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敷臍

藥物敷臍

藥物敷臍是選用適當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粉、糊、膏)填敷臍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臍名神闕,自古只灸不針,到唐代逐漸發展為藥灸並用,即用藥灸來治病。

簡介

敷臍療法,簡稱臍療,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是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原則的指導下,運用藥物敷貼在臍上的一種治法。藥物敷臍法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它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根據不同病證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藥物敷貼於臍部,通過藥物對臍的刺激作用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以調整人體臟腑功能,協調人體陰陽、扶正氣、祛邪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臍療常用的藥物敷貼法一般分為散劑、膏劑、餅劑、丸劑和糊劑等數種。

劑型

藥物敷臍藥物敷臍

一、散劑
1.散劑製法:將配方中的某些藥物按要求進行炮製,然後混合加工研成細末。也可把配方中的每一味藥材單獨進行加工研細,然後酌量調勻。在用白開水或白酒、油料調拌時,應根據患者症狀、皮膚乾濕潤燥等實際情況,分別將藥物調拌為稀濕狀、粘稠狀等。臨床上常規把藥物調拌至濕潤為度。
2.散劑特點:散劑的特點是製作方法簡便,敷貼時藥量增減可靈活掌握,敷貼時,由於藥散集中,故用量不宜過多。凡敷貼臍部,藥散應散布四周,用量可多些。散劑研成細末後,瓶裝密封可長期存放,需要時隨調隨用。由於散劑的藥性在臍中透絡傳經效果迅速,因此頗為常用。
3.敷貼方法:先用乙醇擦洗臍部,再敷貼藥物;也可先進行按摩、拔罐施術後敷藥,把敷貼的藥物用紗布紮好,或選用膠布貼於藥上,但膠布上要剪幾個小孔,以便通氣,隔一天或三天更換敷藥一次。根據病情需要,可在敷藥外面進行熨燙或滲透酒藥,以增強藥效。
4.療效反應:一般用水調拌的散劑,其藥性滲透力較弱,開始敷貼無明顯反應,患部僅出現腫癢紅紫並自覺有冷涼之感。如用的是消腫散熱解毒藥,敷貼一天即有療效反應。
5.注意事項:
(1)散劑一定要研成細末,不可有粗粒存在。
(2)散劑一般應加入芳香開竅、具有滲透能力的藥物。
(3)凡臍部有外傷出血、潰爛等,不宜直接用散劑敷貼。
(4)散劑敷料在存放中注意防潮、防霉、防蟲蛀等。凡調拌後的敷料在臨床上只使用一次,如藥性較強的敷藥,可連續使用兩次。
二、糊劑
1.糊劑製法:藥物加工研成細末後,用粘和劑如:乙醇、醋、蛋清、麻油等輔助料,或用白開水冷卻後調拌藥末成糊狀;或用新鮮藥物洗淨後直接搗爛成糊狀敷貼於臍部。外蓋紗布及膠布固定。糊劑多選用易溶解、易研成細末的藥物,民間常用新鮮草藥。
2.糊劑特點:糊劑藥物取材方便,製作簡單。糊劑可使藥物緩緩釋放藥效,而延長藥物的效果,緩和藥物的毒性。在臨床上對熱症、腫毒、損傷等療效明顯,具有消腫瀉熱的功效。敷貼後,臍腹部頓感冷涼。另外,糊劑對外傷性皮膚潰爛、瘡瘍腫毒等有潤膚祛毒、生肌收口的作用。
3.敷貼方法:先用薑汁或白酒擦洗臍部,消除臍中不潔之物,如遇臍部潰爛或瘡毒紅腫,應先進行清洗或拔毒處理,然後敷貼糊劑藥物。
4.療效反應:用糊劑敷貼治療高熱發燒、紅腫疼痛、中暑昏迷、實熱急症等,其療效反應快,在3小時內即有療效反應;而跌打損傷、內科疾患,療效要在3天以後才可見到,疑難雜症要連續敷貼數次,才略見療效反應。
5.注意事項:
(1)糊劑藥物一定要加工研細,搗爛。
(2)凡對臍部有刺激性或對患者皮膚過敏的藥物均不宜過久敷貼。
(3)糊劑敷貼後,為加強藥性滲透性,可以根據病情變化,在包紮紗布外面適當地淋灑白酒、醋或其他藥液等。
三、膏劑
1.膏劑製法:一般將配方中的藥料先用香油浸漬一段時間,然後放入鍋內加入植物油(香油或菜油等),用文火慢慢熬,待藥料焦黃起鍋,再濾去藥渣,再放入一定量的鉛丹熬煉。待油脂成膏、滴入布皮上呈珠狀不散(即軟硬適度)時,攤塗在一定規格(尺寸)的布、皮、牛皮紙、軟膠紙等上面,即可製成使用。
2.膏劑特點:膏劑可保持較長的藥性,製作良好的膏劑可存放數十年之久。在敷貼臍中時,可以根據臨床需要延長敷貼時間,或用一張膏劑反覆多次敷貼。
另外,根據臨床辨證,將膏藥烤化後再加入一些丹藥,可進一步提高膏劑藥效。如有疼痛,可加鎮痛丹藥等。也可加入散末藥物,烤化揉搓拌勻後敷貼之。
3.敷貼方法:臨床使用時,首先將膏藥烤軟,然後進行搓揉,將四周藥料調揉呈厚薄勻稱。
4.療效反應:膏藥的療效觀察分兩種,一種是見效快,如紅腫脹痛的患者,藥貼後,1~3天內就見療效;另一種是見效慢,凡是內科疾病,敷貼後1~2周內才有反應,開始臍及臍周皮膚癢痛,然後可能發泡,而藥性滲透入里,一般要在3天以後。
5.注意事項:
(1)膏藥的熬煉一定要掌握火候,用火不可太猛或太弱,不然膏藥會出現貼上不牢,藥性發揮效果差。
(2)要在敷貼膏藥中摻入丹藥時,丹藥不可太多。根據病情,適當地增加少量鎮痛、祛風、散寒或芳香類丹藥即可。
(3)敷貼時,應掌握膏藥的溫度,切忌過熱,以免燙傷臍及臍周皮膚。
(4)敷貼膏藥後如果臍周皮膚呈水泡狀,可用消過毒的針點破水泡塗以消炎膏,隔數日後再敷貼膏藥。
四、餅劑

