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戰爭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圖奪權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基本信息

概述

中原大戰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4月至11月,蔣介石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湖南等省進行的大規模新軍閥混戰,又稱中原大戰。蔣閻馮大戰歷時七月﹐雙方投入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戰爭。蔣介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暫時統一了國民黨各軍事集團。此後反蔣勢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問鼎中原,與蔣介石一決勝負的形式與實力,從1930年底開始,蔣便以重兵向中共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發動進攻。

合作與分裂

在一九二七年寧、漢分裂的時候,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會議,表示與蔣介石合作,這就給了蔣介石很大的支持。這年八月,蔣因內部矛盾,曾經一度下野東渡日本,馮玉祥除分電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促蔣復職外,並約同閻錫山聯名電蔣請其主持北伐大計。蔣回國復職後,深感進一步拉馮的必要,在他一次到開封與馮會晤的時候,和馮結拜為換譜弟兄。在北伐戰爭後一個階段,蔣和馮在鄭州、柳河、新鄉、党家莊等處數度晤面,並且每次都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在當時,蔣、馮都擁有雄厚的兵力,在蔣看來,馮對他的擁戴,不但在軍事上增加了聲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他的威望。在馮看來,蔣介石既有中央政府的憑藉,只要與蔣靠攏,則一切困難和問題就會得到他的幫助。所以在這段時期內,蔣、馮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的關係。在北伐軍事結束以後,馮為了表達對蔣擁戴之誠,甚至要在鄭州為蔣鑄造銅象(經左右勸阻未果)。蔣對馮也是推崇備至,蔣的代言人吳稚暉有一次給馮的電報中,譽馮為“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他們這種相互利用的結合,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最後終於走向分裂。分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地盤的問題。在北伐戰爭最後階段,馮派鹿鍾麟指揮韓復榘等部戰勝奉軍,進兵河北,直取平津。因鹿和韓都是河北人,他們都抱著打回老家、取得地盤的迫切要求。馮以長期侷促於西北瘠苦之區,更是早就有了向外發展的打算。他還曾對人說過:“我們連個海口也沒有,向國外購買一些軍事裝備,真是太不方便。”雖然這時蔣介石已將山東省的地盤許馮,但膠東和濟南都在日軍占領控制之下,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省分,遠非河北、平、津可比。當時馮認為他的軍隊在河北打退奉軍付出的代價最大,論功行賞,應該把河北、平、津分配到自己名下。不料在一九二八年五月間蔣介石到石家莊與閻錫山會面之後,卻使馮的希望落了空。閻對蔣說:“請你翻開歷史看看,哪個人沒有吃過馮的虧?”這句話正好觸動了蔣的心事。他們經過計議之後,蔣便秘密決定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的地盤都分配給閻。後來蔣為了對馮敷衍,把北平市長一職給了馮的部屬何其鞏,但是北平警備司令張蔭梧和北平市公安局長趙以寬都是閻的人,實際上統治北平市的人卻是兼任平津衛戍總司令的閻錫山。在河北省和平、津兩市地盤分配問題尚未揭開之前,蔣還徵求過馮的意見。馮對這類問題,向來不肯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唯恐別人說他是爭權奪利。他表示一切以蔣的意旨為意旨,以示對蔣的尊重。蔣便趁勢說出把河北、平、津交閻的主張。他的理由是:第二集團軍擁有魯、豫、陝、甘、寧、青六省,已不為少;第三集團軍才不過冀、晉、察、綏四省,並不為多。況且平、津兩地外交關係複雜,不易應付,萬一發生意外,難保不造成第二個濟南慘案。他認為馮性情剛直,不宜於外交折衝,故以交閻應付為宜。馮對蔣的話不便當面表示異議,問題就這樣決定下來。這個問題解決之後,馮在新鄉給部隊講話,提出“地盤要小,軍隊要少,工作要好”的口號,是說漂亮話,也是發牢騷,其實在這一問題上,馮的內心對蔣、閻是極為不滿的。這是蔣、馮關係發生變化的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軍隊的編遣問題。一九二八年七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湯山會商東北問題和裁兵問題,馮在前往北平路過保定的時候,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同時也為了收攬人心,發出一個歌(七月五日)電,提出了統一軍權、收縮軍隊、減輕民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等主張。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全國共編五十個師的指標(東北除外),要大家進行討論。馮對軍隊的編遣,首先提出一個編遣準則,即:“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他並根據這個準則提出一個方案,即:第一、第二集團軍各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它不屬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原來他認為第二集團軍兵員最多,素質最好,訓練最精,戰功最大,論道理應該多編幾個師;可是他又考慮到,如果按照自己的編遣準則,第二集團軍應編的人數就要占第一位,就要超過第一集團軍,必然得不到蔣介石的支持,而且會影響到與蔣合作的關係,所以他的方案是,把第一、二兩集團軍拉平,把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軍壓低,以為這樣就可以蔣、馮的團結為中心,控制其它方面,蔣對馮案採取了不置可否的態度。閻錫山看透了蔣的意圖,便提出另一方案。
這個方案是: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不言而喻,這箇中央編遣區,當然要由蔣介石掌握。這個方案,表面上是抬蔣壓馮,而骨子裡還有著離間蔣、馮關係的作用。蔣看到閻案於己有利,看不透閻要借著這一方案來拆散馮和他合作關係的陰謀,故授意何應欽積極支持閻案。李宗仁和白崇禧對此案亦表同意。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馮案受到多數的反對,而閻案遂得以通過。馮遭此打擊,在正式開會時,即稱病不再出席。而閻在這時便到處說馮的壞話,說他如何反覆無常,如何不講信義,使馮陷於孤立。
馮託病不出,召鹿鍾麟到南京,擬令其代理軍政部長,以便於藉故離開南京。但因鹿是常務次長,不能代理部務,馮亦無如之何。蔣介石雖明知馮是託病,但也曾兩度偕宋美齡親往探視慰問,以示關切。還有一次,馮正在和部屬談話,忽報孔祥熙來訪,馮立即臥床蒙被,呻吟不止。當時外邊很多人都說馮患的是“心病”。
馮這次在南京,本想與蔣能有進一步的結合,以便在國民政府占一個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蔣的支持下保持自己的強大實力,以形成內外呼應之勢。不料在編遣會議上遭到失敗,使他看清了不可能再和蔣介石合作下去,於是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五日以養病為藉口離開南京,前往豫北輝縣之百泉村。這是蔣、馮分裂公開化的表現。

