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匯滔

張匯滔

張匯滔,字孟介。1882年出生於安徽壽縣西鄉澗溝集張大郢孜。幼年讀書,喜好兵略。初入安慶軍中當兵。1904至1905年間,赴日本留學,結識深受孫中山所器重的同盟會代總幹事孫毓筠,以其住所為同盟會安徽分會機關。張匯滔遇刺,是民國上海灘三大血案之一。1911年光復壽州後, 成立淮上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兼參謀長。1913年3月回皖組織討袁皖軍,準備起義,失敗後回上海,再渡日本。1911年4月,代表皖省率江皖“先鋒”先期趕赴香港同盟會總部集結,直接參與策劃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

人物生平

張匯滔,字孟介。1882年出生於安徽壽縣西鄉澗溝集張大郢孜。幼年讀書,喜好兵略。初入安慶軍中當兵。1904至1905年間,赴日本留學,結識深受孫中山所器重的同盟會代總幹事孫毓筠,以其住所為同盟會安徽分會機關。鏇歸國,以實行革命為志,四方奔走,集結同志多人。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與壽州紳士王慶雲擬謀回響,被推為首領。集合土槍刀矛擊敗壽春鎮總兵,隨後率部進入潁州府(今阜陽)及河南固始等縣,因貪圖阜陽的財富,不聽淮北國民軍軍統程恩普的勸告,逗留阜陽十數日,最後被袁世凱命河南布政使倪嗣沖偷襲,損失慘重,他自己縋城逃走

。1912年臨時政府北遷,所部屬南京留守黃興,降為混成旅旅長,未就職。二次革命時赴安徽討袁,鏖戰月余,退至廬州(今合肥)。其後來往於東京、上海之間,屢有圖謀未成。1919年被倪嗣沖所派刺客刺傷於上海墳山路,後卒於廣慈醫院。

正陽公學畢業後,入安慶武備學堂,後入清廷新軍,與熊成基、柏文蔚等組織“同學會 ”。因宣傳革命,引起清廷注意,乃逃往上海。1905年東渡日本,入監警學校,後加入孫毓筠在日組織的“陽明學社”。不久,加入同盟會。次年 回國,在壽州組織“信義會”。1908年農曆三月十王日,擬乘四頂山廟之機舉義,事泄,改變計畫。後在壽州組織農會活動。1909年與王慶雲等在壽州組織團練。1911年光復壽州後, 成立淮上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兼參謀長。率第三路軍北上,駐紮阜陽,因受壽州人徐國柱蠱惑,肆兵搜刮民財,拒不接受淮北國民軍軍統程恩普的勸告,既不光復潁州府屬縣,也不西進以搶占京漢鐵路。袁世凱心腹倪嗣沖因此得以自河南率兵圍攻阜陽,匯滔率部突圍未果,自己乘夜縋城逃走,殘部在阜陽城遭倪嗣沖搜捕,俘獲500餘人,悉數被屠

。1912年1月,孫中山就任臨大總統,匯滔任副參軍長。1913年3月回皖組織討袁皖軍,準備起義,失敗後回上海,再渡日本。1919年由日回滬,被倪嗣沖派人刺殺。

主要成就

張匯滔(1882-1920)字孟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人物,民主革命先驅。

1882年,出生於安徽壽州(縣)西鄉澗溝集張大郢孜。

1899年,投筆從戎,入伍安慶武備學堂,因倡言反清復漢,遭官府通緝。

1905年,留學日本東京警監學校學習警政。加入同盟會,任江淮分會副會長。

1906年,張匯滔奉中國同盟會總部及孫中山先生密令,潛回國內,策劃江淮地區的反清革命運動,途經南京參與謀殺兩江總督端方失利,潛回壽州成立同盟會分會“信義會”。

1907年,與秋瑾、徐錫麟組織策劃皖浙起義。

1908年,與熊成基等組織策劃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安慶馬炮營新軍起義”。

1911年4月,代表皖省率江皖“先鋒”先期趕赴香港同盟會總部集結,直接參與策劃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

1911年11月,發動壽州首義,任淮上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率部征戰沙場,先後光復蚌埠、懷遠、鳳陽等州縣(潁州府所屬各州縣是程恩普部淮北國民軍光復

),促成安徽獨立。

1911年12月,擔任淮上軍總司令,清政府江南提督張勛由南京逃經蚌埠,張匯滔令淮上軍在蚌埠布防攔截,血戰於蚌埠小南山,震驚江淮大地,史稱“小南山戰役”。為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立下了不朽功勳。

1912年2月,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參軍長兼同盟會安徽支部長。安徽裁軍,“其中張匯滔的淮上軍一旅被指‘軍紀太壞’全部撤裁”。

1913年7月,跟隨孫中山先生髮動“二次革命”,任討袁皖軍前敵總司令兼第一支隊長。

1913年10月,張匯滔在日本東京首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並被委任為中華革命黨安徽支部長、中華革命軍江北皖北司令長官。

1914年8月,奉孫中山之命組織南通起義。

1915年,協助滬軍都督陳其美刺殺了上海鎮守使鄭汝成。

1916年,與田桐、章太炎組織漢口起義和上海製造局起義。

1917年,張匯滔隨孫中山南下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被委任為大元帥府參軍,受命經營海上軍事。

1918年2月,代表中華民國軍政府赴北京與北洋政府談判。

1919年,參與中華革命黨改組創建中國革命黨,並按孫中山指示負責沿江七省黨務。

1920年1月29日,張匯滔不幸被北洋政府安徽督軍—倪嗣沖懸賞4萬大洋派遣刺客暗殺於上海淮海中路國恩寺附近,因在上海廣慈醫院搶救無效於1月31日殉國,年僅38歲。

張匯滔遇刺,是民國上海灘三大血案之一。孫中山先生悲痛萬分,親臨弔唁,題寫挽額“國魂不死”。中國國民黨領導層也給予高度評價:“從事革命十餘年,出生入死,艱苦卓絕。其謀黨之忠,臨事之勇,死難之烈,堪與鈍初英士二公先後輝映”。

章太炎挽張匯滔:

鈍初之死可無傷,克強之死可無恨,英士之死可無慘,聞道斯得道,求仁斯得仁,肝膽有書生,憑孤郡,抗頑胡,大器推算顏太守; 金陵共事見厥智,淮上共事見厥勇,漢皋共事見厥仁,唯我能識君,亦君能識我,男兒尚意氣,觀數奇,知骨梗,窮途痛哭李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