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

皂角刺

皂角刺,又稱皂角針,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皂莢樹的棘刺。本品性味辛,溫,功專消腫排膿,中醫臨床用於癰疽腫毒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表現為膿未成者可消,膿已成者可使之速潰。現代抗癌藥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抗癌抑癌活性。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長披針形,藥材多縱切成為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質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鬆的髓部。無臭,味淡。以片薄、純淨、無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間棕紅色、慷心者為佳。

基本信息

分布採收

皂角刺皂角刺
【生態環境】:
1.生於路邊、溝旁、住宅附近。 
2.生於山地林中。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間為宜,切片曬乾。
【資源分布】: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植物形態

皂莢喬木

高達15m。刺粗壯,通常分枝,長可達16cm,圓柱形。小枝無毛。一回偶數羽狀複葉,長12-18cm;小葉6-14片,長卵形、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5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鋸齒,無毛。花雜性,排成腋生的總狀花序;花萼鍾狀,有4枚披針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條形,沿縫線有毛。莢果條形,不扭轉,長12-30,寬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山皂莢喬木

高可達25m。刺略扁,長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數羽狀複葉,長25-30cm;小葉8-12對,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l-4cm,全緣或有疏圓齒,上面有光澤,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無毛;長枝上為二回偶數現狀複葉,有3-6對羽片;小葉5-10對,狹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葉軸有短柔毛。細長總狀花序;花有短梗;雜性異株,花黃綠色;雄蕊花瓣橢圓形,雄蕊8;兩性花的雄蕊較小。莢果長25-30cm,寬2-3.5cm,扭曲,並有泡狀隆起,種子靠近中部;種子卵狀橢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藥材

完整的棘刺有多數分枝,主刺圓柱形,長5~15厘米,基部粗約8~12毫米,末端尖銳;分枝刺一般長1.5~7厘米,有時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紅棕色,光滑或有細皺紋。質堅硬,難折斷。
藥材多縱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質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鬆的髓部。無臭,味淡。
以片薄、純淨,整齊者為佳。
主產江蘇、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陝西、江西、甘肅等地亦產。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

1.體外試驗,熱水浸出物對JTC-26抑制率為50-70%。
2.體內實驗,對濁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60g/kg灌胃對肉瘤-180的抑制率為32.8%。

中藥化學成分

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黃酮類化合物為黃顏木素(fustin即3,7,3,4-四羥基雙氫黃酮)、非瑟素(fisetin即3,7,3,4-四羥基黃酮),並含有無色花青素。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完整的棘刺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圓柱狀,長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銳;分枝刺螺鏇形排列,與主刺成60°-80°角,向周圍伸出,一般長約1-7cm;於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內側常呈小阜狀隆起;全體紫棕色,光滑或有細皺紋。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長披針形,長2-6cm,寬3-7mm,厚l-3m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切面木質部黃白色,中心髓部鬆軟,呈淡紅色。質脆,易折斷,無臭。味談。以片薄、純淨、無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間棕紅色、慷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刺的橫切面:最外一層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皮層薄,有的薄壁細胞合少量澱粉粒。中柱鞘處有厚壁纖維和厚壁細胞斷續環列。薄壁細胞常合草酸鈣方晶或簇晶。韌皮部呈新月形,極小。木質部發達,由木化的木薄壁細胞、纖維和導管組成。髓寬廣,占整個斷面的一半以上,髓細胞大形,不規則,常合少量棕色物質。

粉末特徵

棕褐色,纖維性。
①表皮細胞有棕色內含物及小顆粒狀晶體,表面觀可見氣孔。
②中柱鞘纖維多碎斷,徽黃色,壁厚,胞腔不明顯,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直徑17-22μm,簇晶直徑6-8μm,形成晶鞘纖維。纖維束厚壁性,分隔纖維,薄壁性纖維有的具單紋孔。
③木薄壁細胞方形或類多角形,具紋孔。
④有螺紋導管及具緣紋孔導管碎片散在。
⑤髓細胞大形,具眾多單紋孔。

藥物套用鑑別

1.皂莢為攻散峻厲之品,無堅不破,無痰不散,能開關導滯,對痰閉症用之,可以救急。2.外瘍頭已突出,將潰未潰之時,利用皂角攻破其頭,以代刀切,潰散之力頗強。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濾過。取濾液l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4滴,顯紅色。

功用主治

皂角刺皂角刺
《醫學入門》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
《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沈氏曰,皂莢刺宜用頭刺極尖銳者佳,刺下節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繼元雲,治癘風癩疾,風癬風瘡,搔癢風屑,與苦參同用,其力更倍。
《本經逢原》角刺治痘疹氣滯,不能起頂灌膿者,功效最捷,而氣虛者慎勿誤用,恐透表過銳,反生虛泡也。若血滯不能起頂灌膿,叉需鯪鯉,當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風惡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燒灰為末,食後煎大黃湯,調一匕服之,不終劑而愈。腫瘍服之即消,潰瘍服之難斂,以其性善開泄也。
《本草圖經》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本草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並能通乳。
《藥材學》治扁桃體炎。