歷史背景

蔣為建立專制獨裁統治,繼1929年全國編遣會議後,又利用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排斥異己,擴充嫡系,引起閻、馮、李等人的不滿。1930年2月閻通電要蔣下野。3月15日,原第2、第3、第4集團軍50餘名將領聯名通電討蔣,並推舉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李和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劉驥為總參謀長。4月1日,閻、馮、李分別通電就職,張則保持沉默。接著,閻、馮、李、石(友三)、樊(鍾秀)等部共約60萬人組成5個方面軍,分別集結於許昌、鄭州、新鄉、順德(今河北邢台)、衡水、歸德(今河南商丘)、全縣(今廣西全州)等地,企圖在河南境內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沿線取攻勢防禦,在津浦鐵路(天津-浦口)沿線和湖南取攻勢,得手後與蔣軍決戰,徹底消滅蔣軍,推翻南京政府。蔣介石對這場戰爭早有準備,先後調集約70萬人組成4個軍團和4個路軍,分別集結於禹城、徐州、碭山、宿縣(今宿州)、漯河、武漢、萍鄉、衡陽、廣州等地,企圖以一部兵力於津浦鐵路沿線先取守勢,集中主力於隴海、平漢鐵路沿線,先發制人,奪取聯繫各戰場的交通戰略要地歸德、許昌,與閻、馮軍主力決戰;以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指揮的部隊圍殲李軍。4月5日,蔣下達討閻令。

戰前罵戰

中原大戰造成的難民中原大戰造成的難民
1928年6月北京張作霖安國軍政府垮台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系的臨時團結轉化為激烈的內部鬥爭。1929年的中國,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炮聲不斷,神州大地,戰雲蔽日,硝煙瀰漫。其中打著“護黨救國軍”旗號的就有李宗仁﹑張發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先後發動了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戰爭。然而這些人卻都被蔣介石一個一個的擊敗,只有善於投機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沒有遭到打擊,但是閻錫山知道,總有一天,蔣介石也會向自己開戰。
1930年的元旦,蔣介石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以氣節廉恥為立國之本》的文章,大罵反對者“以投機取巧為智,以叛亂反覆為勇,氣節墮地,廉恥道喪”,殺氣騰騰的教訓反蔣派,使督師河南的閻錫山心有餘悸。1月13日,前往鄭州參加軍事會議並準備履行國民黨軍副總司令就職儀式的閻錫山在得知蔣介石命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韓復榘逮捕自己的密令後,連夜逃回山西太原,並決定倒蔣!

