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青葉粥

柴胡青葉粥

柴胡青葉粥的做法是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約1000毫升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入白糖調味。

配方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製法

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約1000毫升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將成時,入白糖調味。
功效清瀉肝火。

用法

早晚分食,每日1劑,可連服數日。

大青葉

【異名】大青(《本草經集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寥科植物蓼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等的葉或枝葉。植物形態詳"大青根"、"藍實"、"板藍根"各條。
【採集】①路邊膏葉7~8月採收葉片,曬乾。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蓼藍葉
小暑前後及白露前後采葉片曬乾(天津地區都割取全草,切段、曬乾)。
菘藍葉
8~10月採收葉片,曬乾。
馬藍葉
8~11月割取莖葉,曬乾。
【藥材】①路邊青葉
乾燥葉片(亦有將葉及幼枝切成小段者),微皺摺,呈長橢圓形至細長卵圓形,長5~16厘米。上面棕黃色、棕黃綠色至暗棕紅色,下面色較淺,全緣,先端漸尖,基部鈍圓。紙質而脆。氣微臭,味稍苦而澀。以葉大、無柄者為佳。
主產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此外,廣西福建等地亦產。
蓼藍葉
乾燥葉(有時帶枝),多皺縮,有時破碎。完整者呈長圓形至倒卵圓形,長約5~8厘米,寬約3~5厘米,似桃葉而較闊,先端鈍尖,基部漸狹窄,全緣多數呈波狀,稍有黃色毛茸,主脈黃色,亦有稀疏的毛茸。葉柄扁平,長約1厘米,基部具膜質托葉鞘,透明,灰白色,其邊緣有稀疏長毛。質脆易碎。氣微臭,味微澀而苦。以葉厚、色藍綠、無枝梗、雜脆者為佳。
主產河北北京山西等地。
菘藍葉
乾燥葉皺編成團塊狀,有時破碎,呈灰綠色或黃棕色。完整的葉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4~11厘米,寬1~3厘米,全緣或微波狀;先端鈍尖,基部漸狹,延成翼狀,上面有時可見點狀突起,下面中脈明顯。葉柄長5~7厘米,腹面稍凹下。質脆易碎。氣微弱,味稍苦。以葉大、無柄、色暗灰綠者為佳。
主產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馬藍葉
牛燥葉(有時帶幼枝),多皺縮成團塊狀。完整者呈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殖針形,長8~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葉緣有細小鈍鋸齒,上面黑綠色至暗棕黑色,下面色較淡,葉脈下面較顯。葉柄長1~2厘米。質脆易碎。氣微弱,味澀而微苦。以葉淨、無枝梗、色黑綠者為佳。
主產於福建、廣西、廣東、江西、浙江等地。此外,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亦產。
《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大青,均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
【炮製】揀去雜質及枯葉,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性味】苦,寒。
《別錄》:"味苦,大寒,無毒。"
《藥性論》:"味甘。"
《綱目》:"氣寒,味微苦鹹。"
【歸經】入肝、心、胃經。
《得配本草》:"入足陽明,手少陰經。"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本草撮要》:"入足蹶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
①《別錄》:"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
陶弘景:"療傷寒方多用此,除時行熱毒為良。""藍汁,至解毒。以汁塗五心,又止煩悶。甚療蜂蟹毒。"
③《綱目》:"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藍葉汁,解斑蝥、芫青、樗雞,硃砂、砒石毒。"
《本草正》:"治瘟疫熱毒發狂,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殺疳蝕、金瘡箭毒。凡以熱兼毒者,皆宜藍葉搗汁用之。"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腸炎,菌痢,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感冒發熱,齒齦出血。"
《江西草藥》:"治急性肝炎,肺結核,矽肺,牙痛,蛇傷,過敏性皮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本草經疏》:"不可施之於虛寒脾弱之人。"
《本草從新》:"非心胃熱毒勿用。"
③《得配本草》:"虛作瀉者禁用。"
