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1931年(民國二十年)11月至1932年6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示意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示意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3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國民黨軍突然發起進攻,紅軍主力千里回師 1931年5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失敗後,國民黨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介石,又很快於6月組織對中央蘇區第三次更大規模的"圍剿"。將其嫡系部隊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師共10萬人調到江西省,連同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系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蔣介石親任總司令,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並聘請了英、日、德等國的軍事顧問隨軍參與策劃。
6月下旬,蔣介石將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活動的紅軍第3軍第9師和第4軍第12師誤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遂下令進攻,並令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起,左翼集團軍主力由南城地區出動,到6日,進占黎川、樟村、康都等地,繼續向蘇區推進。與此同時,右翼集團軍由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等地區出動,向富田、東固、崇賢、沙溪、蓮塘、招攜、寧都方向前進。
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餘人,在閩西北、閩西、閩贛邊和贛南等地區開展民眾工作,進行反"圍剿"準備。6月底,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最後判明國民黨軍即將發動第三次"圍剿"的企圖,決定繼續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待敵深入蘇區中心區,再集中兵力實行反攻,以打破"圍剿"。隨後,以獨立第4、第5師和紅3軍第9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紅4軍第12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遲滯敵軍前進;紅一方面軍主力各部迅速收攏,向蘇區中心區回師,準備適時轉入反攻。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向蘇區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發出緊急通知,動員和組織人民民眾、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支援和配合主力紅軍反"圍剿"作戰;並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軍第7軍、第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
7月10日前後,紅一方面軍第3軍團、第4軍主力、第12軍在臨時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指揮下,相繼從閩西北、閩西、閩贛邊地區出發,冒著盛夏酷暑,緊急行軍,繞道瑞金以北的壬田,於22日前到達雩都(今於都)以北的銀坑、琵琶壟、平安寨、橋頭地區,同由雩都、瑞金北上的紅3軍主力、紅35軍和由贛江以西來到的紅7軍及紅20軍軍部和第175團會合,28日又移到蘇區後部興國縣城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在此期間,紅軍一部和地方武裝、赤衛軍、少先隊,不斷地阻擊、襲擾向蘇區進攻的國民黨軍,蘇區人民民眾則實行堅壁清野,使深入蘇區的國民黨軍飢疲交困,銳氣大減,從而有力地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回師集中,並為轉入反攻作戰創造了條件。
