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上

走為上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基本信息

注釋

走為上走為上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

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按語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略考.南宋》)可謂善走者矣!

解析

敵方已占優勢,我方不能戰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能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製造有利的戰機。總之退是為進。

何時走?怎樣走?這裡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通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

探源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畫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其實,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捨。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裡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併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故事

再說一個城濮大戰之前,楚國吞併周圍小國日益強盛的故事。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兵攻打庸國。由於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鬥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於庸國疏忽,三天后,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於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後撤退。象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節敗退。庸軍七戰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裡。軍心麻痹,鬥志漸漸鬆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應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么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製造戰機,一舉殲敵。

賞析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中華民族風風雨雨5000年歷史,橫看形形色色13億人的現實,細心的人會發現並承認,這句俗語至真至誠至善,道出了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

要走的或應走的情形千千萬萬,這裡僅概括地講述幾種: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於劣勢,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於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

建功立業,是千百年來不少人的人生夢想,在這種夢想的感召下,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他們的確創立了豐功偉績。但是,傑出的業績,經常是危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韓信、岳飛、李善長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了解這其中的奧秘,因此被殺。張良、范蠡、韓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明上述道理,激流勇退,去官歸隱,因此,苟全性命,更以廣闊的胸懷,引起後人景仰。這種走法,叫“功成身退”。

還有一種走計,稱為“棄權”,常用於國際國內各種政治場合。在評比、選舉或決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諸候爭權奪利,都試圖以自己的意志左右局勢;或者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或者雖然強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得罪,便宣稱放棄參與表態的權利,在保留意見的同時,保留了其它許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世間許多情形,是進是退,是留是走,難以說清。也許各位看客親身經歷後,可以審時度勢,作出選擇。

案例

保存實力東山再起的日本公司

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60年代初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擴大企業規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大關,達1220億日元。從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北京服裝廠是一個只有百餘人的集體企業,產品曾一度滯銷積壓,資金無法周轉,生產幾乎處於癱瘓狀態,怎么辦?廠領導從市場調查中發現,服裝行業強手如林,競爭激烈,本廠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薄弱,難以與其抗衡,如繼續生產服裝,勢必走向絕境,無異於“在一棵樹上吊死”。於是,他們根據市場情況和本廠條件,轉產以手工操作為主、大企業不願意生產的酒心朱古力。產品拿到市場試銷,訂戶蜂擁而至。當月投資生產、當月盈利,企業起死回生。

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才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伊拉克撤軍風潮

丹麥駐伊拉克470名士兵將完成全部撤離行動。此前,斯洛伐克表示將從伊拉克撤軍。日本和義大利採取了撤軍行動。羅馬尼亞將進行撤軍的全民公決,連英國也表示正在考慮撤軍問題。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主導,美國主打的。英國是其主要的盟友。其他還有若干國家,出於種種原因和考慮,象徵性地參與其中。現在,伊拉克內亂不已,勢成僵持,從謀利的角度看是形同雞肋,從避害的角度看是危地不可久居,許多參與者遵照“亂邦不入,危地不居”的古訓,開始紛紛撤軍,三十六計走為上。

究其原因,大體上有三點:其一,伊拉克戰爭缺乏合法性和正義性,各國的反戰呼聲很高,對有關政府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壓力。其二,大多參與者三心二意,各有各的小算盤,沒有同仇敵愾的凝聚力。本來就是湊熱鬧,現發覺風險頗高、代價不菲,感到這混水不蹚也罷。其三,這些參與者的出兵本來就是象徵性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去留對伊拉克局勢影響不大。他們不具有美國那種“責任”意識,也覺得沒有什麼對不起美國的地方。

從軍事力量格局角度說,雖然這波撤軍潮對伊拉克境內的現有力量格局影響不大,但其心理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聯軍”畢竟日益變成了“孤軍”。

伊拉克戰爭的主角美國其實也面對著內外強大的撤軍壓力,但美國介入太深,“責任”太重,去留之間,實難決斷。美國人擔心,美國一旦撤軍,伊拉克會“黎巴嫩化”,或成為另一個“賽普勒斯”,這的確是一種悲劇性的政治前景。伊拉克戰爭畢竟已深刻地改變了伊拉克的政治生態,也改變了中東的地緣政治。事實日漸表明,美國在伊拉克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歷史多次證明,一個大國在犯下重大戰略錯誤後,去留兩難,進退失據便是必然的處境。

中國《三十六計》略表

三國百科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概述瞞天過海、欲擒故縱、調虎離山、美人計、苦肉計、走為上……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兵法計策都出自我國古代的著名兵學著作— 《三十六計》,但《三十六計》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卻一直是個謎。
第一套[勝戰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途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顛|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