【選方】①預防乙腦流腦:大青葉五錢,黃豆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七天。(《江西草藥》)
②治乙腦流腦,感冒發熱,腮腺炎:大青葉五錢至一兩,海金砂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二劑。(《江西草藥》)
③治溫毒發斑:大青四兩,甘草、膠各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半,去滓,納豉煮三沸,去滓,乃納膠,分作四服,盡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發汗不解,及吐下太熱,甚佳。(《補缺肘後方》)
④治時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延年方》大青湯)
⑤治麻疹色太紅,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參、生地、石膏、知母、木通、地骨皮荊芥甘草、淡竹葉。水煎熱服。(段希孟《痘疹心法》大青湯)
⑥治風疹,丹毒:大青搗爛,鼉之即散(先以磁鋒砭去惡血)。(《本草匯言》)
⑦治熱甚黃疸:大青二兩,茵陳、秦艽各一兩,天花粉八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⑧治無黃疽型肝炎:大青葉二兩,丹參一兩,大棗十枚。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⑨治熱病不解,下痢困篤欲死者:大青四兩,甘草、赤石脂三兩,膠二兩,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盡更作,日夜兩劑。(《補缺肘後方》大青湯)
⑩治小兒赤痢: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子母秘錄》)
⑾治熱盛時瘧,單熱不寒者:大青嫩葉搗汁,和生白酒沖飲。(《方脈正宗》)
⑿治肺炎高熱喘咳:鮮大青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蜜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⒀治上氣咳嗽,呷呀息氣,喉中作聲,唾粘:藍實葉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須臾以杏仁取汁煮粥食之,一兩日將息,依前法更服,吐痰方瘥。(《梅師集驗方》)
⒁治血淋,小便尿血:鮮大青葉一至二兩,生地五錢。水煎調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⒂治喉風,喉痹:大青葉搗汁灌之,取效止。(《衛生易簡方》)
⒃治咽喉唇腫,口舌糜爛,口甘面熱:大青、升麻、大黃(銼、炒)各二兩,生乾地黃(切、焙)三兩。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利即愈。(《聖濟總錄》大青湯)
⒄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上二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方》)
⒅治大頭瘟:鮮大青葉洗淨,搗爛外敷患處,同時取鮮大青葉一兩,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⒆治腦熱耳聾:大青、大黃(銼、炒)、梔子(去皮)、黃芪(制)、升麻、黃連(去須)各一兩,朴硝二兩。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聖濟總錄》大青丸)
⒇治淋巴腺炎;闌尾術後感染等炎症:大青葉、木芙蓉葉各半斤,蒲公英三兩。水煎十二小時,取汁200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三次。(《江西草藥》)
(21)防治疔、癤、痱子:㈠大青葉(鮮)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㈡大青葉適量,水煎濃汁,加薄荷油適量,洗患處,每日二至三次。(《江西草藥》)
【臨床套用】①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據數百例的觀察,治癒率達93~98%。大多數病例於服藥後1~4天內體溫降至正常,繼之頭痛消失,其它症狀亦漸次緩解,但病理反射大多於熱退後3~5天才消失。據臨床觀察,單味大青葉對輕,重型效果較好,對極重型等危急病例,須結合其它中西療法處理。即使在使用單味大青葉治療過程中,亦常須採用針灸、西藥等對症處理,或按辨證施治原則加用其它中藥。各地報導所用大青葉的品種不一,有十字花科的菘藍,也有爵床科的馬藍,一般臨床套用時亦未加區別。劑量及用法:煎劑內服,5歲以內者1~6錢,6~14歲0.5~1兩,每3~4小時服1次,病情減輕後改為4~6小時1次或每日3次,服至體溫正常3日後停藥。昏迷病例可用鼻飼法灌入。
②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預防:每日用大青葉6錢,水煎2次,混合,上、下午分服,連服6天。觀察100人,服藥後發病者占10%;而對照組(未服藥)250人中發病者占24%。治療:3歲以下每次3錢,每日3~6次,水煎服。168例患兒用藥後半數在4~12小時內退熱,平均退熱時間約在17小時左右;另報導78例,2~6歲每次2~6錢,6~14歲O.5~1兩,水煎,日服3~6次,亦有效果。此外,用大青葉、貫眾各1斤,加水5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成人每服100毫升(首次加倍),每日3~4次。據100例觀察,大部分病例在1~3天內體溫恢復正常,其它症狀也隨之逐漸消失。
