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病

癲病

癲病是由於情志所傷,或先天遺傳,導致痰氣鬱結,蒙蔽心竅,或陰陽失調,精神失常,臨床表現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語,出言無序,靜而多喜少動為特徵的一種常見多發的精神病。青壯年多見。西醫學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礙中的抑鬱症,其臨床表現與癲病類似者,可參考辨證論治。

基本信息

病因病機

癲病中醫癲病容易造成肝鬱
1、情志所傷心藏神,主神志,藏魂,主疏泄。若惱怒鬱憤,則心氣不平,肝失疏泄,氣機失調,擾動心神而成;或肝鬱不解,木氣太過,克伐脾土,水瀆失職,痰濕內生,或肝鬱化火,則痰火逆亂,心神被擾而成;若暴怒不止,則氣機痹阻。血行滯澀,日久為瘀,或瘀痰互結,瘀阻升降之機,終由陰陽失司而成。
2、痰氣鬱結思慮太過,所願不遂,受傷,思則氣結,心氣受抑,脾氣不發,則痰氣鬱結,上擾清竅,以致蒙蔽心神,神志逆亂而成。或思慮太過,心血內耗,脾失化源,心脾兩虛,血不榮心,或藥物所傷,中州受損,中陽虛衰,神明失養而成。
3、先天遺傳即胎兒在母腹中有所大驚,胎氣被擾,升降失司,陰陽失平,致使先天不足,腦神虛損,生後一有所觸,則氣機逆亂,神機錯亂引發本病。總之;本病多由七情內傷,致使氣滯痰結血瘀或先天遺傳致虛與腦神異常所致,以髒氣不平,陰陽失調,神機逆亂為病機關鍵。其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因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神明,統領魂魄意志,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腦為元神之府,神機之源。

臨床表現

癲病癲病發作容易導致昏迷
癲癇的發作具有突然性、短暫性、間歇性和刻板性等特點,常見臨床類型如下:
全身性強直陣攣性發作
1、先兆期:可有感覺性先兆(心悸、眩暈,上腹部不適,視、聽及嗅幻覺等)、運動性先兆(恐懼、如入夢境、瀕死感等);
2、抽搐期:患者突然尖叫一聲並意識喪失而倒地,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消失。本期又可分為強直期(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呼吸暫停,面色青紫,兩眼上翻,持續約20秒鐘)及陣攣期(全身肌肉痙攣和松馳交替,口吐白沫,持續1-3分鐘後抽搐突然停止);
3、昏睡期:患者呈昏睡昏迷狀態,小便失禁,經數分鐘至數小時後逐漸清醒,醒後對發作毫無記憶。
全腦性非驚厥發作
1、失神小發作:表現為短暫意識喪失,患者突然終止原來的活動或機械地重複原先的活動,如談話中斷、雙止凝視無神、手中物體跌落,但無抽搐或跌倒,一般持續6-20秒鐘後突然停止但對發作無記憶;
2、肌陣攣小發作:頭部上肢肌肉出現每秒鐘3次左右的陣攣性抽搐,持續時間同失神不發作。
單純部分性發作
1、單純運動性發作:從一側手指、足趾或口角開始並局限於該處的陣攣或強直性抽搐;
2、單純感覺性發作;局限於上述部位的短暫性感覺異常,如針刺感、麻木感、觸電感或溫熱感;
3、擴延性發作:上兩型各自發展至一側軀體的運動性、感覺性發作;
4、其他形式:如嗅、味、視、聽異常感覺。
複雜的部分性發作
1、可表現為一些無意識的動作,如反覆咀嚼吞咽咂嘴、舌等;
2、或呈精神興奮性發作,如突然出走、跳樓爬牆、無理取鬧以及脫衣裸體等。
癲癇持續狀態癲癇大發作1天內發作次數極多,在間歇期內仍不清醒,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死亡。

