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埠戰役

蘇家埠戰役

蘇家埠戰役,鄂豫皖蘇區最大一役。1932年3月下旬,紅四方面軍東渡淠河,將國民黨軍第46師和警備第2旅主力6個團包圍於蘇家埠、韓擺渡、青山店等地。4月下旬,紅軍圍敵月余後,蔣介石任命第7師師長厲式鼎為皖西“剿共”總指揮,指揮國民黨軍15個團2萬餘人的兵力,從合肥西援。紅軍以逸待勞,在樊通橋地區占領有利陣地,並在樊通橋兩翼布下包圍圈。5月初,國民黨軍經長途跋涉進到紅軍伏擊地。此時,敵奔波疲勞,士氣低落,紅軍養精蓄銳,士氣高昂。交戰,紅軍全殲敵於蘇家埠、青山店地區。

基本信息

戰役概況

"蘇家埠戰役"陳列館

中文名稱: 蘇家埠戰役
發生時間: 1932年3月22日~5月8日
發生地點: 安徽六安縣霍山縣的蘇家埠、韓擺渡等地區

簡介

鄂豫皖蘇區最大一役蘇家埠戰役。1932年春,國民黨軍在安徽西南部六安與霍山之間駐紮著第46師,沿淠河東岸布防,以蘇家埠為樞紐,與其他方向國民黨軍構成對紅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包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決心突破這條防線,以求向東南發展。 3月21日晚,四方面軍率第10、第11、第73師和地方部隊偷渡淠河,22日拂曉,出敵不意地將青山店、蘇家埠、韓擺渡三個據點分割包圍,殲滅援敵一部。因這幾個據點工事堅固,不易攻取,紅軍決定採取圍困辦法,吸引六安、霍山的敵人來援而於運動中殲滅他們。此後幾日,第46師師長岳盛宣果然命六安、霍山各旅馳援,但都在途中遭紅軍伏擊,被殲一部而縮回;青山店的一個團企圖突圍而被殲。徐向前判斷,六安、霍山的敵人遭此打擊後,不敢輕易出援,主要援敵可能來自合肥,除以一部兵力繼續圍困蘇家埠、韓擺渡外,將主力東移到陡拔河兩岸,準備伏擊合肥援敵。4月下旬,蔣介石任命第7師師長厲式鼎為皖西“剿共”總指揮,率部 2萬多人由合肥西進。5月 1日,其先頭部隊與紅軍遭遇,紅軍且戰且退,將敵引向陡拔河。正當敵軍大隊渡河時,紅軍主力從兩岸發起猛烈反擊,紅 73師 217團乘機直插敵軍總指揮部,活捉了厲式鼎,使敵軍失去指揮,亂作一團,迅速被殲。蘇家埠、韓擺渡的敵人於絕望中向紅軍投降。 這次戰役歷時48天,紅軍俘獲國民黨軍皖西總指揮兼師長 1人,旅長5人,團長l1人,其他官兵3萬餘人,繳槍l萬多支, 鄂豫皖蘇區發展到20多個縣300多萬人口。

背景

圖為蘇家埠戰役陡拔河戰場舊圖為蘇家埠戰役陡拔河戰場舊

1931年底至1932年初,敵人在皖西部署12個團的兵力,1932年2月上旬,商潢戰役後,鄂豫皖蘇區周圍的國民黨軍處於守勢。皖西地區國民黨軍第四十六師等部6個旅共12個團,自六安沿淠河東岸經蘇家埠至霍山構成一線防禦,並以蘇家埠為樞紐,從六安城至霍山城沿淠河東岸構成一線防禦;另以兩個師又兩個旅分布於合肥、潛山、蚌埠予以策應,企圖阻止紅軍向東發展,伺機進攻根據地中心區。

