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裡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藥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基本信息

美國歷史

簡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國土主要部份位於北美洲的中央。面積 937.2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個州,一個直屬區(哥倫比亞特區)和阿拉斯加、夏威夷兩個州組成。人口為2億3930萬人(1985),其中白人為18820萬人,黑人為2850萬人,講西班牙語人為1760萬人(其中60%為墨西哥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種為 360萬人,印第安人為 140萬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為主,教徒共 14217萬人,新教徒為7870萬人,天主教徒為5228萬人,猶太教徒為405萬人,其他教徒714萬人。通用英語。首都華盛頓。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北美洲成為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爭奪殖民的地區。在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游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
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美的黑人(見英屬北美殖民地)。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 1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北美獨立戰爭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政策。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在七年戰爭前,英國雖頒布了一系列重商主義的航海法、貿易法、工業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獨立發展,但當時英法矛盾甚於英國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國還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抵抗法國,因而執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過與西、法所屬西印度群島進行走私貿易,獲利甚巨,促進了北部殖民地工商業發展。七年戰爭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活動。18世紀60年代中,英國頒布糖稅法、印花稅法(見印花稅條例),唐森德稅法等法令,嚴重地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維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 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 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麻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殖民地人民的抗英鬥爭。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 1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係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時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2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 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時,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勝利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它是由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獨立戰爭時期湧現出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斐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成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訂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它是一個鬆散的州際聯盟。1784年“中國皇后”號來華通商。1786年爆發的謝斯起義,使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震驚。他們決心強化中央政權,保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1787年,在費城秘密地召開制憲會議。在會議期間,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徵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 的人口計算,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准生效。
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廣大人民民眾對憲法不附載任何權利法案感到不滿,掀起抗議運動,由此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准生效。其中,以“權利法案”著稱(見美國1787年憲法)。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1789~1791年間,在國內外政策存在分歧的政治鬥爭過程中,由財政部長A.漢密爾頓派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斐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採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但實行不利於貧苦人民的償還國債、州債的辦法,並徵收國產稅。當西賓夕法尼亞農民因抗繳國產酒稅而舉行起義時,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部隊前往鎮壓。1798年聯邦黨人J.亞當斯政府頒布了 4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為了驅逐來自法國和愛爾蘭的僑民而制訂的,“鎮壓煽動叛亂法”規定對總統或國會以言論、文字“意圖中傷”或“加以輕蔑詆毀”政府的人予以懲處。這些措施激起人民民眾的憤慨。聯邦黨由此聲譽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黨T.傑斐遜任總統。傑斐遜政府廢除了上述 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了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 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隻,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國進行了第 2次對英戰爭(見美英戰爭(1812))。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 8月,英軍曾攻占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國會。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內戰前南北經濟的不同發展 從19世紀初到內戰前,美國領土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美國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美國北部資產者,在長期對印第安人進行欺詐性皮貨貿易和土地掠奪,進行販奴貿易以及在西部從事土地投機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歐洲各國間戰爭的機會,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北部,早於1790年在羅得島就建立了第 1座使用阿克萊特式紡紗機的棉紡廠。此後,其他工廠陸續出現。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製造品由東北部生產。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自由僱傭勞動力。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德克薩斯境內,奴隸製作為資本主義機體上的贅瘤而發展著。在西部新開闢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鬥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里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平息。
