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昆鐵路

滬昆鐵路

滬昆鐵路 原系滬杭鐵路、浙贛鐵路、湘黔鐵路、貴昆鐵路四條鐵路,為因應火車第六次提速的需要,在向塘直通線建成之後,從2006年12月31日18時起合併為滬昆鐵路。新的滬昆線,起點為上海站,終點為雲南昆明站。其中在浙江境內為上海鐵路局管轄,江西境內為南昌鐵路局管轄,湖南境內由廣州鐵路集團運營,貴州境內由成都鐵路局管轄,雲南境內由昆明鐵路局管轄。

基本信息

滬杭段

滬杭鐵路是中國一條從上海通往浙江杭州的鐵路,於1906年動工,1909年建成,全長189千米。它與滬寧鐵路相連,並與浙贛鐵路、湘黔鐵路和貴昆鐵路等共同構成了中國中南部地區的一條東西向鐵路幹線。該鐵路全複線電氣化。

起止:東起上海市徐匯區上海南站,西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

線路:全長201公里。共有車站16個。

簡介:滬杭鐵路,原稱滬杭甬鐵路,後因杭州到寧波間曹娥江橋未建成,便改稱滬杭線。建於1906-1909年。線路從上海站引出,在上海站、新橋站分別有上海站到長寧支線(現已拆除,改建過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以及到浙贛的聯絡線和南新環線與京滬鐵路相聯接;新橋站還建有通往閔行、吳涇兩工業區的新閔支線和經閔行西站通往上海石化總廠的金山支線。滬杭線在艮山門站與宣杭線接軌;在杭州站與杭甬線接軌;在南星橋站與浙贛線接軌。線路所經為杭州灣以北,太湖流域南部最富庶之區,地勢平坦,河流網布,物產富饒,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繁多,歷為遊覽勝地。

2007年改稱滬昆線(終到站昆明),並完成電氣化改造。

沿途省份和主要城市

上海

浙江:嘉興、杭州

里程表

城市名 距起點距離 (千米)

上海 0KM(客運)客運特等站

光新路 3.5KM 客技站

上海西5.2KM

翔 南 10.7KM 線路所

翔 西 13.7KM 線路所

封 浜 18.7KM

七 寶 30.6KM

李家塘 31.4KM

春 申 35.1KM

(以上為滬杭鐵路外環線車站)

上海南0KM (客運)客運一等站

莘 莊 6.1KM

春 申 9.9KM

新 橋 14.6KM

松江 26.1KM (客運)客運三等站

石湖盪40.0KM

楓 涇 51.6KM(上海)

嘉 善 63.2KM(客運)客運三等站(浙江)

嘉興東 78.0KM

嘉興站 81.0KM(客運)客運二等站

馬王塘 91.1KM

海 寧 108.5KM(客運)客運二等站

斜 橋 120.3KM

長安鎮133.5KM

臨 平 148.7KM

喬 司 153.5KM

筧 橋 161.5KM

杭州東167.8KM(客運特等站)

筧橋 161.5KM

K181 163.2KM 線路所

艮山門167.5KM

杭州 173.0KM(客運)客運一等站

浙贛段

滬昆線浙贛段是中國一條從浙江杭州通往湖南株洲的鐵路,於1899年動工,1926年建成,1937年全面修復,全長946千米。浙贛鐵路與滬杭鐵路、湘黔鐵路、貴昆鐵路等共同構成了中國中南部地區的一條東西向鐵路幹線。已全部實現了複線,已實現客貨共運鐵路電氣化改造。

