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蕊草

百蕊草

百蕊草:出宋·蘇頌等《本草圖經》。別名百乳草、小草、細須草、青龍草。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ThesiumchinenseTurcz.的全草。廣布中國南、北各地。辛。微苦澀,寒。清熱解毒,補腎澀精。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腎虛腰痛,頭昏,遺精。煎服:3-15克。本品所含百蕊草素(總鹼)、山柰酚及其3-葡萄鼠李糖甙、琥珀酸在體外具廣譜抗菌話性;D-甘露醇、山柰酚有止咳、祛疫作用;琥珀酸有平喘作用。生於沙地草叢中或石坎邊。

基本信息

概述

百蕊草百蕊草

英文名:ChineseBastardtoadfl

百蕊草百蕊草

axHerb

拉丁名:HerbaThesii

別名:一棵松、鳳芽蒿青龍草、珊瑚草、打食草石菜子、松毛參、小草、白風草

來源:為檀香科百蕊草屬植物百蕊草ThesiumchinenseTurcz.的全草。夏秋採集,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辛、澀,涼,入肺、腎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解暑。用於腸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中暑,急性乳腺炎淋巴結結核,急性膀胱炎。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本品又稱百乳草、打食草,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的全草。春、秋季採集,曬乾。

化學成分:含山萘酚-3-葡萄糖-鼠李糖甙、山萘酚、丁二酸、黃芪甙D-甘露醇。

性味功能:苦澀,溫。補氣益腎,清熱解毒,解暑。

藥理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原形態

1.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cm。全株多少被白粉,無毛;莖細長,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縱溝。葉線形、長1.5-3.5cm,寬0.5-1.5mm,先端急關或漸尖,具單脈。花單一,5數,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長3-3.5mm;苞片1枚,線狀披針形;小苞片2枚,線形,長2-6mm,邊緣粗糙;花被綠白色,長2.5-3mm,花被管呈管狀,花被裂片,先端銳尖,內彎,內面的微毛不明顯;花蕊不外伸;子房無柄,花柱很短。堅果橢圓形或近球形,長或寬2-2.5mm,淡綠色,表面有明顯、隆起的網脈,先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長約2mm;果柄長3.5mm。花期4月,果期6月。

2.本變種的果柄長可達8mm,余與百蕊草相同。

科屬介紹

檀香科草本或灌木,稀小喬木,常為寄生或半寄生,稀重寄生植物。單葉,互生或對生,有時退化呈鱗片狀,無托葉。苞片多少與花梗貼生,小苞片單生或成對,通常離生或與苞片連生呈總苞狀。約30屬,4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中國產8屬,35種、6變種,各省區皆產。

主治套用

1.腎虛腰痛:百蕊草15g。用豬瘦肉120g煮湯,以湯煎藥,兌黃酒服。

2.腎虛頭暈:百蕊草15g。水煎取汁煮雞蛋2個,連湯服。

3.急性乳腺炎:(1)百蕊草15-20株。煎汁300ml,以米酒1杯送服。治療三十餘例,多在服藥2-3日內痊癒或見效。[89](2)百蕊草(乾品),水煎服。春、夏季採集者,每劑15-60g;秋季採集者,每劑60-90g。治療44例,痊癒31例,顯效9例,好轉2例,無效2例。平均療程為4日。

4.大葉性肺炎,肺膿瘍:百蕊草[用量用法同3(2)],治療大葉性肺炎40例,痊癒30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7例,平均療程為12日;治療肺膿瘍14例,痊癒7例,顯效及好轉各1例,無效5例。

5.各種感染:(1)百蕊草片(中成藥)每服4片,1日3次。治療各種感染性炎症共547例,總有效率為85.4%,對肺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感冒發熱、鼻炎等有較顯著療效。(2)百蕊草素注射液(5g/ml)2ml肌肉注射,1日1-2次。對多種感染性炎症具有較好療效,對抗生素藥物耐藥的疾病及低熱,療效尤為明顯。

鑑別

百蕊草百蕊草顯微鑑別

性狀鑑別:全草多分枝,長20-40cm。根圓錐形,直徑1-4mm;表面棕黃色,有縱皺紋,具細支根。莖叢生,纖細,長12-30cm,暗黃綠色,具縱棱;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0.5-15mm,灰綠色。