選方

【治癰疽惡毒】外發內發,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則痛極大腫,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者,則痛極大脹:皂莢刺飛尖一兩,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各二錢,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後服;毒在中半飽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潰。(《醫鑒初集》)
【治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及少許,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治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治瘡無頭者】皂角刺(陰乾燒灰),為末,每服三錢,酒調,嚼葵菜子三、五個,前藥送下。(《儒門事親》)
【治痔疾,肛邊癢痛不止】 皂莢刺二兩(燒令煙盡),臭樗皮一兩(微炙),防風一兩(去蘆頭),赤芍藥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上藥,搗羅為末,用釅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藥,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煎防風湯下二十丸。(《聖惠方》皂莢刺丸)
【治腹內生瘡在腸臟】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
【治大風癘瘡】體廢肢損,形殘貌變者:皂角刺飛尖一斤(微炒,研為極細末),赤鏈蛇一條(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兩,生半夏二兩,真鉛粉一兩。俱炒燥,研為末,和皂莢刺末,一總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曬乾,入淨磁瓶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婦人良方補遺》)
【治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聖濟總錄》)
【治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聖惠方》)

臨床套用

【小便淋閉】皂角刺9克,金錢草、車前草各20克,草鞋跟、雷公根、玉米須各15克,王不留行、桃仁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2周。
【泌尿繫結石】皂角刺9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20克,馬蹄金、石葦、玉米須、車前草、滑石各15克,桃仁10克。水煎服,每日l劑,分3次服。
【肝膿腫】皂角刺9克,山甲片10克,馬藍、敗醬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克,兩面針、古山龍、半枝蓮、半邊蓮、金銀花、連翹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肺癰】皂角刺9克,廣地丁、蒲公英、蘆根、白芨各15克,魚腥草30克,桔梗、苡仁、古山龍、金銀花、連翹各12克。水煎服,每日l劑,分3次服。
【冠心病】皂角刺9克,山甲片12克,升參、穿破石、八角蓮各15克,五指毛桃根、黃花倒水蓮各20克,川楝、延胡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大腸癌】皂角刺9克,山甲片12克,白花蛇舌草、龍葵、白英、半枝蓮、半邊蓮、鳳尾草、土茯苓、蒲公英、八角蓮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皂角刺9克,藤當歸、路路通、雞血藤各15克,五指毛桃根、黃花倒水蓮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慢性盆腔灸】皂角刺9克,魚腥草、廣地丁、夏枯草、敗醬草、鴨跖革、蒲公英各20克,紅藤、野菊花各15克,延胡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乳腺增生】皂角刺9克,丹參、王不留行、半枝蓮、半邊蓮、夏枯草、千斤拔各15克,土鱉蟲、地龍、橘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胎衣不下】皂角刺9克,虎杖、當歸藤各15克,五指毛桃根、黃花倒水蓬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骨結核】皂角刺9克,山甲片6克,十大功勞葉30克,古山龍、矛瓜根、百部、魚腥草、白芨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結合玉五丹藥線提膿去腐,膿盡用生肌散收口。
【骨質增生】皂角刺、山甲片各9克,豨薟草、穿破石、鉤藤根、秦艽、靈仙、鷹不朴、走馬胎、南蛇風、過崗龍各15克。水煎服.,每日l劑,分3次服。同時外用:寬筋藤、忍冬藤、海桐皮、穿破石、土茯苓各60克煎湯薰洗,早晚各一次。
【丹毒】皂角刺9克,古山龍、野菊花各15克,魚腥草、廣地丁、忍冬藤各30克,萆薢、蒼朮、苡仁、黃柏、澤瀉各12克。水煎服,每日l劑,分3次服。
【限局性硬皮病】皂角刺、枳殼各9克,桃仁、柴胡、牛膝各10克,赤芍、川芎各12克,穿破石15克,紅花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他。
【痤瘡】皂角刺9克,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廣地丁、蒲公英、車前草各20克,古山龍、蒼朮、黃柏、苡仁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楊梅瘡】皂角刺、蒼朮、黃柏各9克,土茯苓、魚腥草、廣地丁各30克,苡仁、馬鞭草各15克,龍膽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帶狀皰疹】皂角刺9克,馬齒莧、忍冬藤、犁頭草、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大青葉、蒲公英各20克,虎杖、金古欖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嵌頓性內痔】皂角刺9克、廣地丁、蒲公英、刺莧菜各20克,木槿花、桃仁、杏仁、蒼朮、澤瀉各10克,苡仁王不留行各15克,黃柏9克。水煎服,每曰1劑,3劑為一療程,大多數患者服藥3—6劑可愈,不能自行回納者可用手法輕推回納。用藥禁忌: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