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戰役

龍潭戰役

1927年(民國十六年)8月至9月,在北伐戰爭中,南京政府北伐軍在江蘇龍潭、棲霞山地區對軍閥孫傳芳部進行的反攻戰役。1927年7月下旬,退到山東腹地的北洋軍閥孫傳芳、張宗昌部,乘國民黨寧漢紛爭之機,舉行反攻。

基本信息

背景

龍潭戰役記載龍潭戰役記載

國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兩廣開始,自南向北統一全國的戰爭。北伐消滅了割據一方的軍閥,建立了相對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初步結束了清末以來中國實際上的分裂狀況,使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雖然它所達成的統一在很多方面來說都只是屬於形式上的,但是卻避免了中國被列強分裂成為事實。從國家統一的角度看,北伐戰爭堪與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相提並論。

地理位置

龍潭是一個位於南京東北約三十公里的小鎮,滬寧鐵路從鎮上穿過,並有一個不大的車站——龍潭站。龍潭北臨長江,三面環山,扼守南京東北大門,不僅是軍事要塞,而且還是當時的中國水泥公司所在地,可謂是經濟重鎮。在北伐軍催枯拉朽的凌厲攻勢下,名不見經傳的龍潭小鎮,一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戰役簡介

龍潭戰役龍潭戰役

汀泗橋戰役沉重打擊了軍閥吳佩孚的力量,為北伐軍北進武漢掃平了道路。如果說汀泗橋戰役使北伐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亮點的話,那么很少被提及的龍潭戰役則是整個北伐戰爭的轉折點。1927年8月25深夜,孫傳芳調集重兵,先發制人地在西起南京,東至鎮江的百里長江線上發起閃電攻擊,強行橫渡長江天險。26日凌晨,孫傳芳的一支突擊部隊成功上岸,迅速占領龍潭車站。隨後,更多的孫傳芳軍隊渡過長江,迅速合攏,以猛烈炮火向北伐軍陣地發起潮水般攻勢,防守龍潭車站和棲霞山的蔣介石嫡系第一軍潰不成軍,紛紛向南京方向撤退。在獲悉占領龍潭車站並擊潰蔣介石第一軍之後,孫傳芳大喜過望,他明白北伐軍必然會不惜代價爭奪龍潭,便親自前往龍潭車站督戰。他把指揮所設在中國水泥公司的大樓內,加固攻勢。在慰勞有功之臣的同時,伺機進逼南京,妄圖將北伐軍消滅在南京城下。
孫傳芳的進攻雖然獲得了成功,但是咄咄逼人的進攻不僅將孫軍的主力位置暴露無疑,而且也導致了後方的空虛。座鎮南京指揮北伐軍的桂系將領李宗仁清楚地看到了孫傳芳的弱點。他一方面命令胡宗南率領桂系王牌的第七軍和第十九軍向龍潭發起反擊,另一方面命令正在上海返回南京途中的白崇禧停留無錫,就地指揮駐紮在滬寧線上的第一軍的兩個師火速增援龍潭車站。北伐軍兩大主力,胡宗南在南線,白崇禧在北線,同時進攻龍潭車站,對孫傳芳形成合圍。 

激烈的戰鬥在南京城東北的棲霞山、龍潭地區進行。北伐軍方面,僅參戰的部隊先後達到三個軍近六萬人,後來成為國民黨名將的衛立煌、桂永清、劉峙等人都在這場著名的爭奪戰中嶄露頭角。孫傳芳方面,僅鎮守龍潭、大石山、湯山和虎頭山等四個陣地的主力就有五萬之眾,孫傳芳更是一度親臨第一線鼓舞士氣。交戰雙方激戰六天六夜,激烈程度即使不是地動山搖,也可以稱得上天昏地暗。在激烈的廝殺中,龍潭車站先後三次易手,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8月31日凌晨,白崇禧終於占領了中國水泥公司,與何應欽指揮的第七軍一部回師。不甘失敗的孫傳芳發動了最後同時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反擊,炮火幾乎摧毀了整個水泥公司。但北伐軍最終控制了大局,牢牢地控制了龍潭車站和龍潭鎮,孫軍被壓迫在龍潭以北不足十公里長的長江岸邊,再無回天之力。