美國內戰前的外交和政治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見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列強幹涉西半球事務,為美國日後在拉丁美洲進行滲透和干涉提供了依據。1844年,美國脅迫中國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望廈條約。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併入美國領土(見彩圖)。1851~1864年,參加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並脅迫日本開放門戶。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在政治方面,聯邦黨在1814年美英戰爭即將結束時,召集哈特福德會議,圖謀分裂聯邦,但遭失敗,因而瓦解。聯邦黨的衰落標誌著商業資本開始向工業資本過渡。1816~1824年,美國進入民主共和黨一黨執政時期,它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共同利益,習稱“和諧時期”。以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組合。1828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西部邊疆農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聯盟的美國民主黨,推選A.傑克遜為總統候選人,傑克遜當選並連任總統至1837年3月。1834年美國輝格黨成立,它代表工商業者和部分種植園主利益。傑克遜政府以誘騙和武力方式,將印第安人驅逐至密西西比河以西,並制止了南卡羅來納州藉口高關稅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機。傑克遜政府廢除了貧民因負債而受到監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選權,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習稱“傑克遜民主”。工人爭取十小時工作日的鬥爭十分活躍,紐約、費城等城市具有專業技術的工人組織了工人政黨,參加了地方選舉。1828~1856年,民主黨和輝格黨成為對峙的兩大政黨。除1840年和1848年兩屆總統競選由輝格黨獲勝外,其餘各屆總統競選均由民主黨獲勝。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鬥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民眾性的美國廢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分子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1850年妥協案,同年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見1850年妥協案)。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里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J.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1859年J.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見約翰·布朗起義)。1860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A.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美國內戰以及重建時期 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戰,占領薩姆特炮台,美國內戰爆發。
1862年 5月,林肯頒布宅地法,允許耕種西部土地5年的農民,在繳納10美元證件費後獲得160英畝土地的使用權。使在西部墾殖的廣大農民,站在廢奴派一邊,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都被視為自由人,允許參軍,短期內即有18.6萬名黑人參加聯邦軍隊作戰。美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工人,踴躍參加聯邦軍隊作戰。K.馬克思F.恩格斯的戰友J.魏德邁轉戰密蘇里等地,為保衛邊疆各州作出了貢獻。歐洲各國工人,尤其是英國工人反對本國政府對聯邦政府進行武裝干涉的鬥爭,有助於聯邦的軍事勝利。1864年聯邦軍隊占領喬治亞的亞特蘭大,將南部同盟截成兩段,取得了決定的勝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軍總司令R.E.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總統A.詹森繼任總統。詹森對南部種植園主推行妥協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頒布“黑人法典”對黑人殘酷迫害。恐怖組織三 K黨於1866年成立,對剛獲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共和黨激進派占優勢的國會提出彈劾總統案(以缺少 1票未通過),並分別於1865、1868和1870年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美國奴隸制不復存在)、第14條修正案(黑人被承認為美國公民)、第15條修正案(給黑人以選舉權)。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新建設南部法案,對南部實行軍管。1867~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執政的政權,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14名黑人當選為眾議員,兩名黑人當選為參議員。北部資產階級保守勢力力圖和南部種植園主勢力妥協,恢復南部戰後初期的舊秩序,以便全力對付全國日益興起的工人、農民運動。R.B.海斯就任總統,標誌著民主重建的結束。1877年黑人在經濟上成為穀物分成制的佃戶,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見重建時期)。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19世紀後半葉美國經濟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由於南部種植園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在全國範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橫貫大陸的4條鐵路建成(見彩圖),西部廣大土地的墾殖,邊疆的消失,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在中西部、遠西部和南部日益開拓進程中,各地區發展了具有本地特點的工業。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使北美能夠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19世紀後半葉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從1860~1916年,耕地面積由4.07億英畝增加到8.79億英畝,改良的土地面積擴大了3倍多。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約增加了3倍多。