③治療流行性感冒
大青葉煎劑每次10毫升(相當於生藥1兩),日服3次,連用3~5天。治療24例,9例在1天內體溫降至正常,其餘在2~6天內體溫下降至正常。
④治療麻疹肺炎
用100%大青葉糖漿與100%蒲公英濃縮煎液等量混合內服。每周歲3~5毫升,每日3次。治療小兒麻疹肺炎150例,多數於4~5天症狀和體徵悄失,病兒精神良好,呼吸正常,食慾增進,胸部x線透視陰影消失。追蹤1月未見復發。
⑤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用大青葉3兩,配合胡頹葉1兩、萊菔子5錢,為1日量,水煎分3次服。根據52例觀察,近期有效率為75%。鎮咳祛痰作用較好,平喘作用不明顯。對單純性的效果優於合併肺氣腫者。
⑥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
對急性普通型傳染性肝炎效果最為顯著。用大青葉配合丹參鬱金貫眾大棗組成複方治療100例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有效率達94%。服用大青葉後多數在3~10天內自覺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檢驗恢復或接近恢復者一般為2~20天。用法:大青葉(蓼藍)成人每次1兩煎服,根據病情輕重每日3~6次。
⑦治療鉤端螺鏇體病
大青葉(爵床科馬藍)成人每次1~1.5兩,小兒5歲以下海歲1錢,6~12歲6~8錢,12歲以上0.9~1兩,水煎服,每日4~8次。治療41例,多數病例在用藥後1~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同時中毒症狀消失,療效顯著者占68.2%。與青黴素治療組對照,療效並不遜色,如兩者合併使用,則效果似更顯著。
⑧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
成人每日用於大青葉(大部分為馬鞭草科路邊青,少部分為爵床科馬藍)45克煎汁1次頓服,或90克2次分服,連服至痊癒後1~2日停藥。治療菌痢(其中慢性者1例,余均為急性)及急性胃腸炎計300餘例,均獲較好效果。治療後完全退燒所需時間為1天左右,排便次數和大便外觀恢復正常及鏡檢陰性所需時間平均不足5天,隨訪未見復發或轉為慢性者。本法曾用以治療小兒腹瀉亦獲較好效果。
⑨治療急性闌尾炎
每日用木青葉3兩,分3次煎服,或用大青葉1兩配合元胡木香香附赤芍各3錢煎服,治療13例,均有療效。服藥後多數在2~6天內疼痛和壓痛消失,白細胞和體溫恢復正常,1例在第9天壓痛消失。
大青葉對多種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均有效果。除治療上述疾病外,臨床上曾廣泛套用於內、外、婦、兒、口腔、五官等科感染性疾患,如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膽管炎、多發性癤腫、產褥熱、乳腺炎、流產後感染、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牙周炎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此外,曾報告1例患者,因口腔潰瘍用大青葉(馬鞭草科路邊膏)液注射後引起血尿反應,經停藥及對症處理後即止。

柴胡

【異名】地熏茈胡(《本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匯精要》)。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狹葉柴胡等的根。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植物形態】①北柴胡,又名:竹葉柴胡(《植物名實圖考》),鐵苗柴胡螞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莖直立,叢生,上部多分枝,並略作"之"字形彎曲。葉互生;廣線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0.6~1.3厘米,先端漸尖,最終呈短芒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有平行脈7~9條。復傘形花序腋生兼頂生;傘梗4~10,長1~4厘米,不等長;總苞片缺,或有1~2片;小傘梗5~10,長約2毫米;小總苞片5;花小,黃色,徑1.5毫米左右;萼齒不明顯;花瓣5,先端向內折曲成2齒狀;雄蕊5,花葯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無毛,花柱2,極短。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左右扁平,長3毫米左右,分果有5條明顯主棱,棱槽中通常有油管3個,接合面有油管4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於乾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布吉林遼寧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陝西、甘肅、西藏等地。