反蔣通電

1930年1月16日,閻錫山回太原後不久,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吳鐵城奉蔣介石之命趕到太原,請閻錫山補行國民黨軍副總司令就職儀式。1月22日,閻錫山在就職儀式上發表公開演說,提出要建立“整個的黨,統一的國”,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和武力政策,並公開指責蔣介石是引發內戰的根源。2月10日,閻錫山發出反蔣通電,集歷年來反蔣言論之大成,條條例舉蔣介石專制獨裁的證據和實行物理政策發起內戰的罪惡,質問蔣介石:用人不當,腐化墮落,無怪乎干戈不止,天下大亂。不但不閉門思過,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味戡亂,卒使國無寧日,民不聊生。戡亂不如止亂,不止亂而一味戡亂,國內紛亂,將無已時。為民國和平統一計,禮讓為國,請蔣下野。蔣介石看後氣得暴跳如雷,找來民國元老吳稚暉,要他連夜寫出一篇攻擊閻錫山的文章,第二天就發表在《中央日報》上,文中針鋒相對的指責閻錫山:不學無術,靠投機轉營撈取資本,奸詐成性,善變無信。如今為了獨霸中國,又造謠中傷,蠱惑人心。企圖興兵作亂,禍國殃民,以圖其野心得逞。
中原大戰中原大戰

4月1日1930年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宣誓討蔣,中原大戰爆發在即。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就任副總司令,3人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誓就職。馮玉祥在就職宣言中指斥蔣介石為國家動亂不安的禍根,歷數了蔣介石踐踏民主,弄權賣國的種種惡端,並發誓要為國家除此禍害。
宣言稱:“近月以來,陝甘兩省,大股土匪,到處焚掠,凡經被掠之人,周身悉現鐵烙。迨軍隊拘獲匪首,其身邊皆帶有委任狀,乃煌煌全國主席蔣中正所頒發,至有數十路之多。”閻錫山就職通電稱:“將統率各軍,陳師中原,以救黨國。古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者,全國必有而討伐之,今有挾黨部以作威福者,全國人亦必起而討伐之。”

馮玉祥見閻錫山挨了罵,便立即出面助陣,套用《三國演義》諸葛亮罵死王朗的話痛罵吳稚暉:假如有人罵先生:蒼髯老賊,皓首匹夫,不惜以黨國元老為獨夫作奴才,死後有面目見先總理於地下!先生將何以自解?吳稚暉聽了此話,雖沒像王朗那樣被罵死,但也氣餒起來,不在赤膊上陣了。蔣介石大怒,又讓立法、行政、司法三院院長鬍漢民、譚延鎧、王寵惠聯合通報罵閻。正當雙方罵得激烈時,閻錫山突然筆鋒一改,分別向蔣介石、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黨部發電稱:以衰病之軀,久思退體,重以主張未蒙維納,自應辭去本兼各職,以遂初衷。……酷愛和平為錫山之素志,年來苦衷,有不忍與國人言者。此次主張國事,原為止亂,既不能荷蒙鑑察,何忍因止亂而起亂?錫山即行出洋,以明初志。
收到這份電報的蔣介石不禁愕然,還在發愣的時候,閻錫山又提出為了停止內戰,貫徹國民黨“和平統一”的政策,他願意和蔣介石同時下野。被閻錫山打得措手不及的蔣介石倉促應戰,情急之下在電文中冒出了殺氣騰騰的話:
國有綱紀,黨有紀律,個人進退,絕無自由。我本人在黨國命令之下,須用武力以戡亂,下野無異為反動者解除武裝,阻止本黨革命。接到電文的閻錫山心中暗喜,拿著這紙電文大肆宣傳:請國人看看蔣介石武力獨裁的真面目。
隨後,閻錫山領銜與馮玉祥、李宗仁等45名軍界要人共同發出通電。要求由全體黨員總投票以決定“黨統”問題。政界以汪精衛為首的一批政客立即回響,提出解決黨務糾紛,與此同時,閻錫山把他進駐河南的晉綏軍主力一部開入了魯西地區。為此,胡漢民、譚延鎧、王寵惠等人連忙去電:望速撤入侵山東西部之軍隊,停止一切不詳之舉動。怒不可遏的蔣介石也通電閻錫山:結束無益之辯論,停止不詳之舉動,懸崖勒馬,維持和平。閻錫山見既然蔣介石已發出結束辯論的通電,便發出宣言:本人以為引退心安,以後不再言國是,既不見諒,尚何多言。

