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反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2月,蔣介石在一次圍剿失敗後,以,“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發動了對紅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4月30日,中國工農紅軍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簡介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

背景

作戰圖作戰圖

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於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為要旨”,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積極部署對紅1方面軍的第二次“圍剿”。三月下旬,敵人部署完畢。第19路軍由蔡廷鍇代總指揮,轄第60師(蔡廷鍇兼)、戴戟第61師及第12師馬昆第34旅,由興國向龍岡頭、寧都進攻;第5路軍由王金鈺任總指揮,轄上官雲相第47師、公秉藩第28師、郭華宗第43師、郝夢齡第54師、羅霖第77師,由吉安、泰和、吉水、永豐向東固、藤田方面進攻;第26路軍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轄第25師(孫連仲兼)、高樹勛第27師、關樹人騎1師,由樂安、宜黃向東韶、小布進攻;第6路軍由朱紹良任總指揮,轄胡祖玉第5師、毛炳文第8師、許克祥第24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由南豐、八都向廣昌、黃陂進攻。此外,韓德勤第52師擔任維護贛江交通和當地“清剿”,三個航空隊執行偵察和轟炸任務,劉和鼎第56師(歸第6路軍指揮)出安遠(屬寧化縣)、周志群新編第14旅出寧化、盧興邦獨立第32旅出連城和長汀、張貞第49師出上杭和武平、香翰屏第62師出蕉嶺,防堵紅軍向東南轉移。

三月下旬,敵人部署完畢。第19路軍由蔡廷鍇代總指揮,轄第60師(蔡廷鍇兼)、戴戟第61師及第12師馬昆第34旅,由興國向龍岡頭、寧都進攻;第5路軍由王金鈺任總指揮,轄上官雲相第47師、公秉藩第28師、郭華宗第43師、郝夢齡第54師、羅霖第77師,由吉安、泰和、吉水、永豐向東固、藤田方面進攻;第26路軍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轄第25師(孫連仲兼)、高樹勛第27師、關樹人騎1師,由樂安、宜黃向東韶、小布進攻;第6路軍由朱紹良任總指揮,轄胡祖玉第5師、毛炳文第8師、許克祥第24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由南豐、八都向廣昌、黃陂進攻。此外,韓德勤第52師擔任維護贛江交通和當地“清剿”,三個航空隊執行偵察和轟炸任務,劉和鼎第56師(歸第6路軍指揮)出安遠(屬寧化縣)、周志群新編第14旅出寧化、盧興邦獨立第32旅出連城和長汀、張貞第49師出上杭和武平、香翰屏第62師出蕉嶺,防堵紅軍向東南轉移。

這時,紅1方面軍仍是第1、第3兩個軍團,人數略有減少,約三萬餘人,經過第一次反“圍剿”的鍛鍊和勝利後的養精蓄銳,鬥志旺盛。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已為廣大軍民所認識和接受。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從各方面進行了反“圍剿”的準備。按照紅1方面軍總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隊由根據地北部邊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轉移到廣昌、石城、寧都、瑞金等地,進行整頓、訓練、籌款和做民眾工作。在紅軍和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召開了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的工作會議,對這些武裝的任務、編制、訓練、戰術等問題,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游擊區以地方武裝為骨幹,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游擊戰術,積極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十項任務,配合主力紅軍殲滅敵人。這些就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過程

急行軍急行軍

1931年3月從東、北、西 三個方向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圍剿”,妄想消滅紅一方面軍,摧毀紅色革命根據地。這時,紅1方面軍仍是第1、第3兩個軍團,人數略有減少,約三萬餘人,經過第一次反“圍剿”的鍛鍊和勝利後的養精蓄銳,鬥志旺盛。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已為廣大軍民所認識和接受。在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從各方面進行了反“圍剿”的準備。按照紅 1方面軍總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隊由根據地北部邊緣的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轉移到廣昌、石城、寧都、瑞金等地,進行整頓、訓練、籌款和做民眾工作。在紅軍和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召開了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的工作會議,對這些武裝的任務、編制、訓練、戰術等問題,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游擊區以地方武裝為骨幹,領導赤衛軍、少先隊,運用游擊戰術,積極執行擾敵、堵敵、截敵、襲敵、誘敵、毒敵、捉敵、偵敵、餓敵、盲敵等十項任務,配合主力紅軍殲滅敵人。這些就為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期間,六屆三中全會後的黨中央派項英到中央根據地,於一月十五日正式成立蘇區中央局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項英任中央局書記和軍委主席,朱德任軍委副主席和紅1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和紅1方面軍政治委員。四月,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統治的黨中央派出代表團,到達中央蘇區並參加中央局的領導工作。這種情況,就在中央蘇區領導層產生了分歧,使第一次反“圍剿”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受到干擾。對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問題,黨中央曾指示:“當著敵人力量尚未集中的時候,我們必須利用優勢兵力,去擊潰敵人的主力”。“紅軍總司令部在組織決戰中,採取誘敵深入蘇區的策略,在當時的階段中(年底及年初)是正確的。如果力量對比上利於我們時,我應該擴展向白區的堅決進攻,打碎敵人的生力軍”。同時還提出:“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在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有的又提出分兵退敵的方針,對反攻先打哪路敵人問題,有的主張先打強敵蔡廷鍇部,也有的主張打朱紹良部。經過反覆討論,才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鑒於第19路軍、第26路軍和第6路軍,均為最強或較強之敵,而第5路軍的第43、第47、第54師從北方新到,第28、第77師在第一次“圍剿”中被紅軍打過,對紅軍有畏懼心理,戰鬥力較弱,先打該敵容易取勝。同時,我軍如由東向西打,則受贛江限制,而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可在閩贛交界的建寧、黎川、泰寧地區擴大根據地,徵集資財,便於打破敵人的下一次“圍剿”。因此,決定採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四月一日,敵人分四路開始向中央根據地大舉進攻,至四月二十三日,先後進至江背洞、龍岡頭、富田、水南、嚴坊、招攜、廣昌等地。與此同時,紅軍主力秘密轉移到退卻終點龍岡、上固、東固地區,在東固地區,為待機殲敵,迫敵而居達二十五天。五月十三日,敵王金鈺所部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開始向富田向東固前進。五月十六日至十七日,我軍在中洞、九寸嶺地區,包圍殲滅敵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的大部。接著,向東橫掃,於五月十九日在白沙殲敵第43師大部和第47師一個旅的殘部,余敵逃向永豐。五月二十二日,在中村殲滅前來西援的敵第27師近一個旅。五月二十七日,攻克廣昌,殲敵第5師一部,師長鬍祖玉受重傷斃命。五月三十一日,突襲建寧,殲敵第56師三個多團。從五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紅1方面橫掃七百餘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三萬餘人,繳槍二萬餘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

結果

建寧戰鬥是第二次反“圍剿”的最後一次大戰,至此紅軍五戰五捷,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圍剿”。紅軍粉碎敵人“圍剿”後,乘勝轉入進攻,分兵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籌款,解放了贛東,閩西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廣大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中央根據地。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