浙贛鐵路,建於1899年,並於1929年起由杭江鐵路展築至萍株鐵路而成,是我國早期鐵路幹線之一。線路自滬杭鐵路的終點筧橋站向西延伸,經杭州東站、杭州南站、諸暨、浦江、義烏、金華、龍游、衢縣、衢州、江山等地,進入江西省境內,再經玉山、廣豐、上饒、橫峰、弋陽、貴溪、鷹潭、餘江、東鄉、進賢、南昌縣(向塘)、南昌、豐城、樟樹、新余、分宜、宜春、萍鄉,進入湖南境內,經醴陵市,達株洲市。浙贛線在蕭山站(即杭州南站)與杭甬線接軌;在金華站與金千線接軌;在東孝站(金華)與金溫線接軌;在橫峰站與橫南線接軌;在貴溪站與皖贛線接軌;在鷹潭站與鷹廈線接軌;在向塘西站與京九線接軌;在江家站與向樂線接軌;在張家山站與張塘線接軌;在分宜站與分文線接軌;在醴陵站與醴茶線接軌。是華東地區和中南地區聯繫的重要交通幹線。

浙贛鐵路前身

浙贛鐵路杭江段:民國18年(1929年)2月,浙江省政府為發展浙江南部和西部經濟,經第203號會議議決,自行籌款修築自蕭山西興錢塘江邊 (即南星橋三廊廟對面)至江西玉山的杭江輕便鐵路。當年開始籌備及勘測。限於資金,採用先通後備,邊建、邊運營的辦法,分段修築、分段營業。民國19年(1930年)3月在蕭山舉行開工典禮,民國22年(1932年)11月30日竣工,民國23年(1933年)1月全線正式通車。共投資1393萬元,除由省府撥付現金和發行建設公債外,余由銀行團和中英庚子賠款中貸給。

浙贛鐵路玉萍段:杭江鐵路建成通車後,由浙、贛兩省府,鐵道部及銀行,組織“浙贛鐵路聯合公司”,下設浙贛鐵路局,繼續向西修建。民國25年(1935年)修至南昌,次年(1936年)9月築到萍鄉。萍鄉至株洲段鐵路原屬粵漢鐵路,鐵道部令劃歸浙贛鐵路局管轄。此時,錢塘江大橋亦已建成,由杭州站為起點至株洲稱浙贛線,全長1008公里(包括支線)。全線貫通後未及3個月,在杭州淪陷前夕,國民政府為阻止日軍南侵,令部隊將錢塘江大橋及至湄池間線路破壞,以後各段線路也隨著戰爭失利逐段破壞。抗日戰爭勝利時僅存杭州至諸暨、江山至上饒兩段線路通車。民國35年(1945年)開始逐段修復,至民國37年(1947年)12月才全線修復通車。

浙贛鐵路萍株段:始建於1899年,清政府為運輸萍鄉煤炭而開始修建萍鄉至株洲段鐵路,1905年築成。原屬粵漢鐵路,鐵道部令劃歸浙贛鐵路局管轄。

浙贛鐵路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海鐵路局對線路實施有計畫的改造,加強養護維修,先後將舊軌更換為43公斤/米及50公斤/米,局部用60公斤/米的重軌,對長大坡道和小半徑曲線削坡改線,臨時性橋樑全部改建,線路容許速度逐步提高,可行駛大型機車。

1985年末,市境內線路使用的鋼軌、行車速度、旅客列車牽引定數均與滬杭線相同。貨物列車牽引定數為2400噸。蕭山(即現杭州南站)至金華間圖定旅客列車15對,貨物列車27對,為I級鐵路。自杭州站KO至浦陽湄池間K48,有正線48公里,其中雙線12.974公里。道岔196組,橋樑40座,其中特大橋1座、大橋1座、中橋 2座、小橋36座,涵渠93座。鐵路用地5,216,460.8平方米。

