢》及現代戲《紅色醫生》、《祝福》等劇目。1980年出任靜安越劇團團長,主演了《玉蜻蜓》、《教師日記》等劇,並三次組團赴香港演出。上海戲劇家協會於1985年拍攝了《戚雅仙和戚派唱腔》電視藝術片;上海電視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於1988年聯合主辦了“戚雅仙流派藝術演唱研討會”。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對其藝術生涯作了全面總結。所演唱的《血手印》,1995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第三屆“金唱片獎”。1955年和1960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60年和1980年,參加第三、第四屆全國文代會。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文聯委員,1989年退休,現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

走進越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