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疾病

腦部疾病

腦部疾病指顱內組織器官(腦膜血管、大腦、小腦、腦幹、顱神經等)的炎症、血管病、腫瘤、變性、畸形、遺傳病、免疫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中毒、外傷、寄生蟲病等的總稱。病情各異,有的還直接危及生命。常表現意識、感覺、運動等障礙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亦可有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及精神症狀。

基本信息

分類體徵

腦部疾病腦血管疾病影像
1腦血管疾病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不靈活,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這是由於腦血管病供血不足,運動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的。
(2)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暈,甚至噁心嘔吐,或頭痛頭暈的形式和感覺與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間斷變成持續性。這些徵兆表示血壓有波動,或腦功能障礙,是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兆。
(3)面、舌、唇或肢體麻木,也有的表現眼前發朦或一時看不清東西,耳鳴或聽力改變。這是由於腦血管供血不足而影響到腦的感覺功能的緣故。
(4)意識障礙,表現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
腦部疾病腦部疾病
躁,也有的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這也和腦缺血有關。
(5)全身疲乏無力,出虛汗,低熱,胸悶,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呃、嘔吐等,這是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

2顱內占位性病變
①頭痛。顱內壓增高時其腦膜、重要的血管神經受牽拉引起。發病初起不典型,重時可逐漸呈持續性,甚至難以忍受。②嘔吐。是腦幹移位和牽拉或腫瘤直接刺激延髓的嘔吐中樞,嘔吐呈噴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狀,常在頭痛劇烈時出現,嘔吐後頭痛稍緩解。兒童因腫瘤常發生在後顱凹,早期即可出現嘔吐,易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③視乳頭水腫。顱內壓增高,眼靜脈回流受阻,視乳頭邊界欠清、靜脈充血、滲出或出血。早期視力正常,中晚期因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而視力逐漸減退。④癲癇發作。是占位性病變刺激皮層產生的異常放電。成年人的癲癇發作往往是占位性病變引起。⑤復視、耳鳴、精神異常。⑥腦疝。是顱內壓增高的晚期併發症。

3腦積水

腦部疾病腦積水影像
腦積水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後數周或數月後頭顱快速、進行性增大。正常嬰兒在最早六個月頭圍增加每月1.2-1.3cm,本症則為其2-3倍,頭顱呈圓形,額部前突,頭穹窿部異常增大,前囟擴大隆起,顱縫分離,顱骨變薄,甚至透明,叩診可出現“破壺聲”(Maceen)征。顳額部呈現怒張的靜脈,眼球下鏇,上鞏膜時常暴露(日落征)。病嬰精神萎靡,頭部不能抬起,嚴重者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視力及嗅覺障礙、眼球震顫斜視肢體癱瘓智慧型障礙等。由於嬰兒頭顱呈代償性增大,因此,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均不明顯。

4腦寄生蟲病
腦寄生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有腦囊蟲,包蟲以及肺吸蟲病,多為外來感染,它可侵犯人體多個部位,由於感染部位,蟲體及個體免疫差異,其症狀多樣,臨床上以癲癇型最多見,癲癇發作結合典型的%&`片診斷不難,但由於病變的複雜性,往往造成誤診,腦寄生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蟲體的寄生位置,範圍,數量,周圍組織反應的改變,血液循環及腦脊液循環障礙的程度,有的表現象顱內占位性病變,有的酷似多發性硬化,腦炎,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頭顱%&可以確定病變部位,大小,數量,並能顯示腦積水或腦萎縮及形態改變,對於不典型患者應結合免疫學試驗,給予診斷性治療。

5錐體外系疾病
頭顱軸位T1、T2,失狀T1掃描,各層面顯示清晰。STORE>1-45,見雙側大腦半球、腦幹、小腦形態、結構未見異常,腦灰、白質分界清楚,雙側基層節見對稱性長T1短T2信號,腦室系統無擴大、變形,中線結構居中。其餘未見異常。吃飯嘴不能嚼、雙手反展、頭後仰、脊椎強直、走路內八子形、易摔跤、經常張嘴發出難受的聲音、流口水。

