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個多義詞,在近代有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同盟會組織的三次廣州起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是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震動世界的武裝起義。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發生地點:廣東省廣州市區。中共黨人發動的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基本信息

多義詞

廣州起義是個多義詞,在近代有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同盟會組織的三次廣州起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
1895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由興中會領導人楊衢雲、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等人發動的乙未廣州起義(乙未廣州之役),即第一次廣州起義
1910年由同盟會領導的庚戌新軍起義(庚戌廣州起義、新軍之役),即第二次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由同盟會領導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黃花崗起義(辛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即第三次廣州起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1927年12月11日由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廣州起義。

起義形勢

廣州起義

發生時間:1927年12月11日
發生地點:廣東省廣州市區
起義前廣東的形勢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後,廣東省國民黨當局亦在廣州等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實行白色恐怖。9月中旬,國民黨武漢政府所屬張發奎第二方面軍第4軍,乘國民黨南京政府所屬第8路軍在廣東省東江地區進攻南昌起義軍之際,從南昌進至廣州,同桂系軍閥李濟深爭奪廣東地盤。張發奎初到廣州時,為穩定其統治,曾一度以國民黨“左”派面目出現,採取一些

欺騙政策,企圖獲得廣州工人階級和市民的支持。中共廣東省委適時地識破和揭露了張發奎的欺騙政策,並利用張、李之間的矛盾,積極恢復和發展共產黨的組織,發展工會、農會並進行各種鬥爭,全省工農運動日趨活躍。在廣州市,有組織的工人紛紛驅逐國民黨派到工會的改組委員,選舉自己的工會委員,並為爭取真正的民主權利和改善工人生活條件進行鬥爭。10月14日海員舉行的罷工,得到各業工人的援助,2萬多工人舉著鐮刀斧頭紅旗,向反動政府示威,顯示了廣州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力量。在廣東省其他地區的農民運動,也有所恢復與發展。為配合南昌起義軍的行動,廣東東江等地區農民,在9月發動了秋收抗租暴動。7~17日,中共海陸豐縣委領導海豐、陸豐兩縣農民赤衛軍和農民民眾舉行起義,一度占領該兩縣城。10月30日,工農革命軍第2師(由南昌起義軍第24師餘部編成)和海豐、陸豐農民赤衛軍及農民民眾,再次舉行起義,占領了兩縣全境,並建立了兩縣的蘇維埃政府。

屬於粵系的軍閥張發奎,在廣州站穩腳跟後,於11月17日用武力驅逐了桂系軍閥李濟深駐廣州的機關、部隊,接著向西江、北江擴展,奪取了廣東政權。李濟深為了奪回在廣東失去的地盤,迅速調動兵力,進行反撲。李濟深所屬之黃紹竑部集結在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地區,準備從西面進攻廣州;陳銘樞部則由東江地區向廣州推進。張發奎亦急忙將其第4軍主力調往廣州以西之肇慶地區,一部調往廣州以東之石龍地區。李福林第5軍則分別駐守在韶關、江門等地。此時,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張發奎在廣州市內的部隊,僅有第4軍軍部、教導團、警衛團、新編成的第2師第3團、擔負訓練任務的炮兵團和一些警察武裝。另外,第5軍軍部和少數部隊駐守在珠江南岸。這些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則為共產黨所掌握。僅就廣州市區的力量對比來看,確實是舉行武裝起義的有利時機。但是,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尚未大規模爆發,張發奎的部隊仍駐守在廣州外圍,這無疑將對起義構成嚴重的威脅。

計畫準備

廣州起義

起義的計畫與準備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後起義軍南下廣東省東江地區,準備再行北伐。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批判和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正式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20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向省委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討論了廣東全省的暴動計畫,準備在廣州市和廣東省各地發動工人、農民舉行暴動,配合南昌