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和兼併小生產,在工業的北部,表現為農業日益採用集約耕作,在其他農業為主的地區,大農場數字逐漸增加,1900年,美國農產品總數的一半是由 1/6的大農戶生產的,形成了美國式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19世紀後半葉,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發明和突破,其中首推電力的套用。1876年A.G.貝爾發明電話機,1886年T.A.愛迪生製造了電燈,1892年杜里雅兄弟試製成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試製飛機航行成功。電力廣泛套用於工業,導致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面發展。1880年美國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躍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國已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世紀末美國人民民眾的鬥爭 隨著生產的聚積和資本的集中,美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對立的兩大階級。產業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戰鬥性大大增強。內戰後全國勞工同盟和勞動騎士團兩大工人組織先後成立,都以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為運動目標。全國勞工同盟還提出“同工同酬”的進步口號;勞動騎士團最初是秘密組織,到1881年公開,成為第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工人組織、並吸收非技術工人、婦女、小業主和農民參加。1884年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工會與勞工聯合會(美國勞聯的前身)成立,曾經通過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實現八小時工作制,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促使勞資矛盾進一步激化(見美國勞工組織)。1877年7月,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隨即波及全國各重要鐵路線,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全國性罷工。1886年5月1日,35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示威遊行,5月3日晚,發生了芝加哥秣市慘案,因此1889年第二國際巴黎大會上,通過決議,規定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1892年卡內基鋼鐵公司降低工資,激起霍姆斯特德鋼鐵工人的罷工。1894年退伍軍人J.考克西率領失業軍向華盛頓進軍;7月,因普爾曼公司拒絕工人合理要求,工人舉行罷工,中西部鐵路陷於癱瘓。上述罷工和“進軍”都遭到鎮壓。
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入美國的新移民多來自東南歐各國,他們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興基礎工業充當非熟練工人。勞聯不顧工人結構的這種重大變化,仍堅持只組織熟練工人的行業工會,執行和企業主妥協政策,漠視未組織起來的廣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個新型的按產業原則組成的左翼工會──世界產業工人同盟成立,組織了非熟練工人、西部的流動工人和東部的新移民工人,包括婦女、黑人和華工;該同盟的戰鬥力很強,多次領導了爭取提高工資、改善待遇的罷工鬥爭。由於它不斷遭受鎮壓,並逐漸浸染了無政府工團主義思想,20年代初解體。
19世紀後半葉,美國農業雖有巨大發展,但由於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和農業危機,多數農民陷於困境,從6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農民先後進行農民協進會運動、綠背紙幣運動、農民聯盟運動,展開反對壟斷組織的剝削與中介商人壓榨的鬥爭。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農民為骨幹的全國性的第 3黨──平民黨組成,要求進行經濟、政治改革,並參加了總統競選。1896年平民黨和民主黨聯合參加總統競選,它的政綱部分由民主黨吸收,至1900年,平民黨解體。
城市中產階級中進步人士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運動,對推進美國民主化起了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同工同酬,舉行罷工和遊行,博得了全國和世界各地廣大婦女的支持和回響,次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決定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美國延至1920年國會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19世紀70年代以後,黑人備受壓迫和種族歧視,從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慘死者平均每年達156人。1905年,著名黑人學者和活動家W.E.B.杜波依斯領導了尼亞加拉運動,對此提出抗議,這一運動成為現代黑人解放運動的起點。
1887年美國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1924年給予印第安人以美國公民權。
美國曾廉價招募華工到西部,修築橫貫大陸的鐵路,華工對開拓西部,歷盡艱險,並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開發工作大體告成時,排華暴行不斷發生。1902年,排華法通過後,華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見美國排華運動(19世紀後期))。
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 代表先進的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內戰前即已在美國傳播。內戰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美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加深,不斷發生經濟危機。在1873、1883、1893年周期性危機過程中,社會財富日益兩極分化,階級矛盾突出。1867年馬克思主義者在紐約組成第一國際美國支部,1872~1876年第一國際總委員會設在紐約,由馬克思、恩格斯的戰友F.A.左爾格任總書記。1876年,成立了美國工人黨。在其內部,馬克思主義者展開對拉薩爾分子的鬥爭。1877年,美國工人黨改組為社會主義工黨,由拉薩爾,F.派把持。90年代,D.德萊昂掌握了該黨的領導權,強調在選票箱上爭取多數議席,脫離廣大工人民眾。優秀的社會主義者E.V.德布斯1898年創建美國社會民主黨,1901年改組為美國社會黨。1912年美國馬克思主義者人數很少,始終未能組成一個強有力的革命的工人政黨,對當時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給予正確領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內外政策 美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到19世紀末,在瓜分世界、掠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方面急起直追,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爭奪活動。1889年美國召開了泛美會議,向拉丁美洲滲透。1898年發動了美西戰爭,擊敗了老殖民主義者西班牙(見彩圖),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併了夏威夷群島。在T.羅斯福和W.H.塔夫脫執政時期,美國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滲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財政的控制權。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政變,攫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並運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擴大貿易。