疾病病因

癲病的病因很多,通常將其歸為特發性和症狀性(繼發性)兩類。
特發牲
特發性癲癇指無腦部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表現、致病原因尚不明確的一類癲病,又稱真性或原發性癲癇。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引起癲癇的原因不斷被發現,原發性癲癇的比例日漸縮小,故有學者將此類癲癇又稱為隱原性癲癇。一部分腦部未見顯著的結構變化和代謝異常,但和遺傳因素有關,有家族性出現的傾向,起病多在兒童期青春期,亦有稱此類癲癲為遺傳性癲癇。
特發性癲癇的發作形式多為全身發作,如全身性強直一陣攣發作、失神發作和肌陣攣性發作

癲病血吸蟲感染可造成癲病
症狀性(繼發性)
由多種腦部器質性病損或代謝障礙所致。
1、先天性畸形:如染色體畸形、先天性腦積水、小頭畸形,胼胝體發育不全、腦皮質發育不全等。
2、產前期和圍生期疾病:產傷是嬰兒期症狀性癲癇的常見病因。挫傷、水腫、出血和梗塞也能導致局部腦硬化,若干年後形成病灶。腦性癱瘓患者也常並發癲癇。
3、高熱驚厥後遺:嚴重和持久的高熱驚厥可以導致包括神經元缺失和膠質增生的腦損害,主要在顳葉內側面,尤其在海馬體
4、顱腦損傷:顱腦損傷後遺癲癇者,伴有凹陷性骨折、硬腦膜撕裂以及局部神經系統體徵,長期損傷後記憶障礙。損傷後數周內產生早期癇性發作的病例為最多見。
5、感染:見於各種細菌性腦膜炎腦膿腫、肉芽腫、病毒性腦炎,以及寄生蟲病,如豬囊蟲血吸蟲弓形蟲等。
6、中毒:鉛、汞、一氧化碳、乙醇、番木鱉、異煙肼中毒,以及全身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尿毒症等,均能引致癲癇。
7、顱內腫瘤
8、腦血管疾病:除腦血管畸形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產生癲癇時年齡較輕外,卒中後癲癇多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和多發性腔隙發作。高血壓腦病也常伴有癲癇病。
9、營養、代謝性疾病:兒童佝僂病時常發生癲癇。在成人中,胰島細胞瘤所致低血糖、糖尿病甲亢、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維生素B6缺乏症等均可導致發作。
10、變性疾病:癲癇是結節硬化的主要表現之一。老年期痴呆也常伴有癲癇。
上述為較常見的致病原因,病人可能有一種或幾種。另一方面,疾病的表現可能隱蔽。因此,即使確定為症狀性癲癇者,其具體病因也常常不能肯定。

疾病診斷

癲病神經元缺失可造成癲病
1、患者平素性格內向,大多數近期有情志內傷史;

2、以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靜而少動,多喜為其主要臨床表現;

3、家族中有罹患本病或類似疾病的病史;

4、病情的輕重與反覆常與情志有關。

5、多發於青壯年。
6、必須排除因器質性疾病以及藥物原因導致的精神失常

疾病分類

羊癲瘋、兒童癲癇、青少年癲癇、女性癲癇、成年人癲癇、老年人癲癇

疾病鑑別

1、郁病,郁病的心神惑亂型表現為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為特徵,與癲病表現相似,但郁病心神惑亂型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表現多種多樣,但同一患者每次發作多為同樣幾種症狀的重複,不發作時一如常人。

2、痴呆癲病與痴呆症狀表現亦有相似之處,但痴呆以智慧型低下為突出表現,以神情呆滯、愚笨遲鈍為主要證候特徵,其部分症狀可自制,其基本病機是髓減腦消,神機失用,或痰濁瘀血,阻痹腦脈。

辨證論治

癲病佝僂病發生癲病幾率比較高
辨證要點
1、辯明新久虛實本病早期或初病多以精神興奮、煩躁為主要表現,多為實證;病久則多見精神抑鬱、悲愁為主要表現,多屬虛證。

2、確定病性精神抑鬱,哭笑無常,多喜太息,脹悶,此屬氣滯;神情呆滯,沉默痴呆,胸悶痞滿,此屬痰阻;情感淡漠,昏昏憤憤,氣短無力,此屬氣虛;沉默少動,善悲欲哭,肢體睏乏,此屬脾虛;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驚,此屬血虛。