浙贛線是滬昆通道的核心路段,擔負著華東、華南和西南以及華東地區內部的大部分物資和人員的交流。西南地區自身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密集,與華東地區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部聯繫將更加頻繁。浙贛線與京九線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之間最為便捷、快速的陸路通道,為加強兩大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繫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浙贛線還是華東地區內部交流的主通道之一。因此,浙贛線對加強東西部之間、華東與華南之間以及華東地區內部的聯繫,促進沿線及相關地區經濟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縮小東西部之間差距,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浙贛線是我國鐵路網“八縱八橫”主骨架及“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多條鐵路乾支線相連,是我國長江以南東西向最重要的繁忙幹線,在溝通華東與華南、中南、西南及華東地區內部之間起著積極作用。浙江省境內段是浙江向西出省通往閩、贛兩省及華南、中南、西南地區唯一的鐵路通道,也是長江三角洲城際快速客運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昌鐵路局及上海鐵路局對浙贛線實施電氣化改造工程後,行車速度和輸送能力大幅度提高,符合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政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將有利地促進浙江社會經濟的發展。浙贛線K30+400~K944+546,既有線路長912.248km,提速改造改線長折合雙線472.242km,改線後線長885.667km,較既有線縮短26.581km。

浙贛線提速改造後封閉浦陽、直埠、紅門、外陳、安華、蘇溪、官塘、孝順、古方、湖鎮、安仁、廿里街、下鎮、沙溪、羅橋、九都、朱家坑、河潭埠、劉家、楊溪、寺前、下埠集、張王廟、小港口、拖船埠、新居、昌傅、水西、界水、下浦、王華、宣風、老關、板杉鋪等34個車站。醴陵東站改為支線車站。

浙贛鐵路的改造

浙贛線電氣化提速改造後共設70個車站:

上海局管段設臨浦、湄池、諸暨東、諸暨、牌頭、浦江、義烏、義亭、塘雅、東孝、金華東、金華西、白龍橋、蔣堂、湯溪、十里舖、龍游、樟樹潭、衢州、後溪街、江山、上鋪、賀村、新塘邊共24 個車站。

南昌局管段設湖沿、玉山、廣豐、靈溪、上饒、楓嶺頭、坑口、橫峰、弋陽東、河潭埠(在原菡潭站新建)、貴溪、童家、鷹潭東、鷹潭、餘江、東鄉、衙前、進賢、溫家圳、梁家渡、向塘西、潭崗、豐城、樟樹、張家山、臨江鎮、黃土崗、羅坊、新余、河下、分宜、彬江、宜春站(即新建宜春東站)普速場、宜春西、西村、蘆溪、泉江、白源、萍鄉北、姚家洲、燈芯橋、醴陵、源門鋪、姚家壩、五里墩等45個車站。

廣鐵集團管段設株洲個車站。

設牽引變電所的車站有21個:諸暨、義烏、金華東、十里舖、衢州、江山、玉山、上饒、橫峰、貴溪、餘江、下埠集(區間)、向塘西、豐城、臨江鎮、新余、彬江、西村、萍鄉北、醴陵、姚家壩、株洲北(既有)。

設接觸網工區的車站有23 個:湄池、諸暨、義烏、金華東、龍游、衢州、江山、玉山、上饒、橫峰、貴溪、鷹潭(既有)、餘江、進賢、向塘西(Ⅰ、Ⅱ)、青雲譜、豐城、臨江鎮、新余、宜春、萍鄉北、醴陵、株洲。其中金華東,上饒,向塘西Ⅱ,新余為接觸網工區兼領工區。

設分區所的車站有:湄地、浦江、孝順(區間)、蔣堂、安仁(區間)、後溪街、下鎮(區間)、沙溪(區間)、坑口、菡潭、鷹潭東、東鄉、張王廟(區間)、潭崗、樟樹、黃土崗、界水(區間)、宜春、蘆溪、老關(區間)、板杉鋪(區間)、株洲。在向塘西設開閉所,鷹潭東設分區所兼開閉所。

浙贛鐵路的沿途車站及各站路程

(公里)

杭州東 0KM(客運站,擴建後2013年7月1日重新開始辦理客運業務)

盈 寧 9.3KM

杭州南 15.6KM(客運站,原蕭山站)

白鹿塘 26.2KM

杭 州 0KM(客運)

南星橋 3.3KM(客技站)

虎 跑 7.1KM(道口)

橋 南 9.2KM(道口)

錢塘江15.1KM

長 河 17.1KM

蕭山西 29.1KM

白鹿塘 42.1KM

湄 池 60.2KM

諸暨東 82.5KM

諸 暨 87.3KM(客運)