3月,紅四方面軍為求殲皖西地區的國民黨軍,向東擴大蘇區,將第四軍第十二師留置商城、潢川地區牽制豫東南之敵,率第四軍第十、第十一師自固始東進,於20日在獨山地區與先期返回皖西的第二十六軍第七十三師會合。此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根據皖西國民黨軍防區遼闊,兵力薄弱,其淠河一線後方有很大空隙,利於攻殲等情況,決定發起蘇家埠戰役,並計畫以地方武裝從西面襲擾、迷惑敵人,紅軍主力渡過淠河,從側後分割包圍蘇家埠、青山店等據點,求殲蘇家埠地區的國民黨軍。

部署

其部署:第四十六師(轄第一三六、第一三七、第一三八旅,每旅2個團)師部率第一三七旅、警備第二旅各1個團及第五十五師第一六三旅駐六安;第一三七旅(欠1個團)駐馬家庵;警備第二旅(欠1個團)駐韓擺渡;第一三八旅及第一三六旅(欠1個團)駐蘇家埠;第一三六旅另1個團駐青山店;警備第一旅駐霍山。此外,尚有第五十五師(欠1個旅)、第五十七、第七師等部,分駐合肥、潛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較遠。

經過

蘇家埠戰役作戰地圖蘇家埠戰役作戰地圖

1932年3月18日,紅四方面軍總部率領第10、第11兩個師從固始出發,於20日在六安縣獨山鎮與第73師、霍山獨立團會合。鑒於敵人一線和二線兵力之間空隙很大,且一線主力岳盛暄第46師曾受紅軍多次打擊,戰鬥力不強,決定發起蘇家埠戰役。
21日晚,紅四方面軍主力3個師在地方武裝掩護下,自青山店以西的兩河口秘密渡過淠河。22日拂曉,第七十三師和霍山獨立團向青山店地區守軍發起攻擊,隨即攻占古樓山、劉老莊山,將青山店包圍。同日,第十師在芮草凹地區擊退自蘇家埠出援青山店的國民黨軍2個團,殲其1個營,餘部退回蘇家埠,鏇即被第十師包圍;第十一師向韓擺渡、馬家庵逼進,守軍懼殲倉皇后撤,第十一師一部尾追至六安城郊。

23日,第十、第十一師各1個團在韓擺渡以南地區夾擊六安出援蘇家埠的國民黨軍2個團,迫使該2團分別竄入韓擺渡、蘇家埠。至此,被紅軍分割包圍於青山店、韓擺渡、蘇家埠據點內的國民黨軍達6個團。紅四方面軍總部鑒於蘇家埠等據點寨高壕深,工事堅固,強攻不易奏效,決定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吸引六安、霍山守軍出援予以各個殲滅。

遂調整了部署:以第十師主力圍困蘇家埠;第十一師1個團和六安獨立團圍困韓擺渡;第七十三師和霍山獨立團繼續圍困青山店,並相機殲擊霍山援兵;第十一師主力置於六安西南平頭崗、樊通橋一線占據有利陣地,準備殲擊六安援兵;第十師1個團為總預備隊。另將六安、霍山兩縣赤衛軍分布於六安、霍山縣城附近,開展游擊活動,配合紅軍主力作戰。擔負圍困任務的各部隊在當地人民民眾的支援下,構築了環繞蘇家埠、韓擺渡、青山店據點的交通壕、蓋溝、掩體等工事,迫使守軍坐待救援。

31日,位於六安、霍山的國民黨軍同時向蘇家埠等據點出援,企圖解救被圍部隊。由六安南援的第一三六旅等部共4個團,分成前後兩個梯隊直逼蘇家埠地區。其第一梯隊2個團,在飛機掩護下,突破第十一師陣地,當進至蘇家埠以北涼水井、桂家老墳時,紅軍第十師1個團和第十一師主力即從東西兩面對其實施夾擊,殲其1個團,另1個團竄入韓擺渡。其第二梯隊見狀,倉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北援的警備第一旅進至十里舖時,亦被第七十三師擊潰,竄返霍山。與此同時,青山店守軍1個團在突圍途中大部被殲,一部竄人蘇家埠。