戰役起因

民國15年(1926),北洋軍閥巨頭孫傳芳,身居南京,割據東南地區。後北伐戰起,國民革命軍圍攻南京,孫傳芳率殘部北竄。民國16年(1927)8月,蔣介石下野,北伐軍南撤,所放棄的江北廣大地區,盡被孫傳芳軍占領,孫傳芳在張宗昌支持下,自任總司令,組成聯軍,渡江南下,占領龍潭附近要地,並企圖回師南京,重溫舊夢,割據華東。

戰役經過

龍潭戰役龍潭戰役

1927年(民國十六年)8月至9月,在北伐戰爭中,南京政府北伐軍江蘇龍潭、棲霞山地區對軍閥孫傳芳部進行的反攻戰役。

1927年7月下旬,退到山東腹地的北洋軍閥孫傳芳、張宗昌部,乘國民黨寧漢紛爭之機,舉行反攻。南京政府北伐軍兵敗徐州,總司令蔣介石被迫下野,部隊全線潰退。一部退合肥六安,主力退守長江南岸。孫傳芳部跟蹤進抵長江北岸,在和州、浦口、江都(揚州)、泰興等地集中了約6萬餘兵力,欲乘機攻占南京。孫軍一面蒐集船隻秘密準備渡江,一面在烏江集等地佯動,以牽制各處國民革命軍。8月25日夜,孫軍主力第9師全部、第14師兩個團及第7師1個團,分由八卦洲、望江亭划子口、大河口、十二圩港渡江,利用北風迅即到達南岸,先後攻占龍潭車站、棲霞車站及其附近高地。寧滬間交通、通信被孫軍切斷,但進攻烏龍山鎮江的孫軍卻被國民革命軍擊退。在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南京方面蔣、桂兩系的軍隊將領,都表示了消除前嫌,共同禦敵。為了不讓渡江的孫軍站穩腳跟,8月26日,桂系李宗仁指揮其第7軍在南京以西迅速展開,並向棲霞、龍潭方向攻擊前進。蔣系何應欽指揮其第1軍務部也自鎮江從東向西開進。當日,第1軍第21師攻抵南象山西南一帶。27日,孫軍的後續渡江部隊參加了作戰,白俄敢死隊也參加了反擊的戰鬥。第1軍在打退孫軍的反擊後,攻占南北象山一帶高地。南京政府軍鏇以第7軍兩個師為左翼;第18軍第1師為中央;第l軍一部為右翼,向棲霞山全面圍攻。孫軍大部被殲,餘部向江邊潰退。南京政府軍第14師的1個團於26日夜奪回龍潭車站。27日孫軍組織反擊。南京政府軍第14師第41團、第22師第34團和增援的第2師第5團,將攻入龍潭車站的孫軍包圍殲滅。此時,孫軍後續部隊和棲霞山等處敗退部隊,均聚集於龍潭附近,共有10個師和4個混成旅的兵力,並占領黃龍山青龍山虎頭山等險要陣地,企圖以一部向東、南兩面發展,以主力進迫南京。28日夜,孫軍全線突進。南京政府軍中央部隊逐漸不支,被迫向西南撤退,後續部隊亦紛紛退抵南京。29日,何應欽、李宗仁急調第1、第7軍由東西兩面會攻龍潭。當日,第1軍第2師第4團與孫軍激戰山口村附近。30日,南京政府軍對孫軍形成了三面圍攻之勢,遂向龍潭地區的孫軍發起了總攻擊,戰至17時,占領了龍潭。孫軍向江岸潰退。31日,孫軍的反擊再告失敗,分向花家盪、柴洲一帶潰退。南京政府軍兵分左右兩路,乘勝追擊。退至江邊的孫軍,大部被俘。9月2日,南京政府軍第1、第3兩路軍一部組成右翼軍、中路和左翼軍渡江追擊。右翼軍擊潰孫軍梁鴻恩部,於12日攻克淮陰,進至阜寧。中央軍擊潰孫軍王樂善部,於14日占領滁州。左翼軍原被孫軍圍困在合肥,29日,南京政府軍發起攻擊後,孫軍不支,遂向店阜、梁園一線退去。國民革命軍左翼第33軍一部進至定遠。龍潭會戰結束,此役共殲孫軍5萬餘人。