牌 頭 102.2KM

浦 江 114.2KM

義 烏 129.3KM(客運)

義烏西 138.8KM

塘 雅 164.8KM

東 孝 178.1KM

金華東 183.1KM

金華西187.0KM(客運)

白龍橋 194.9KM

蔣 堂 213.4KM

湯 溪 221.4KM

龍游東 235.7KM

龍 游 242.8KM(客運)

樟樹潭 263.2KM

衢 州 273.1KM(客運)

後溪街 290.1KM

江 山 307.9KM(客運)

上 鋪 318.7KM

賀 村 324.8KM

新塘邊 330.8KM(浙江;上海局)

沿 湖 349.1KM(江西;南昌局)

玉 山 354.5KM(客運)

廣 豐 367.0KM

上 饒 383.6KM(客運)

K385 391.2KM(線路所)

楓嶺頭 399.5KM

坑 口 407.1KM

橫 峰 432.0KM(客運)

弋陽東 448.5KM(客運)

河潭埠 458.4KM

貴 溪 479.0KM(客運)

童 家 490.0KM

K487 493.2KM(上行線路所)

鷹潭1場 495.2KM(下行)

鷹潭3場 497.1KM(下行)

鷹 潭 499.8KM(客運)

余 江 521KM(客運)

東 鄉 541KM(客運)

衙 前

進 賢 580KM(客運)

溫家圳

向 塘 616KM(京九線客運站,部分滬昆線列車在此站折返)

梁家渡

豐 城 646KM(客運)

樟 樹 670KM(客運)

張家山

臨江鎮

黃土崗

羅 坊

新 余 746KM(客運)

河 下

分 宜 776KM(客運)

彬 江 785KM(5222/5221次辦理客運)

宜 春805KM(客運)

西 村

蘆 溪 834KM(5222/5221次、K8727/K8728次辦理客運)

泉 江 867KM(5221/5221次辦理客運)

白 源

萍 鄉 871KM(客運)

姚家洲

燈芯橋 (江西)

醴 陵 920KM(客運,湖南)

源門鋪

姚家壩

五里墩(南昌局)

株 洲 955(客運特等站,廣鐵)

聯繫我國華東、中南幾省的交通大幹線。自浙江省杭州向西,經江西上饒、鷹潭、新余、宜春、萍鄉,到湖南株洲,全長947公里。它東接滬杭、蕭甬、宣杭等鐵路,西接京廣、湘黔鐵路。途中在鷹潭與鷹廈鐵路相交;在貴溪與皖贛鐵路相通;在向塘有支線北通南昌,南達撫州;在分宜有分文線通文竹;在醴陵有醴茶(陵)線通茶陵。1899年,清政府為運輸萍鄉煤炭而開始修此鐵路,1905年築成株洲—萍鄉段。杭州至玉山段舊稱杭江鐵路,玉山至萍鄉段舊稱玉萍鐵路,它們分別於1929—1937年逐段展擴而成。1949年以來,以適應經濟建設需要,對線路進行了技術改造,如改換重型鋼軌、延長站線、改進通訊、信號設備等,運輸能力有很大提高。

各鐵路局範圍線路長度見下表1-1:

浙贛線各鐵路局範圍線路長度

表1-1

項 目上海局範圍 南昌局範圍 廣鐵集團範圍 全段

既有線左線長度 294.234 563.138 54.876 912.248

左線 281.586 550.534 53.547 885.667

改建後長度

右線 282.308 549.612 53.632 885.552

單線並行改建 18/10.587 37/21.68 --- 32.267 改

線 雙線並行改建 15/27.108 64/92.441 2/4.902 124.451

單線繞行改線 14/20.516 14/46.248 4/13.082 79.846

雙線繞行改線 37/302.479 89/351.489 6/53.952 707.920

合計(單線) 360.69 511.858 71.936 944.484

其中:撥移(0~0.2m) 33.04 75.82 4.484 113.344

及改建長度

撥改(0.2~2m) 27.197 65.661 5.041 97.899

這次浙贛線提速改造後封閉浦陽、直埠、紅門、外陳、安華、蘇溪、官塘、孝順、古方、湖鎮、安仁、廿里街、下鎮、沙溪、羅橋、九都、朱家坑、河潭埠、劉家、楊溪、寺前、下埠集、張王廟、小港口、拖船埠、新居、昌傅、水西、界水、下浦、王華、宣風、老關、板杉鋪等34個車站。醴陵東站改為支線車站。

