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Península de Macau)是組成澳門的四部分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澳門半島原是海島,後因西江上游帶來的泥沙沖積成一道南北方向的沙堤,使這個小島成為與大陸一體相連的半島。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澳門半島在數千年前為一海上小島(澳門島),是萬山群島的一部分,其後因珠江口西側的泥沙而令珠海和澳門之間形成一連島沙洲(現址於今日的關閘),澳門島才開始與中國大陸相連,加上多年的填海才形成今日的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的平地大部分由填海取得。據統計暨普查局(2005年)資料,澳門半島的面積約為8.9平方公里,人口約38.8萬人。

澳門半島的北面關閘地區和廣東省的珠海市拱北連線,西面與同屬珠海市的灣仔對望,南面與氹仔隔海相望,東北面則與香港的大嶼山隔珠江入海口相望。

澳門半島的最高點為東望洋山北峰,高度為海拔93米。

澳門半島由五個堂區組成,分別是:

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望德堂區、風順堂區

自然環境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有東望洋山、西望洋山、柿山、蓮峰山、炮台山、螺絲山、青洲山和媽閣山。

東望洋山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東望洋山又稱松山,海拔91米,位於澳門半島的東部,是澳門半島的最高山崗,也是澳門的地理坐標。東望洋山古稱琴山,以其橫臥似瑤琴得名。原為一座光禿禿的山崗,泥石裸露。清代同治年間,澳門時興植樹,山上遍種青松,數年後滿山皆是松林,從此山被稱為萬松嶺,簡稱松山,並成

了澳門的一個風景名勝。松山山腰有一條環山公路,路邊建有數個風雨亭,林蔭夾道,海風陣陣,松濤滾滾,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山上有一座建於1865年的東望洋燈塔,又叫松山燈塔,塔高13米,是遠東歷史上的第一座燈塔,也是澳門的標誌。100多年來該燈塔為航海人導航,向澳門四周25海里範圍循環照射。每逢颱風到來之前,燈塔的旁邊會懸掛起一個颱風訊號,為漁民和航海人帶來安全。松山與燈塔構成了澳門八景之一的“燈塔松濤”。燈塔旁有一小教堂,名為聖母雪地殿教堂,是葡萄牙人於1622年建成的。松山燈塔與兩座建於16世紀20年代的松山炮台和松山教堂,構成了松山三古蹟。

站在東望洋山上,整個澳門盡收眼底。南望,兩個離島聳立在海上,兩座澳(乙+水)大橋似彩練當空;西看,廣東珠海市的景色盡收眼底,灣鎮、濠江水道恰似一衣帶水;北望,可以看見與珠海拱北陸地相連的關閘,這裡現在已是樓房成片;東看,可以看到港澳碼頭和它的直升機場。

媽閣山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媽閣山位於澳門半島的南端,因媽祖閣而得名。海拔73米。東、南、西三面臨海,北接西望洋山。山上鬱鬱蔥蔥,環境優美。西南麓有古炮台改建成的聖地亞哥酒店。東麓和南麓建有不少依山面海的高級住宅。

青洲山

青洲山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海拔57米。原為孤懸於濠江中的一個小丘,江水環繞,風景幽美,綠樹蒼翠,故名青洲。昔日又稱之為綠島,“青洲煙雨”曾是“濠鏡十景”之一。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蓮峰廟附近修築一堤使之與澳門半島相連。後來又陸續在山麓周圍填海。

蓮峰山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蓮峰山又名蓮花山。山南有望廈村,故又名望廈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清同治年間(1862~1874)編修的《廣東圖說》稱:“蓮峰山,在(香山縣)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大海中,有望廈汛。”一說,明時稱澳門為蓮島,故此山則稱為蓮峰;另說,此山形似蓮花而得名。山高62米,東近濠江,西臨大海,南望澳門,北朝大陸,在蓮花莖的盡頭,突兀拔起,宛如花球,山又多奇石,千形百態,舊日山頂岩石,遠望如觀音端坐蓮臂,其他岩石烘托如雲,更像是蓮花盛開。北麓有蓮峰廟,南麓有觀音古廟,均有幾百年歷史。東南麓有澳門電視台,山頂有古望廈炮台,現已廢棄。1997年澳門市政廳在此建成望廈公園。現山下有澳門旅遊學院及小型酒店。

