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派

袁派

袁派,越劇小旦流派之一,由袁雪芬創立。

基本信息

袁派

越劇小旦流派之一,由袁雪芬創立。

袁派唱腔鏇律淳樸而委婉,深沉而流暢,既善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更以真情實感取勝,重視以情動人,唱腔的節奏變化多端,唱法上重視潤腔、氣口運用、力度對比,因而從容自如,韻味很濃。

代表作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優秀傳人

方亞芬陶琪、華怡青等。

袁雪芬簡介

袁雪芬袁雪芬

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新的〔尺調〕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鏇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為戚雅仙、張雲霞、金採風、呂瑞英等一批越劇演員所繼承和發展。她主張戲曲應該對社會起有益的作用。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演出了《香妃》、《紅粉金戈》、《木蘭從軍》、《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現愛國思想、歌頌民族氣節、反對封建禮教的劇目。1946年5月,把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劇舞台,受到田漢許廣平、歐陽山尊、白楊、胡風、梅朵、田鍾洛等進步文藝界和新聞界人士的稱讚,被輿論稱為“新越劇的里程碑”。該劇於1948年拍攝成電影。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在1947年8月《山河戀》聯合義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了堅決鬥爭,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任表演系中隊長。是年9月,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1950年初,拍攝16毫米彩色越劇影片《相思樹》,並創造了新的〔男調〕腔;同年4月,參加上海戲曲界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任團長。

1951年3月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長兼越劇實驗劇團團長。

其唱腔鏇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為戚雅仙、張雲霞、金採風、呂瑞英等一批越劇演員所繼承和發展。

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演出了《香妃》、《紅粉金戈》、《木蘭從軍》、《黑暗家庭》、《王昭君》等表現愛國思想、歌頌民族氣節、反對封建禮教的劇目。

1946年5月,把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首次搬上越劇舞台,受到田漢、許廣平、歐陽山尊、白楊、胡風、梅朵、田鍾洛等進步文藝界和新聞界人士的稱讚,被輿論稱為“新越劇的里程碑”。該劇於1948年拍攝成電影。

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在1947年8月《山河戀》聯合義演及同年10月筱丹桂之死事件中,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了堅決鬥爭,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次迫害。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任表演系中隊長。是年9月,她和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出席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1950年初,拍攝16毫米彩色越劇影片《相思樹》,並創造了新的〔男調〕腔;同年4月,參加上海戲曲界第一個國營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袁雪芬任團長。

1951年3月華東戲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長兼越劇實驗劇團團長。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

1953年與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攝成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翌年獲國際電影節“音樂片獎”;同年,排演了根據王實甫原著改編的《西廂記》,成功地塑造了崔鶯鶯一角。

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上海越劇院成立,任院長;同年,在許廣平率領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蘇聯訪問演出。

1960年、1961年先後到香港、朝鮮訪問演出。1965年演出《火椰村》時與琴師周柏齡合作創造了〔降B調〕唱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

1977年1月參加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訪問聯邦德國。

1978年她主演的《祥林嫂》拍攝成寬銀幕彩色影片。

1978年底,重新受命擔任上海越劇院院長,主持和組織了一系列新劇目的創作演出,並大力培養青年演員。

1979年參加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日本。

1985年退居二線,擔任劇院名譽院長。

1986年以“藝術指導”身份與上海越劇院演出團參加巴黎第15屆秋季藝術節,獲格諸布爾市、里昂·維勒班市、勒阿弗爾市榮譽獎章和榮譽公民稱號。

1989年夏率團去美國演出。她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

1995年起擔任上海市白玉蘭戲劇獎評審會主任。1955年緬甸總理吳努授予她金質獎章,

1956年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榮譽獎。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2003年12月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藝術終身成就獎——“表演藝術成就獎”,以及其他一些獎項。

1991年7月起,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被授予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她還與人創作改編了劇本《黑暗家庭》、《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其中《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本分別被上海文藝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等出版和再版。作為總策劃組織編纂的《越劇舞台美術》畫冊1997年10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撰寫的《求索人生藝術的真諦——袁雪芬自述》2002年8月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出版的書籍還有:1984年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的藝術道路》1985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1987年5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唱腔選集》,此外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及各種刊物上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專業和學術文章不下百數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收入2003年12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袁雪芬文集》。