藥物敷臍藥物敷臍

1.餅劑製法:將藥物研成細末,調拌敷料做成餅;也可將藥物用水直接煎爛或將新鮮藥物搗爛,調拌麵粉做成餅並放入籠內蒸熟。而搗爛新鮮藥物或調拌油料類藥物可直接捏餅敷貼,成形的餅可放在日光下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以不散為度。在臨床上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可在餅外層噴上一些藥末或藥汁,以增強餅劑的藥性。
餅劑的製作可先用一個圓形的套圈,將調拌好的藥物放置其
中,稍加擠壓成形,其體積應視疾病輕重與臍之大小而定。
2.餅劑特點:餅劑藥性較緩,藥物多選用草藥或蔬菜、果等,尤適宜於老年人和嬰兒,或有皮膚過敏者使用。餅制敷貼對臍刺激不強,敷貼時間為1~2天。治療時可根據病情隨時換藥。另外,餅劑敷貼後可適當配合艾條溫灸,以使藥性較快傳導入里。溫灸可一天數次,每次時間不宜過長。
3.敷貼方法:敷貼時,可以將餅劑加熱後敷貼,然後用紗布或膠布包紮固定。隔一天或兩天更換一次。
4.療效反應:餅劑多採用新鮮藥物配製,在臨床上對部分急性症狀敷貼後,在半至1小時內就有療效反應。其他慢性疾病,一般在2~3天后才有反應。餅劑敷貼初期,臍及周圍皮膚有冷涼感,中期有瘙癢感,後期有隱疹出現。個別患者不適應刺激性較強的新鮮藥物,不宜過久敷貼,應在一次敷貼後間隔數天后再敷貼。
5.注意事項:
(1)因餅劑藥物多選用新鮮藥物配製,有些應蒸熟敷貼,但不能久蒸,以蒸熟為度,以免藥性走失。
(2)凡臍有潰爛感染等,不宜用餅劑敷貼。
(3)敷貼餅劑後,患者應少走動,避免餅劑散落。
五、丸劑
1.丸劑製法:將一定配方研細成藥末,用輔料如蜂蜜、蠟、凡士林等調勻後做成丸粒,然後曬乾或烘乾。丸藥的大小可根據患者臨床的症狀,靈活掌握。民間傳統制丸方法,用工具一面轉鏇滾動丸子,一面噴輔料或其他藥末於丸外。另外,在做丸藥時,可放入一根線嵌在丸子內,留出一段線頭,以便在丸子入臍後,可緩緩拉出來。
2.丸劑特點:丸劑多選用藥性較強、毒性或開竅芳香性藥物作配方。在臨床使用中有一定回陽救逆作用,但其在製作和治療上有一定局限性。
3.敷貼方法:定型後的丸劑直接敷貼於臍中,然後用膠布固定。或可用麻油或蛋清等先潤滑臍,然後將丸劑緩緩塞入其內,治療完畢,慢慢滑動取出。
4.療效反應:丸劑直接放入臍部,療效迅速。可在數小時內就有反應。一般藥物藥性可維持3~4天。
5.注意事項:
(1)丸劑藥物配方多採用藥性強、並可有一定毒性的藥物。所以,在臨床施治中應慎重,切不可內服。
(2)對小兒敷貼,應特別小心,因小兒多不願被施治,此時丸劑可研末放置於臍周為好。