西望洋山

西望洋山位於澳門半島西南部。海拔62.7米。西臨內港,東北隔南灣與東望洋山相望,南接媽閣山。有數百年歷史的媽祖閣就坐落在山的西南麓,廟的後山坡上花崗岩石蛋地貌發育,有不少名人雅士題詠的石刻。山頂有建於1622年的聖母堂和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所以西望洋山俗稱主教山。山上綠樹婆娑,景色優美,有不少南歐建築風格的別墅,是澳門的高級住宅區之一。歷史悠久的峰景酒店主體建築就建在其東麓。

大炮台山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大炮台山位於澳門半島中部。原名柿山,因為過去山上有很多柿樹而得名。後來,山上建有大炮台而改為現名。海拔57.3米。山雖不高,但位居半島中央,可以控制澳門半島四面八方,形勢險要,葡萄牙人於17世紀初即已在山上修建一座大炮台。炮台占地約2000平方米,始建於1617年(明萬曆四十五年),至1626年(明天啟六年)歷時10年建成。過去一直是軍事禁區,約30年前被闢為遊覽區。因為它是著名的古蹟,又高踞於澳門半島中央,可以縱覽全澳,是遊客必到之處。原設於此的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於1996年遷至氹仔。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在此建成。澳門另一著名古蹟--大三巴牌坊就位於其東坡,牌坊原來是聖保祿教堂的石砌前壁。山勢低矮,坡度和緩,四面山坡早已建滿房屋。

區位交通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和氹仔島之間有三條大橋連線。分別為嘉樂庇總督大橋(1974年落成)、友誼大橋(1994年落成)和西灣大橋(2004年12月落成)。

澳門半島上有兩個港口,分別為西面的內港和東面的外港。外港的外港碼頭是現時來往香港與澳門的主要途徑。

計畫中的港珠澳大橋澳門落腳點位於澳門半島東北區明珠。

由澳門半島街道組成的東望洋跑道是世界著名的街場跑道,每年均會舉辦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歷史沿革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澳門古稱“濠鏡澳”,幾百年間,輾轉相傳,形成不少地名,主要的有澳門、香山澳、濠鏡、濠江、鏡海、馬交以及澳門街等。濠鏡,本作蚝鏡,是澳門之本名;其得名是因為澳門半島東、西兩側各有環形海灣(後經多次填海拓地,現在海岸線已漸趨平直),每當風平浪靜的月明之夜,海水泛著銀光,平滑如鏡,好像牡蠣外殼的內壁一樣,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廣州話叫做蚝,其殼的內壁平滑光亮如鏡,人稱蚝鏡;澳門遂以此得名。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廣東新語》中寫道:“蚝鏡……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之。”後因“蚝”字較粗俗,便將蚝鏡改作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記略》一書中說:“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該書作者之一印光任的詩句“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吟詠出濠鏡月夜的美景。濠鏡從前也有稱濠鏡澳(蚝鏡澳)的。《廣東新語》中對此已有清楚的說明:“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里,諸番互市其中。嘉靖間,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濠鏡為澳。”可見,“澳”是明朝時對那些船隻停泊的海灣之稱謂,例如浪白澳、廣海澳、屯門澳、濠鏡澳等。當時,還有以香山澳總稱香山縣諸澳的習慣,但是後來諸澳廢,獨存濠鏡,故香山澳之名後又專指濠鏡。

另外,由於澳門北灣實際上只是一段河道,所以從濠鏡又引申出濠江這一個別名。還有海鏡、鏡海、鏡湖等別名也都是從濠鏡演變而來的。至於澳門之得名,則有兩種說法:“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台、北台,兩山相對如門雲。”澳南四山即大、小橫琴及氹仔、路環四島,南台山、北台山則指媽閣山及蓮峰山。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總之,澳門之得名,是因為濠鏡成了“澳”,而且地形似“門”,故合稱“澳門”。由此看來,濠鏡之名出現在先,而澳門在後,但是到了清朝以後,澳門竟然成了通用名稱,而濠鏡這個本名卻反而成了別名。

