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蟄

海蟄

海蟄又名白皮子,在水產動物中屬腔腸動物,根口水母科,海蟄屬。外形似傘,身體分為傘部和腕部。海蟄經過醃製加工後,傘體部稱為“海蟄皮",口腕部俗稱“海蟄頭”。在中國,海蟄皮的出口歷史較長,從60年代開始,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出口量達三、四千噸之多的出口商品,深受國外歡迎。近年來,受海區污染的影響,海蟄皮的產量大幅度下降,出口量也大幅降低。海蟄分布主要以遼寧營口為主。目前仍以自然捕撈為主,每年產期分春、秋兩季,春季4~6月,所產蟄體嫩小,含水量多,脫水後出成率較低;秋季7~9月,所產蟄體較大,成熟,含水量較低,出成率較高。海蟄體中水分含量在90%以上,漁獲的海蟄一般進行醃製加工,也可鮮食。

基本信息

形態結構

海蟄海蟄
海蟄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之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就好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

海蟄的傘狀體內有一種特別的腺,可以發出一氧化碳,使傘狀體膨脹。而當海蟄遇到敵害或者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就會自動將氣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靜後,它只需幾分鐘就可以生產出氣體讓自己膨脹並漂浮起來。海蟄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裡面有一粒小小的聽石,這是海蟄的“耳朵”。由海浪空氣磨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神經感受器,使海蟄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從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學家們曾經模擬海蟄的聲波傳送器官做試驗,結果發現能在15小時之前測知海洋風暴的信息。

構造

海蟄海蟄
海蟄的身體有95%以上是水份,其他則是蛋白質和脂質所構成,所以海蟄的身體會呈現透明狀,就是因為身體內的水份之故。海蟄具有三胚層,最外是表皮層(epidermis),最內層則是胃皮層(gastrodermis),由胃皮層構成一簡單的體腔,只有一個開口,兼具口及排泄的功能,在表皮層及胃皮層之間的則是中膠層(mesoglea)。以缽海蟄為例,海蟄的身體有幾個構造:

1、胃腔:即是由胃皮層所形成的胃腔,也是海蟄的消化系統,胃腔內有胃水管系統(Gastrovascularcavity),內有許多的觸手狀的胃絲(Gastricfilament),胃絲上又有刺絲胞(Nematocyst),可將吃進來的餌麻醉,再放出消化液來進行消化。生殖腺也是位於胃腔壁上,同樣是發源於胃皮層(Gastrodermis)。

2、感棍:在海蟄翼的邊緣均分有八個感棍(Rhopalium),內有一個平衡胞、小眼(Ocellus)及兩個感覺窩(Sensoryclubs),是在水中平衡其身體及觸覺之用,可說是海蟄的感覺器官。

海蟄海蟄
3、觸手:在海蟄翼的邊緣有許多細小的觸手,觸手的前端有刺胞,刺胞可捕捉浮游生物及攻擊敵人。

4、刺絲胞:為觸手前端的細胞之一,腔腸動物又稱為刺胞動物,就是指此,因此海蟄多少都含有毒性。刺胞是一個充滿液體的囊,內有一條中空纏繞的子,刺絲胞的表面有一小針稱為刺胞針(Cindocil),如同是開關般,當刺胞針受到觸動時,刺絲胞會馬上射出管線,這些含有毒液的管子會使被刺之生物麻痹。

5、口腕:由海蟄翼中心延伸出來的腕狀物,數量和胃囊相同。口腕上也有許多的刺絲胞,除了可以捕捉獵物之外,也

海蟄海蟄

可以將食物送入口中。口腕的底部有保育囊,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實囊幼蟲,會附著在保育囊上。

6、口器:位於口腕的基部,直接通到胃腔。可吃入食物之外,也具有排泄的功能。

7、放射管:由胃腔呈放射狀向海蟄翼延伸的管子,可將消化的營養及氧氣在體內循環,具血管般的功能。

營養成分

海蟄頭的營養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可食部 100 水分(克) 69 能量(千卡) 74
能量(千焦) 310 蛋白質(克) 6 脂肪(克) 0.3
碳水化合物(克) 11.8 膳食纖維(克) 0 膽固醇(毫克)

10

灰份(克) 12.9 維生素A(毫克) 14 胡蘿蔔素(毫克) 0
視黃醇(毫克) 14 硫胺素(微克) 0.07 核黃素(毫克) 0.04
尼克酸(毫克) 0.3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2.82
a-E 2.17 (β-γ)-E 0.65 δ-E 0
鈣(毫克) 120 (毫克) 22 鉀(毫克) 331
(毫克) 467.7 鎂(毫克) 114 (毫克) 5.1
鋅(毫克) 0.42 (微克) 16.6 (毫克) 0.21
(毫克) 1.76 碘(毫克) 0

