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已烯酸

氨已烯酸

氨已烯酸,醫學藥物名稱,本品具有抗癲癇作用,其作用機制為,不可逆地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提高腦內GABA濃度而發揮作用。

基本信息

氨已烯酸結構類似於γ—氨基丁酸(GABA),是GABA主要降解酶GABA介質酶的抑制藥,它可使腦脊液GABA水平提高。該藥在歐洲廣泛套用,具有安全、有效和容易套用的特點,對所有類型的癲癇發作均有效,對部分發作效果更好。口服1~2小時後可達峰值血漿濃度,半衰期為6~8小時。開始用量每日1克,分2次口服,以後可每天增加0.5克,至最大劑量每日4克。

[藥品名]

氨己烯酸

[英文名]

Vigabatrin

[別名]

SABRIL

[作用及用途]

本品具有抗癲癇作用,其作用機制為,不可逆地抑制GABA氨基轉移酶(GABA-T),提高腦內GABA濃度而發揮作用。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氨已烯酸為治療嚴重癲癇患兒有效而安全的一種抗癲癇藥,並對智力障礙的癲癇患者亦有效。本品口服吸收迅速,食物不影響其吸收速度。服藥2小時後達血藥高峰濃度,t1/2為5—7小時,單劑服用1—3g,藥動學呈劑量—線性關係,表觀分布容積約為0.8L/kg,相對生物利用度為92土11%。本品適用於治療頑固性部分性癲癇發作,尤其對頑固性兒童癲癇發作適用。 [

用法與用量]

口服:成人和9歲以上兒童為每日2g,每日2次,需要時可增加到每日4g,每日最大劑量4g。3—9歲兒童,建議劑量為每日1g

。[副作用與毒性] 

 1.不良反應可有嗜睡共濟失調、頭痛、頭暈、情緒激動、記憶障礙及體重增加,但絕大部分病人未見到這些不良反應。2.合用時,本品可使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的血藥濃度分別降低20%、7%和11%。當本藥與苯妥英鈉合用時,苯妥英鈉劑量需增加(但苯巴比妥與撲米酮與本品合用時不需增加劑量)。

[製劑]

片劑:每片500mg。

[作用機制]

GABA是腦內廣泛分布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動物實驗表明GABA能系統功能的減弱會導致局灶或全身性癲癇發作,而功能的增強則有抗癲癇作用。目前認為GAB與受體結合後造成CL離子內流或K離子外流、膜電位超極化而導致神經元功能被抑制。
己烯酸是一種結構與GABA相似的胺基酸,動物實驗證明氨己烯酸能與神經元的γ-氨基丁酸轉氨酶以共價鍵形成不可逆的結合,阻斷GABA的分解途徑,從而使腦內GABA濃度顯著增高。停用氨己烯酸後,γ-氨基丁酸轉氨酶的活性需4~5天后恢復,大致與合成新酶所需時間一致。雖然腦脊液內GABA濃度不能直接反映腦內穩定狀態的GABA,但它可間接反應腦實質內GABA的生成、釋放、分解、代謝情況。臨床試驗發現,接受氨己烯酸治療者,其腦脊液內GABA濃度較用藥前增加了2~4倍,增加幅度與氨己烯酸劑量成正比,但與抽搐控制程度無關。氨己烯酸對其它神經遞質如乙醯膽鹼、多巴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的影響也已被廣泛研究,但未發現異常。故目前認為氨己烯酸是作為不可逆的γ-氨基丁酸轉氨酶抑制劑而發揮抗癲癇作用的。

[藥代動力學]

氨己烯酸有S(+)和R(-)兩種對映體,僅前者具有藥理學功能,口服後吸收迅速,峰濃度時間約1~3小時,其吸收速率和幅度不受食物的影響。動物實驗表明氨己烯酸生物利用度接近100%,人24小時尿回收率表明S(+)和R(-)生物利用度分別為≥50%及65%。氨己烯酸幾乎不與血漿蛋白結合,半衰期為5~7小時。與具有肝微粒酶誘導作用的抗癲癇藥物合用時,半衰期縮短至4~6小時,提示氨已烯酸部分在肝臟代謝,但至今尚末從血液或尿內鑑定出任何代謝產物。其他絕大部分藥物是以原形從腎臟排出,腎臟清除率為1.3ml/min/kg。老年人腎清除率減少,約為年輕健康志願者的20%。另外,氨已烯酸有效作用時間明顯長於半衰期。

[臨床套用]

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提示約一半難治性癲癇病人(複雜部分性發作、繼發性全身發作)的發作頻率減少50%以上。總的來說,氨己烯酸對部分性發作的療效優於全身性發作。對只有一種發作形式、發作次數較少、腦電圖上只有一個局灶性異常部位和沒有精神障礙者療效最好。對於全身性發作的病人,氨己烯酸的有效率則明顯低於部分性發作。氨己烯酸不宜用於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老年人、腎功能不全者、有行為障礙、嚴重抑鬱史的患者慎用。

[劑量與用法]

一般來說,氨己烯酸用量為1.5g/d時即可顯著減少發作頻率,3g/d效果更明顯。開始時0.5g,每日2次,以後根據臨床情況每次增加0.5g。但有些病人可能需增加至4g/d才能控制發作。撤藥時應小心,過快的減量可能會導致復發及癲癇持續狀態。

[不良反應]

氨己烯酸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為嗜睡、乏力。其它少見的有頭暈、頭痛、共濟失調、復視、記憶障礙、行為異常,偶見意識改變。一般在用藥初期出現,除意識障礙需立即停藥外,其它症狀多隨治療的繼續而自然消失。但體重增加可能持續存在。個別文獻報導氨己烯酸可導致血紅蛋白降低及粒細胞減少,故對服用氨己烯酸的患者應定期檢查血象。氨己烯酸另一個比較嚴重的毒性反應是能引發動物腦組織的形態學改變如髓鞘內水腫,與劑量有關。但至今在人身上尚無類似病理改變報導。

[相互作用]

由於氨己烯酸不與血漿蛋白結合,亦無肝微粒體酶誘導作用,從理論上講不會出現藥物的相互作用。但有學者報導氨己烯酸可使苯妥英鈉的血清濃度下降20%~30%,其機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氨己烯酸對苯妥英鈉的吸收、與血清蛋白的結合及代謝均無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