②狹葉柴胡,又名:紅柴胡細葉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長,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紅褐色。莖單1或數枝,上部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根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葉脈5~7條,近乎平行。復傘形花序;傘梗3~15;總苞片缺,或有2~3;小傘梗10~20,長約2毫米;小總苞片5;花小,黃色:花瓣5,先端內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無毛。雙懸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3毫米,分果有5條粗而鈍的果棱,成熟果實的棱槽中油管不明顯,幼果的橫切面常見每個棱槽有油管3個。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於乾燥草原。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甘肅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除上述2種外,尚有多種同屬植物亦作柴胡入藥。主要的有:長白柴胡分布東北;興安柴胡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大葉柴胡分布東北;長莖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青海;膜緣柴胡分布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小柴胡分布四川、雲南、貴州、湖北;金黃柴胡(又名:穿葉柴胡)分布新疆:多脈柴胡分布四川甘肅、內蒙古。
【採集】舂、秋挖取根部,去淨莖苗、泥土,曬乾。
【藥材】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為植物北柴胡的根,並帶有少許莖的基部。根呈圓錐形,主根順直或稍彎曲,下部有分歧,根頭膨大,呈疙瘩狀,長6~20厘米,直徑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頂部有細毛或堅硬的殘莖。質較堅韌。不易折斷,斷面木質纖維性,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條粗長、皮細、支根少者為佳。
主產遼寧、甘肅河北河南。此外,陝西內蒙古山東等地亦產。
南柴胡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又名:軟柴胡(《本草匯言》),香柴胡。為植物狹葉柴胡的根。外形與北柴胡相似,惟根較細,分歧少,多彎曲不直,長4~10厘米,直徑6~10毫米,表面紅棕色,有縱皺及鬚根痕,頂部無疙瘩頭,而有地上莖葉枯死後遺留的毛狀纖維。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呈淡棕色。氣味同北柴胡。以根條粗長、無鬚根者為佳。
主產湖北、江蘇四川。此外,安徽黑龍江吉林等地亦產。
柴胡藥材中,尚有"竹葉柴胡"與"春柴胡"二種,其原植物主要為狹葉柴胡。前者系採收成長的全株,全長約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莖葉灰綠色至淡綠色,產地同南柴胡。後者系春季採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稱"芽胡",全長約15厘米,根細,棕色,莖葉淡綠色而多捲曲皺縮。產江蘇、安徽山東
【化學成分】北柴胡根含揮髮油、柴胡醇、油酸、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廿四酸葡萄糖及皂甙等。皂甙中有柴胡皂甙A、c、d,柴胡甙元F、E、G,龍吉甙元。另有報導,根和種子中分出柴胡甙,這是多種甙的總稱。此外,根中含α-菠菜甾醇、Δ7-豆甾烯醇、Δ22-豆甾烯醇、豆甾醇、側金盞花醇白芷素。莖、葉含芸香甙。果實含油11.2%,其中有洋芫荽子酸、反式洋芫荽子酸和亞袖酸。
狹葉柴胡根含皂甙、脂肪油、揮髮油、柴胡醇。莖、葉含芸香甙
金黃柴胡含芸香甙、核糖醇、廿九酮、廿六醇、α-菠萊甾醇、黃酮醇類、皂甙、生物鹼、抗壞血酸、胡蘿蔔素等。在開花、結果期,從花、葉、莖中可得到槲皮素、異槲皮甙、芸香甙、異鼠李素和異鼠李素-3-芸香糖甙。
大葉柴胡根含柴胡甙、α-菠菜甾醇、蔗糖及多炔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
早年證明,大劑量的柴胡煎劑(5克生藥/公斤)或醇浸膏(2.5克生藥/公斤)對人工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對用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發熱之家兔,口服煎劑或浸劑(2克/公斤),也有輕度的降溫作用。以後又有報導,柴胡煎劑的解熱作用並不明顯,而柴胡甙200~800毫克/公斤口服,對小鼠有肯定的降低正常體溫及解熱作用。
②鎮靜、鎮痛作用
柴胡甙口服,對小鼠有鎮靜作用(爬桿試驗),並能延長圜己巴比妥的睡眠;它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和較強的止咳作用,但無抗驚厥作用,也不降低橫紋肌的張力,有人認為,柴胡甙可列入中樞抑制劑一類。
抗炎作用
