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縣

六安縣

六安縣位於中國安徽省西部,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是安徽省會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現轄金安、裕安2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5縣,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人口695萬。建國後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樞紐工程,充分體現了六安人民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貢獻。

基本信息

六安縣六安縣
六安縣位於中國安徽省西部,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是安徽省會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現轄金安、裕安2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5縣,設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人口695萬。建國後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樞紐工程,充分體現了六安人民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貢獻。

概述

六安縣六安縣公安局

六安縣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現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市188個鄉鎮、8個街道。總面積17976平方公里。總人口664.9萬人。有2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

六安歷史上是戰略要地。古詩讚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發生在這裡的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戰國後期,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使壽春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東晉迎戰前秦,在壽陽(今壽縣)淝水取得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勝利,改變了北強南弱的局面,開始了南北朝對峙。辛亥革命時期,壽州崛起的淮上軍,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支勁旅,先後光復了六安、霍邱、潁上、阜陽等23個州縣,推動了江淮地區的革命發展,在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上古有輔佐舜禹而勞卒的皋陶,漢有“開巴蜀教化之風”的文翁,三國有“雄姿英發”的名將周瑜,宋有名冠“宋畫第一”的國畫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國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師孫家鼐。近代有辛亥名傑柏文蔚、張匯滔,抗日名將方振武、孫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蔣光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湧現了以許繼慎為代表的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在五六十年代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全國9個將軍縣,六安就占2個(金寨縣、原六安縣),被譽為“將軍之鄉”。

歷史沿革

六安縣皋城廣場
六安地區建置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稱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分屬鳳陽府、穎州府和廬州府。壽州屬鳳陽府,霍邱縣屬穎州府,六安州、霍山縣和舒城縣屬廬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縣。

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民國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三四道。隨後,取消道的設定。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境的55個保設立煌縣,初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次年3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7月,壽縣、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區劃入第三行政督察區,今全區轄境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六安,轄區未變。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境內和西南邊區相繼成立多處縣級革命政權。民國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0年,成立二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和霍邱縣蘇維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廬(江)邊區、英(山)霍(山)邊區,五縣(六安、霍山、商城、羅田、英山)邊區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改霍邱縣蘇維埃政府為紅城縣蘇維埃政府;合併英霍、五縣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3年成立赤城縣和赤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潛(山)邊區蘇維埃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創建皖西根據地,今地區轄地分屬第二、第三兩專區。同年9月劃六安縣西南部成立獨山縣,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0月,以戶胡為中心成立霍固縣。11月,以毛坦廠為中心成立舒六縣,下旬將金寨縣劃為金西、金東兩個縣和金北辦事處。12月,成立壽六合霍縣。民國37年1月,劃六安東南鄉成立六合縣,劃霍山、英山、岳西三縣結合部,以太平畈為中心成立太平縣。12月,劃六安雙河以東,合肥巢湖以西地區成立肥西縣,與此同時,撤銷舒六、獨山、太平三個縣。民國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專署移駐六安城,相應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專署改稱六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政公署,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與六安市合併為六安縣,至建國前夕,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安專區轄境未變。

自然資源

六安資源豐富而獨特。這裡水源充沛,水質優良。佛子嶺、梅山、龍河口、響洪甸、磨子潭五大水庫總蓄水量為67.3億立方米。境內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和1400餘種中藥材,糧、油、棉、麻、茶、繭、板栗、肉禽、羽絨、水產等產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及其羽絨、霍山石斛等稱甲中國。境內已探明礦藏30多種,、鉛、鋅、石英石花崗石、水泥灰岩等儲量甚豐。

旅遊資源

六安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有南嶽山、銅鑼寨、萬佛山、八公山等風景名勝區,奇松怪石,珍禽異獸,盡顯造化之神韻。有萬佛湖、安豐塘、水門塘等休閒度假區,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盡享自然之美妙。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保存著全國唯一完整、宏偉壯觀的宋代古城牆,以及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文化積澱深厚,給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還有多處省級以上重點保護的革命紀念地,真實地記載著革命戰爭以來,皖西地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在安徽六安縣蘇家埠鎮東2公里朱大院牆內,為一所普通民房。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比徐向前總指揮隨同紅四方面軍總部進駐這裡,設立總指揮部,指揮紅十師、紅十一師、紅七十三師及六(安)霍(山)縣地方武裝,進行了持續四十八大的蘇家埠大戰,取得重大勝利,為鞏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作出了貢獻。戰後總指揮部鏇即轉移。

皋陶祠

在安徽六安縣城東8公里。皋陽(亦作咎繇)傳為顓項之子,舜之臣,六(今六安)為其封地,故六安又稱皋城。輔舜政,明五刑,弼五教,卒後,民念其德,立祠祀之。祠原在六安城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移此,鹹豐年間毀於兵火,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祠為前後兩進各三間,兩廂各二間,四合院形式,後進正殿立有“敕封虞士師皋陶公之神主位”木主,壁內嵌有重修祠字碑記。