湘黔段

湘黔鐵路,自京廣線上的田心站出岔,經湘潭、婁底、新化、煙溪、漵浦、懷化、新晃、玉屏、鎮遠、施秉、凱里至貴定與黔桂線接軌。從貴定站到貴陽站與黔桂線共軌。湘黔鐵路從1937年12月起從田心站開始施工,到1939年4月,只修通了田心站至湘潭東站(原名板塘鋪站)、湘潭站至漣源站(原名藍田站)兩段,因湘江大橋未建成,這兩段未能接通。後因日本帝國主義西侵將鋼軌拆除。抗戰勝利後,田心至湘潭東恢復通車。1953年6月重新修建,1954年1月湘江大橋建成後,田心至湘潭站通車;1961年12月鋪軌至金竹山站;1962年4月辦臨時運營,1966年正式運營。其餘各段於1962年停工。1970年9月從金竹山站往西恢復施工,1972年5月鋪軌至大龍站;1973年6月正式運營。1974年11月自大龍站鋪軌至貴定站與黔桂線接軌。至此,從株洲站至貴陽站全長905公里全線通車,並於1975年1月正式運營。湘黔線的通車,使西南地區多了一條通道,大大縮短了西南地區與湖南省以至華東地區的距離。

湘黔鐵路東起於湖南株洲,經湘潭、湘鄉、婁底、漣源、冷水江、新化、漵浦、懷化、芷江、新晃進入貴州,再經玉屏、鎮遠、凱里、貴定、龍里等市、縣,西止於貴州貴陽,全長 902公里,其中貴定至貴陽段與黔桂線並軌,貴州境內大龍至貴定段長 276.3公里,設30個車站。湘黔鐵路蜿蜒於武陵山和苗嶺的群峰深谷中,貴州境內大龍至貴定段有隧道及明洞185座,總延長71800米,大中小橋樑183座,總延長28780米。該路 1958 年至1960年曾兩次上馬兩度停工,1970年9月復工後,於 1972年10月建成通車。湘黔鐵路原按1級幹線、內燃機牽引設施建造,1988年12月貴州境內貴陽至玉屏段完成電氣化改造後,玉屏至貴定段年通過能力由原來的1050萬噸增至1780萬噸,提高了1.7倍,貴定至貴陽南段年通過能力由原來的970萬噸增至2210萬噸,提高了2.28倍。湘黔鐵路在湖南懷化與枝柳鐵路交叉,在株洲與京廣、淅贛鐵路相接,該路的建成通車,不僅增加了西南地區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通道,而且縮短了雲、貴、川三省到中南、華南、華東地區部分省市的距離,對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沿途省份和主要城市

湖南:株洲、湘潭、婁底、懷化

貴州:凱里、貴陽

站點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點距離

貴陽 0

龍里 41

貴定 79

福泉117

凱里184

施秉 234

鎮遠278

玉屏 342

懷化458

漵浦 559

新化 681

婁底775

湘潭 875

株洲 905

貴昆段

貴昆鐵路東起貴州省貴陽市,西經安順、六枝、水城、樹舍、宣威、霑益、曲靖等市縣到達雲南昆明市,全長639公里。它東與湘黔、黔桂、川黔鐵路相接,西與成昆、昆河(又名滇越)鐵路相連,是雲、貴、川三省和祖國各地緊密聯繫的紐帶。