起義軍奪取廣東政權,並決定成立廣州、西江和北江暴動委員會。隨後,中共廣東省委和廣東各地區黨組織即展開了緊張的工作。10月初,南昌起義軍在潮安(今潮州)、汕頭地區遭受嚴重損失,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部分修改了短期內奪取全省政權的計畫,改為在廣州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進行政治的經濟的鬥爭;在其他地區則繼續發展暴動。11月17日粵桂軍閥發生武裝衝突,中共中央認為兩廣軍閥爭奪廣東地盤的衝突,實際上是工農民眾革命潮流的高漲,當即通過《廣東工作計畫決議案》,要求廣東省委“堅決地擴大工農民眾在城市、在鄉村的暴動,煽動士兵在戰爭中譁變和反抗,並急速使這些暴動會合而成為總暴動,以取得全省政權,建立工農兵士代表會議的統治”。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省委展開了緊張的工作,除要求各地利用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發動農民拒交冬租,舉行暴動之外,特別關注組織和領導廣州市的暴動。11月26日,張太雷從香港返回廣州,秘密召開了有部分省委常委參加的會議,具體研究了廣州暴動的準備工作,決定乘張發奎在廣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組織共產黨所掌握的第4軍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以及工農武裝,舉行武裝起義,並成立了以張太雷為委員長,黃平、周文雍為委員的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起義。會後,張太雷等人到教導團和警衛團中進行起義的動員與組織工作,並著手組織與訓練工人赤衛隊,將工人赤衛隊編成7個聯隊和兩個敢死隊,周文雍為總指揮。同時發動與組織郊區的農民參加起義。第4軍教導團系由原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校改編的,葉劍英曾兼任團長。為保護和發展這支為共產黨所掌握的部隊,葉劍英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該團共1000餘人,裝備較好,戰鬥力也較強,是廣州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在張太雷主持下,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討論通過了起義的政綱、宣言、告民眾書等檔案,以及成立蘇維埃政府的人事安排等問題;研究了起義力量的部署和軍事行動。會議決定於12月12日舉行起義。隨後又成立了起義軍總指揮部和參謀部,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起義前夕,汪精衛和張發奎對起義的計畫有所察覺,準備解散教導團,在廣州實行戒嚴,並調其遠離廣州的主力部隊趕回廣州。在此緊急關頭,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提前於11日凌晨舉行起義。

經過

廣州起義

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12月11日3時許,在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下,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共5000餘人(其中工人赤衛隊3000餘人),分數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襲擊。在廣州的蘇聯、朝鮮、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參加了起義。東路,教導團主力在葉挺直接指揮下,迅速將駐在沙河的1個步兵團打垮,俘600餘人,繳獲武器一部,繼之消滅了駐燕塘的炮兵團,爾後回師市區,協同工人赤衛隊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導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攻占了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點觀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衛團第3營及工人赤衛隊一部向第4軍軍部、第4軍軍械庫等地攻擊,遇到頑強抵抗,

未能攻克。與此同時,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約2萬人舉行起義,一部進入市區配合起義軍的行動。起義軍民經過10個多小時的戰鬥,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4軍第12師後方辦事處之外,珠江以北市區的國民黨軍、保全隊和警察武裝均被消滅,繳獲各種炮20餘門,各種槍1000餘支。當日上午,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員和工農兵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蘇兆征為主席(在蘇未到廣州前由張太雷代理)。會後發布了《廣州蘇維埃宣言》、《告民眾書》以及有關的法令。當天,廣州市工人、農民和市民歡欣鼓舞,熱烈擁護革命政府,積極參加起義

爆發後

廣州起義

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陳公博及張發奎、黃琪翔(第4軍軍長)等人倉皇逃到駐珠江南岸海鍾寺第5軍軍部,並立即電令駐肇慶地區的第12師、第26師第78團,駐東江地區的第25師,駐順德地區的教導第1師第1、第2團等部,急速回防廣州。12日,張發奎所部3個多師和駐守廣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軍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國主義的軍艦和陸戰隊支援下,從東西南三面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和工農民眾同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但終因眾寡懸殊,遭到嚴重損失,起義主要領導人張太雷犧牲。這時,張發奎的後續部隊陸續到達,情況非常嚴重,在此危急時刻,起義軍總指揮部為保存革命力量,於12日夜下達了撤出廣州的命令。起義軍餘部1000餘人於13日凌晨撤出廣州,在花縣(今花都)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師,後經從化、紫金等地進至海豐、陸豐縣境,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鬥爭;另有部分人員轉移到廣西右江地

區,後來參加了百色起義;還有少數人員撤往粵北韶關地區,加入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後來上了井岡山。國民黨軍重占廣州後,對未及撤離的起義軍、工人赤衛隊和擁護革命的民眾,進行了血腥的鎮壓,慘遭殺害者達5000餘人。

隨後

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鬥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鬥,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民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民眾的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