戰役結果

交戰雙方激戰六天六夜,激烈程度即使不是地動山搖,也可以稱得上天昏地暗。在激烈的廝殺中,龍潭車站先後三次易手,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8月31日凌晨,白崇禧終於占領了中國水泥公司,與何應欽指揮的第七軍一部回師。不甘失敗的孫傳芳發動了最後同時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反擊,炮火幾乎摧毀了整個水泥公司。但北伐軍最終控制了大局,牢牢地控制了龍潭車站和龍潭鎮,孫軍被壓迫在龍潭以北不足十公里長的長江岸邊,再無回天之力。

戰役影響

龍潭戰役對於國民政府來說,意義非常重大,是北伐革命最大的一場戰役。從這年的第二年起,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每年(除抗戰期間)都到龍潭中國水泥廠紀念這一光輝戰績,併合影留念。龍潭戰役是孫傳芳與北伐軍之間進行的一場著名戰役,也是北伐戰爭中最激烈、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是役,參加戰鬥的孫軍六萬餘人,戰死和淹死約四萬人,被俘兩萬餘人,顯赫一時的五省聯帥孫傳芳主力幾乎消耗殆盡,以北洋第二師為核心的孫傳芳軍事系統,基本已經宣告瓦解。變成光桿司令的孫傳芳也由此走向沒落,漸漸告別了政治舞台。
龍潭戰役,北伐軍同樣傷亡慘重,僅僅黃埔軍校第五期的學生,陣亡就達五百人之多。雖然北伐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龍潭戰役打出了國民政府軍隊的威風,威懾了挑釁政府權威的地方軍閥,樹立了國民政府的權威。戰役中居功至偉的第七軍更是為政府軍樹立了威名。國民黨元老譚延愷曾經稱讚此次戰役的前敵總指揮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消滅孫傳芳之後,北伐軍在東南一帶,再無真正對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龍潭戰役奠定了國民政府的基業,鞏固了國民政府的權威,正如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所言:“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 此外,龍潭戰役使周圍百里慘遭浩劫,民不堪命。田裡稻禾被兵士踐踏淨盡,顆粒無收。凡北軍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摧殘,帶子洲與江北大河口相對,聯軍南犯首當其衝,傷人最多,附近居民住戶的衣服、錢幣、器具損失最大。

領導人物

李宗仁李宗仁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1965年(74歲)從美國返回中國大陸。1969年逝世於北京。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國廣西臨桂縣人,回族;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紀念物

會師亭會師亭

中國水泥廠山上建有紀念亭紀念碑,上面刻有銘記,記載著龍潭戰役的過程,還有“會師亭”三個大字,山上有石凳石桌石欄,種有鮮花,非常漂亮。

相關作品

民國16年(1927)9月,在龍潭戰役結束後不久,著名劇作家田漢先生即以龍潭江邊發生的戰事為背景,創作獨幕劇《江村小景》,劇中安排了從小離家在外當兵的“北兵”回到闊別的家中與互不相識的弟弟“南兵”的一場衝突,最後“南兵”的弟弟死在“北兵”哥哥的槍下。這齣獨幕劇表明田漢當時對內戰的一種複雜心情。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