對於葡人稱澳門為Macau的解釋,更是眾說紛紜,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說葡萄牙人初到澳門時在今媽閣廟海濱停泊,詢問當地居民,知其名為娘媽角,誤以為是澳門的名稱。這種說法為西方人士普遍接受,中國著作也有不少持這種見解。另一種說法是它因澳門東北角海邊的馬蛟石而得名,但有人說這是穿鑿附會。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它實際上只是閩語“舶口”二字的對音。氹仔、路環兩個離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同的地名。《澳門記略》卷首之《海防屬總圖》中,在氹仔、路環二島上分別寫著氹仔、九澳山;但是該書《形勢篇》中關於構成十字門之四島的描述,則將氹仔、路環稱為雞頸、九澳。而根據當地一些文物記載,近二、三百年來,氹仔曾被稱為龍頭灣(廣州話讀“環”音)、潭仔、氹仔,路環則有過路環、路灣、監灶灣的名稱。

澳門歷來是中國領土,原屬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市中山市)管轄。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賄賂廣東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門碼頭停靠船舶、進行交易的權利。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以晾曬水浸貨物為由,上岸居住。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乘機擴大了在澳門侵占的地盤。1851年和1864年又先後侵占了凼仔島和路環島。1887年葡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北京條約》,其中規定“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其它處無異”。此後葡一直占領澳門並將其劃為葡領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多次向葡萄牙闡明了對澳門問題的立場,澳門是中國的領土,根據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中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3年3月31日,中國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中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除外交和國防事務以外的高度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澳門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

經濟概況

澳門半島澳門半島

澳門六十年代前,經濟十分弱小。自從七十年代初開始,澳門依靠工資低、地價廉,享有歐美市場的紡織品配額的優勢,吸引香港工業資本前來投資,逐漸形成以紡織、電子玩具、塑膠花等為主的出口加工業,並進而同旅遊娛樂業、建築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一起,逐步成為澳門的四大經濟支柱。從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10多年中,澳門經濟以年均超過兩位數的速度遞增,是亞洲地區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98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達594億元(澳門元,下同),人均約18000美元。對外貿易總額326億元,其中進口額170億元,出口156億元。澳門政府1998年的財政收入107億元,財政支出106億元。外匯儲備196億元。目前旅遊博彩業為澳門第一大產業,約占生產總值的42%。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方面,澳門有商標法,正在考慮制訂專利法。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的原因,澳門與香港的經濟、文化聯繫一直都十分緊密,澳門依賴香港,香港也利用澳門。改革開放以來,澳門與內地的聯繫也越來越密切。由於回歸,澳門經濟的將越來越看好。在澳中資公司200多家,多分布在金融、建築、旅遊和貿易等行業。

著名建築

大三巴牌坊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德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廈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裡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望德聖母堂

望德聖母堂又稱聖拉匝祿堂,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在大堂前地的主教座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為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每逢新任主教到澳就職,必先到望德堂領取法杖,以行使其權責。因此,望德堂在澳門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之地位。 由於昔日在教堂後側曾設有痳瘋院,故有人將教堂稱作瘋堂廟。1576年1月,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宣布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望德堂成為首座主教座堂,後來發覺主教座堂不宜設於痳瘋院附近,遂另建大堂作主教座堂。今天之望德堂,為1885年改建之時奠定之規模,聖堂門前的石米批盪是1957年重新修葺時所鋪上的。

聖彌額爾小堂

聖彌額爾小堂位於環境幽靜的西洋墳場內。此幢小教堂建於1875年,1898年重修,是目前本澳保存得最好的古老建築物之一。其外牆以綠色及白色為主,教堂的窗戶均裝有彩色玻璃。

香山公園

香山公園位於新口岸區,是澳門新建的公園,占地一萬二千平方米。公園呈長方形,設有六個出入口。公園的設施齊備,有專供兒童遊玩的兒童遊樂場,供遊人乘涼的叄角形及半圓涼亭,桌面刻有棋盤以便市民下棋取樂的方桌,以及可供團體作公開演出的露天廣場。

主教山小堂

主教山小堂建於澳門半島最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

1622年建於炮台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供在澳葡兵弭撒祈禱之用。1835年重建後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鐘樓高聳入雲,十架莊嚴肅穆,配以花草叢,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遊人甚眾。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