皋陶墓

在安徽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皋陶(亦作咎繇)傳為顓項之子,之臣,與

六安縣皋陶墓
共輔舜政,明五刑,弼五教,功不在禹下。六(今六安)為皋陶封地,葬於此。墓冢頂高6.2米,周長97米,墓前有清同治八年(1864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古皋陶墓”碑列,高2米。墓頂有黃連樹一株,形如傘蓋,使墓冢別增幽致。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於六安縣棗樹鄉史詞村鼓路塘。明崇須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1637一1639),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廣、江西鄰近諸州、縣,駐節六安州,與當時世居六安東鄉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將可法分支歸入六安史姓族譜系。史可法壯烈殉國後,史姓將其所遺帽、靴葬此,並在史氏宗詞東宅建立“忠烈詞”。

西湯池

湯池鎮因溫泉而得名,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山區古鎮。鎮因溫泉而聞名,因東鄰廬江縣亦有東湯池溫泉,故又名西湯池。湯池溫泉水質優良,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屬高熱氡礦泉,有很高的理療價值。

湯池鎮位於安徽省舒城縣西南30公里處,西臨風光秀麗的萬佛湖,春秋、華蓋、龍眠三大名山分居東、北、南三方。鎮區內集高山、丘陵、平原為一體,湯池河自東向西,穿境而過、奔流不息。

湯池鎮傍山依水,景致秀美,人傑地靈,旅遊資源豐富,屬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有名聞遐邇的溫泉、情侶峰、萬佛湖三江景區烏龍寺、龍王湖生態公園、白山寺、葉墩遺址等。同時根據旅遊開發的需要將其劃分為三個區域:溫泉區、萬佛湖三江景區、烏龍山生態旅遊區,其中溫泉區景點有溫泉觀賞口、明清老街、倒淌河、溫泉游泳池等;萬佛湖三江景區景點有萬佛湖三江“龍家樂”莊園、溫泉度假村、在水一方民俗文化村、旅遊碼頭等;烏龍山生態旅遊區景點有香火不斷的烏龍寺、訴說三國周郎和小喬恩愛姻緣的情侶峰,還有正在建設中的觀賞亭、猴山、觀光索道等。

西湯池還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常年水溫保持在65℃左右,水量大,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因此我們熱誠歡迎各位遊客前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投資興業!

經濟發展

六安縣六安縣
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先後視察六安o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江澤民、李鵬等親臨災區,慰問災民。六安還是全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1978年,為鼓勵抗旱秋種,肥西縣山南、官亭(時屬六安地區)和六安縣三十鋪等地,民眾自發搞起了包產到戶,並由點到面在全地區推開。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2001年,農業總產值71.8億元(90年不變價),規模工業總產值195.7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21.56倍和39.7倍;三產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遊經濟、個私經濟、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正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村村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85%的農戶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年來,全市認真落實和完善扶貧優惠政策,著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施科教扶貧、開發式扶貧、勞務輸出扶貧,271萬人口擺脫了貧困。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6元,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8312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教育“兩基”目標,創辦了皖西學院、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發展了廣播電視,繁榮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全市進入了總體脫貧致富、邁向小康的歷史新階段。

選舉歷程

六安縣六安縣
1953年元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當年召開由人民普選產生鄉、縣、省(市)各級代表大會。

1953年8月21日,由安徽省六安縣太平街鄉選舉委員會印發給農民管思成的《選民證》,見證了這段不平凡的歷史。此證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字的豎排法,宋體繁字,方形大紅印章。在此次選舉中,管思成被選為人民代表,獲得了《當選證書》。

1956年下半年,我國實行第二次普選。此次六安縣各基層選舉發印發的《選民證》改為橫排式。印章由方形改為圓形。

1958年4月2日,六安縣第三次基層普選印發的《選民證》,總的樣式如前,只是少數字已改用第一批簡化字了。

最令人回味的是六安縣第四次普選印發的《選民證》。“三年困難時期”,我國基層還是照例舉行了三年一次的普選。但此次安徽地方發的《選民證》連一張白紙都拿不出來了,選民領到手的,只是一張深灰得近乎黑色的麻粉紙印的《選民證》。發證單位寫的是“六安縣東河口人民公社”。

六安1963年和1966年的兩次普選(圖6),《選民證》的紙質色彩又恢復如初。有意思的是,這時期“人民公社”稱謂未改,但不知何故,六安縣卻叫各地使用原鄉鎮選舉委員會的稱謂和印章頒布發了《選民證》。
“文革”後,我國基層普選被束之高閣。

1979年7月出台的《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給地方選舉帶來了三項重大突破。第一項是選民和代表有聯合提名候選人的權利。第二項是推行差額選舉。第三項是縣級及縣級以下,直接選舉人大代表。1981年2月28日頒發的《選民證》,發證單位稱謂為人民公社。