1900年,美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並取得在北京等地駐兵的特權。美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美日因爭奪中國東北市場矛盾激化,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雙方同意維持兩國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國辛亥革命後,美國對華積極進行經濟滲透。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在1912年總統選舉中,由於共和黨分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T.W.威爾遜上台。威爾遜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在內政方面,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1914),徵收累進所得稅(見反托拉斯法)。在對外政策上,他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進行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迎合選民反對美國捲入戰爭的心理,贏得選票,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協約國方面的經濟利益,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
美國參戰後,1917年威爾遜政府對內實施懲治間諜法和鎮壓煽動叛亂法,對社會主義左派、富有戰鬥性的世界產業工人同盟的成員以及反戰的人民進行鎮壓,被捕者達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鎮壓工人罷工。大戰期間由於國外向美國移民的中斷,黑人大量北移,補充了北方急需的勞動力,黑人入伍出國作戰,也開拓了視野。威爾遜當政期間,黑人遭私刑者達 425人。戰後黑人反對私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日趨激烈。
1917年,美日簽訂藍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的山東、東北、內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國參加14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軍(見蘇俄國內戰爭)。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 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戰爭使一般壟斷資本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同年12月,威爾遜親自率領代表團赴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建議以威爾遜十四點計畫,作為締結和約的基礎。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默認了日本利用歐戰的時機,在中國攫取原德國在山東侵占的權益,並進行幕後活動,準備承認日本提出的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中國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運動”,迫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威爾遜又企圖通過建立國際聯盟插手稱霸世界。美國新興的中西部財團主張美國重點應向亞太地區擴張,要求避免捲入歐洲糾紛,因而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對國聯盟約提出十四項保留條款,實際上抵制了國聯盟約。美國未參加國聯。國聯建立後領導權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對內實行反共政策,迫害進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1921~1922年,美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建造主力艦噸數與英國相等的權利,並在“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的旗幟下,締結了九國公約,造成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控制中國的局面。在對歐政策方面,1924年美國制訂了道威斯計畫,貸款給德國以恢復德國經濟。
1923~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美國國內固定資本的更新,建築業的興起,汽車和鋼鐵工業等的擴大以及商品和資本輸出的激增,1923年美國工商業出現了新高漲。與此同時,美國第 2次企業“合併浪潮”,亦即進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銀行業、工業部門,特別是水、電、煤氣公用事業,甚至擴展到零售商業部門。共和黨人C.柯立芝執政時期是美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壟斷資本大為發展。由於國內新興工業的畸形發展與生產過剩,使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嚴重失調,生產和消費脫節,農業長期陷於慢性危機,1929年10月美國首先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隨後資本主義各國陸續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見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共和黨人H.C.胡佛政府採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危機措施失效。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 民主黨人F.D.羅斯福1933年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由國家對經濟進行廣泛干預、調節的“新政”,整頓金融,復興工農業,舉辦救濟事業等,挽救了美國的嚴重經濟危機,並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1933年11月,美國與蘇聯建交,對拉丁美洲採取“睦鄰政策”。1937年新的經濟危機再度出現。1938年羅斯福採用擴大赤字開支的辦法,使這次危機有所緩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重振軍備,才使經濟得到恢復,走向繁榮。
美國共產黨於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機會主義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在經濟危機期間,美共領導了反飢餓、爭取就業的運動,在“新政”期間,對左翼工會運動起了很大影響。1938年,由於左翼和中派的聯盟,按產業原則組成的產業工會聯合會(簡稱產聯)成立,把從未被勞聯組織起來的非熟練工人組織起來。在左翼工會運動的影響和廣大人民要求下,羅斯福政府實施了《全國勞工關係法》(華格納法),給予工人組織工會和簽訂集體契約的權利。1935年,羅斯福簽署了《社會保障法》,推行失業保險、養老金和其他福利措施。1938年實施公平勞動標準法,提出工資的下限和工時的上限,因而工會運動有所發展。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當日德意法西斯分別發動對外侵略時,美國政府採取中立政策。而美國人民以各種形式支援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事業。美國友好人士如E.斯諾A.史沫特萊A.L.斯特朗不斷向全世界人民報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真實情況。1937年,美國共產黨於1936~1939年曾派遣3000名優秀子弟赴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他們在西班牙內戰中英勇作戰,獲得國際好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 1939年 9月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0年 6月22日法國投降,英倫三島遭到德空軍猛烈轟炸,岌岌可危。1941年 3月,羅斯福簽署了《租借法》,向與軸心國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同年, 6月22日A.