反蔣同盟

蔣馮閻中原大戰蔣馮閻中原大戰
繼則聯絡反蔣失敗的馮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組織反蔣同盟。閻的反蔣號召﹐得到了以汪精衛﹑陳公博為首的國民黨改組派﹐以及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和馮玉祥﹑李宗仁等反蔣政治派別與軍事集團的回響和支持。3月14日﹑15日﹐鹿鍾麟等五十七人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4月1日﹐閻﹑馮﹑李宣誓就職。閻在石家莊設立總司令部﹐自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由河北向山東進兵﹔以李宗仁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向湖南進兵﹔鹿鍾麟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由陝西向河南進兵﹔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由魯西南會攻濟南﹔並內定張學良﹑劉文輝﹑何鍵樊鍾秀為五﹑六﹑七﹑八方面軍總司令。5日﹐蔣介石撤免閻錫山本兼各職。12日﹐任韓復榘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在魯西阻閻軍南下﹔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何成浚為第三集團軍總指揮﹐在河南許昌以南地區牽制馮軍﹔陳調元為總預備兵團總指揮。5月1日在南京誓師﹐11日下達總攻擊令﹐戰爭正式爆發。

主要戰場

平漢路戰場

蔣馮閻中原大戰蔣馮閻中原大戰
馮玉祥軍(第2方面軍共6個路軍)約30萬人,3月開始出荊紫關、潼關向河南進軍,4月底進至魯山、臨潁、禹縣、鄭州等地,擬先以一部兵力協同駐許昌的第8方面軍9個師組織防禦,爾後向武漢發動攻勢。蔣介石為解除平漢路馮軍的威脅,令第3軍團13個師組成左中右三路,於5月11~20日,分別從淮陽、南陽、確山等地,由東、西和正面北攻新鄭、許昌、魯山失利,雙方形成對峙。5月下旬至6月4日,第3軍團在飛機配合下,不斷猛攻許昌,第8方面軍總司令樊鍾秀被炸死,其守城部隊出現慌亂。馮玉祥及時調整部署,增派兵力,指揮第4、第5、第6路軍和第8方面軍,從正面和兩翼向第3軍團實施反擊,戰至12日,第3軍團向豫南潰退,馮軍跟蹤追至郾城、漯河。此時,隴海路戰場的閻、馮軍受到蔣軍猛烈攻擊,馮有後顧之憂,遂停止平漢路的攻勢,雙方轉入對峙。

湖南戰場

5月中旬,李宗仁指揮第1方面軍(又稱桂張聯軍)共13個師3萬餘人,由廣西全縣北指武漢。5月27日,攻占衡陽;蔣軍第4路軍北撤長沙。當天,蔣令第8路軍3個師由粵、桂北上,斷李軍退路。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調整部署,以第13師固守岳陽,以3個團入湘支援第4路軍,以第6路軍等編為3個梯團置於武漢近郊和萍鄉,阻李軍北進。6月4~8日,李軍攻占長沙、岳陽,進至湖北蒲圻縣的趙李橋後,由於平漢路馮軍停止向武漢進攻,更主要是因蔣軍第8路軍9日占領衡陽,退路被切斷,腹背受敵,遂向長沙撤退。蔣軍第4路軍和部分海軍乘機進攻長沙。15日李軍向醴陵、攸縣、瀏陽撤退。29日~7月1日,為奪回衡陽與第8路軍進行激戰,因傷亡慘重敗回全州。

隴海路戰場

為奪取戰略要地歸德,蔣軍第2軍團12個師,於5月12日開始由山東曹縣向歸德閻軍發起攻擊,至19日占領歸德、亳縣(今安徽亳州)。閻軍第6路軍3個師投蔣。第5路軍撤退至河南柘城。20~24日,第2軍團繼續西進,攻占了寧陵、民權、睢縣等地。此時,馮玉祥指揮所部第1路軍至第4路軍和閻軍約9個師的兵力,由正面和兩翼突然實施反擊,擊敵側背,迂迴敵後,從而打破了蔣軍的攻勢。蔣軍敗退定陶、曹縣、歸德。6~7月,兩軍以寧陵地區為中心展開拉鋸戰。8月4日起,因津浦路的閻軍受到蔣軍重兵壓迫,馮應閻錫山要求,指揮所部及第4方面軍一部向徐州側擊。蔣軍以7個師於蘭封(今河南蘭考)、太康、柘城、歸德間組織防禦。馮軍以近戰、夜戰、迂迴、滲透等戰法實施攻擊,蔣軍頑強抗擊,爭奪激烈。蔣軍雖傷亡慘重,飛機被毀十餘架,但馮軍攻勢未達預期目的,22日後雙方形成對峙。