國民黨軍屢尋紅軍決戰未逞,紅軍相機反攻 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20餘日,找不到紅軍主力進行決戰。至7月底,蔣介石才得悉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判斷紅軍可能西渡贛江,遂以其主力分路向興國地區急進,企圖壓迫紅軍於贛江東岸而消滅之。此間,紅一方面軍主力已在高興圩地區進行了反攻作戰的準備。7月31日,方面軍總部得悉國民黨軍正向興國方向行動,其右側後富田、頭陂、新安一帶僅有3個團防守,由富田往東的後方聯絡線上,兵力也較薄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心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以紅軍主力由高興圩地區秘密北移,首先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橫掃敵後方聯絡線,置深入贛南蘇區之敵主力於無用之地,待敵發覺回頭北向時,再乘其疲憊尋機打其可打者。當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向富田開進,當先頭部隊進到石陂以北時,發現第2路進擊軍已進到富田。毛澤東、朱德決定改變計畫,率紅一方面軍主力於8月4日折返高興圩地區,另尋戰機。
這時,各路國民黨軍紛紛逼近,其中進到白石、崇賢地區的第1軍團,進到興國地區的第1路進擊軍和第4軍團,以及在富田地區的第2路進擊軍,戰鬥力較弱。據此,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35軍、紅12軍第35師和獨立第4、第5師,協同地方武裝和赤衛軍、少先隊,以積極行動,將敵第2、第1路進擊軍、第4軍團向萬安、良口方向牽引,將第1軍團牽制在白石、崇賢地區;集中紅一方面軍主力向東突進,實行中間突破,求殲向蓮塘前進的第3路進擊軍,爾後進擊龍岡、黃陂,調動敵人於運動中予以各個殲滅。5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從興國、崇賢兩地國民黨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中向東急進,6日午前進到蓮塘、官田地區隱蔽待機。國民黨軍對紅軍的這一行動沒有察覺,其第1、第2路進擊軍在紅35軍、紅12軍第35師的牽引下,正撲向贛江邊;而第3路進擊軍則由良村分兩路向蓮塘、城岡前進。6日午後,第3路進擊軍第47師先頭第2旅進到蓮塘附近時,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集中兵力殲滅該旅,爾後向北進擊,求殲第3路進擊軍主力。當日晚,紅3軍團、紅4、紅7軍秘密接敵,於7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戰至9時,全殲第47師第2旅又1個多營。蓮塘戰鬥後,紅軍主力乘勝向良村急進,途中與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師第160旅遭遇,殲其1個團,該旅餘部逃向良村。紅軍銜尾猛追,於13時許攻入良村,又殲剛由城岡撤回良村的第54師師部和2個旅的大部。良村戰鬥後,紅一方面軍以紅3軍佯攻龍岡,率主力東進,圍殲剛從君埠、南陵等地縮回黃陂的第3軍團之第8師。11日晨,紅軍進到黃陂附近,中午向黃陂發起攻擊,一舉突入村內,殲第8師2個團。15時,第8師餘部分向洛口、寧都突圍,紅軍在追擊中又殲其2個團。隨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轉到君埠以東地區休整。蓮塘、良村、黃陂戰鬥的勝利,使紅軍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
蓮塘、良村戰鬥後,蔣介石、何應欽始知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由興國西北地區東進,並估計可能北出臨川。遂於8月9日起,令其第1、第2路進擊軍和第1軍團掉頭向東,企圖協同由廣昌西進的第10師,圍殲紅一方面軍主力於寧都以北地區。12~15日,國民黨軍採取密集大包圍態勢接近紅軍的集中地域--君埠以東地區。根據這一嚴重情況,毛澤東、朱德決定以紅12軍(欠第35師)向樂安方向佯動,將國民黨軍主力向東北方向牽引;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西返興國縣境內隱蔽休整。16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2萬餘人,利用夜暗,從正在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進擊軍之間10公裡間隙的大山中穿越過去,次日晨回到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並同中共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會合。紅12軍主力則揚旗鳴號,大張聲勢地向東北方向行動,並以一部兵力攻占樂安縣城。蔣介石誤認紅12軍為紅一方面軍主力,並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威脅臨川,遂急調其第10師返回臨川,令第1、第2路進擊軍等部追擊紅12軍。紅12軍主力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將國民黨軍主力一部拖了近半個月,掩護了紅一方面軍主力的西移和休整。8月底,蔣介石發覺紅軍主力已由君埠以東地區西去,隨即以其第1軍團為先頭,其他各部隨後,再次西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毛澤東、朱德為進一步調動和疲憊國民黨軍,於9月初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移,轉到興國、萬安、泰和之間的均村、茶園岡地區隱蔽待機。