主要經驗

(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

(2)適時改變計畫,決心果斷;

(3)起義軍民英勇奮鬥,不怕犧牲;

(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占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1911年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鬥爭中的第十次。這次起義原定於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廣州發難,趙聲、黃興為革命軍的正、副指揮。計畫攻占廣州後,由黃興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湖南,攻湖北﹔趙聲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選了五百名優秀的革命黨人為“選鋒隊”(即敢死隊,後來實際增至八百名),起義時由十路軍進攻兩廣總督署、廣東水師行台、警察署、軍械局、炮營、電信局等,打開廣州城各大門,在小北門迎接新軍入城等作了較充分的準備。由於海外的募款和購買的武器未到齊,以及臨近起義前(農曆三月十日)溫生才刺殺了清政府在廣州的將軍孚琦,清政府加強了戒嚴防範,並全城搜查革命黨人,因而起義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趙聲以及在香港和廣州附近各縣隱蔽待命的數百名“選鋒隊”,在起義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後確定起義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趕到廣州集中,黃興便將原計畫十路進攻改為央W路進攻。但發難時只有黃興自己率領的一路參加起義,其餘三路的領導人陳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藉故逃避,致使這三路選鋒隊無人領導,又無法領到武器,未能參加戰鬥。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在形勢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義的情況下,毅然率領革命黨選鋒隊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纏著作為起義標誌的白布,腳穿黑色橡膠鞋,從現越華路的小東營指揮部出發,一薄W攻入兩廣總督署。在蓮塘街吳公館,同樣裝束的革命黨選鋒隊三十多人在喻培倫、饒國梁等率領下同時奔襲總督署。黃興率領隊伍攻入總督署後,準備活捉兩廣總督張鳴歧,迫使他號令兩廣清軍反正。但張鳴歧聞風聲後躲到水師行台,革命黨遂放火焚燒總督署後退出。此後黃興和喻培倫所率領的革命黨人分成幾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當日,原來準備回響起義並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軍和巡防營等,因起義前被清政府收繳了武器,或因聯絡不上而沒有參加起義﹔有的因起義時沒有在臂上纏上作為標誌的白布而發生誤楚W,致使革命黨人因敵我懸殊等原因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在起義中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弗擢膜F漫長的封建統治奠下了基礎。

銘記

在戰鬥中和失敗後,被殘殺的革命黨人,遺體血肉模糊,陳屍於街頭示眾,慘不忍睹。同盟楚W人潘達微先生冒險挺身而出,不顧滿清當局禁令,以《平民日報》記者的公開身份,5月3日,組織了一百多人(收屍人),把散落並已腐爛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遺骨收殮及葬於此,使一代英烈的業績彪炳史冊,永垂不朽,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民。

詳細評析

辛亥年(1911年)。這一年的春天(3月29日),他領導了廣州起義;這一年的秋天(10月10日),他領導了武昌起義。這兩次起義大有犁庭掃穴的作用,徹底動搖了滿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專制根基。廣州一役,兩廣總督張鳴岐於事前已有警覺,一時間偵騎四出,全城布控;再加上膽小鬼周來蘇害怕海關盤查,竟然將好不容易從日本購得的七十餘支精良步槍全部扔入近海里,造成武器彈藥匱乏,革命形勢遂急轉直下,不容樂觀。局面如此嚴峻,多數同志主張將起義展期舉行,而其中不乏臨戰退縮的懦夫孱頭,如胡毅生、姚雨平等輩。黃興見軍心動搖,士氣低落,不禁怒形於色。

