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敷貼療法

敷貼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

簡介

敷貼療法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止血;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載有許多外敷方劑,用以治療創傷等疾;晉《肘後備急方》載用雞子、白醋、豬脂、水、蜜、酒等作為外敷藥和調和劑;南北朝《劉涓子鬼遺方》用豬膽汁外敷治療癰腫;唐《食療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療白髮;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普濟方》用生附子和蔥涎為泥敷湧泉穴治療鼻淵等。說明本療法相沿習用甚久。清《理瀹駢文》集敷貼療法之大成,標誌著本療法的臨床套用達到了更為完善的水準。

操作方法

1.根據具體病情選用藥物,並將所用藥物研細,以醋或酒、菊花汁,銀花露,蔥、姜、韭、蒜等汁,或雞子清、油類調成糊劑備用。
2.根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則,按經絡循行走向選擇穴位,然後敷藥。

主治病症

一、感冒

1.椒香祛風膏(《中醫外治集要》)胡椒15g,丁香9g,蔥白適量。前二味研末,入蔥白混搗如膏狀,取適量敷於大椎穴,膠布固定;另取藥膏塗於雙勞宮穴,合掌放於兩大腿內側,夾定,屈膝側臥,蓋被取汗,早晚各1次,每次45~60分鐘,連用2~3日或病癒為止。功能發散風寒。主治風寒感冒。
2.地龍餅(《中醫外治法集要》)鮮地龍10條,白糖適量,麵粉適量。地龍入碗內,撒上白糖,片刻地龍體液外滲而死,人麵粉和成膏,製成直徑為3厘米的藥餅2枚,分貼囟門和神闕穴處。每次貼4~6小時,每日2次,連貼2~3天。功能清熱解毒。主治風熱感冒。

二、支氣管哮喘

1.冬病夏治消喘膏(新醫學雜誌1978;(5):28)炙白芥子21g,元胡21g,甘遂12g,細辛12g。共研細末,裝塑膠袋備用。每次用上藥l/3藥面,加生薑汁調成糊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約5厘米的油紙或塑膠布上,貼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果貼後局部有燒灼感或疼痛,可提前取下,若溫熱舒適或微癢,可多貼幾小時,待藥乾燥後再取下。夏季入伏10天貼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貼1次,共貼3次,連用3年。功能理氣化痰平喘。主治哮喘,無論發作期、緩解期均可使用。
2.桑杏石芩膏(經驗方)桑皮lOg,杏仁lOg,生石膏30g,黃芩lOg。共為細末、過篩,用涼開水調和製成直徑為2.5厘米的藥餅8個,分貼於華蓋、膻中、膈俞、肺俞穴,包紮固定,每次貼4~5小時,每日1次,連貼10日為1療程。功能宣肺清熱。主治熱哮證。

三、胸痹

桃仁梔子糊劑(中級醫刊1981;(4):19)桃仁、梔子各12g,煉蜜30g。上2藥碾末,加煉蜜調成糊狀,攤敷在心前區處,攤敷面積約7×15cm,然後紗布敷蓋,初用時,每3日換1次;2次後,7日換1次,6次為1療程。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主治胸痹屬心血瘀阻者。

四、自汗

敷貼方例

1斂汗散(《穴位貼藥療法》)五倍子、鬱金各等份,蜂蜜適量。上2味藥物混合研成細末,加入蜂蜜調和成膏,取適量膏分別瘡、肋軟骨炎、尋常疣、帶狀皰疹、妊娠嘔吐、宮頸糜爛、小兒疳積、小兒臍患、唇瘡)
2.椒香祛風膏(《中醫外治集要》)胡椒15g,丁香9g,蔥白適量。前二味研末,入蔥白混搗如膏狀,取適量敷於大椎穴,膠布固定;另取藥膏塗於雙勞宮穴,合掌放於兩大腿內側,夾定,屈過篩,以水調為糊狀,敷內關穴或敷臍,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功能和胃止嘔。主治各型妊娠嘔吐。
3、宮頸糜爛 治糜靈(吉林中醫藥1982;(4):34)兒茶、苦參、黃柏各25g,枯礬20g,冰片5g。共研細末,用時香油調糊狀,以帶線棉球敷患處,3日1次,10次1療程。功能燥濕殺蟲。主治各型宮頸糜爛。

小兒疳積方

1.疳積散(《中藥貼敷療法》)桃仁、杏仁、生山梔各等份,曬乾研末,加冰片、樟腦少許貯藏備用。取藥末15~20g用雞蛋清調拌成糊狀,乾濕適宜,敷於雙側內關穴,然後用紗布包紮,不宜太緊,24小時後去之,2~3天1次。功能清熱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2.消疳散(《中藥貼敷療法》)生梔仁30粒,杏仁9g,白鬍椒6g,雞蛋1個,(去黃)蔥頭7個,麵粉1匙,丁香30粒。研為細末,用高粱酒燒,蛋清調勻,荷葉為托,貼敷兩足心。功能健脾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3.肥兒膏(《中醫外治法類編》)黃花、茯苓、白朮、炙甘草、制厚朴,檳榔、山楂,麥芽、神曲、陳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藥、莪術、使君子、川楝肉、胡黃連、蕪荑各15go.麻油熬,黃丹收,硃砂3g攪,貼肚臍上。功能補脾消積。主治虛中有積,腫脹泄瀉。

小兒臍息方

1.金黃膏(《醫宗金鑒》)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各15g,南星、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各5g,天花粉20g,共研細末,攪拌和勻,即為金黃散劑,然後以凡士林8/10、金黃散2/10的比例混合,調勻即成金黃膏。用藥前先以75%的酒精擦拭瘡周皮膚,然後用生理鹽水棉球將滲液揩拭乾淨,將金黃膏貼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5次為1療程。功能清熱燥濕,消腫止痛。主治臍瘡。
2.頭髮枯礬膏(《中醫藥物貼臍療法》)頭髮1團(燒炭存性),枯礬適量,蜂蜜適量。先將前2味藥混合研為細末,過篩後,以蜂蜜調和如膏備用。用時取藥膏適量,攤於一塊紗布棉墊上,以膏貼於患者臍突部位上,以硬板輕輕往臍下壓之,然後用紗布束緊固定。功能收濕止癢。主治臍突。

注意事項

1.要選擇好適應證。
2.敷藥時要使病人採取適當體位並固定藥物。
3.隨時觀察病人的反應,以決定去留。
4.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或病情,確定敷藥的劑量及時間。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