胺基酸含量(每100g含)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異亮氨酸 185 亮氨酸 263 賴氨酸 221
含硫胺基酸(T) 165 蛋氨酸 66 胱氨酸 99
芳香族胺基酸(T) 183 苯丙氨酸 114 酪氨酸 69
蘇氨酸 169 色氨酸 20 纈氨酸 225
精氨酸 419 組氨酸 28 丙氨酸 319
天冬氨酸 460 谷氨酸 698 甘氨酸 993
脯氨酸 326 氨酸 185

捕食方式

海蟄海蟄
海蟄美麗卻兇猛。在傘狀體的下面,那些細長的觸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觸手的上面布滿了刺細胞,像毒絲一樣,能夠射出毒液,獵物被刺螫以後,會迅速麻痹而死。觸手就將這些獵物緊緊抓住,縮回來,用傘狀體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個息肉都能夠分泌出酵素,迅速將獵物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因為海蟄沒有呼吸器官與循環系統,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獲的食物立即在腔腸內消化吸收。海蟄一旦遇到獵物,從不輕易放過。

在炎熱的夏天裡,當我們在海邊弄潮游泳時,有時會突然感到身體的前胸、後背或四肢一陣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覺,那準又是海蟄作怪在刺人了。不過,一般被海蟄刺到,只會感到炙痛並出現紅腫,只要塗抹硝炎藥或食用醋,過幾天即能消腫止痛。但是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面上,有兩種分別叫做曳手海蟄箱海蟄(或稱海黃蜂)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強,如果被它們刺到的話,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因此它們又被稱為殺手海蟄。所以當被海蟄刺傷,發生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應立即實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強心劑,千萬不可大意,以免發生意外。

發光原因

海蟄是一種細胞動物,構造簡單,沒有肌肉骨骼,身體的98%都是水,它的光是怎么發出來的呢?櫛海蟄在海里遊動,身體顯現著球形的藍光,後面的幾條長長觸手在閃耀著細長的光帶,隨著櫛海蟄遊動時的身體彎屈和擺動,光亮也是千姿百態,十分優美動人。原來海蟄的發光源與其它動物是不同的,其它動物大多是螢光素、螢光酶經過氧的催化作用,因而發光。可是海蟄發光靠的卻是一種叫埃奎林的神奇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遇到鈣離子就能發出較強的藍色光來。據科學家研究,每隻海蟄大約含有50微克的發光蛋白質,這說明海蟄就是靠它發光的。

天敵與朋友

海蟄海蟄
威猛而致命的海蟄也有天敵。一種海龜就可以在海蟄的群體中自由穿梭,並且能輕而易舉地用嘴扯斷它們的觸手,使它們只能上下翻滾,最後失去抵抗能力,成為海龜的一頓“美餐”。

海蟄自己的共生夥伴是一種小牧魚,體長不過7厘米,可以隨意游戈在海蟄的觸鬚之間,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遇到大魚游來,小牧魚就游到巨傘下的觸手中間去,當作一個安全的“避難所”,利用海蟄刺細胞的裝置,巧妙地躲過了敵害的進攻。有時,小牧魚甚至還能將大魚引誘到海蟄的狩獵範圍內使其喪命,這樣還可以吃到海蟄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海蟄觸手上的刺細胞為什麼不傷害小牧魚呢?這是因為小牧魚行動靈活,能夠巧妙地避開毒絲,不易受到傷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於毒絲下的。海蟄和小牧魚共生一起,相互為用,海蟄“保護”了小牧魚,而小牧魚又吞掉了海蟄身上棲息的小生物。

藥膳

海蟄腰花

菜系:福建菜

原料/調料:豬腰1個,海蜇皮150克,油條1支,大蒜片2湯匙,蔥段(1寸長)10克,用糖3湯匙、白醋3湯匙、醬油2湯匙、清水2湯匙、香油1湯匙、番茄醬1湯匙、生粉l/2湯匙、鹽l/2茶匙製成調味料。

製作流程:

①將豬腰剖開成為兩半後,剔除中間之白筋部分,在光滑之一面(正面)切入細粒交叉刀口再分切成8小塊,盛在碗裡用冷水浸泡(常換清水)。

②海蟄皮用冷水泡上1天后,切成l寸寬、兩寸長的大小,而在長的一面切上0.5厘米間隔約有l/2寸長之刀口如梳子狀(俗稱佛手狀)備用。

③在鍋內燒8杯滾水,用來用燙海蜇皮(但水開後加進約2杯冷水後才可將海蟄皮放下)燙約3秒鐘,撈出沖冷水。將水再燒滾一次,淋下酒1燙匙,便落腰花下鍋燙約5秒鐘,撈出濾乾。

④起油鍋(3湯匙油),先爆香大蒜片與段,再將腰花與海蟄皮下鍋,大火拌炒約3秒鐘,將綜合調味料全倒下炒滾,淋下1湯匙熱油,迅速盛到炸過的油條段上面即可(油條切1寸長,先炸酥後放在碟中)。

保存

海蟄海蟄
購回的海蜇可長年保存,如果保存得當,還會越存越脆、越存越嫩。保存海蜇時,切忌日曬雨淋或接觸魚腥等污物。家庭少量存放時,可放在缽內,封閉缽口,使其不至於風乾收縮,當然,也可以把海蜇浸在濃度為20%~25%的鹽水中保存。

怎樣選購海蜇:選購海蜇時,首先要注意區分乾品或鮮品,凡肉質厚、水分含量多,用手觸之有軟綿感的海蜇,一般都是未經鹽礬處理的。加工後的海蜇頭海蜇皮,均以鵝黃透亮、脆而有韌性者為佳。那種色呈醬紅、肉質發酥,並伴有膿樣液和腐臭味的海蜇,皆屬變質品。

怎樣去掉海蜇的泥沙: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海蜇中含有泥沙,那又怎樣去除呢?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簡便的方法:將海蜇平攤在菜板上,先片成片,再切成絲,然後泡入濃度為5%的鹽水里,用手搓洗片刻,撈出,再用相同濃度的鹽水泡洗,這樣連續泡洗三五次後,一般都能把夾在海蜇裡面的泥沙全部洗掉。去掉泥沙的海蜇,還要用流動水反覆漂洗,以去掉過重的鹽分。

怎樣使海蜇變脆:涼拌菜在夏季餐桌上可能是最受歡迎的,而涼拌菜中如果有清脆爽口的海蜇,那就更令人興奮了。按一般的方法,海蜇在涼拌前都是先在熱水中氽燙,再漂冷拌制,不過這種方法折耗太大了,因為海蜇遇熱會縮水變小。你可以試著這樣做:將去除泥沙、漂盡鹽分的海蜇絲放入清水盆里,按每1000克海蜇放10克蘇打的比例放入蘇打,攪勻後浸泡約20分鐘,然後用清水洗淨,撈出瀝水後,即可進行拌制了。用這種方法,既可避免用熱水氽燙造成的折耗,又能達到口感清脆爽口的目的。海蜇也可用炒、爆、燒等方法成菜。只是海蜇入鍋烹製還有些講究。如炒海蜇時,講究旺火快炒,動作迅速,否則質感不脆爽。由於海蜇水分含量多,膠質重,故將其用於燒菜時,一定要最後放入,否則海蜇容易溶化。

小心海蟄

海蟄海蟄
海蜇皮炎(又稱水母皮炎)是隨著夏季到來而產生的疾病。海蜇的觸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內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類蛋白、多肽和多種有毒的酶類,此外還有強麻醉劑、致痛劑組胺等。當人體接觸海蜇觸手時,刺胞可刺入皮膚,引起刺胞皮炎,嚴重者可致死亡。

游泳者裸露的肢體被海蟄蟄傷後,感覺刺痛、灼痛或刺癢,繼而蟄傷處出現條索狀排列的紅斑丘疹,亦可有水皰、大皰及瘀點瘀斑。輕者1—2天皮疹可消退,多數患者1—2周皮疹結痂而愈。若全身多處被蟄傷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強的海蜇蟄傷,常在1—4小時內出現畏寒、發熱、腹痛、倦怠、出冷汗,少數出現胸悶、口吐白沫、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肺水腫,嚴重者可致死亡。

一旦被海蜇蟄傷,切勿用淡水沖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釋放毒液。應儘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膚上的觸手或毒液,亦可用海水沖洗。有條件者可用酒精或鹼性洗液沖洗或噴灑患處,如10%碳酸氫鈉等。對皮損面積大,全身反應嚴重者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游泳時被海蟄蟄傷後,如果傷勢較輕,可以用明礬水擦拭傷處,如果嚴重應及時就診。另外,受傷後最好忌喝酒。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