1983年例應舉行的六安縣地方普選因種種原因又未能如期舉行。1987年3月六安縣進行了第八次普選。因1982年新憲法規定取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體制,這時發證單位已改稱某某鄉(鎮)選舉委了。從此,每3年一次的六安縣基層普選再也沒有隨意取消或推遲過了。

1989年3月的《選民證》及其以後各期的《選民證》都改為紅色了。

六安河西起義

六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1931年5月2日,中共安徽省六(安)霍(丘)前方辦事處在六安縣河西地區領導了一次武裝起義。

六安縣淠河以西的新安、陳集、桑家廟、小劉集、徐集、江店、蓮花庵等地曾相繼成立了農民協會,掀起一場反剝削、反捐稅、反民團的鬥爭。1931年4月24日,中共六霍前方辦事處在六安縣尚家廟召開共產黨、共青團骨幹分子和六安游擊師、赤衛隊負責人會議,研究六安縣淠河西武裝起義問題,決定在5月2日攻占新安集,舉行河西起義。六霍前方辦事處為確保起義的勝利,一面派人送信給游擊師司令毛正初,要其前來參加起義,一面於4月27日再次召開會議,研究具體部署。5月1日,毛正初率領游擊師100餘人,在蔡老莊子與赤衛隊會合,成立了起義指揮部,毛正初任總指揮。根據會議決定,起義隊伍分3路進攻新安集。第1路由毛正初率領從陳橋出發,攻打新安集正面;第2路由丁宗福率領,從史家窪出發,攻打右翼;第3路由王秀峰、王克彪率領,從謝店子出發攻打左翼。5月2日晨,起義隊伍按計畫進入戰鬥位置,500餘名游擊戰士和赤衛隊員隱蔽在村莊、麻田、麥隴間。

毛正初槍一響,各路起義隊伍向敵壓去。新安守敵徐華章頑固抵抗,後得其女婿楊曉山部馳援,向淠河東逃去,新安集遂獲解放。在毛正初指揮下,起義隊伍三天內連續解放了火星廟、丁家集、郭店子、馬頭集、王家集等地,打垮了新安的徐華章、王家集的王小六子、火星廟的丁錫庭、西橋頭集的楊士中、徐集的楊曉山等反動民團武裝,鎮壓了民團頭子龔子彬,繳槍20餘支。

至此,河西起義獲得全勝。隨後成立了六安八區、九區蘇維埃政府。

正當河西起義時,中共皖西北特委於5月2日在麻埠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決定紅12師第34團、第36團和軍委會特務連開赴六安南嶽廟、徐家集一帶,支援河西起義,同第12師第35團霍邱蘇區打成一片。紅12師相繼打下六安、霍邱邊界的松崗集、吳陽集、儲渡口、固縣寺、夏店、花果園、三劉集等地,開闢了新蘇區,與六安河西起義創建的八區(新集)、九區(丁家集)連成一片。至此,六安以淠河為界,上自西兩河口,下抵馬頭集,西與霍邱蘇區相連,全部成為蘇區,並成立了六安縣蘇維埃政府。

地方物產

六安縣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

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清為朝廷貢茶。六安瓜片沿襲傳統工藝,在穀雨前後十天採摘。早上采,下午扳片,去梗去芽,而後炒生鍋,炒熱鍋,拉毛火,拉小火,拉大火,直至起霜有潤,香味撲鼻。此茶形似瓜子,單片不帶梗芽,葉邊背卷順直,色澤寶綠,附有白霜,湯色碧綠,清流明亮,香氣清高,味鮮甘美。

霍山黃芽

產於霍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金雞山、金家灣、烏米尖等山區。史書記載,“壽春之山,有黃芽也,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從唐至清歷代舉為貢品,色綠微黃,形似雀舌,白毫顯露,湯色黃綠,滋味醇厚,沁肺益神。

八公山豆腐

六安縣八公山豆腐
被稱為世界之最的八公山豆腐,產於壽縣八公山。相傳2000多年前,淮南王劉安與蘇非、左吳等八公在北山(今八公山)上論道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之術,結果仙丹未成,卻制出了豆腐。從此,山民們也都學會了製作豆腐,一直流傳至今,傳至各地。

八公山豆腐潔白細膩,清爽滑利,鮮嫩味美,營養豐富,燴、炸、燉、煮、拌均可,能製作出幾十道佳肴。明景泰年間十才子之一的蘇平詠八公山豆腐詩曰:“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淋湯中滾雪花,瓦罐漫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

如今,隨著城鄉人民對八公山豆腐需求量的迅速增加,八公山下的八公山鄉成了遠近聞名的豆腐之鄉,僅大泉一個村就有400多產人家磨豆腐,遠銷周邊地區,形成了“中國豆腐村”。近年來,還專門開發了“八公山豆腐宴”。

相關詞條

新中國的搖籃之十大紅軍縣調查

紅軍土地革命戰爭(即十年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由中國工農革命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工農武裝於1928年5月25日後陸續改稱。曾組成第一、二、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多次“圍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