貴昆鐵路由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設計,鐵道兵第一、五、六、七師和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擔任施工,並有滇黔兩省10萬民工和煤炭、冶金系統部分工程隊(1964年底撤走)參加。1958年8月展開施工。1961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工程陸續縮減,轉入重點工程施工。後又於1964年8月全面展開施工,1966年3月在觀音岩大橋接軌通車,1966年7月1日交成都、昆明鐵路局接管,1970年12月交付運營。國民經濟建設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國家將滇黔鐵路、內昆鐵路列入修建計畫。1962年鐵道部確定滇黔鐵路貴陽至樹舍段和內昆鐵路樹舍至昆明段合併,稱貴昆鐵路;該線建成後,沿線工礦企業發展很快,運量急劇增加,1980年進行了電氣化改造;貴昆鐵路對發展國民經濟,開發貴州省煤炭工業、雲南省有色金屬工業和森林、水力資源,加速西南地區的建設,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重要意義。

貴昆鐵路全線位於雲貴高原,海拔高度貴陽為1100米,水城為1800米,水城至昆明間在2000米左右。水城至宣威為烏蒙山區,高山深谷,陡壁懸崖,地形險峻,重點工程密集。其中水城至木嘎段橋隧相連,工程尤為艱巨。該段線路長74公里,橋隧延長42.3公里,為正線長度的57%。天生橋橋長526米,橋墩高50米,橋下有暗河急流。梅花山隧道全長3968米,它是西南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也是貴昆線上最長的隧道,全長3986米的隧道從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過,被稱為貴昆鐵路的咽喉要道。

鐵道兵部隊於1958年就投入貴昆鐵路的施工。當時,貴陽至樹舍屬滇黔線,樹舍至昆明屬內昆線。鐵六師負責貴陽至樹舍295公里地段,10萬民工配屬施工;鐵五師負責威寧至下馬房142公里地段。雲南軍區公安內衛二團和步兵一二五團及4.7萬民工配屬施工;鐵一師負責下馬房至昆明233公里地段,雲南軍區步兵一一五團及3.3萬民工配屬施工。施工高峰期,總人數達20萬人。

鐵六師擔任的滇黔線,根據國家關於首先修建東段貴陽至六枝間150.9公里的安排,於1958年8月開工。這段工程的重點是岩腳寨隧道,全長2715米,1961年基本建成。1962年3月,國家決定安順以西路段停建,同年6月,六師奉命調離貴州,全部工程移交貴陽鐵路局接管。

昆明至霑益段156.8公里原為米軌鐵路,要按準軌標準進行改建;霑益至宣威段82.6公里為新建。這兩段由鐵一師施工,下部建築於1959年底基本完成,1960年3月由昆明向北鋪軌。鐵五師擔負修建的宣威至威寧段137.4公里,由於計畫多變,加之滇黔線的接軌點遲遲未定,使施工受至很大影響。

水城至樹舍42.2公里為滇黔線的一段,先由第六師負責,1959年梅花山隧道等重點工程開工。1960年初線路 改走金鐘接軌方案,梅花山隧道停建。1962年鐵道部確定滇黔線與內昆線仍在樹舍接軌。1963年鐵五師接管梅花山至觀音岩段施工任務,梅花山隧道繼續施工。

1964年8月,為了加快西南地區戰略後方的建設,中央決定成立西南鐵路建設總指揮部,並建立工地指揮部對成昆、貴昆、川黔3條鐵路幹線建設實施統一領導。鐵道兵部隊和鐵道職工共30多萬人,展開了西南鐵路建設大會戰。9月,中央作出貴昆鐵路於1966年修通的決定。當時,這條鐵路未完工程主要在六枝、水城到樹舍間,剩餘工程量較大,成為能否按期和提前通車的關鍵。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作了適當調整,除鐵一、五師繼續在原管區施工外,另調鐵七師和鐵道部第二工程局參加施工。以水城為界,水城以東至六枝由第二工程局負責,水城以西至樹舍由鐵七師負責(其中,梅花山隧道仍由鐵五師繼續施工)。在任務重,時間緊,條件差的情況下,各級領導和機關人員深入現場,幫助工作,部隊鬥志昂揚,艱苦奮戰,重點工程進展迅速。