希特勒發動侵蘇戰爭(見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 8月14日,羅斯福與英國首相W.L.S.邱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9月24日蘇聯政府聲明同意其基本原則,接著召開莫斯科三國會議,奠定了美英蘇戰時合作的基礎。在日本決定南進、1941年 7月完全占領印度支那後,美日之間仍進行秘密談判,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時間。1941年12月 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12月 8日,美英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意日締結新的軍事協定。英美在日本開始進攻時接連敗退。1942年 5月,美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退日軍。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國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擊敗日軍,美軍由守勢轉為攻勢,從而完成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逐步形成和壯大。1942年 8月英美聯軍在北非登入。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同年7月,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入。9月,在義大利南部登入。10月義大利投降。1943年11月,羅斯福、邱吉爾、И.В.史達林舉行德黑蘭會議。1944年6月,英美等國的聯軍在法國諾曼第登入,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1945年 2月,美英蘇舉行討論共同作戰和對戰後世界進行安排的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還達成了雅爾達秘密協定,這是對盟國-中國神聖主權的直接侵犯。由於蘇軍向德國本土迅速挺進,在東西兩線盟軍的夾擊下,1945年 5月,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共總書記E.R.白勞德受戰時英美蘇合作的影響,滋長了右傾思想,1944年出版了《德黑蘭》一書,鼓吹修正主義路線。主持解散了美國共產黨。1945年美共重新建黨,以福斯特為總書記。戰後初期,美共領導美國無產階級,為改善勞動條件和遏制反動的政治逆流而鬥爭。1945年4 月12日,羅斯福逝世,H.S.杜魯門繼任總統。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美英就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與蘇聯達成協定。美英中發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美蘇就蘇軍對日作戰取得了一致意見。中國人民堅持八年抗戰,對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 1顆核子彈,殺傷大批日本居民;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9日美軍又在長崎投下第 2顆核子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杜魯門任命D.麥克阿瑟為盟國駐日最高統帥,美軍進駐日本,實現了由美國獨家控制日本的局面(見美國占領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 日本投降後,杜魯門政府一面運送中國國民黨軍隊到各解放區前沿,一面派G.C.馬歇爾等來華調處國共兩黨關係。1946年 7月,在美國支援下,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經過 3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消滅了由美國武裝的800萬國民黨軍隊,國民黨勢力撤退到台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擴軍參戰,並大量供應盟國軍火物資,美國成為盟國的兵工廠,出現了戰時經濟繁榮,國家壟斷資本有更大發展。美國利用參戰的機會,控制了世界許多重要戰略據點,建立了軍事基地,戰後美國稱霸資本主義世界。杜魯門政府憑藉美國的實力地位,對外推行冷戰政策,提出杜魯門主義,制訂馬歇爾計畫,籌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目的是針對各地區各國的不同情況,或動用美援,進行經濟滲透,獲取巨額利潤;或出動兵力,進行武裝干涉,擴大勢力範圍,在國際事務中領導反蘇反共。在內政方面,杜魯門提出“公平施政”綱領。但收效甚微。隨著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出現,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杜魯門政府發布行政命令,對聯邦公務員進行“忠誠調查”。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系列反共反勞工的立法,如塔夫脫-哈特萊法,麥卡倫國內安全法等等,成為麥卡錫主義產生的溫床(見J.R.麥卡錫)。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杜魯門派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派軍事顧問團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加緊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包括美軍在內的聯合國軍深入三八線以北。朝中兩國軍隊並肩戰鬥,多次予以沉重反擊。1952年共和黨人D.D.艾森豪以結束韓戰的許諾當選為美國總統。1953年7月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
美國對蘇執行冷戰政策,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以及在朝鮮戰場上的受挫,助長了國內麥卡錫主義猖獗近5 年之久(1950~1954)。麥卡錫甚至指控艾森豪政府以及軍隊內部均有“共產主義滲透”,直接威脅到美國政治制度的正常運轉,麥卡錫遭受各方譴責而終於垮台。美國工會運動因受反勞工法和麥卡錫主義的摧殘,大為削弱。1955年勞聯產聯合併,開除了11個進步工會,從此,工會運動走下坡路。艾森豪政府在1953~1954年經濟危機的侵襲下,為了緩和國內外緊張形勢,在內政外交方面作了調整,擴大了社會保險法的實施範圍,加強科研工作的國家化,進一步發展宇航事業。1955年 7月美、英、法、蘇四國首腦會議召開,國際形勢有所緩和。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向美國尖端科學領先地位進行挑戰。1958年,美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從而使美蘇軍備競賽進入了宇宙空間競爭。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登月艙在月球著陸。(見彩圖)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韓戰期間,由於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鬥爭。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1955年12月,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領導下,進行長達381天的抵制乘車方面種族隔離的運動,黑人又在餐館展開靜坐運動,以抗議這方面的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蓬勃興起。(見彩圖)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60年代民主黨J.F.甘迺迪L.B.詹森相繼執政,實行長期財政赤字政策,擴大軍費開支,增加福利費用,經濟持續上升。同時,由於他們捲入印度支那戰爭,並將侵略越南戰爭升級,支付巨額軍費,消耗了美國的大量財富,使美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削弱,而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60年代,由於侵越戰爭不得人心,美國國內社會動盪不寧。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開“自由乘客”運動,1963年4月,小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罕發動了大規模遊行、請願、靜坐和示威運動,8月,25萬黑人和白人一起為抗議種族歧視,舉行了向華盛頓的進軍示威,小馬丁·路德·金髮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國會於1964年6月通過民權法。1964年7月,紐約市哈萊姆區的黑人與軍警搏鬥,掀起了城市造反運動。隨著侵越戰爭的升級,1965年學生反戰運動,黑人城市造反與婦女解放運動相互呼應,形成民眾運動的新高潮。1969年R.M.尼克森上台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加劇了通貨膨脹,處於內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森以“夥伴關係、實力加談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