教堂建築以高聳的門樓為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著聖母塑像,教堂右則為鐘樓。教堂左則為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聖母堂前築有高台,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

路德聖母岩洞前空階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寄葬於此。教堂四周建築端麗,環境優美,是中外遊客觀光的熱門景點之一。

融和門

坐落於西灣填海區。“融和門”設計者為葡國雕塑藝術家拉果·亨利克。由葡資的德力建築公司承建,工程總造價2800餘萬元,1993年9月完成。“融和門”是由四根高40米的支柱,兩兩一組互勾而成。支柱為鋼筋骨架,混凝土澆注;支柱表面鋪設黑色花崗岩及葡式碎石。

“融和門”在西灣堤畔對開海面60米處,與陸地間建有行車道及行人道連線。“融和門”設計抽象,包含天、地、水、力,表達和平、愛心,有人認為“融和門”看似手掌拱合,象徵中葡友誼。

澳凼大橋

建於1970年,歷時四年,於1974年竣工正式通車,總投資1400多萬澳門幣,全長約2.5公里,橋面有雙股的快車道及兩旁的人行道,是連線澳門半島和凼仔島的跨海大橋。大橋由葡萄牙橋樑專家賈多素設計、建築,線條簡潔大方,色調明快,與兩岸建築風格十分和諧。

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是澳門現有博物館中最大、最新的,位於澳門市中心的古蹟大炮台內,上下共三層,頂層為大炮台公園。總面積2800平方米,館內收存了3000多件展品和文物。澳門博物館於1996年9月開始動工,1998年4月18日開幕,共耗資1.3億澳門幣。

博物館共有三層:一樓介紹澳門地區的起源、貿易、宗教和文化等。二樓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娛樂、日常生活方式、宗教禮儀和慶典等。三樓當代澳門的特色,展示當代澳門城市生活的特色和對未來的展望。此外,還展出一些與澳門有著密切聯繫的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葡萄牙文學家賈梅士和庇山耶。展覽的最後部分介紹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澳門的前景與機遇。

澳門博物館座落在大炮台上。大炮台的興建整整用了九年的時間,1617年動工,1626年竣工。1835年,在一次颱風中,因失火毀了神學院以及大炮台的大部分建築和教堂,只有教堂的前壁得以倖免。1995年,政府將大炮台闢為博物館。工程計畫開挖建造兩層地下和一層地面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2100平方米為展覽區。所有的古城牆均被修復,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入口再次向公眾開放,還在該入口處附近設定了一家茶座和一間商店。

澳門博物館是澳門著名的的旅遊景點,平均每月接待居民及遊客逾一萬六千人次。

天后宮

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於2003年10月4日落成。主體建築已基本建成。從此,多元文化的澳門又增添了一顆體現中國古建築和閩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

媽祖石雕聖像、澳門媽祖文化村牌坊和天后宮的相繼建成,使澳門媽祖文化村已初具雛形。澳門媽祖文化村成為澳門旅遊經濟發展的十個新的增長點;澳門人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講堂;海內外信眾交流膜拜的聖殿。

白鴿巢公園

白鴿巢公園,亦稱賈梅士公園,是澳門最大的公園,也是澳門最古老的花園之一。賈梅士博物院原址及其花園,昔日為葡國皇室貴族的行宮,占地19000多平方公尺。公元19世紀,葡萄牙的富翁馬葵士在此建造了一所豪華別墅。馬葵士去世後,別墅被捐贈給澳葡當局作紀念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之用。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末,轉為博物院, 供遊人參觀,後闢為公園。1989年3月,澳門市政廳將賈梅士博物院院址售給東方基金會作為會址,由東方基金會負責修葺,賈梅士博物院便成為歷史。

白鴿巢公園內最出名的景觀是賈梅士石洞。1849年,馬葵士在巴黎定製了一尊賈梅士的半身銅像置於洞中,並將洞構築成葡萄牙風格的門拱。

白鴿巢公園占地廣闊,小山環疊,古木蔥鬱,花草遍地,為澳門公園之冠。園內建築物很少,整個公園保持一片自然風味。園內所處的山崗清代名為鳳凰山,山上曾種滿了鳳凰樹。公園內還有一株年逾百齡的大榕樹。公園內有一座名為“擁抱”的雕塑,用以紀念中葡之間的友誼。