宣告

廣州起義1927年廣州起義街頭屍橫遍野

一、吾黨薈萃全力而謀此舉,稍存畏懼何以起事?
二、一部分軍火歷經艱難險阻已運抵城南,不但不能運返,倘一不慎,足以殃及無辜;
三、華僑捐獻,寄希望於廣州發難,如有始無終,形同欺騙,不能見諒;
四、一切作戰計畫業已完成,時間迫急,不戰而退,何以立威信於將來?對革命影響至大且巨!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不少人都拍屁股走了,剩下一群熱血之士——趙聲、林覺民、喻培倫等百餘人,雖明知敵眾我寡,黃興仍率領著他們,決心拚死一戰,不惜血灑羊城。至於勝敗之數,就毋待蓍龜了。曾有人說,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純屬盲動,以弱力攖強鋒,從而使革命精(他們差不多個個都是將相之才)一戰而燼。黃興本人徒有愚勇,僅憑一時血氣貿然發動自殺性的起義,致使革命陣營蒙受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在這件事上,黃興容或有誤,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已準備好了,要以一死泄其憤!且往樂觀處多想想吧(後人也只能作如此想法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實數應為八十六人)發掘了中華民族的良心,弘揚了浩然正氣,這種精神力量一旦為天下人所共識,其意義便遠遠大於一城一池的攻取。清朝末葉,民氣日益委靡,老百姓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有此一役,國人不禁要捫心自問:何者為義?何者為勇?何者為雄?何者為烈?何者為國家?何者為私己?何者為民族?何者為個人?所有這些,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他們受此雷鳴電震似的一激靈,也許會有五分鐘的清醒,五分鐘的活躍,五分鐘之後,他們仍將安居於“鐵屋”之中,歸於酣睡,歸於麻木。不論是“放血療法”,還是“震驚療法”,在這樣的國民面前,又能有多少療效?這真是令人既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白流的鮮血都被雨打風吹去了,再無痕跡,烈士的生命只好似在夜間擦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身後仍是黑夜,仍是豺狼當道的荒野。正如魯迅先生所感嘆的,“夜正長,路也正長”,沒辦法,千百次血沃中原之後,寒凝的大地才能發出一星星春華。黃興在此役被子彈擊斷兩根手指,流血滿身,幸得女中豪傑徐宗漢(後成為黃興的妻子)及時救助,才得生還。未等傷口癒合,黃興便囑宋教仁籌備了一個廣州起義失敗檢討會。

慷慨陳詞

廣州起義失敗了,使我肝膽俱裂,五內俱焚,悲痛不能自已。……此役明知不可為而為者,迫於革命存亡絕續之交,戰則雖敗,革命精神不死,國魂光輝照耀古今,是所以堅持否決展期之說,寧死於戰場,決不未戰先潰。黃興就是這樣,他曾自嘲為屢敗屢戰的“常敗將軍”,具有凌轢萬古的勁氣,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即使被擊倒一千次,只要還剩一口氣,他就會掙扎著從血泊中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他高昂的頭顱決不會低下。完全可以這么說,惡勢力只能消滅他的肉體,卻無法戰勝他的精神,辛亥革命前,孫中山一直認為,在珠江流域開展革命活動是為上策;黃興則把目光北移至長江中、下游,更看好這一流域的革命資源,一旦攻克武昌或南京,即可震盪全國。

觀點

懷錐不遇粵途窮,露布飛傳蜀道通。吳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愧我年來頻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有人說,黃興是上馬殺賊、下馬草檄的英雄;也有人說,黃興只是半吊子的軍事家,自他掌管兵樞以來,幾乎無役不從,無役不敗,這樣吃敗仗吃得太多了,自己都已慚愧得不行。作此酷評的人也不仔細想想,黃興是在拿什麼跟敵方拚鬥,那樣徒手搏虎,一回又一回,光是勇氣,就夠令人敬佩了。在武昌,作為民軍總司令,黃興指揮了幾場鏖戰,其中漢陽保衛戰尤為慘烈,他以初成之軍惡戰北洋系大將馮國璋段祺瑞等人統領的精練之卒,有贏有輸,有勝有負,最終因為湘軍第三協統領王隆中等將領不服從命令,擅離陣地,再加上新兵器械不夠精良,作戰經驗不足,一而再、再而三地誤事,漢陽宣告失守。所幸袁世凱暫時還不想將革命黨趕盡殺絕,而要養敵自資,留著他們做籌碼,因此他勒令兩位前線大將見好就收。要不然,急於立功封侯的北洋狗馮國璋早就揮師攻占了武昌城。應該說,武昌起義的意義仍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它迅速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勢,影響所及,全國十一個省宣告獨立。滿清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三分天下殘存其一,即便是這三分之一,也已搖搖欲墜,垮台在即。然而,舊軍官黎元洪福大命大,被一時間群龍無首(黃興於起義後數日才抵達武漢)的起義軍從藏匿的柴房裡強拉出來,驚魂未定,即黃袍加身,被推戴為軍政府鄂軍大都督,這場革命自此開始變味。

