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適用於“病在血絡”的各類疾病。黃節林排瘀,刺血方法主要有絡刺、贊刺及豹文刺法,後世又有發展。現代臨床刺血,都應在常規消毒後進行,手法宜輕、淺、快、準,深度以0.1~0.2寸為宜。一般出血量以數滴至數毫升為宜,但也有多至30~60毫升者。

基本信息

簡介

刺血療法刺血療法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正氣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適用於“病在血絡”的各類疾病。

刺血方法

主要有絡刺贊刺豹文刺法,後世又有發展。現代臨床刺血,都應在常規消毒後進行,手法宜輕、淺、快、準,深度以0.1~0.2寸為宜。一般出血量以數滴至數毫升為宜,但也有多至30~60毫升者。

點刺法

針具可選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常有3種點刺形式。
1.直接點刺法。先在針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後右手持針,以拇、食二指捏住針柄,中指端緊靠針身下端,留出針尖0.1~0.2寸,對準已消毒過的部位迅速刺入。圖11。刺入後立即出針,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然後以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即可。此法適於末梢部位。如十二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穴等刺血。
2.挾持點刺法。此法是將左手拇、食指捏起被針穴處的皮膚和肌肉,右手持針刺入0.5~ 0.1寸深。圖12。退針後捏擠局部,使之出血。常用於攢竹、上星、印常等穴位的刺血。
3.結紮點刺法。此法先以橡皮帶一根結紮被針部位上端,局部消毒後,左手拇指壓在被針部位下端,右手持針對準被刺部位的脈管刺。圖13。立即退針,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待出血停止後,再將帶子鬆開,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散刺法

此法又稱“叢刺”、“圍刺”。方法是用三棱針在病灶周圍上下左右多點刺之,使其出血。此法較之點刺法面積大且刺,針多,多適用於皮膚病和軟組織損傷類疾病的治療,如頑癬、丹毒、局部瘀血等。

叩刺法

此法是在散刺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所用針具為皮膚針(梅花針、七星針或皮膚滾刺簡均可)。操作時,以右手握住針柄後端,食指伸直壓在針柄中段,利用手腕力量均勻而有節奏的彈刺,叩打一定部位。刺血所要求的刺激強度宜大,以用力叩擊至皮膚上出血如珠為度。此法對某些神經性疼痛、皮膚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挑刺法

此法操作時以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使皮膚固定,右手持三棱針或粗圓針,將腧穴或反應點挑破出血;或深入皮內,將部分纖維組織挑出或挑斷,並擠壓出血,然後局部蓋上消毒敷料並固定。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丹毒乳癰痔瘡等疾病。

割點注

此法是以小眉刀或手術刀切割穴位皮膚、黏膜或小靜脈,放出適量血液,然後蓋以消毒敷料即可。割點切口一般長0.5厘米左右,小靜脈則以割破1/3為度。

針罐法

此即針刺用加拔火罐放血的一種治療方法。多用於軀幹及四肢近端能扣住火罐處。操作時,先以三棱針或皮膚針刺局部見血(或不見血),然後,再用拔火罐。一般留火罐5~10分鐘,待火罐內吸出一定量的血液後起之。本法適應病灶 範圍較大的丹毒,神經性皮炎,扭挫傷等疾病的治療。

火針法

此法又名火針刺,是用特製的粗針燒紅後,刺入.一定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寒痹、疔毒等病。

出血量

1 在刺絡療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的好壞。原則上是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情況而定。
① 體質:一般外輕力壯,氣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體弱,小兒婦女則出血偏少。
② 部位:頭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 病情:陽證、實證、熱證、新病刺血量偏多;陰證,虛證、久病則出血量宜少。
2 在具體操作時,對刺絡出血量一般分為四種不同類型:
微量:出血量在1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滲血以及《內經》中所載"出血如大豆"、"見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況。微量放血主要用於較大面積淺表疾患如神經性皮炎,下肢慢性潰瘍,銀屑病,白癜風,末梢神經炎,頑癬以及慢性軟組織勞損,頭痛,不寐等,常使用皮膚針散刺。
少量: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約半毫升),少量血主要用於頭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熱性病如盛冒,急性結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瘧疾等。常使用三棱針速刺法
中等量: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於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癤, 癰疽,乳腺炎和急性軟組織扭傷,中暑,各種痛證,精神系統疾病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針點刺法。
大量:出血量超過15毫升,達幾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者的大量出血。這種方法多用於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證實證,如中風后遺症,腦震盪後遺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癲狂等。放血時可以用三棱針緩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

