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杏仁粥

桑菊杏仁粥

春暖花開的日子正適合出遊踏青,可不少人卻深受鼻炎的困擾。鼻炎雖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常常因鼻塞、多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不便。鼻炎除了藥物治療和日常生活多加注意以外,適當的中醫膳食治療也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款針對於春末風熱型鼻炎的食療方——桑菊杏仁粥。

配方

桑葉9克,菊花6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

製法

前二味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加甜杏仁粳米煮粥。

功效

疏散風熱,宣肺通竅。

用法

早晚食用。

桑葉

【異名】鐵扇子(《百草鏡》)。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
【植物形態】桑(《詩經》),又名:家桑(《日華子本草》),荊桑(王禎《農書》),桑椹樹(《救荒本草》),黃桑。落葉

桑菊杏仁粥桑菊杏仁粥
喬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狀,植物體含乳液。樹皮黃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黃色,細長疏生,嫩時稍有柔毛。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最長可達20厘米,寬5~11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或不對稱,邊緣有不整齊的粗鋸齒或圓齒;葉柄長1.5~4厘米;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黃綠色,與葉同時開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狀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無花柱,柱頭2裂,向外卷。聚合果腋生,肉質,有柄,橢圓形,長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花期4~5月。果期6~7月。
全國各地有栽培。以江蘇浙江一帶為多。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樹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葉中的白色液汁(桑葉汁)、果穗(桑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下列同屬植物.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雞桑,具細長2裂的花柱(參見"小葉桑"條);蒙桑,葉緣鋸齒常具刺毛;華桑,葉緣具鈍圓鋸齒,幼葉兩面密生細毛。
【採集】10~11月間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乾燥葉片多捲縮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3厘米,寬7~11厘米。先端尖,邊緣有鋸齒,有時作不規則分裂,基部截形、圓形或心臟形。上面黃綠色,略有光澤,沿葉脈處有細小毛茸;下面色稍淺,葉脈突起,小脈交織成網狀,密生細毛。質脆易碎。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脆、無雜質者為佳。習慣套用桑葉以經霜者為好,稱"霜桑葉"或"冬桑葉"。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南部育蠶區產量較大。
【化學成分】葉含芸香甙槲皮素異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內消鏇肌醇昆蟲變態激素牛膝甾酮蛻皮甾酮、溶血素、綠原酸。揮髮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己酸、異己酸、水楊酸甲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檸檬酸、琥珀酸棕櫚酸棕櫚酸乙酯、三十一烷、羥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門冬胺基酸和谷氨酸等胺基酸。並含維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葉酸105微克%,5-甲醯四氫葉酸22微克%,維生素B1-460微克%,維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膽鹼胡蘆巴鹼,以及銅10p.p.m.、鋅16p.p.m.、硼35p.p.m.、錳270p.p.m.。
【藥理作用】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腎上腺素高血糖的測定作指標,桑葉有抗糖尿病作用。國內在用桑葉注射液治療下肢象皮腫時測定了它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亞急性試驗中,用10%桑葉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連續給小鼠腹腔注射21天,對內臟器官無損害,如超過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則對肝、腎、肺等有一定損害(變性、出血);桑葉注射液無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桑葉水煎劑高濃度(31毫克/毫升)在體外有抗鉤端螺鏇體作用。