白鴿巢公園旁邊有一座兩層高的宮殿式建築物,具有南歐建築風格,這就是賈梅士博物院的原址,曾收藏不少具有價值的文物,其中的石灣舊陶器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澳門酒店

澳門假期酒店

澳門澳萊大三元酒店

澳門喜來登金沙城中心酒店

澳門金沙城中心假日酒店

澳門金沙城中心康萊德酒店

相關內容

今年65歲、家住信海花園4號樓的王連馥是親朋好友眼中的“開心果”,性格樂觀開朗的她,總能給身邊每個人帶去快樂。除此之外,王連馥酷愛剪紙,為了剪紙,經常起早貪黑,但卻樂在其中。她曾經親手剪出10餘幅作品送給孤寡老人、剪出羊年吉祥物送國際友人,也曾數次幫助朋友走出喪夫痛苦。用王連馥的話來說:“高興也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高高興興的呢?”

4月10日上午,記者在澳門路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見到了王連馥,神采奕奕的她正一邊剪著紙,一邊與好友有說有笑。“去年12月份開班起我就來這裡上剪紙課了,老師教得可好了,從第二節開始就上癮啦。”王連馥笑著告訴記者,“這裡面樂趣可多了,剪著剪著什麼煩惱都沒有了。”3月初,王連馥應社區邀請,拿出12幅精心剪裁的創意作品貼到社區一樓居民剪紙作品板上,給社區增添了一抹別樣的風采。

2015年春節期間,珠海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看望慰問孤寡老人時,帶去的禮物中便有王連馥的剪紙作品。

4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澳大利亞安全社區認證中心首席認證官戴爾·漢森一行來到珠海路社區,前一天接到訊息的王連馥,連夜在家中剪出吉祥羊的剪紙作品,將傳統祝福送給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

2014年年初,王連馥所在的太極拳班裡,一名77歲成員的老伴因小腦萎縮不幸去世,給老人帶去嚴重打擊,“一開始很長時間沒有見她來上課,後來才得知這個不幸的訊息,聽說她整天在家傷心,我就去開導她,喊她一起來社區歌唱班唱歌。”

只要看到身邊有人不高興,她總會上前開解勸慰他們,告訴他們,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高興也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還不如開開心心地過。

說起輕軌,在澳門絕對是個勁爆話題,上到行政長官,下到平民百姓,包括相關司局長、立法會議員,似乎人人都憋了一肚子話、都有一股“怨氣”。有本地媒體評論說“輕軌工程已成為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持續爭議最久,也是最考驗政府智慧的公共事件。”

預期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點公共工程,時至今日已成“鬍子工程”“預算黑洞”。有議員質疑,輕軌工程始終好似“霧裡看花蒙查查”,只知道等坐輕軌的時間一拖再拖,究竟是承建商的小系統運作存在小問題,還是政府大系統的運作存在大問題?

地“細”人多,輕軌成公交優先的核心

為解決澳門地少人多、交通擁擠難題,特區政府2002年提出建設軌道交通的構想,並委託隔壁鄰居、富有成功經驗的香港捷運公司於2003年2月提出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經過几上幾下,2007年7月,特區政府公布《澳門輕軌系統首期最佳化方案》,當時粗略估算連線澳門半島和氹仔的輕軌一期工程總造價為42億元(澳門元,下同)。經過45天的公眾諮詢,同年10月,特區政府宣布決定興建第一期輕軌系統。11月,特區政府運輸基建辦公室(以下簡稱運建辦)正式成立,負責協調整個輕軌系統的設計、建造和將來輕軌系統的運作安排。

澳門輕軌設計的走線方案全程總長21公里,共有21個車站,其中澳門半島段10個車站,北起關閘,經港澳碼頭、科學館、西灣、南灣、媽閣,過西灣大橋到氹仔。氹仔和路氹城段將有11個車站,包括澳門國際機場、北安客運碼頭、東亞運體育館、蓮花口岸等,全程復蓋了出入境口岸、高密度住宅區和部分旅遊景點。

