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派

呂派

呂派是越劇小旦流派之一,由呂瑞英創立。

呂派由來

越劇小旦流派之一,由呂瑞英創立。
呂派專場呂派專場
呂瑞英的表演從人物出發,體驗真摯,表現真實,具有強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脫胎於袁派,自成一體,其嗓音甜美,音域較寬,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還善用滑音顫音和其他裝飾音,具有華彩清新的情韻。

代表作品

呂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劉金定、《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金山戰鼓》中的梁紅玉、《九斤姑娘》中的張九斤等。

代表人物

陳輝玲陳輝玲

呂派優秀傳人有吳素英孫智君張詠梅陳輝玲等。

唱腔介紹

呂派唱腔在繼承袁派委婉典雅、細膩雋永的風格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活潑嬌美、昂揚明亮的鏇律色彩。呂派唱腔曲調活躍多變,擅長在中高音區運用俏麗的小腔,較多採用大幅度的音程跳動使唱腔鏇律華彩,富有活力。

唱腔特點

在呂派唱腔的音調中常出現4音和7音兩個偏音,由此又促使了唱腔中頻繁的宮徵調式轉換;板式運用也靈活多變,根據人物情緒變化,通過速度快慢、節奏

呂派呂派

鬆緊,使鏇律色彩豐富,對比鮮明,富於層次,具有新鮮感。如《西廂記·拷紅》中的“夜半時停了針繡”這段唱,可分為三個層次。一開始運用舒緩的[慢中板],唱腔引入回憶,突出了紅娘在敘述時邊說邊想的意境和情態;中段轉入[四工腔·中板],“夫人啊你得放手時且放手”處字位節奏緊縮,速度加快,以表達急切規勸的心情,在“得罷休時且罷休”一句的“且罷休”三字,字位節奏拉開,並加以小腔潤色,加重語氣,形成唱段的戲劇性高潮。從“夫人啊”起速度逐漸放慢,在“啊”字上又以小腔擴充伸展再轉回到[慢板]。整段唱委婉而略帶俏皮輕鬆,音樂色彩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塑造了紅娘這個聰明伶俐的姑娘的音樂形象。
在潤腔方法上,常用各種裝飾音和切分音型細緻傳達人物內心活動。如《紅樓夢》薛寶釵的“常言道主雅客來勤,誰不想高朋能盈門”兩句唱,在“常”和“勤”二字用了上倚音,“雅”字的小腔中加以顫音,“能”字上用了七度下滑音,這不但使唱詞的音韻四聲清晰正確,而且曲調圓潤而不輕飄,更真切體現了薛寶釵的性格風貌。

呂瑞英創腔時,根據內容需要,善於向兄弟劇種橫向借鑑,豐富自己的音樂語彙。如《桃李梅》的“風雨同舟”唱段,吸收借鑑了錫劇[行路板]的節奏型,設計創造了越劇的[行路板],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女扮男裝上京告狀時心急如焚的情緒。這種節奏新穎的[行路板]已在越劇中廣泛運用。

創始人簡介

呂瑞英呂瑞英

呂瑞英:女,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32年2月出生於上海。1940年入“四友社”科班拜男班藝人蓋月棠為師,工花旦。1949年,加盟東山越藝社。與丁賽君、金採風,並稱東山越藝社的“三鼎甲”。1951年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定1953年,參加了第一部國產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拍攝,該片1954年在過內外放映後,她扮演的銀心,戲雖不多,卻受到觀眾青睞,聲譽鵲起。是年,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飾《打金枝》中的公主,獲表演一等獎。

1955年,隨中國越劇團赴民主德國和蘇聯演出時,扮演《西廂記》中的紅娘,受到國外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文化大革命中,被迫改行,在廣東地方當了一個時期的行政幹部。1978年,回到上海越劇院,成為一團(男女合演)的主要演員。主演了《十一郎》、《桃李梅》、《淒涼遼宮月》、《花中君子》等劇目。她戲路寬廣,專長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馬旦。唱腔脫胎袁派,自具風格。嗓子音域較寬、音色甜美,行腔中運用“4”、“7”半音和切分音,具有華彩清新的情韻,有“呂派”之稱。1955年被評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出席全國群英會。1979年以後,先後被評為上海市文化局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及記大功表彰。1985年任上海越劇院院長,1989年起任上海越劇院顧問。1994年,獲得美國紐約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私淑學生有吳素英、孫智君、張詠梅、陳輝玲等。

走進越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