芸香甙和槲皮素的藥理參見"槐花"條,丁香油酚的藥理參見"丁香"條。
【炮製】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淨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③《醫林纂要》:"甘酸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綱目》:"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①《本經》:"除寒熱,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③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乾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⑤《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⑥《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⑦《丹溪心法》:"焙乾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⑧《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⑩《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⑾《百草鏡》:"治腸風。"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選方】①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②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③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④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淨)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
⑥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⑦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⑩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乾敷。(《醫學正傳》)
⑿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套用】治療下肢象皮腫
採用10%桑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為一療程,必要時間隔10天后再給以第二或第三療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時開始綁紮患肢。臨床觀察各期象皮腫病人共512例計352條腿,經一療程後基本治癒(腿圍縮小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膚變薄,皮下組織極度鬆軟,自覺症狀消失,勞動力完全恢復)者計38條腿,占10.2%;顯著進步(腿圍顯著縮小,皮膚、皮下組織大部鬆軟,自覺症狀顯著改善,勞動力有所提高)者計166條腿,占47.2%;進步(腿圍稍有縮小,皮膚、皮下組織略感鬆軟,自覺症狀稍減,勞動力稍微增進)者計149條腿,占42.3%;無效者僅1條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腫患者,治療後多數腿圍能接近正常或明顯縮小,三期以上病人則多難恢復到健肢水平。亦有單用桑葉注射液觀察20例,結果證明對絲蟲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療效,對象皮腫有一定的軟化及消腫作用。經驗認為,"綁紮"是治療中的重要一環,可晝綁夜松,綁紮得好的腿圍縮小較快,如綁紮不緊、走路過多或不能長期堅持者,則療效不佳。如能同時綁紮踝部及足背,易於取得確實效果。療程結束後仍需長期堅持綁紮。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發冷、發熱、頭暈等反應(可能與製劑不純有關),一般較輕微,不影響治療;個別病人注藥後發生全身不適,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動,需臥床1~2日,可逐漸減輕。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發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發,涼血故又止吐血。合癰口,罨穿掌,療湯火,皆清涼補血之功也。"
②《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③《本草撮要》:"桑葉,得麥冬治勞熱;得生地、阿膠、石膏、枇杷葉,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煉蜜為丸,除濕祛風明目。以之代茶,取經霜者,常服治盜汗,洗眼去風淚。"
④張壽頤:"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欲其氣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藥用冬桑葉,亦曰霜桑葉。"