按照當初的設計,未來澳門輕軌將在澳門的蓮花口岸至珠海的橫琴口岸,與廣珠城軌無縫換乘對接,由此連線全國的城際及高速軌道網,把澳門與祖國各地連線在一起。

2011年3月,特區政府與日本三菱重工簽訂列車及行車系統契約。11月,相當於輕軌系統“心臟部分”的輕軌車廠工程啟動。2012年2月和6月,分別舉行了“氹仔市中心段”、“路氹城段”及“口岸段”工程動土儀式,標誌著氹仔段輕軌工程全面展開, 輕軌項目正式進入大規模施工階段。

工期、預算屢遭突破,幾成黑洞

先說工期。2012年氹仔段輕軌工程全面展開時,當時預計的通車時間是2016年。然而近日媒體卻爆出僅在2011年至2013年間,顧問公司就對輕軌的營運日期調整了15次,修改後預計2017年年底輕軌可以開始試營運。可是這個一推再推的時間表再次被打破——澳門審計署一個多月前發表的第三份關於輕軌的審計報告認為,澳門段輕軌的最早竣工日期為2019—2020年。“紀錄就是用來被打破的”,此言果然不虛!

再說預算。當初2007年公布《澳門輕軌系統首期最佳化方案》時,推算第一期輕軌總成本約42億元,兩年之後這個數字就升至75億元。到了2012年底,最新的動態估算已達142.73億元。5年多的時間裡,預算暴漲三倍多!但是,這還不是最終的封頂預算,因為一期工程中的澳門北段走線方案尚未最後確定,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擾攘其中,運建辦表示因此無法推算最終預算。然而,這一點也正是被審計署報告所詬病之處:進行公眾諮詢的三個不同走線方案中,本應包含各自不同的成本估算,這也是社會公眾和政府決策所要考量的依據之一。審計署報告還披露,工程每延後一年,便可能增加10多億元的開支,而且相關成本會以“複合增長方式累加”。

去年12月20日剛剛宣誓就職的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上任伊始就碰到了輕軌這個“燙手山芋”。他在立法會跟進委員會上坦陳,澳門半島段目前無條件確定總的預算金額及工程時間表;氹仔段雖然動工,但全線延誤,更要命的是猶如“心臟般”重要的輕軌車廠工程癱瘓兩年,幾成爛攤子,即使氹仔段軌道落成,也肯定無法通車。

訊息傳出,輿論譁然,社會一片譴責之聲。

困局成因,多方不可卸責

再是一團亂麻,總有那么最核心的幾個扣。澳門輕軌的死結在哪裡?拋開深層次的原因不說,浮在表面、看得到的就有如下幾項:

企業扯皮嚴重拖延工期。澳門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主席、立法會議員何潤生公開披露,輕軌車廠工程完成率不足一成,目前工程實際處於停工狀態,承建商態度消極。因工程延誤,承建商去年9月已被行政處罰1200萬元。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對簿公堂無可避免。輕軌車廠工程的延誤將會影響原定今年交付使用的輕軌車廂付運,甚至即使線路竣工,因車廠尚未建好亦無法營運。於2012年陸續開工的輕軌一期氹仔段,原定工期1158天,應該在今年中期陸續完工,但目前全部延誤。

民意干擾走線搖擺不定。公布之初看著很不錯的走線方案,貌似也經過了充分的公眾諮詢和專家論證,然而,所謂的“眾口難調”這個時候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先是澳門半島南段走線由於穿過了一片居民區而遭到周邊住戶的強烈反對,在民眾的反對聲浪本已消停之際,廉政公署和審計署又先後發文質疑走線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於是在一片喧囂中,政府於2013年底宣布放棄原方案,改走沿海一線,並為此專門向中央申請更改了填海計畫。隨後又因為新走線方案有“腰斬觀音像”之嫌,直到請出觀音的原葡萄牙設計師出面“滅火”救駕,這南段爭議才算告一段落。

可是,真真應了那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老話,連線關閘、北區居民高密度區的北段走線在去年下半年又出現嚴重爭議,因為北段走線要經過歷史悠久的關閘拱門,涉及歷史文物保護問題,同時黑沙環公園附近的居民也群起反對。為了平衡民意,政府提出了三條走線方案進行公眾諮詢。專家、學者也為此進行了多次問卷調查,結果卻發現“沒有人不同意建輕軌,但也沒有人願意輕軌建在自己家門口”。