柴胡甙口服(600毫克/公斤)可顯著降低大鼠足踝的右鏇糖酐5-羥色胺性水腫。在大鼠的皮下肉芽囊腫(巴豆油及棉球法)試驗中,確定柴胡甙有抗滲出、抑制肉芽腫生長的作用。柴胡單用或配成複方均有效,其抑制肉芽腫生長的作用強於其抗滲出的作用;祛瘀活血方(當歸芍藥散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等)則在作用強度方面與柴胡相反,故建議二者合用。柴胡甙能抑制組織胺、5-羥色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輕度抑制肋膜滲出;而對角叉菜膠醋酸性水腫則無效,對豚鼠組織胺性休克及小鼠的過敏性休克亦無保護作用。
④抗病原體作用
曾有人報告,北柴胡注射液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從此種注射液餾出的油狀未知成分對該病毒也有強烈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的某一菌株據稱有效。有人曾推測北柴胡可阻止瘧原蟲的發育,但實驗研究,不能證實。
⑤對肝臟的影響
對因餵食霉米而發生肝功能障礙之小鼠,同時餵食北柴胡,則谷丙穀草轉氨酶之升高,遠較不給柴胡之對照組為輕;柴胡甙之作用,似不及北柴胡粉。對傷寒疫苗引起的兔肝功能障礙(尿膽元呈陽性反應),口服北柴胡煎劑(0.5~1.0克生藥/公斤),有較顯著的改善作用;對酒精引起的肝功能障礙亦有些效,但不如甘草;對有機磷引起的則效力很差,而對四氯化碳引起的無效。對注射新鮮雞蛋黃溶液引起的大鼠實驗性"肝纖維化",亦無保護作用。同屬植物新疆柴胡及圓葉柴胡據稱有利膽作用。
⑥對心血管作用
北柴胡醇浸出液能使麻醉兔血壓輕度下降,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阿托品不能阻斷此種抑制,北柴胡注射液則雖用較大劑量對在位貓心、血壓皆無影響。柴胡甙對犬能引起短暫之降壓反應,心率減慢;對兔亦有降壓作用,並能抑制離體蛙心、離體豚鼠心房,收縮離體兔耳血管。
⑦其他作用
北柴胡煎劑或醇提取物,予兔口服,可升高血糖。煎劑有溶血作用(相當於Merk制純皂甙的1/100)。產地及採集時間不同皂甙含量及溶血強度也不同。柴胡甙對大鼠的應激性潰瘍有防止作用,能促進小鼠小腸的推進運動,增強乙醯膽鹼對離體豚鼠迴腸之收縮作用(不能增強組織胺的此種作用)。對離體兔腸亦有些興奮作用。粗甙有顯著的局部刺激作用。北柴胡注射劑對子宮無作用。柴胡的毒性很小,其酒精浸膏對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1.1毫升/10克(10%水溶液),柴胡甙對小鼠口服之半數致死量為4.7克/公斤,腹腔注射在100毫克/公斤以下。柴胡注射劑毒性極微,5毫升/公斤靜脈注射對貓的血壓、呼吸、心臟無影響;0.2毫升/20克皮下注射,對小鼠無毒性。
據謂國產柴胡與日本產柴胡在作用上並無明顯不同。
此外,金黃柴胡的花、葉、莖浸劑對動物有利膽作用,對膽囊炎膽管炎肝炎亦有治療作用,它能提高膽汁中膽酸、膽紅質的含量,增大膽汁的膽甾醇-膽鹽係數
【炮製】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淨泥沙,撈出,潤透後及時切片,隨即曬乾。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醋吸盡並微乾,取出,曬乾。(每柴胡100斤,用醋12斤)
鱉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悶潤,置蝸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苦,涼。
《本經》:"味苦,平。"
《別錄》:"微寒,無毒。"
《日華子本草》:"味甘。"
【歸經】入肝、膽經。
《珍珠囊》:"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
《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功用主治】和解表里,疏肝,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別錄》:"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
《藥性論》:"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
《千金方》:"苗汁治耳聾,灌耳中。"
⑤《四聲本草》:"主痰瀾、胸脅中痞。"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胸脅氣滿,健忘。"
《珍珠囊》:"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鬍梢子不能除。"
《醫學啟源》:"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晨潮熱。"
《滇南本草》:"傷寒發汗解表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痹痿,除肝家邪熱、癆熱,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治婦人血熱燒經,能調月經。""發汗用嫩蕊,治虛熱、調經用根。"
《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宜忌】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
【選方】①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小柴胡湯)