在中美關係方面,由於美國的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長期被剝奪,直至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G.R.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1975年5月,正式宣布侵越戰爭結束。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生效,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見中美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同年 4月,美國又制訂了《與台灣關係法》,稱台灣為政治實體,並堅持向台灣繼續出售武器,由於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中美雙方經過談判,於1982年3月達成協定,發表了聯合公報,確認分步驟直到最後解決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1984年4月,R.W.里根總統訪華,中美關係有穩定發展趨勢,但妨礙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的障礙仍然是台灣問題。
在美蘇關係方面,尼克森提出新“和平”戰略後,兩國加強了對話。1972年 5月,尼克森訪蘇,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1985年以來,美蘇經過不斷談判,兩國首腦4 次會晤,終於在1988年6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飛彈條約的批准書。美蘇關係進一步趨向緩和。
1986年11月,美國爆發了“伊朗門”事件,披露里根政府(成員)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美國人質,並將其中所得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為此,國會兩院聯席特別調查委員會於1987年5月起,進行了3個月的調查,並舉行41天的公開聽證會(見彩圖)。美國又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美伊雙方多次發生軍事衝突,局勢十分緊張。在聯合國秘書長及其助手的斡鏇下,伊朗、伊拉克於 8月20日正式停火。1988年G.H.W.布希在大選中獲勝。1989年 1月里根屆滿卸任,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
美國歷史美國歷史
在經濟方面,1973年“能源危機”後,1974~1975年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陷於以“滯脹”為特徵的綜合併發症中;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1981年裡根任總統後,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轉入低速增長。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
參考書目
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阿瑟·S.林克、威廉·B.卡頓著、劉緒貽等譯:《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Arthur S. Link,William B. Catton,American Epoch;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00, Alfred A.Knopf New York, 1980.)
 黃紹湘:《美國史綱1492~1823》,重慶人民出版社,1987。

階段劃分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湧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定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衝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衝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衝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甦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係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準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大事年表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由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公元前一萬年前,亞洲人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1492年,哥倫布在巴哈馬登入,從而”發現”美洲,17世紀以前,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這裡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1776年 7月4日美國在《獨立宣言》上籤字
1783年 《巴黎和約》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
1787年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會議通過美國憲法
1791年 採納人權法案為憲法修正案
1803年 從法國購買的路易斯安娜州使美國的領土擴大了一倍
1812年 在大湖區附近爆發了反對英國人和印第安人的1812年戰爭
1841年 第一隊美國西部移民的篷車隊進入加利福尼亞州
1849年 西部淘金熱,80000移民湧入西部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76年 在南達科他州Little Big Horn Custer
1898年 美國贏得美西戰爭勝利,開始了對菲律賓,波多黎各島和關島的統治
1908年 福特公司生產出第一輛T形轎車,不久,福特汽車年銷售達到100萬輛
1917~1918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 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開始實行禁酒令;第十九條修正案賦予婦女選舉權
1933年 美國總統福蘭克林.D.羅斯福實施新政以擺脫美國經濟大蕭條;取消禁酒令
1941年 珍珠港事件,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前往夏觀看珍珠港事件的珍貴記錄影片後,前往港中央憑弔被日軍炸沉的“亞利桑那號”戰艦遺骸以及一千多名陣亡將士紀念碑。)
1951年 《我愛露西》開始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收視率居榜首,電視成為風靡全國的消遣方式
1955年 第一家麥當勞快餐和第一家迪斯尼樂園開業
1963年 美國總統約翰.F.甘迺迪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被暗殺
1969年 兩名美國人成功登月,太空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
1973年 最後一隊美軍撤出越南
1974年 “水門事件”尼克森辭職
1991年 國際網際網路誕生;成為未來十年發展最快的產業
2001年 恐怖分子劫持四架飛機,撞向世貿大廈和五角大樓,導致數千人遇難,如觀看遺址可前往歸零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