腦部疾病癲癇腦電圖
6癲癇
兩個基本特徵,即反覆性和發作性。所謂反覆性,是指有第一次發作後,間隔一段時間後,肯定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發作。即使是最常見的抽搐,如果只發生一次,也就不具備反覆性,是不能診斷為癲癇的。所謂發作性,是指症狀突然出現,也突然中止。也許曾見過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飯時突然倒地抽搐,過一段時間後又回復正常。還有一些患有腹型癲癇的兒童在玩得正高興時突然劇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後完全消失又繼續玩耍。不論癲癇的症狀多么複雜,都必須具備這兩個特徵。

腦寄生蟲病
一、一般治療:腸道有絛蟲的患者應給予驅蟲治療,防止自身感染。

二、手術治療:

1、彌散性病變,有嚴重顱內壓增高和視力減退者,應行一側或雙側顳肌下減壓術。

2、皮質部囊蟲引起癲癇局限性發作、腦室囊蟲出現阻塞症狀者,應手術摘除囊蟲。

3、腦底葡萄狀蟲體造成交通性腦積水者,可手術摘除蟲體。

疾病症狀

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以下的症狀表示可能發生腦部疾病,例如腫瘤>腦部腫瘤等。

1、在夜間痛醒,早晨醒來時仍頭痛,咳嗽使頭痛加劇。

2、驚厥。

3、行為改變。站一會就會有暈倒的感覺,精神疲乏,腦力遲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困難補充提問,假如懷疑患兒具有腦部疾病症狀,醫生應該為他安排住院檢查。

個案治療

癲癇治療

腦部疾病治癲癇藥--苯巴比妥
一、一般藥物治療:
1.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擇安全、有效、價廉和易購的藥物。
①大發作選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鈉0.6-1.2/d,卡馬西平600-1200mg/d等。
②複雜部分性發作:苯妥英鈉0.2-0.6/d,卡馬西平0.2-1.2/d。
③失神發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mg/d。
④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10-20mg/次靜注。
2.藥物劑量從常用量低限開始,逐漸增至發作控制理想而又無嚴重毒副作用為宜。
3.給藥次數應根據藥物特性及發作特點而定。
4.一般不隨意更換或間斷,癲癇發作完全控制2-3年後,且腦電圖正常,方可逐漸減量停藥。
5.應定期藥物濃度監測,適時調整藥物劑量。

二、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抗癲癇藥物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消除或減輕癲癇發作,一是影響中樞神經元,以防止或減少他們的病理性過渡放電;其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減弱病灶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
一般將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套用的一線抗癲癇藥。
但有些已開發國家,由於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的一些副作用,已將其列入二線抗癲癇藥。僅將卡馬西平、丙戊酸鈉列為一線抗癲癇藥。新的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較新的是優時比的左乙拉西坦片

腦部疾病癲癇治療
三、對於明確病因的癲癇,除有效控制發作外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四、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可行立體定向術破壞腦內與癲癇發作的有關區域,胼胝體前部切開術或慢性小腦刺激術。

五、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持續狀態的治療
1.積極有效的控制抽搐:
①安定,成人10-20mg,小兒0.25-1mg/kg,緩慢靜脈注射至抽搐停止。隨後將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時10-20mg速度靜脈滴注,連續10-20小時,日總量不超過120mg。
②異戊巴比妥鈉 成人0.5g溶於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緩慢靜脈注射至發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變化。發作控制後應繼續鼻飼或口服抗癲癇藥物。
2.處理併發症:
保持呼吸道通暢,利尿脫水減輕腦水腫,糾正酸中毒等。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腦部疾病 1體針

腦部疾病腦部疾病--體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溝、後溪。
配穴:百會、陶道、鳩尾、內關、神門、豐隆、筋縮、太沖。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據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號針,上斜30度角進針1.5寸左右,當病人有觸電感,即退出幾分留針。腰奇亦須深刺、重刺(針深1.0-1.2寸)。主穴留針15分鐘,配穴一般不留針。大椎、腰奇去針後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間使、外關;2、神門、後溪。
配穴:分2組,與上對應。1、鳩尾、百會、章門、本神、大陵;2、魚際、陽溪三陰交、足三里、豐隆。
(二)治法
藥液:05%普魯卡因生理鹽水溶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種。
每次選一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號齒科針頭深刺得氣或出現感傳後,推入藥液。普魯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間使、足三里須10毫升),維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組,交替輪用,10次1療程。