這時,紅四方面軍總部鑒於破圍困的敵軍據點僅剩下蘇家埠、韓擺渡,決定以一部兵力緊縮包圍圈,開展政治攻勢,瓦解守軍;以地方武裝和赤衛軍監視六安、霍山兩城守軍;集中主力於機動位置,休整待機。同時判斷六安、霍山之敵已無力再援,新的援兵可能來自合肥方向,於是在戚家橋、樊通橋以東陡拔河兩岸地區勘察地形,制定了打援作戰方案,並進行了戰場準備。

蘇家埠、韓擺渡守軍被圍困月余,糧食極缺,軍心動搖,攜械投誠者日增。在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陳調元頻頻告急下,蔣介石於4月下旬任命第七師代師長厲式鼎為皖西"剿共"總指揮,率領第七師5個團、第五十五師4個團、第五十七師2個團,以及新由潢川調來的第十二師2個團,共13個團2萬個人,自合肥大舉西援,企圖再次解救蘇家埠、韓擺渡之圍。對此,紅四方面軍總部判斷:援兵雖多,但道遠師疲,建制雜亂,士氣低落;紅軍兵力雖少,但預有準備,以逸待勞,士氣高昂,加之地形有利,又有地方武裝和人民民眾的配合支援,有將援兵殲滅於運動中的可能。遂決定以小部兵力會同赤衛軍依託工事繼續圍困蘇家埠、韓擺渡並監視六安守軍動向;第七十三師立即在樊通橋以東地區占領陣地,正面阻擊援敵,並以1個營協同六安獨立團進至陡拔河以東地區誘敵西進;第十、第十一師主力分置於第七十三師兩翼,伺機實施迂迴包圍。

5月1日,紅軍誘敵分隊與援兵先頭部隊第七師第十九旅接觸,並按預定計畫邊打邊向後撤。2日拂曉,第七十三師乘第十九旅渡過陡拔河立足未穩,其後續部隊尚在河東之際予以猛烈反擊,將其大部殲滅。敵後續部隊見先頭失利急忙搶占老牛口、婆山嶺高地,企圖穩住陣腳。第十、第十一師主力迅速從兩翼包抄,切斷其退路;第七十三師1個團渡過陡拔河後迅猛插入援敵縱深,一舉摧毀其總指揮部,活捉厲式鼎。國民黨軍10多個團被圍於陡拔河東岸,自相踐踏亂作一團,紅軍主力、地方部隊及赤衛軍乘勢發起多路攻擊,進行分割圍殲。最後除少數漏網外,敵兩萬援兵全部被殲。

結果

蘇家埠48天戰役舊址蘇家埠48天戰役舊址

經激戰,國民黨軍2萬餘援兵除少數漏網外,均被殲滅。蘇家埠、韓擺渡守軍數次突圍未逞,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於8日全部繳械投降。蘇家埠、韓擺渡被圍之敵也在紅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於5月8日全部繳械。至此,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勝利結束。總計殲敵3萬餘人,還擊落敵機一架,取得了鄂豫皖紅軍創建以來的空前大勝利。戰役遂告結束。

蘇家埠戰役歷時48天,共殲國民黨軍3萬餘人,內俘總指揮1人、旅長5人、團長12人及營以下1.8萬餘人,繳獲長短槍1.5萬餘支、機槍250挺、各種炮44門、電台5部,擊落飛機1架,占領了淠河以東廣大地區。這是鄂豫皖蘇區紅軍的空前大捷,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成功的戰例之一。

意義

此次作戰中,第四方面軍進一步發揮了“圍點打援”調動敵人於運動中加以消滅的作戰指導思想。在準確掌握敵情的條件下,堅持圍困蘇家埠四十餘日,終於調動了大批敵人來援。在圍點作戰中,進行了堅苦的土工作業,構成敢嚴密包圍敵人的工事網,既有效地困住了敵人,又保證了能夠集中儘可能多的機動兵力用於打援。在優勢的敵人面前,以逸待勞,利用了天時地利條件,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和紅軍熊貓頑強的戰鬥作風,誘得好,頂得硬,迂迴及時有力,又首先打了敵人的指揮所,從面迅速地全部殲滅了敵人援兵,並迫使困守據點之敵全部投降。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