②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疾、中喝、伏暑:柴胡四兩(洗,去苗),甘草一兩(炙)。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後熱服。(《本事方》柴胡散)
③治外感風寒,發熱憨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柴胡一至三錢,防風一錢,陳皮一錢半,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景岳全書》正柴胡飲)
④治肝氣,左脅痛:柴胡、陳皮各-錢二分,赤芍、枳殼、醋炒香附各-錢,炙草五分。(《醫醫偶錄》柴胡疏肝飲)
⑤治肝經鬱火,內傷脅痛:柴胡、黃芩、山梔、青皮、白芍、枳殼。(《症因脈治》柴胡清肝飲)
⑥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甘草半兩(炙微赤)、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藥、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煨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局方》逍遙散)
⑦治盜汗往來寒熱:柴胡(去苗)、胡黃連等分,為末,煉蜜和膏,丸雞頭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許化開,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放溫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柴胡黃連膏)
⑧治榮衛不順,體熱盜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柴胡二兩,鱉甲二兩,甘草、知母各一兩,秦艽一兩半。上五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棗二枚,煎六分,熱服。(《博濟方》柴胡散)
⑨治黃疸: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細銼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渣,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傳家秘寶方》)
⑩治肝黃: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亦,銼),決明子、車前子、羚羊角屑各半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柴胡散)
⑾治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濟急仙方》)
【臨床套用】用於退熱
北柴胡對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肺炎等有較好的退熱效果。據143例的臨床觀察:流行性感冒於24小時退熱者達98.1%,普通感冒於24小時退熱者達87.9%。製劑及用法:用北柴胡的乾燥根,以蒸餾法製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當於原生藥2克。肌肉靜脈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毫升,周歲以內嬰兒每次1~1.5毫升。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藏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得此愈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醫學啟源》:"柴胡,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後必用之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此藥不能止。治心下寤、胸膈中痛……。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
③李杲:"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欲上升則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生用根,又治瘡瘍癖積之在左。十二經瘡藥中,須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用與連翹同。"
《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後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綱目》:"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消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按龐元英《淡藪》雲,張知閤久病瘧,熱時如火,年余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鋼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的矣。寇氏之說,可盡憑乎?"
