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臍法

敷臍法是選用適當藥物,製成一定的劑型(粉、糊、膏)填敷臍中,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簡介

敷臍法是選用恰當藥物,製成必然的劑型(粉、糊、膏)填敷中,以治療疾病的要領。 臍名神闕,自古只灸不針,到唐代徐徐成長為藥灸並用,即用藥灸來治病。晉、唐往後,跟著穴位敷藥療法的降生,在神闕穴貼敷藥物以治病的要領即敷臍法,也起頭呈現,並迅速成長,如《萬病回春》治“小兒瀉不止,五倍子、陳醋稀熬成膏,貼臍傻。明代李時珍在《本草年夜綱》百病主治藥三卷、四卷中,對良多病證都記實了敷臍方藥,如治水腫尿短,以針砂“同豬苓、地龍、蔥涎貼臍”。其後,趙學敏的《串雅內編》對敷臍的方藥有更多記實。至吳尚先所編輯的《理瀹駢文》載敷臍丹方數十首,冠其餘經穴、要穴之首,涉及內、外、婦、兒等科病症”。他以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噴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對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臍而上下回響”。今朝,此法套用越發普及,敷臍要領也由單一的敷臍法,成長為填臍、貼臍、填貼餚雜等多種要領,成為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操縱要領

按照詳細病證及治療必要,選擇恰當的藥物,製成必然的劑型舉辦敷貼。今朝敷臍要領首要有填臍法、貼臍法、填貼混合法等。填臍法又有填藥末、填藥糊、填藥餅等。貼臍法有貼膏藥、貼布膏等。凡溶於水和脂的藥物因素,皆易於透皮領受。臨床實踐也證實,藥物製成糊狀填敷,其療效要優於粉末狀。另外,用閉式敷料(如用膠布固封)可促進藥物領受。

主治病症

一、小兒疳積

1.肥兒膏(《中醫外治法類編》)茯苓、白朮、黃花、炙甘草、制厚朴、檳榔、山楂、麥芽、神曲、陳皮、益智仁、木噴香、砂仁、山藥、莪術、使正人、川楝肉、胡黃連、蕪荑各15g。上藥浸麻油內,1天后,用文火折磨至藥枯,去渣,加硃砂3g,黃丹收膏,取藥膏貼肚臍上。成果健脾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2.梔子蔥白膏(《穴敷療法聚方鏡》)梔子、芒硝各9g,杏仁6g,蔥白7節(1寸1節)。將前三味研末,用蔥白搗爛如泥狀,再攪白面陳醋協調成膏,貼臍部,7天后揭去。成果清熱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3.艾葉糊(《中草藥外治療法》)艾葉、酒、胡椒末各適量。將艾葉搗爛,加酒、胡椒調成糊狀,敷於臍部。成果溫中散寒消積。主治小兒疳積屬虛寒者。

二、小兒厭食

1.加味焦三仙糊(中醫雜誌1986;(2):31)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個各10g,炒萊菔子6g,炒雞內金5g。加減:兼有乳食障礙者,加陳皮6g,酒年夜黃5g。脾濕困中者,加白扁豆lOg,苡仁10g。天賦不敷者,加人參3克(或黨參6g),乾薑.5g,炙甘草6g。脾胃衰弱者,加黨參lOg,山藥lOg,白朮6g。噁心嘔吐者,加半夏、藿噴香、枳殼各6g。年夜便稀溏者,加蒼朮lOg,訶子6g。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加澱粉1~3克,用開水調成糊狀。晚上睡前敷於患兒臍上,外用繃帶堅貞,次晨取下。逐日1次,5次為1療程。如不愈,隔斷l周,再舉辦第二療程。成果健脾和胃,消食化滯。主治各類身分導致的小兒厭食。
2.檳榔散(河南中醫1987;(3):22)檳榔2份,良姜1份。將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取適量藥末添補臍中,以紗布(擋住肚臍為度)圍困,用膠布堅貞。成果溫中行氣導滯。主治中焦虛寒食滯胃腸之厭食症。

三、遺尿

硫磺年夜蔥糊(《中醫外治法集要》)硫磺30g,年夜蔥120g。將硫磺研末,再和年夜蔥共搗如泥,烘熱,裝紗布袋,敷臍,外用紗布包裹,或用膠布堅貞。每晚1次,連敷7~10天。成果溫腎散寒。主治小兒腎氣不敷,下元虛冷之遺尿。

四、小兒泄瀉

速得效小膏藥(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9;8(4):31)肉桂、白頭翁、馬齒莧、小茴噴香各等份。上藥烘乾,研末,麻油煉丹後參入藥粉收膏,每張膏藥重3g,用時將膏藥用文火烘化後,貼敷於神厥穴處。3日內下場不較著者可改換 。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