政府決策監督欠缺果斷。審計署在今年1月公布的澳門輕軌第三階段專項審計報告中批評顧問公司及氹仔段承建單位長期工作不力,運建辦不依法監督、拖延誤事,項目估算數目錯亂情況持續。運建辦對於承建商非常“寬容”,工程延誤的罰金只是每天1000元,令承建商“有恃無恐”,認為這是輕軌工程落成無期和預算翻滾的最大原因。

有議員直指運建辦豪擲2.5億公帑請來的顧問公司監管不力,聘請了一堆顧問、技術人員,卻說無法預估預算,更不知他們如何選取方案。出事後沒有官員問責,部門主管有權無責,政府官員在面對立法會跟進時“報喜不報憂,並多次拒絕向立法會相關委員會報告工程進度與估算。”

一位輕軌項目承建商則表示,部分路段因為政府遲遲不肯配合封路措施,為配合交通而分段施工,導致工程一直延遲。面對民間質疑賭場工程很少延誤而政府工程延誤不斷,有承建商表示,賭場工程涉及金額動輒過千億,但頂多只會延遲半年左右,因為賭場工程一開始就已經協調好地下管網的遷移工作,而政府工程則沒有提前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缺乏經驗分割太碎。澳門立法會陳明金議員在質詢時指出,已經開工的輕軌一期氹仔段,設計、監察、顧問、輕軌車廠工程、交通樞紐等,分別判給近10家不同的公司負責;全長8.39公里的道路、高架橋、11個車站,分3個標段招標,6家內地、台灣及本地的公司,組成3個聯營體承建。分散招標,引入競爭,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對於輕軌這類講究技術含量、統一連貫的工程,過於分散招標,將帶來設計不一致等問題,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的後患。

現任特首崔世安去年競選連任期間,收集到的市民意見當中,最受關心的就是交通問題。民眾批評作為公交優先政策核心的輕軌通車無期,巴士、的士被迫升級做“公交主力”,交通擁堵、的士難打、巴士“逼爆”已成常態。面對輕軌困局,特首日前明確表示,輕軌一定要建。建設輕軌對澳門來說屬於新事物、沒有經驗,特區政府已努力推動,會繼續做好跟進和後續工作。

在崔特首的第二個5年任期伊始,政府班子“大換血”,包括直接主管輕軌建設的運輸工務司和運建辦的官員均已“新桃換舊符”。新上任的運輸工務司司長表示,輕軌澳門段今年上半年會確定走線方案,工期延誤的氹仔線會針對不同情況分別處理,車廠工程或許將與承建商“對簿公堂”。

澳門旅遊景點

澳門歷史城區 | 葡京賭場 | 澳門漁人碼頭 | 大三巴牌坊 | 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 | 澳門博物館 | 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 | 媽閣廟 | 玫瑰聖母堂 | 亞婆井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澳門主教座堂 | 白鴿巢前地 | 大炮台 | 大賽車博物館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東望洋炮台 | 東望洋炮台 | 崗頂劇院 | 崗頂前地 | 關閘 | 觀音廟 | 海事博物館 | 何東圖書館 | 黑沙海灘 | 金蓮花廣場 | 舊城牆遺址 | 蓮峰廟 | 蓮溪廟 |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 盧家大屋 | 盧廉若公園 | 媽祖文化村 | 民政總署大樓 | 南灣公園 | 澳門葡萄酒博物館 | 普濟禪院 | 仁慈堂大樓 | 三街會館 | 聖安多尼堂 | 聖奧斯定堂 | 聖老楞佐堂 | 聖母雪地殿教堂 |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 聖雅各伯小堂 | 鄭家大屋 | 竹灣海灘 | 主教山小堂 | 澳門半島 |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 包公廟 | 北帝廟 | 二龍喉公園 | 國父紀念館 | 花地瑪聖母堂 | 基督教公墓 | 嘉謨聖母教堂 |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 螺絲山 | 媽閣炮台 | 哪吒廟 | 菩堤園 | 聖方濟各教堂 | 譚公廟 | 望廈炮台 | 澳門音樂噴泉 | 郵政局博物館 | 望德聖母堂 | 望廈聖方濟各小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