菊花

【異名】節華(《本經》),金精(《金匱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綱目》),家菊(《群芳譜》),饅頭菊、簪頭菊(《醫林纂要》),甜菊花(《隨息居飲食譜》),藥菊(《河北藥材》)。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
【植物形態】

桑菊杏仁粥桑菊杏仁粥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體密被白色絨毛。莖基部稍木質化,略帶紫紅色,幼枝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基部近心形或闊楔形,邊緣通常羽狀深裂,裂片具粗鋸齒或重鋸齒,兩面密被白絨毛;葉柄有淺槽。頭狀花序頂生成腋生,直徑2.5~5厘米;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綠色,被毛,邊緣膜質透明,淡棕色,外層苞片較小,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第二層苞片闊卵形,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狀花雌性,位於邊緣,舌片線狀長圓形,長可至3厘米,先端鈍圓,白色、黃色、淡紅色或淡紫色,無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頭2裂;管狀花兩性,位於中央,黃色,每花外具1卵狀膜質鱗片,花冠管長約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聚藥,花絲極短,分離,雌蕊1,子房下位,矩圓形,花柱線形,柱頭2裂。瘦果矩圓形,具4棱,頂端平截,光滑無毛。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白菊花根)、嫩莖葉(菊花苗)、葉(菊花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霜降前花正盛開時採收,其加工法因各產地的藥材種類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掛陰乾。然後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經硫黃熏過,曬至六成乾時,用篩子篩成球狀,曬乾。貢菊:摘取花序,烘乾。杭菊:有白杭菊杭黃菊兩種,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後曬乾;杭黃菊則用炭火烘乾。
【藥材】乾燥頭狀花序,外層為數層舌狀花,呈扁平花瓣狀,中心由多數管狀花聚合而成,基部有總苞,系由3~4層苞片組成。氣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顏色鮮艷、氣清香、無雜質者為佳。
各種菊花商品,其性狀互有差異:
白菊
呈不規則的球狀或壓扁狀,直徑約2厘米,瓣多緊密。花序的絕大部分為白色舌狀花,長約18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為極少數短小的淡黃色管狀花。主產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最佳。另有懷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屬白菊一類。但質量較次。
滁菊
呈球狀,形較小,瓣緊密。舌狀花白色,長約15毫米,寬約3毫米,中央管狀花黃色。主產安徽滁縣,品質亦佳。
貢菊
形似滁菊,瓣細而厚。舌狀花白色,長10~12毫米,寬約2毫米,中央有少數黃色管狀花。主產安徽歙縣,亦稱徽菊。過去浙江德清亦產,稱德菊。
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綱目拾遺》)。呈不規則壓扁狀,朵大,瓣寬而疏。舌狀花較少,類白色,長約22毫米,寬約6毫米,中央有少數深黃色管狀花。㈡杭黃菊,又名黃甘菊(《聖惠方》)。形與杭白菊相似,但舌狀花黃色至淡棕色。均產浙江。
【化學成分】花和莖含揮髮油,並有腺嘌呤、膽鹼、水蘇鹼等。花又含菊甙胺基酸黃酮類微量維生素B1。揮髮油主要含龍腦樟腦菊油環酮等。黃酮類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醯肼
【藥理作用】①抗病原體作用
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鏇體作用。
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注射組織胺之局部台盼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製】菊花:揀淨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菊花炭:取揀淨的菊花,置鍋內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入肺、肝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腎四經。"
【功用主治】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藥性論》:"能治熱頭風鏇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壅悶,並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目血。"
⑦《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療肌熱,入氣分。"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選方】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暴乾。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鏇,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下三錢匕。(《聖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斗許,將前藥末拌浸,令勻,暴稍乾,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取乾,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聖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冠心病
菊花煎劑觀察61例,對心絞痛症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改善36.7%,以輕度者療效較好;對胸悶、心悸、氣急及頭暈、頭痛、四肢發麻等症狀,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好轉27.1%。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血清膽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律性變化。服藥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輕度腹瀉外,均無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亦多無影響。製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加溫水浸泡過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時;待沉澱後除去沉渣,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個月為一療程。
②治療高血壓
每日用菊花、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全錢,動脈硬化、血清膽甾醇高者加山楂4~8錢),混勻,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後當茶飲。一般沖泡2次後,藥渣即可棄掉另換。不可煎熬,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據46例觀察,服藥3~7天后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開始減輕,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餘病例服藥10~30天后,自覺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髒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入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疔者風火之毒也。"
④《藥品化義》:"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止下血。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膏過於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⑥《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風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風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風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藥。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渭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治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鏇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鏇倒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藥。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藥。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繆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肘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杏仁

【異名】杏核仁(《本經》),杏子(《傷寒論》),木落子(《石藥爾雅》),苦杏仁(《臨證指南》),杏梅仁(《浙江中藥手冊》)。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或山杏等味苦的乾燥種子。
【植物形態】①杏(《本經》),又名:甜梅(《江南錄》)。
落葉喬木,高4~9米。樹皮暗紅棕色,幼枝光滑,有不整齊縱裂紋。葉互生;卵圓形,長5~9厘米,寬7~8厘米,先