袁派的創立

1942年10月起,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在大來劇場開始越劇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銀,聘請專職編劇、導演、舞美設計、舞台監督,成立劇務部主持演出活動,在越劇界首次建立起正規的編戲、排戲制度;廢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衣箱制,參照古代繪畫,根據人物身份設計服裝;打破傳統的舞台形式,採用立體布景、油彩化裝、燈光、音響,逐步形成綜合的藝術機制。在表演上,博採眾長,將話劇、電影重視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的寫實主義表演特點,與崑曲載歌載舞、重視形體動作美化的長處吸收到越劇中,加以融化、創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新的〔尺調〕腔,後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展成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鏇律淳樸,節奏多變,感情真摯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被稱“袁派”。

袁派後人

方亞芬飾《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方亞芬飾《西廂記》中的崔鶯鶯

一代宗師袁雪芬在越劇百年發展史上的地位,她對推進越劇藝術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乃至袁派表演藝術在越劇旦角流派發展中的深遠影響,確實是無可爭議、無可厚非的。正因如此,喜愛袁派的觀眾群體,早成規模,並正繼續擴大,大家都希望袁派藝術能得到切實的傳承和發展。越劇發展史進入到新百年的今天,專場中被稱為“明星代袁派四姐妹”——陶琪、李沛婕、華怡青和方亞芬之中,最優秀者當推方亞芬,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一則,方亞芬自始至終專攻袁派,打下了厚實的袁派基礎。雖未曾超越乃師——有網帖認為:袁老是百年才出一個的唱腔宗師,她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實在是太高,尤其是當下的“唱腔設計制度”,方亞芬想在創腔能力上有所提高和建樹,也不是一蹴能就的——但與前輩師姐朱東韻(或沈於蘭)等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卻更有獨到之處。

朱東韻出過“袁派唱腔專集”,把袁老早期經典名段,再現於現代化音響製品而留傳後世(尹派高足趙王子當年為紀念尹桂芳老師,繼承尹派藝術精華,也出過尹老早期經典名段,唱出尹派的原汁原味,唱得幾可亂真)。那么,方亞芬完全可把朱東韻所出“袁派唱腔專集”中,唱過與沒唱過的袁派名曲名段,按時代或題材為序,儘可能完整地重新出版袁派唱腔專輯系列。切莫象前幾年出的“全國越劇考級教材”,只局限於六台戲中的十一個唱段。

朱東韻唱得確實好,卻沒能在舞台上多露面,多傳唱。方亞芬的獨到之處在於,既能留存音頻、視頻資料,把袁派藝術的精華永久地定格保存;又能繼續上舞台,傳唱表演老師的經典名作。不少網友呼籲方亞芬復排《白蛇傳》、《梁祝》、《梅花魂》、《黑暗家庭》等戲,大概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吧!

再則,方亞芬在繼承袁老作品方面,演過越劇四大經典之二——袁派名劇《西廂記》和《祥林嫂》,也演過袁派名段《斷腸人》、《雙烈記·夸夫》、《英台哭靈》、《黑暗家庭》、《山河戀·送信》等,還在央視“名段欣賞”等戲曲欄目中演過《白蛇傳·斷橋》、《一縷麻·洞房》、《香妃·哭頭》等等。

方亞芬幾乎演全了越劇的四大經典,她也幾乎演遍了《紅樓夢》中寶黛釵鳳等主要角色,更突出的是塑造了影響極廣的袁派林黛玉,並於2007年拍攝完成交響樂版《紅樓夢》電影。而之前在1995年拍攝的越劇電視劇《蝴蝶的傳說》,則是她與范派小生韓婷婷合作的《梁祝》題材的一部衍生作品,劇中的袁派祝英台。同樣給觀眾們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印象。

方亞芬的藝術潛質,更多的還體現在原創了不少袁派劇作——大戲《風雨大觀園》、《梨香院》、《桃李梅》、《蓮花女傳奇》、《紫玉釵》、《風月秦淮》、《女皇與公主》、《啼笑因緣》、《木棉紅》、《早春二月》、《救風塵》、《千古情怨》、《玉卿嫂》、《韓非子》、《秋色漸濃》、《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及小戲《倩女離魂》、《妙玉淨心》、《蔡鍔與小鳳仙》等。

走進越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