治療原則
本病以理氣解郁,暢達神機為其治療原則。此外,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反覆與發生意外不可忽視的措施。

分證論治

癲病川芎
肝鬱氣滯
症狀:精神抑鬱,情緒不寧,沉默不語,善怒易哭,時時太息,胸脅脹悶,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導滯。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以柴胡枳殼香附疏肝理氣解郁;川芎開肝經血郁;白芍甘草柔肝緩急。加石菖蒲、遠志、鬱金宜開心竅。本證多見於癲癇初期,重點在於疏肝理氣解郁。

若肝失疏泄,氣滯而致血瘀,出現脅下脹痛明顯,舌有瘀點、瘀斑,可加川棟子薑黃丹參行氣活血止痛;若兼有肝木太旺,克伐脾土,出現納差食少,腹脹等症狀時,當加用黨參、白朮、山藥、茯苓等以健脾益氣;若肝氣犯胃,出現噯氣頻作,胸脘滿悶者,加鏇覆花、代赭石、蘇梗以平肝和胃降逆。

痰氣鬱結
症狀: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無序,或喃喃自語,喜怒無常,穢潔不分,不思飲食。舌紅苔膩而白,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醒神。
方藥:加味導痰湯。
方用二陳湯理氣調中,燥濕祛痰;加枳殼、南星生薑即導痰湯祛風滌痰;黃芩黃連、竹瀝清心熱,瀉心火;瓜蔞、桔梗順氣化痰;人參大棗和中健脾:以防攻伐太過;烏梅收斂生津,以防疏泄太過。可加入鬱金、石菖蒲、蒼朮以加強理氣解郁醒神。

癲病蒼朮
若痰濁壅盛,胸膈瞀悶,口多痰涎,脈滑大有力,形體壯實者,可暫用三聖散取吐,劫奪痰涎。因藥性猛悍,自當慎用。若吐後形神俱乏,宜以飲食調養。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鈍,言語錯亂,目瞪不瞬,舌苔白膩,為痰迷心竅,治宜理氣豁痰,宜竅散結。先以蘇合香丸,芳香開竅,繼以四七湯加膽南星鬱金石菖蒲之類,以行氣化痰。

若不寐易驚,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者,此痰郁化熱,痰熱交蒸,干擾心神所致,宜清化痰熱,可用溫膽湯加黃連合白金丸,取黃連清心火,白金丸手少陰藥,白礬酸鹹能軟頑痰,鬱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病已。若神昏意亂,動手毀物,為火盛欲狂之徵,當從狂論治。

心脾兩虛
症狀: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睏乏,飲食銳減,舌淡苔膩,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養心,調暢氣機。
方藥:養心湯送服越鞠丸。養心湯健脾養心安神,即以人參、黃芪、甘草補脾;川芎、當歸養心血;茯苓遠志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寧心神;更有肉桂引諸藥人心經,以奏養心安神之功。越鞠丸以香附、川芎、蒼朮梔子神曲,解諸鬱結,調節氣機,使氣暢血通,郁解神復,取其“氣血流通即是補”之義。

氣陰兩虛
症狀: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驚,心煩易怒,躁擾不寐,面紅形瘦,口乾舌燥,舌紅少芒或無苔,脈沉細而數。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四君子湯送服大補陰丸。以四君子補中健脾益氣;久病及腎,耗傷腎陰,陰虛火旺,故用大補陰丸以鹽黃柏、鹽知母、酒蒸熟地、龜板、豬脊髓和蜜為丸,鹽湯送下,滋陰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加豬脊髓,取其能通腎命,陽生陰長,腎命相通,共奏滋陰降火,使之陰陽得其平,神機自復而向愈。