桑菊杏仁粥桑菊杏仁粥
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略近心臟形,邊緣有細鋸齒或不明顯的重鋸齒,主脈基部被白色柔毛;葉柄長2.5~4.5厘米,帶紅色,具2腺體。花先葉開放,單生於小枝端;花梗短或幾無梗;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橢圓形,基部合生成筒狀;花瓣5,白色或粉紅色,闊卵形,長闊幾相等;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簡邊緣,不等長;雌蕊1,子房1室,花柱光滑,僅基部有淡黃色柔毛,柱頭頭狀。核果黃紅色,心臟卵圓形,略扁,側面具一淺凹槽,徑3~4厘米,微被絨毛;核近於光滑,堅硬,扁心形,具溝狀邊緣;內有種子1枚,心臟卵形,紅色。花期3~4月。果期4~6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四川、貴州等地。
②山杏(《本草圖經》)
形狀與上種相近,葉較小,長4~5厘米,寬3~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果較小,果肉亦較薄;核的邊緣薄而銳利;種子味苦。
生於山坡,間有栽培。分布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江蘇等地。
以上2種植物的樹根(杏樹根)、樹皮(杏樹皮)、樹枝(杏枝)、葉(杏葉)、花(杏花)、果實(杏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摘,除去果肉及核殼,取種仁,晾乾。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蛀。
【藥材】乾燥種子,呈心臟形略扁,長1~1.5厘米,寬約1厘米左右,頂端漸尖,基部鈍圓,左右不對稱。種皮紅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條紋,表面有細微縱皺;尖端有不明顯的珠孔,其下方側面脊棱上,有一淺色稜線狀的種臍,合點位於底端凹入部,自合點至種臍,有一顏色較深的縱線,是為種脊,種皮菲薄,內有乳白色肥潤的子葉兩片,富於油質,接合面中間,常有空隙,胚根位於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顆粒均勻、飽滿肥厚、味苦、不髮油者為佳。
主產東北、華北各省。
除上述品種外,以下兩種同屬植物的種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態特點:
①西伯利亞杏
葉片卵形或闊卵形,葉基部圓形或稍狹,邊緣具細鈍齒,背面脈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極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開裂。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
遼杏
大部分的特徵與杏相同,但其葉基部很少呈心形,邊緣有粗而深銳的重鋸齒,花梗一般較萼筒為長,無毛。核邊緣圓鈍。分布東北。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產者甜的較多,野生的一般均為苦的。從原植物來看,西伯利亞杏、遼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種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化學成分】含苦杏仁甙約3%、脂肪油(杏仁油)約50%、蛋白質和各種游離胺基酸。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櫻葉酶等β-葡萄糖甙酶水解,依次生成野櫻皮甙和扁桃腈,再分解生成苯甲醛氫氰酸
【藥理作用】見"巴旦杏仁"條。
【炮製】杏仁:揀淨雜質,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皺起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乾,簸淨。炒杏仁:取淨杏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苦,溫,有毒。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苦,冷利,有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微甘。"
【歸經】入肺、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大腸二經。"
【功用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
①《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
②《本草經集注》:"解錫、胡粉毒。"
③《別錄》:"主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④《藥性論》:"治腹痹不通,發汗,主溫病。治心下急滿痛,除心腹煩悶,療肺氣咳嗽,上氣喘促。入天門冬煎,潤心肺。可和酪作湯,益潤聲氣。宿即動冷氣。"
⑤崔禹錫《食經》:"理風噤及言吮不開。"
⑥《醫學啟源》:"除肺中燥,治風燥在於胸膈。《主治秘訣》雲,潤肺氣,消食,升滯氣。"
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潤肺,潤腸胃,消麵粉積,下氣,治疳蟲。"
⑧《綱目》:"殺蟲,治諸瘡疥,消腫,去頭面諸風氣鼓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畏蓑草。"
②《本草經疏》:"陰虛咳嗽,肺家有虛熱、熱痰者忌之。"
③《本草正》:"元氣虛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④《本經逢原》:"亡血家尤為切禁。"
⑤《本草從新》:"因虛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選方】①治肺寒卒咳嗽:細辛半兩(搗為末),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藥,於鐺中熔蠟半兩,次下酥一分,入細辛、杏仁,丸如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聖惠方》)