貴昆鐵路站點和里程

城市名 距起點距離(公里)

貴陽 0

安順 97

六枝 153

六盤水249

宣威 381

曲靖 482

昆明 639

滬昆高速鐵路

滬昆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

滬昆高速鐵路(滬昆客運專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中“四縱四橫”的快速客運通道之一,是一條東起上海,西至昆明的東西向鐵路幹線。

滬昆高速鐵路由滬杭客運專線、杭長客運專線以及組成,途經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6座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線路全長2264公里,設計時速350KM/h,是中國東西向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速鐵路。

中國“八縱八橫”鐵路網


幹線通道 長度(千米) 組成線路
八縱通道 京哈通道 2344 京哈鐵路,經濱洲鐵路延伸至滿洲里(途經:北京瀋陽長春哈爾濱—滿洲里)
東部沿海通道 4019 瀋大鐵路-煙大鐵路輪渡-藍煙鐵路-膠新鐵路-新長鐵路-宣杭鐵路-蕭甬鐵路-甬台溫鐵路-溫福鐵路-福廈鐵路-鷹廈鐵路-梅坎鐵路-廣梅汕鐵路-廣茂鐵路-黎湛鐵路
(途經:瀋陽—鞍山大連煙臺青島臨沂新沂淮安鹽城南通無錫湖州杭州寧波台州溫州寧德福州廈門龍巖梅州河源廣州湛江
京滬通道 1463 京滬鐵路(途經: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
京九通道 2403 京九鐵路(途經:北京—南昌深圳九龍
京廣通道 2324 京廣鐵路(途經: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
大湛通道 3108 同蒲鐵路-太焦鐵路焦柳鐵路-石長鐵路-湘桂鐵路-黎湛鐵路)-洛湛鐵路(途經:大同太原焦作洛陽石門縣益陽永州柳州湛江
包柳通道 3011 包神鐵路-神延鐵路-西延鐵路-西康鐵路-襄渝鐵路-川黔鐵路-黔桂鐵路-湘桂鐵路(途經:包頭西安重慶貴陽柳州南寧
蘭昆通道 2261 隴海鐵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途經:蘭州成都昆明
八橫通道 京蘭通道 3943 京包鐵路-包蘭鐵路,經蘭青鐵路青藏鐵路延伸至拉薩(途經:北京—呼和浩特蘭州西寧拉薩

煤運北通道(大同秦皇島通道、神木黃驊通道) 1540 大秦鐵路神黃鐵路神朔鐵路-朔黃鐵路

煤運南通道(太原青島通道、侯馬日照通道) 1867 石太鐵路-石德鐵路(途經:太原德州)、邯長鐵路-邯濟鐵路-膠濟鐵路(途經:長治濟南青島)、侯月鐵路-新月鐵路-新兗鐵路-兗石鐵路(途經:侯馬月山新鄉兗州日照

陸橋通道 4120 隴海鐵路-蘭新鐵路-北疆鐵路(途經:連雲港徐州鄭州蘭州烏魯木齊阿拉山口

寧西通道 1558 寧西鐵路,經寧啟鐵路延伸至啟東(途經:西安—南京—啟東

沿江通道 1893 達萬鐵路-宜萬鐵路-長荊鐵路-武九鐵路-銅九鐵路-寧銅鐵路(途經:重慶—武漢九江銅陵蕪湖—南京—上海)

滬昆(成)通道 2653 滬昆鐵路滬杭鐵路-浙贛鐵路-湘黔鐵路-貴昆鐵路),達成鐵路-遂渝鐵路-渝懷鐵路(途經:上海—杭州—金華株洲懷化—重慶—成都貴陽昆明

西南出海通道 1700 南昆鐵路-湘桂鐵路-黎湛鐵路(途經:昆明—南寧—黎塘湛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