土地革命

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武裝起義。廣州是大革命的策源地,工農運動曾有很大發展,中國共產黨在這裡有廣泛的政治影響。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廣東當局亦在廣州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實行白色恐怖。中共廣東省委員會領導工農民眾進行了頑強鬥爭。9月中旬,武漢國民政府張發奎的第2方面軍第4軍,乘南京國民黨政府李濟深的第8路軍在廣東東江地區進攻南昌起義軍之際,從南昌進至廣州,爭奪廣東地盤。中共廣東省委員會利用張﹑李之間的矛盾,在廣州積極恢復發展共產黨的組織和工會﹑農會,工農運動日趨活躍。廣東其它地區的農民鬥爭也有恢復和發展。在海豐﹑陸豐地區的工農革命軍第2師和農民自衛軍及農民民眾,於10月30日舉行起義接著占領了海豐﹑陸豐兩縣全境,並分別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這對廣州工農民眾和革命士兵鼓舞很大。張發奎部在廣州站穩腳跟後,於11月17日對李濟深部發動突然襲擊,將李部勢力驅逐出廣州。廣東局勢驟然緊張。李濟深之黃紹竑部很快集中兵力於廣西梧州地區﹐準備向廣州進攻;陳銘樞部由東江地區也乘機向廣州推進。在此情況下,張發奎連忙將其主力集中於廣州以西的肇慶地區對付黃紹竑部,以另一部置於廣州以東的石龍地區對付陳銘樞部。此時,張發奎在廣州的部隊,僅有第4軍軍部﹑教導團﹑警衛團﹑新編第2師第3團和擔負訓練任務的炮兵團以及警察武裝,其中第4軍教導團戰鬥力較強。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為共產黨掌握。另外﹐李福林第5軍軍部和少數部隊在珠江南岸駐守。11月26日﹐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利用各地軍閥混戰,發動新的武裝起義和建立工農兵政權的指示,抓住張發奎部與李濟深部之間的矛盾,趁張部在廣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決定組織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以及工農武裝舉行廣州起義。接著,成立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為委員長;成立了起義軍總指揮部﹑參謀部,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在第4軍教導團﹑警衛團的官兵中和工人民眾中進行了組織動員工作,並將工人赤衛隊組成7個聯隊和兩個敢死隊,周文雍為總指揮。起義原定於12月12日晚舉行。由於起義計畫被汪精衛﹑張發奎察覺,張準備解散教導團,宣布對廣州實行戒嚴,並調其遠離廣州的主力部隊趕回廣州。在此緊急情況下,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提前到11日舉行起義。12月11日3時許,起義開始。在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等人的領導下,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及工人赤衛隊3000餘人,分別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攻擊,首先殲滅了駐城東北的沙河﹑燕塘之炮兵團等部,接著攻占了市公安局和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並控制了制高點觀音山(今越秀山)及八旗會館。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共約2萬人也同時起義,配合起義軍作戰。經過10餘小時的戰鬥,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12師後方辦事處等以外,珠江以北廣州市區的國民黨軍及保全隊大部被殲,起義軍繳獲各種炮20多門,各種槍1000餘支。當日上午,廣州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見彩圖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當日廣州市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油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蘇兆征為主席(在蘇未到廣州前,由張太雷代理),並發布宣言和各項法令,確定了建立工農革命軍和實行土地革命等項任務和政策。廣州起義時的工人赤衛隊廣州起義使國民黨和帝國主義受到很大震動。12日﹐張發奎指揮從江門﹑肇慶﹑韶關調回的約3個師及駐守廣州珠江南岸的李福林部,在英﹑美﹑日﹑法帝國主義的軍艦和陸戰隊的支持下,從南﹑西﹑北三面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浴血奮戰,遭受嚴重損失,張太雷不幸犧牲。起義軍餘部1000餘人於13日晚被迫撤出廣州﹐後在花縣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師,經從化﹑紫金等地進至海豐﹑陸豐縣境,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鬥爭。另有少數人員撤往北江地區,加入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起義軍和工農民眾的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保留下來的部分起義武裝,壯大了廣東東江地區的革命力量。

細數近代中國的八次革命起義

進步的革命的公開武裝行動。一種含義是革命人民為反抗反動統治而舉行的武裝暴動;另一種含義是反動集團的部分武裝力量或個別軍人背叛所屬的集團、投奔革命隊伍。前一種起義是基本的、主要的含義。革命人民的起義大致有4種:奴隸起義、農民起義、工人起義、士兵起義。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