②治咳逆上氣:杏仁三升,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內杏仁搗,令強,更內一分搗之如膏,又內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過半方寸匕,則痢。(《千金方》杏仁丸)
③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臥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兩,胡桃肉(去皮)半兩。上件入生蜜少許,同研令極細,每一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薑湯嚼下,食後臨臥。(《楊氏家藏方》杏仁煎)
④治上氣喘急:桃仁、杏仁(並去雙仁、皮尖,炒)各半兩。上二味,細研,水調生面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薑、蜜湯下,微利為度。(《聖濟總錄》雙仁丸)
⑤治氣喘促浮腫,小便淋瀝:杏仁一兩,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極熟,空心吃二合。(《食醫心鏡》)
⑥治肺病咯血:杏仁四十個,以黃蠟炒黃,研,入青黛一錢,作餅,用柿餅一個,破開包藥,濕紙裹,煨熟食之。(朱震亨)
⑦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熱結生瘡:杏仁去皮熬令赤,和桂末,研如泥,綿裹如指大,含之。(《本草拾遺》)
⑧治久病大腸燥結不利:杏仁八兩,桃仁六兩(俱用湯泡去皮),蔞仁十兩(去殼淨),三味總搗如泥;川貝八兩,陳膽星四兩(經三制者),同貝母研極細,拌入杏、桃、蔞三仁內。神曲四兩研末,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早服三錢,淡薑湯下。(《方脈正宗》)
⑨治暴下水瀉及積痢:杏仁二十粒(湯浸去皮尖),巴豆二十粒(去膜油令盡)。上件研細,蒸棗肉為丸,如芥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食前。(《楊氏家藏方》硃砂丸)
⑩治上氣,頭面風,頭痛,胸中氣滿賁豚,氣上下往來,心下煩熱,產婦金瘡:杏仁一升,搗研,以水一斗濾取汁,令盡,以銅器螗火上從旦煮至日入,當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飲酒者,以飲服之。(《千金方》杏仁膏)
⑾治眼疾翳膜遮障,但瞳子不破者:杏人三升(湯浸去皮尖、雙人)。每一升,以面裹,於煻灰火中炮熱,去面,研杏仁壓取油,又取銅綠一錢與杏油同研,以銅箸點眼。(《聖濟總錄》杏仁膏)
⑿治鼻中生瘡:搗杏仁乳敷之;亦燒核,壓取油敷之。(《千金方》)
⒀治諸瘡腫痛:杏仁去皮,研濾取膏,入輕粉、麻油調搽,不拘大人小兒。(《綱目》)
⒁治犬齧人:熬杏人五合,令黑,碎研成膏敷之。(《千金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帶皮苦杏仁與等量冰糖研碎混合,製成杏仁糖。早晚各服3錢,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4例,基本治癒23例,顯效66例,好轉3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8%。對咳、痰、喘都有治療作用,一般服藥3~4天見效。個別患者服後有頭暈、噁心、心慌等副作用,1~2天后自然消失。
②治療外陰瘙癢取杏仁3兩,炒枯研成細粉,加麻油1.5兩調成糊狀。用時先取桑葉煎水沖洗外陰、陰道,然後用杏仁油糊塗搽,每日1次,或用帶線棉球蘸杏仁油糊塞入陰道24小時後取出。治療136例,有效率約90%,平均用藥4~7次癢止。亦可用帶皮杏仁,搗爛後,加水2倍,攪勻絞汁,以紗布浸透填塞陰道,每日1次,每次3~4小時。治療陰道滴蟲病6例,均獲近期治癒。
【中毒】過量服用苦杏仁,可發生中毒,表現為眩暈,突然暈倒、心悸、頭疼、噁心嘔吐、驚厥、昏迷、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脈搏弱慢、呼吸急促或緩慢而不規則。若不及時搶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者內服杏樹皮或杏樹根煎劑可以解救,參見"杏樹皮"、"杏樹根"條。

粳米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植物形態】(《詩經》),又名:稌(《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和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套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後,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後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①《別錄》:"味苦,平,無毒,"

桑菊杏仁粥桑菊杏仁粥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③《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④《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①《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③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④《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⑤《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③《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鑑》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④《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⑤《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