溻漬法

溻漬法

溻漬法,外治法之一。指以藥物煎湯後,乘熱濕敷,淋洗、浴漬或熏洗患部,以達到治療目的之方法。出《外科精義》卷上。

概述

溻漬法溻漬法

溻漬法是中醫傳統療法,溻是將含有藥液的紗布或棉絮敷於患處,漬是將患處浸泡於藥液中。四肢遠端能浸泡的病變部位適用漬法,不能浸著的部位適用溻法,因兩法往往同時進行,故合稱為溻漬法

功效

溻漬法具有疏通腠理,調和氣血,祛邪消毒之作用,可用於外科瘡瘍及骨傷科諸多疾患。如治瘡瘍初腫未潰的蔥歸溻腫湯,治諸瘡已潰的豬蹄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組成的熏洗劑以治療骨傷停瘀,用祛風除濕、溫經活絡藥治療痹證等。類似現代的水療法,屬當今物理療法之一種。 。

操作方法

根據病症及患病部位不同,將所選藥物煎湯去渣後,趁熱將患處浸泡於藥液中或以紗布蘸滿藥液固定在患處。

主治病症

一、外傷疼痛  

 

黃酒煎(《中醫簡易外治法》)鮮大薊120g(乾者60g),黃梔子120g,黃酒120g。將大薊和梔子放砂鍋或搪瓷鍋中,兌水5茶杯,煎開後再兌入黃酒,稍煎1分鐘,過濾取汁,用新毛巾2條輪蘸藥汁溻漬患處,每日3~5次,7天為1療程。功能清熱活血止痛。主治跌扑摔傷,局部血腫作痛者。

二、雷諾氏病

回陽止痛洗藥(《熏洗療法》)透骨草30g,當歸、赤芍、川椒、蘇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上藥濃煎取汁,趁熱將手指浸入藥液浸漬,每日2次,每次1~2小時,每日1劑,15~30日為1療程。功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主治雷諾氏病。

三、癤

芫花椒柏湯(《癤腫的中醫調治》)芫花、川椒各15g,黃柏30g。上藥共研細末,裝紗布袋內加水2500~3000m|,煮沸30分鐘,用軟毛巾蘸湯溻漬局部,每日2次,10次為1療程。功能清熱解毒化濕。主治癤、疔癰腫、毛囊炎等。

四、斑禿

海艾湯(《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風、藁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芥穗各6g。將上藥水煎取液,用毛巾或紗布蘸取藥液溻敷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10日為1療程。功能疏風清熱。主治各型斑禿。

五、硬皮病

軟皮1號(《中醫外科學》)透骨草30g,桂枝15g,紅花10g。

軟皮2號(同上)制草烏15g,川椒、桂枝、艾葉各lOg。

上藥各煎成藥液,以毛巾或紗布蘸藥液溻漬患處,每次30~60分鐘。一功能溫經活血通絡。主治硬皮病。

六、化膿性骨髓炎  

 

黃連液(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5(10):604)黃連65g。上藥加水2000ml煮沸3次,每次15分鐘,將病灶全部浸浴入藥液1~3小時,每日1次。功能清熱解毒化濕。主治指(趾)骨骨髓炎。

七、足跟骨刺

骨刺消(《大眾醫學)1982;(5):37)米醋1000g。將米醋適當加熱後溻漬患足,每次1小時,每日1次,15~20次1療程。功能活血散結。主治足跟骨刺。

注意事項

1.藥液溫度要適中,不可過熱,以免燙傷皮膚;若藥液已冷,可再加熱後浸泡。

2.本法對四肢遠端能浸泡著的病變部位,套用漬法,不能浸著的部位用溻法。

3.冬季應注意保暖,浸泡後要立即拭乾,蓋被保暖。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