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一、禁忌證

臨床套用刺血療法,有宜有忌。因此,必須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以及刺血部位和某些特殊情況,靈活掌握,以防發生意外。刺血禁忌有如下幾種:
l、在臨近重要內臟部位,切忌深刺。《素問·刺禁論》指出“髒有要害,不可不察”,“逆之有咎”。該篇列舉了臟腑及腦、脊髓被刺傷後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其認識與今之臨床觀察基本一致,應予足夠重視。
2、動脈血管和較大的靜脈血管,禁用刺血。直接刺破淺表小血管放血,是刺血的基本方法。但要嚴格掌握操作手法,切忌搗汁。對動脈血管和較大的靜脈血管,包括較重的曲張靜脈,應禁止刺血。刺大血管附近的穴位,亦須謹慎操作,防止誤傷血管。近有2報導,以三棱針治療急性乳腺炎誤傷肋間動脈而引起大出血,經外科切開結紮才止血。  3、虛證,尤其是血虛或陰液虧損患者,禁用刺血。《靈樞·血絡論》指出:“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因此,血虛(包括較重的貧血、低血壓反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的患者)應禁用刺血,以免犯虛虛之戒。血與汗同源,為津液所化生,故對陰液素虧或汗下太過者,亦禁用放血。若確須施用此法,應視病邪與正氣盛衰而定,不宜多出血。
4、孕婦及有習慣性流產史者,禁用刺血。
5、病人暫時性勞累、饑飽、情緒失常、氣血不足等情況時,應避免刺血。

二、注意事項

套用刺血療法、應充分考慮患者體質的強弱、氣血的盛衰以及疾病的虛實屬性、輕重緩急等情況,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1、詳察形神:《靈樞·終始》指出:“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臨床刺血時,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態、氣質特點及神氣盛衰等情況,確定相應的治療法則。根據人體的高矮、肥瘦、強弱來決定刺血的深淺手法及出血量的多少。根據神氣有餘、不足,來確定刺血的適應範圍和方法。
2、辨明虛實:《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者實,精氣奪者虛。”虛與實,概括了邪正關係。由於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決“血實”、除“宛陳”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尤其用於實證、熱證。
3、知其標本:刺血療法常作為重要的治標方法,而被用於臨床。強凋治病之法,宜先刺血以緩解其痛苦,再根據疾病的虛實屬性,取捨補瀉。現代對各種原因所致的高熱、昏迷、驚厥等危證,先以刺血泄熱開竅以治其標,然後再針對開發病原因而治本。
4、定其血氣:《靈樞·官能》指出:“用針之理,必須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在里,血氣多少。”因此,必須根據十二經氣血的多少及運行情況,來決定是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臨上取商陽刺血治療昏迷、齒痛、咽喉腫痛;取攢竹刺血治療頭痛、目赤腫痛;取委中刺血治療腰痛、吐瀉;以曲澤刺血治療心痛、煩熱、嘔吐等,即是以經脈氣血多少為依據的。
5、順應時令:《素間·診要經終論》曰:“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又說:“春刺散俞及與分理,……夏刺絡俞,見血而止。”指出了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序,故刺血療疾也因時令而異。根據四時五行衰旺與臟腑相配的機理,視腰痛病人發病經絡的經氣旺與不旺來決定的。如足太陽脈令人腰痛,應取太陽經委中穴放血治療,但春日不可刺出血,四足太陽經為寒水之髒,春日木旺水衰,太陽經氣方盛,故不能刺出血;足陽明脈令人腰痛,應取陽明經足三里穴放血治療,但秋日不可刺出血;因陽明屬土,土旺長夏,而秋日金旺木衰,故不可刺血以瀉之,余可類推

