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澳門最早的華人商業行會組織。創立於清雍正至乾隆年(1723〜1795年)間,由澳門最早的3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和草堆街的商行組成,故名三街會館。館址在營地街市側,即今關帝古廟。會館建成以後,不斷發展,在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經4次擴建重修,直到1913年旅澳華商總會(現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前,該會館一直起著澳門華商會的作用。20世紀20年代後,逐漸衰微。因館內一直供奉關帝,遂演變為關帝古廟。幾年前重修。嘉慶十年(1805),英國醫師發明的種牛痘醫術,經呂宋傳至澳門,吸引澳門及回鄉居民接種牛痘,三街會館成為中國最早的痘館。

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
澳門的三街會館

三街會館(Templo de Sam Kai Vui Kun)(又名關帝廟),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議事亭前地旁邊的廟宇,為早期澳門華人商家的議事場所。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會館在明代末年已經出現,至清代粵海開關以後始定名為“三街會館”。“三街”指澳門最早的三條街道:營地大街關前街草堆街;“會館”則由三條街道的商行組成。三街會館初設時為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後來的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惟一機關。

三街會館的建築巳無從考證,經數次大修而成為現今的面貌。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而後來三街會館功能消失,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

歷史

澳門的早期商人,喜歡聚集一起溝通商情。商人選擇的議事場多是重要的廟宇中,起初在媽閣廟蓮峰廟中。後來有人牽頭組建會館,結束了在廟宇議事的習慣。三街會館的建築巳無從考證,但據重修碑記載,三街會館初修於清朝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七年(1792年)。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別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在三街會館開設之初,議事場與廟宇合一;後來在最後一次大修,才將在建築旁增建了一間公所才與廟宇分開。

三街會館初設時是商人議事的場所,澳門的商賈們在此聯絡感情、溝通商情,也是清政府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日子一久,三街會館成為澳門華人的議事場所,而澳葡政府也以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關。三街會館作為商人會館,卻超越了一般工商團體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慶十年(1805年),免疫接種牛痘的醫療技術傳入澳門時,三街會館曾是中國最早的痘館;三街會館也是舉行節日活動的地方,例如:在農曆新年初八,於三街會館前地會舉行舞醉龍、節日遊行和派發長壽飯(即龍船頭飯)等。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澳門街市擴容和新的華商組織成立,三街會館原來的功能逐漸消失,最終成為純粹廟宇——關帝廟。業產交由鏡湖醫院慈善會所管理。

會館開設之初,即設關帝像供奉。由於起初時議事場與廟宇合一,故被人直呼其為“關帝廟”。20世紀20年代後,三街會館逐漸衰微,廟宇成為了會館的主要功能。因三街會館內一直供奉關帝,遂演變為關帝古廟;除了供奉關帝外,還設有財帛星君與太歲的神位。廟內兩旁展示了多種古代的銀質武器,此為澳門其他廟宇所沒有之擺設。三街會館昔日的熱鬧景象,唯有在關帝神誕和財帛星君誕搭棚唱戲時再現。

[參考條目: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旅遊景點

澳門歷史城區 | 葡京賭場 | 澳門漁人碼頭 | 大三巴牌坊 | 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 | 澳門博物館 | 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 | 媽閣廟 | 玫瑰聖母堂 | 亞婆井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澳門主教座堂 | 白鴿巢前地 | 大炮台 | 大賽車博物館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東望洋炮台 | 東望洋炮台 | 崗頂劇院 | 崗頂前地 | 關閘 | 觀音廟 | 海事博物館 | 何東圖書館 | 黑沙海灘 | 金蓮花廣場 | 舊城牆遺址 | 蓮峰廟 | 蓮溪廟 |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 | 盧家大屋 | 盧廉若公園 | 媽祖文化村 | 民政總署大樓 | 南灣公園 | 澳門葡萄酒博物館 | 普濟禪院 | 仁慈堂大樓 | 三街會館 | 聖安多尼堂 | 聖奧斯定堂 | 聖老楞佐堂 | 聖母雪地殿教堂 |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 聖雅各伯小堂 | 鄭家大屋 | 竹灣海灘 | 主教山小堂 | 澳門半島 |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 包公廟 | 北帝廟 | 二龍喉公園 | 國父紀念館 | 花地瑪聖母堂 | 基督教公墓 | 嘉謨聖母教堂 | 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 螺絲山 | 媽閣炮台 | 哪吒廟 | 菩堤園 | 聖方濟各教堂 | 譚公廟 | 望廈炮台 | 澳門音樂噴泉 | 郵政局博物館 | 望德聖母堂 | 望廈聖方濟各小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