3頭針
(一)取穴
主穴:額中線、頂中線、頂旁1線、病灶相應區、癲癇區。
配穴:情感區、感覺區、胸腔區、枕上正中線。
病灶相應區位置:須依照腦電圖表現,確定其病灶部位,在相應的頭皮區域取穴,主額、頂、枕、顳等區。
情感區位置:在運動區前,距該區4.5厘米的平行線上。
癲癇區位置:風池向內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盡頭處。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區,根據症狀(如精神運動性癲癇加情感區,肢體感覺異常加感覺區等)或療效情況酌配配穴1-2穴。以26號或28號毫針,進針達到所需深度(長度),快速大幅度捻轉1分鐘,頻率200次/分鐘以上,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以同法運針1次。亦可接通G6805電針儀,密波脈衝頻率50-240次/分鐘,輸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強度為宜,時間15-120分鐘。

4拔罐

腦部疾病腦部疾病--拔罐
(一)取穴
主穴:會陽、長強。
(二)治法
先將被褥分層疊成斜梯形,囑患者伏臥其上,頭胸部降低,臀部墊高,並使兩股略分開,暴露會陽及長強。先在該穴區進行嚴密消毒。術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脈上,食指與無名指置於兩側之膀胱經,自大椎與大杼穴至長強與白環俞穴處,從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後取三棱針對準會陽(雙側)、長強,迅速點刺,深約0.3厘米。立即用抽氣罐吸拔。留罐3分鐘後起罐。接著再重複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進行3-5遍。吸拔物為血液和淡黃色粘液,一般開始時其量較多,拔2-3次後逐漸減少,以粘液出盡為止。每周治療二次,癲癇發作頻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5天,再行第二療程。若作鞏固治療,可每周一次,不計療程。治療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者,可囑其逐漸減量。

5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4組。1、合谷、後溪、內關、足三里;2、啞門、大椎、間使、曲池;3、鳩尾、腰奇、心俞;4、脊中、筋縮。
配穴:大椎、膻中、長強、中脘、豐隆
(二)治法
可根據臨床發作類型選取主穴,以軀體陣攣、強直為主取第1組,以感覺障礙為主取第2組,以內臟障礙為主取第3組。綜合性的取第4組。配穴據症酌加,前3組用縫合針埋植法:皮膚常規消毒,局麻後,以1-3號鉻制腸縫穿於三角縫合針上,用持針鉗夾持從一側植入穴位正中適當深度,由另一側穿出,剪斷兩側之腸線,略提一下皮膚,使線頭進入皮內(注意切不可暴露在外,以免引起感染),蓋上無菌敷料。第4組用止血鉗埋植法:局麻下,在穴旁1.5-2厘米處,沿脊柱方向縱形切開0.3-0.5厘米,用小號止血鉗向左右兩側分離皮下組織深達肌膜,以鉗之彎側直插穴位深部並按摩1-2分鐘,至病人有麻、脹感,取3號羊腸線3厘米對摺並埋入穴位深部,以敷料固定。配穴用18號脊髓穿刺針刺入穴位下肌膜層,待有麻脹後抽出針芯,將2厘米3號腸線推入穴位,蓋上消毒敷料,並加以固定。每次選1個主穴,1-2個配穴,間隔20天至30天埋線1次。

6芒針

腦部疾病腦部疾病--芒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陽關、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陽關。
配穴:額三針、晝發加申脈,夜發加照海,體虛加是三里,關元,失眠加神門、三陽交;痰多加豐隆、膻中。
(二)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額三針一般均選,余穴據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針進行透刺。額三針取雙側眉沖沿膀胱經透刺2針,以此連線的等邊三角形另一頂點處沿督脈經透刺,余穴按常規刺法。針刺得氣後,背部穴位以中等頻率捻轉1分鐘,平補平瀉法。其餘穴位按證候用補法或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如每周發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7穴位敷貼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二)治法
敷藥製備:活斑蝥搗碎備用,白礬麝香另研備用。
先在選好穴位消毒後,用消毒瓷片劃破所選穴位皮膚,輕微出血,在出血處拔火罐,約1-2個小時。取下火罐,將斑蝥、白礬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於出血處,最後用風濕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貼藥1次,每4次為一療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