作用原理的研究現狀

刺血療法適應證廣,療效顯著。然而,刺血對機體能產生哪些預防和治療作用,以及這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而實現的?目前尚在進一步研究之中。現根據有關資料,扼要介紹如下。
①對血液成分的影響 刺血療法對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顯影響。有人對23例急性感染患兒(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支氣管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作耳穴刺血治療前後血白細胞變化觀察,發現治療後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中性下降。經統計學處理,三者均較治療前有顯著差異(P<值均0.01)。有人治療小兒低熱120例,隨機抽樣設刺血組(點刺四縫出粘液或血液)和青黴素對照組各30例,結果,前者療效優於後者(P<0.01)。對兩組病例分別進行治療前後的血象檢查,並將各組血象恢復正常率進行比較,結果,兩組之間有明著性差異(P<0.01),刺血組療效優於對照組。這說明刺血的退熱、抗炎作用有著客觀基礎。
臨床還發現,刺血治療前後的血象變化呈雙向調節作用,它即可使升高的白細胞降低,又可使減少者回升。 刺血療法於血液中K+、Na+、Ca++的含量有一定的影響。有人觀察3例外傷性麻木、疼痛患者血液生化方面的檢查情況:取靜脈血和刺絡處自然流出的血液相比較,發現刺絡所出血中K+、Ca++含量比靜脈血高,Na+比靜脈血低。認為刺血後血Ca++增加,可能與自然凝血機制有關;K+增加與國內有關資料報告疼痛反應時血中致痛物質K+釋放增加相一致。此外,Na+、Mg++和血糖亦發生變化。對此尚待進一步探討其原理。
② 對血管功能的影響 刺血療法的主要依據是"病在血絡",而直接刺破血管出血又是刺療法的主要方法。因此,刺血對血管功能的影響客觀存在。有人對11例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人,做七星針叩刺大椎穴出血治療前、後腦血流圖檢查比較,結果全部病人除自覺症狀消失外,其中8例病人的腦血流圖波幅增高,主峰角縮小,供血不足狀態得以改善,這證實刺血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 對交感型頸椎病患者採用七星針叩打加拔火罐出血治療後,即刻觀察皮膚溫度雖無上升,但果床微血管襻略有擴大,血流也加快。
③ 對神經一肌肉的影響 刺血治療各種神經性疼痛及面神經麻痹、中風后遺證、小兒麻痹各遺症等疾病有良好效果。一般認為,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對某些部位的感受器官或神經的刺激,經它們傳導至中樞神經部位,隨後影響到效應器官。其局部組織也會因刺激而引起一些特有的生化改變,並通過神經-體液的綜合調節,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肌電圖對於下運動神經元疾病、神經肌肉接頭部疾病的診斷都有一定幫助。有人在肌電圖檢查中發現,有3/5左右的頸椎病患者均出現程度不等的去神經電位,即在肌肉高度放鬆狀態下,可引導出纖顫電位。
一般認為這是由於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根,引起神經纖維變性,該神經所支配的骨骼肌失去神經管轄,肌纖維對血內的乙醯膽鹼的敏感性增加而出現的。當神經根嚴重受壓迫時,神經纖維變性的程度和範圍越厲害,則自發異常肌電圖也越強。據此對22例全部經X光片確診為頸椎肥大或骨質增生、並伴有臨床症狀和體徵的頸椎病患者(其中:神經根型20例、椎動脈型1例、交感神經型1例),抽樣20例做肌電圖檢查,結果12例呈現神經根壓迫症者,在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肱橈肌及大、小魚際肌等部位,放鬆時出現纖顫電位、正相電位和束顫電位。經七星針叩刺出血加拔罐吸血治療後,異常自發肌電減少或消失。
④ 對免疫防禦功能的影響 刺血療法有調動人體免疫功能、激發體內防禦功能的作用,這已為大量臨床實踐所證實。 有人以刺血療法治療病毒性疣病90例,治癒率高達96.7%,且隨訪2年以上,僅4你復發。 有人對27例痤瘡和17例單純皰疹患者作刺血治療前後PHA、OT、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指標側定,結果亦表明刺血均能使這些指標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時,部分病人於療程結束後1個月隨訪,免疫指標仍繼續增高。 刺血不僅能治療疾病,還有增強體質、預防某些疾病發生的作用。如有人取外關、中沖、少商刺血預防流行性感冒、小兒腮腺炎,有較好效果。在流行區以點刺耳穴出血為主,預防流行性眼結膜炎,亦有良效。
⑤ 對消化功能的影響 有人以四縫穴刺血治療小兒營養不良220例,其中治癒205例,占93.18%;四縫刺血為主治療小兒秋季腹瀉200例,亦獲滿意的療效。這說明刺血對胃腸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顯調整作用。實驗資料也證實了這一作用:有人觀察到,針四縫穴後,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較高者稍下降、較低者均上升。同時,還可使腸內胰蛋白酶、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
除上述以外,刺血療法對呼吸、泌尿、內分泌等方面的功能影響待進一步研究。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