小花單生於葉腋,近無梗。堅果近球形,直徑約2mm,表面灰黃色,有網狀雕紋,有宿存葉狀小苞片2枚。氣微,味淡。

以果多、色灰綠、無泥砂者為佳。

顯微鑑別:百蕊草莖橫切面:類圓形,有5-10棱。表皮細胞長方形,外壁稍厚。皮層外側為2-3列厚用細胞,棱處更發達;薄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向內細胞漸大。中柱鞘纖維束帽狀,位於韌皮部外側。維管束外韌型。形成層通常不明顯。木質部導管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3-33μm,單個散在或2-3個成群;木射線寬1列細胞,壁稍厚,木化。髓部常因薄壁細胞破裂而成空洞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相似,類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外側常略呈乳頭狀;葉綠表皮外側被角質層。葉肉細胞分化不明顯,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片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發達。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呈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平直。氣孔千軸式。葉緣細胞常見有角質層突起。

理化鑑別: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濾過。取濾液5ml,加少量鹽酸鎂粉,呈橙紅色。

臨床套用

治療各種急性炎症:取百蕊草全草(乾品)煎服。春、夏採集者,每日0.5~2兩;秋季採集者,每日2~3兩(小兒酌減)。治療各種急性炎症計30餘種,200餘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其中急性乳腺炎44例,痊癒31例,顯效9例,好轉2例,無效2例,平均療程4天;大葉性肺炎40例,痊癒30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7例,平均療程12天,治癒病例體溫恢復正常平均2.5天,X線胸片檢查局部炎症吸收平均12.7天;肺膿瘍14例,痊癒7例,顯效及好轉各1例,無效5例,治癒病例體溫恢復正常平均6天,X線胸片檢查局部炎症吸收平均28天。其它如化膿性心包炎、腦外傷感染、皮膚膿腫、支氣管肺炎等,效果亦好。據觀察,藥材以春、夏採集者療效較高;煎藥時火力不宜過大,煮沸時間不宜過長;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所引起的疾病,如乳腺炎、肺炎、肺膿瘍、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較好;對於大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效果較差.用於手術後預防感染,亦有效果。

栽培

1.選地整地

選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地均可種植。整地前撤施基肥,因百蕊草系多年生草本,必須施足基肥,常用圈肥或堆肥每公頃37500千克,過磷酸鈣750千克耕翻耙平,在北方多採用平地條播。

2.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百蕊草蒴果成熟時開裂,種子易撒落在地面,故應在果實7~8月份成熟時採收種子。

(1)直播

春播於4月中、下旬,秋播於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進行。在整好的地上,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2厘米,按行距20~23厘米開淺溝條播,每公頃播種量11.25~15千克,播後,稍加鎮壓澆足水,播種後約半個月開始出苗。秋播在播種次年春季出苗。

(2)育苗

於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條播,播種後覆土1厘米;要保持苗床潮濕,苗床溫度15~20℃為宜。播種後10天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左右即可定植,定植應選擇陰雨天或午後,按行株距20~23厘米,3~6厘米定植。

3.田間管理

百蕊草植株短小,故在生長期需勤除草,以免雜草掩蓋植株。因為性喜乾燥,除種子萌發期和幼苗期適當澆水外,生長後期不腚經常澆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間,各追肥一次,以提高根部產量。以磷肥為主,每公頃可施餅肥300~375千克,或過磷酸鈣187.5~262.5千克。噴施鉀肥,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百蕊草生長旺季,此刻每公頃噴1%硫酸鉀溶液750~900千克或0.3%磷酸二氫鉀溶液1200~1500千克,10天噴1次,連續3次。早晨露水未乾或晚上5點進行,增強抗病能力,使根膨大。

一年生的苗鬆土除草後或生長2~3年生的苗,在追肥澆水後,每公頃蓋麥草麥糠鋸末之類12000~15000千克,順著行蓋,中間不需翻動直到收穫。蓋草加強土壤維生物的分解,保持水分,減少雜草,為百蕊草生長創造良好條件。

中藥材(七)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中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檀香目百科

檀香目,為多年生草本、灌木或喬木。包含鐵青樹科(Olacaceae)、檀香科、桑寄生科、槲寄生科、蛇菰科(Balanophoraceae) 等10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