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海蟄湯

山藥海蟄湯

【異名】藷藇、署預(《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諸署、署豫、玉延,修脆、幾草(《吳普本草》),藷(《山海經》郭璞傳),山藷(《別錄》),延草(《兼名苑》),王芋(《雜要訣》)。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蛇芋(《浙江中藥手冊》),野山豆(《江蘇植藥志》),山板術(《廣西中藥志》),白苕(《四川中藥志》),九黃姜、野白薯(《湖南藥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藥材學》),白藥子(《杭州藥植志》)。

配方

山藥50克,海蜇皮30克。

製法

以上二味加水適量煎湯。

功效

健脾益腎,滋陰瀉火。

用法

每日1次服食。

山藥

【異名】藷藇署預(《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諸署署豫玉延修脆幾草(《吳普本草》),(《山海經》郭璞傳),山藷(《別錄》),延草(《兼名苑》),王芋(《雜要訣》)。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蛇芋(《浙江中藥手冊》),野山豆(《江蘇植藥志》),山板術(《廣西中藥志》),白苕(《四川中藥志》),九黃姜、野白薯(《湖南藥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藥材學》),白藥子(《杭州藥植志》)。
【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
【植物形態】薯蕷

山藥海蟄湯山藥海蟄湯

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貿肥厚,略呈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鬚根。莖細長,蔓性,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名零餘子);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長3.5~7厘米,寬2~4.5厘米,通常耳狀3裂,中央裂片先端漸尖,兩側裂片呈圓耳狀,基部戟狀心形,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7~9條基出;葉柄細長,長1.5~3.5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極小,黃綠色,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數個聚生於葉腋,花軸多數成曲折狀;花小,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花被6,橢圓形,先端鈍;雄蕊6,花絲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廣卵形,先端長漸尖;花被6;子房下位,長橢圓形,3室,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几等於寬。種子扁卵圓形,有闊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山野向陽處。現各地皆有栽培。本植物的藤(山藥藤)、葉腋間的珠芽(零餘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11~12月採挖,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颳去外皮,曬乾或烘乾,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並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後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乾打光,即為光山藥。
【藥材】①毛山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約15~30厘米,直徑1.5~6匣米,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並少數根痕。質較硬,斷面白色,顆粒狀,粉質。氣微,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光山藥: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微甘味酸,嚼之發粘。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
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
除上述正品山藥外,在少數地區尚有以日本薯蕷(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塊莖習稱野山藥,土山藥,原植物參見"風車兒"條)、三角葉薯蕷(分布雲南、四川、西藏)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
【炮製】山藥:揀去雜質,用水浸泡至山藥中心部軟化為度,撈出稍晾,切片曬乾或烘乾。炒山藥:先將麩皮均勻撒布於熱鍋內,俟煙起,加入山藥片拌炒至淡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山藥片100片,用麩皮10斤)。
《本草衍義》:"山藥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檐下風徑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乾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風緊則乾速。"
【性味】甘,平。
山藥海蟄湯山藥海蟄湯
《本經》:"味甘,溫。"
《別錄》:"平,無毒。"
《藥性類明》:"味甘,性涼而潤。"
《藥品化義》:"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
【歸經】入肺、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太陰經。"
《傷寒蘊要》:"入手、足太陰二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血分,兼入足少陰經氣分。"
【功用主治】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鑰。"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⑤《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
《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有實邪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紫芝為之使,惡甘逆。"
②《湯液本草》:"二門冬為之使。"
【選方】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
②治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③治噤口痢:乾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普濟方))
⑤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薯蕷於沙盆內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鏇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⑥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綱目》山藥酒)
⑦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乾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⑧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山藥海蟄湯山藥海蟄湯

⑨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⑩治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鮮山藥和芎藭、白糖霜共搗爛塗患處。塗上後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逢原》)
⑿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海蜇皮

【異名】白皮子(《柑園小識》),白皮紙秋風子(《綱目拾遺》),奼皮(《醫林纂要》),羅皮(《動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海蜇科動物海蜇的傘部。動物形態詳"海蜇"條。
【性味】《綱目抬遺》:"味鹹澀,性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山藥海蟄湯山藥海蟄湯

【功用主治】化痰,消積,祛風,除濕。治痞塊,頭風,白帶,膝髕風濕,無名腫毒。
《綱目拾遺》:"消痰行積,止帶祛風。"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浸酒或以姜、醋拌食。外用:敷貼。
【選方】①消痞:㈠白皮子、荸薺,燒酒浸服。㈡白皮子、荸薺同煮,止食荸薺。(《王聖俞手集》)
②治頭風:白皮子貼兩太陽。(《綱目拾遺》)
③治膝髕風濕:白皮子貼之。(《綱目拾遺》)
④治無名腫毒,重者潰,輕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軟,中開一孔貼上。(《醫方集聽》)
⑤治流火:海蜇皮薄者貼上,燥則易之。(《文堂集驗方》)
⑥治爛腿:白皮子照瘡大小,剪作膏貼,內摻銀硃。(《救生苦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