津浦路戰場

5月7~26日,石友三指揮第4方面軍4萬餘人由河南新鄉東渡黃河,占領考城(今堌陽)、東明(屬山東),企圖協同第3方面軍攻取濟南、徐州。蔣軍第1軍團和預備軍團各一部,分由濟寧、曹縣奪占考城、東明。第4方面軍適時反擊得手,再次控制該地,為第3方面軍開進創造了條件。27日,閻錫山指揮第3方面軍約20萬人,以第1、第3路軍等由河北館陶,以第2、第4路軍及總預備隊沿津浦鐵路正面,分向山東東阿(今東阿鎮)、齊河(今舊齊河)進擊,準備合擊濟南。蔣軍第1軍團、預備軍團大部撤退濟南等地,一部於6月3日被驅往黃河南岸。閻軍行動遲緩,至25日,其第2、第4路軍等始占領濟南。蔣軍第1軍團、預備軍團分別向膠東、魯南撤退。閻軍分途追擊。27日至7月上旬,閻軍第1、第3路軍、總預備隊攻占泰安、曲阜,並一度攻擊兗州。至7月下旬,津浦路戰場的主動權在閻軍一方。但閻為保存實力,停止進攻,撤退至寧陽、新泰一線轉入防守;第4方面軍又消極避戰,失去了會師徐州的戰機。此時,蔣軍已擊敗入湘的桂張聯軍,平漢、隴海路戰場又處於相持狀態,蔣遂從湖南、平漢、隴海路戰場抽調兵力,組成左中右三路向津浦路的閻軍發動反攻。閻軍節節敗退,至8月4日,蔣軍攻占新泰、寧陽、汶上等地。11日攻擊泰安,雙方激戰五晝夜,閻軍傷亡慘重而敗退。15日蔣軍占領濟南。閻軍餘部由山東向河北撤退,蔣軍跟蹤追擊,占領德州後停止前進。

戰爭結局

津浦路戰場閻軍失濟南,使戰局迅速向有利於蔣軍方面轉化。8月底蔣軍調整部署,集中兵力於平漢、隴海路戰場。9月初開始進攻馮軍。此時,馮軍部分將領被蔣軍拉攏收買,士兵因生活苦鬥志低落;隴海路的閻軍也向河北撤退。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出兵入關2個軍,隨即占領平、津和石家莊,閻軍退回山西,致使平漢、隴海路的馮軍處境孤立,在蔣軍進攻面前節節敗退。至10月底,蔣軍先後占領河南臨潁、許昌、洛陽開封、鄭州、新鄭,繼而占領陝西潼關、西安。馮軍第2、第3路軍投蔣,殘部退入晉東南等地。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部隊由張學良出面收編。此戰反蔣軍各派由於各懷異志,保存實力,缺乏統一組織指揮而被擊敗。混戰使雙方官兵共傷亡30餘萬人,也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主要階段

蔣馮閻中原大戰蔣馮閻中原大戰
這場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雖攻占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但總的形勢不利。歸德鏇為馮軍收復﹐長沙﹑濟南先後被桂軍和閻軍占領﹐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7月至9月中旬為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布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由於其內部各派軍閥各懷鬼胎,尤其是閻錫山的一些做法引起了反蔣軍的主力——馮玉祥的西北軍很多將領的不滿,在蔣軍的反攻下,戰局每況愈下﹐7月4日﹐桂軍退守廣西﹐8月14日﹐閻軍放棄濟南。馮玉祥的“八月攻勢”也遭到失敗。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擁蔣後為第三階段。張率東北軍入關占領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擴大會議遷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雲散。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取消太原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所屬軍隊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

戰爭影響

“中原大戰”歷時7個月,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死傷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省。這期間,地方軍閥混戰也連續不斷,如雲南的唐(繼堯)龍(雲)之戰,貴州的王(家烈)毛(光翔)之戰,四川的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山東的韓(復榘)劉(珍年)之戰等。頻繁的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了痛苦和災難。[4]蔣介石排除了異己,完成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勞民傷財的新軍閥內戰嚴重損耗了國力,戰爭結束一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5]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讓紅軍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
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美女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機的再現。

評價

蔣閻馮大戰歷時七月,雙方投入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里,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戰爭。蔣介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暫時統一了國民黨各軍事集團。此後反蔣勢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問鼎中原,與蔣介石一決勝負的形式與實力,從1930年底開始,蔣便以重兵向中共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發動進攻。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