國民黨軍被迫實施總退卻,紅軍乘勝擴大戰果 國民黨軍在中央蘇區內來回奔波已達2個月,除其3個師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外,其餘各部也受盡了蘇區人民民眾、地方武裝堅壁清野和不斷襲擾的困苦,士氣急劇下降。與國民黨軍情況相反,紅軍三戰三捷之後,又經過半個多月的休整,士氣更加旺盛。戰場上國民黨軍被動、紅軍主動的形勢更為明顯。此間,廣東、廣西兩省軍閥利用蔣軍主力深陷江西之機,正向湖南衡陽進兵,對蔣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脅,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下令結束"圍剿",實行總退卻。
9月6日晚,紅一方面軍總部得悉興國地區國民黨軍正沿高興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澤東、朱德當即決定首先抓住興國地區北撤之敵一部殲滅之,爾後視機擴張戰果。遂令紅3軍、獨立第5師迅速搶占老營盤,斷敵退路;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進攻高興圩及其南北之敵;紅7軍牽制興國之敵。7日拂曉,國民黨軍第4軍團由興國地區向北撤退,其先頭獨立旅撤到老營盤附近時,紅3軍一部切斷了該旅與第4軍團後續部隊的聯繫,隨後,紅3軍、獨立第5師向獨立旅發起迅猛攻擊,戰至14時許,將其全殲。7日,紅7軍向興國進逼,牽制第52師;紅3軍團、紅4軍(並指揮第35師)、紅35軍向高興圩地區之國民黨軍第60、第61師發起攻擊,激戰至8日,斃傷敵2000餘人,戰鬥形成對峙。紅軍為保持主動,即撤出戰鬥。
13日,國民黨軍第4軍團主力和第52師分別由長逕口、興國等地向吉安撤退,紅一方面軍主力對該部實施追擊。15日拂曉,在第4軍團主力通過方石嶺隘口後,紅一方面軍主力趕到,一部搶占了方石嶺,截住第52師及第4軍團的1個炮兵團和1個步兵營,並將其包圍於方石嶺以南地區,隨即發起猛攻,戰至9時,將其全殲。其他各路國民黨軍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
紅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大規模"圍剿",共殲國民黨軍17個團3萬餘人,其中俘1.8萬餘人,繳獲長短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台6部。在反"圍剿"作戰中,紅3軍軍長黃公略、紅4軍師長曾士莪、紅3軍團師長鄒平犧牲。此役,紅一方面軍在蘇區人民民眾和地方武裝的支援、配合下,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往返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避強擊弱,速戰速決,取得了重大勝利,鞏固和擴大了中央蘇區。經過這次反"圍剿"作戰,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基本形成。

點評

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的指揮下,依託蘇區,集中主力,運用“圍城打援”,調動國民黨軍於運動中各個殲滅的作戰原則,連續進行了4次戰役,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共殲國民黨軍近40個團6萬餘人,部隊本身由近3萬人發展至4.5萬人,蘇區擴展至擁有黃安,商城、霍丘、英山、羅田、廣濟6座縣城、26個縣蘇維埃政權和350萬人口的地區,開創了鄂豫皖蘇區的極盛局面,打破丁國民黨軍第三次圍剿計畫。

蔣介石部署

這次"圍剿",蔣介石採取"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首先消滅紅軍主力,摧毀蘇區,然後再深入進行"清剿"。其部署為:以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路進擊軍(由趙觀濤第六師編成,趙任總指揮)、第二路進擊軍(由第十八軍之羅卓第十一師和陳誠第十四師編成,陳任總指揮)、第三軍團(由周渾元第五帥、毛炳文第八師、許克祥第二十四師編成,朱紹良任總指揮)、第四軍團(由蔣鼎文第九師編成,蔣任總指揮),從南城、南豐方面向廣昌、寧都、石城進攻,尋求紅軍主力決戰;以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駐吉安,指揮第一軍團(由 第十九路軍蔡廷鍇第六十師、戴戟第六十一師和韓德勤第五十二 師編成,蔡任總指揮)、第二軍團(由孫連仲第(二十五師、高樹勛 第二十七師編成,孫任總指揮)、第三路進擊軍(由上官雲相第四十七師和郝夢齡第五十四師編成,上官雲相任總指揮)。從吉安、 永豐、樂安方面深入蘇區進行“進剿”和“清剿”;以衛立煌第十師和李延年之攻城旅編成總預備隊,位於臨川,策應各方作戰;以羅霖第七十七師、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和第十二師馬昆之第三十四旅位於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 護後方,並攔阻紅軍西渡贛江;以李雲傑第二十三師、路孝忱第 七十九師和關樹人騎兵第一師位於南城、黎川、宜黃、臨川、樟 樹鎮一帶,擔任“清剿”和維護後方:以張貞第四十九師、劉和 鼎第五十六師和新編第四旅位於閩贛邊境,防堵紅軍東進;以空 軍第一、三、四、五、七隊分駐南昌、樟樹鎮、吉安等機場支援作戰;另從河南抽調李韞珩第五十三師開江西,準備在吉安待機。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