疾病治療

西醫治療
1、首選地西泮(安定)10~20毫克靜脈注射,無效時每隔1~2小時重複,可用3-4次,頑固者需繼續用40~6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維持;
2、苯巴比妥鈉0.1~0.2克肌內注射;
3、10%水合氯醛10毫升鼻飼;
4、意識障礙時間長者應加用脫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5、注意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和神志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氧氣吸入。病情控制後按大發作常規給予口服抗癲癇藥物治療。

癲病紫河車
中藥治療
1、癇可定(片劑)
組成:青礞石Z00克,白礬200克,全蠍85克,蜈蚣85克,守宮100克,鹿角霜200克,紫河車200克,珍珠母20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3次,每次7~10片,兒童酌減。
2、抗癇片
組成:桃仁、赤芍、紅花、川芎、半夏、香附、木通、蘇子青皮大腹皮桑白皮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打片,每片含生藥O.3克。每日3次,每次按每公斤體重半片。
3、癇寧
組成:炙馬錢子40克,石菖蒲40克,丹參40克,鬱金60克,白礬120克,硃砂30克,苯巴比妥720毫克,利眠寧720毫克。
用法:馬錢子先煮1~2小時,取出後放入麻油中炸至焦黃,去芫,研細末。其餘各藥研細末與馬錢子末拌勻,裝人空心膠囊,每粒0。5克。每日2次,成人每次5~6粒,1~3歲每次2~3粒,4~10歲每次3~4粒。溫水送服。
癲病黑大豆
4、癲癇丸
組成:巴豆霜5克,杏仁20克,赤石脂50克,代赭石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攪拌均勻,蜜制為丸如黃豆大。每日3次,每次3粒,飯後溫水送服。孕婦忌服。
5、五生丸(癲癇二號片)
組成:生半夏3份,生南星3份,生川烏3份,生白附子3份,生白芍9份,黑大豆30份,生薑汁適量。
用法:先將半夏、南星、川烏用清水漂洗5~7天。晾乾後與其他藥共研細末,加薑汁拌勻,製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2次,每次5~6片,兒童酌減。
6、河南囊蟲丸2號
組成:皂角刺62克,蛇床子62克,蜈蚣7條,膽南星46克,僵蠶62克,硃砂9芄,青礞石93克。
用法:上方諸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2。5克。每日3次,每次1丸,兒童酌減。
7、硃砂一粒丹
組成:炒牙皂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鬱金8克,木香8克,紫菀8克,陳皮10克,甘草6克,牛角1.2克,麝香1克,巴豆霜8克,硃砂5克。
用法:上列各藥除硃砂外,共研細末,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晚1次,每次10~15粒。
加減:伴氣血虛弱加服歸脾丸;伴肝腎陰虛加服六味地黃丸;伴肝胃不和加服柴胡疏肝散;伴肝火痰熱加服龍膽瀉肝丸;伴胃熱加生石膏30~60克,水煎月艮。若小兒驚癇,以本藥含服僵蠶鉤藤湯(赤芍、川芎、僵蠶、蟬退、鉤藤、天竺黃、半夏、杏仁、茯苓、木通、黃芩、甘草、石菖蒲)。

疾病預後

本病多由早期的肝鬱氣滯、痰氣鬱結的實證,失治誤治,或精神調攝不當,而轉為心脾兩虛或氣陰兩虛的虛證。

本病早期診斷正確,藥物治療及精神調攝得當,可望痊癒,但若屢遇七情內傷,則易反覆。若失治、治之不當,不但轉成慢性,且可加重轉為狂病,預後亦差。

預防與調攝

本病屬神志失常的疾病,故尤其是對有家族史又性格內向之人,要加強思想修養,正確對待各種事物,保持心情開朗,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調攝護理也很重要。如情志、起居、食飲、勞逸等的調攝;護理工作也要加強,防止意外。病人不宜從事高空作業及駕駛、操縱機械等危險性大的工作。乎素亦要防止惡言、譏諷擾亂情志,要給予關心照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