常用驗方

藥物敷臍藥物敷臍

由於此法簡易、安全、療效好,尤其適宜兒童和婦女各種疾病的防治。這裡介紹常見病驗方數則,供參考選用。
小兒夜啼:用細茶葉適量嚼爛敷臍,適用於脾虛夜啼。或用理中丸適量,溫開水調糊敷臍。
小兒盜汗:五倍子、煅龍骨粉等量,冷開水調糊、敷臍,紗布固定,每日1次。
小兒積滯: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混勻加水拌成糊敷臍,每晚1次,連用3~5天。
小兒驚風:芙蓉花嫩葉6片,切碎搗泥,雞蛋1個,和勻,煎後取適量敷臍,可緩解症狀。
痛經:用乳香、沒藥各15克,共研粉,以黃酒調勻,敷臍。或用肉桂10克、吳茱萸20克、茴香20克,共研粉,用白酒適量炒熟,趁溫熱敷臍,膠布固定。每月行經前敷3日,可治寒凝氣滯之痛經。
妊娠嘔吐:丁香15克,半夏10克研粉,用30克生薑煎濃汁,調以上二藥粉成糊敷臍,每日1次,連敷3~4日。

體會

藥物敷臍療法方法簡便,見效較快。敷臍藥物大都選用辛香走竄,藥力峻猛的藥物,蓋“慮其或緩而無力,假猛藥生藥香藥”,“率領群雄,開結行滯,直達病所”。該類藥具有祛除邪氣,疏利三焦,通竅啟閉,逐瘀解毒之效,外治敷臍通過肌膚、脈絡而發生作用。敷臍療法非常重視藥物“氣”的作用,即藥物的芳香走竄之性和引經活絡之效,所謂“外治乃取諸氣而已,從竅入,以氣相感。人身毫毛皆氣之所由出入,非僅口鼻之謂”。藥物之氣通過皮毛孔竅,入於經絡,流入肺腑,終至病所而發揮治療作用。現代解剖學認為:胎兒出生,臍靜脈與門靜脈聯絡,入於肝內;9~11肋間神經相互重疊分布於臍部皮膚及皮下,也有細分支布於腹膜壁層及腹膜外組織;胸6~10交感、迷走神經的分支分布於中上腹各臟器和腹膜髒層。因此,敷臍藥物不但能過臍靜脈注入肝內,而且還對腹膜、臟器的神經分支具有反射性調節作用。筆者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緊扣病機,選用適當的藥物敷臍治療中醫急症,經臨床驗證療效是肯定的,值得推廣套用。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