《本草經疏》:"柴胡,為少陽經表藥。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者,足少陽膽也。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經在半表半里,故法從和解,小柴胡湯之屬是也。其性升而散,居陽,故能達表散邪也。邪結則心下煩熱,邪散則煩熱自解。陽氣下陷,則為飲食積聚,陽升則清氣上行,脾胃之氣行陽道,則飲食積聚自消散矣。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游氣者,少陽實熱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熱散結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諸病。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者,柴胡為風藥,風能勝濕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種,一種色白黃而大者,名銀柴胡,專用治勞熱骨蒸;色微黑而細者,用以解表發散。《本經》並無二種之說,功用亦無分別,但云銀州者為最,則知其優於發散,而非治虛熱之藥明矣。"
《本草匯言》:"銀柴胡北柴胡軟柴胡,氣味雖皆苦寒,而俱入少陽、厥陰,然又有別也。銀柴胡清熱,治陰虛內熱也;北柴胡清熱,治傷寒邪熱也;軟柴胡清熱,治肝熱骨蒸也。其出處生成不同,其形色長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內外兩傷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稱一物,漫五分理?《日華子》所謂補五勞七傷,治久熱羸瘦,與《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銀柴胡也。《衍義》雲,《本經》並無一字治勞,而治勞方中用之,鮮有不誤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虛損,原因肝鬱血閉成勞,虛因郁致,熱由郁成,軟柴胡亦可相機而用。如《傷寒》方有大、小柴胡湯。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虛勞倦,用補中益氣湯,婦人肝鬱勞弱,用逍遙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軟柴胡也。業醫者當明辨而分治可也。"
⑧《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病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哉?""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氣,斷非滋補之物,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泄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然則用柴胡以治虛勞之熱者,果亦何所取義耶。"
《藥品化義》:"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屬足少陽膽經藥,治寒熱往來,療瘧疾,除潮熱。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補中益氣湯,提元氣而左鏇,升達參芪以補中氣。凡三焦膽熱,或偏頭風,或耳內生瘡,或潮熱膽痹,或兩脅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膽之氣,諸症悉愈。凡肝脾血虛,骨蒸發熱,用逍遙散,以此同白芍抑肝散火,恐柴胡性涼,制以酒拌,領入血分,以清抑鬱之氣,而血虛之熱自退,若真髒虧損,易於外感,復受邪熱,或陰虛勞怯致身發熱者,以此佐滋陰降火湯除熱甚效。所謂內熱用黃芩,外熱用柴胡,為和解要劑。"
《本草崇原》:"柴胡,乃從太陰地土、陽明中土而外達於太陽之藥也,故仲祖《卒病論》言傷寒中風不從表解,太陽之氣逆於中土,不能樞轉外出,則用小柴胡湯達太陽之氣於肌表,是柴胡並非少陽主藥。後人有病在太陽而用柴胡,則引邪入於少陽之說,此無稽之言。"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本經逢原》:"柴胡,小兒五疳羸熱,諸瘧寒熱,鹹宜用之。痘疹見點後有寒熱,或脅下疼熱,於透表藥內用之,不使熱留少陽經中,則將來無咬牙之患。"
《本草經解》:"柴胡,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心腹腸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經,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陽膽為生髮之主也,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少陽經行半表半里,少陽受邪,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
《本草經百種錄》:"柴胡,腸胃之藥也。觀《經》中所言治效,皆主腸胃,以其氣味輕清,能於頑土中疏理滯氣,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為少陽之藥,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
《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癆,必其諸髒諸腑,其癆挾有實熱者,暫可用其解散(實熱是外邪內郁而實)。真虛而挾實熱,亦當酌其所宜。雖引清陽之氣左鏇上行,然升中有散,若無歸、耆同投,其散滋甚。虛熱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操,豈容誤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當善用之。"
《藥征》:"《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於是質之仲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重慶堂隨筆》:"柴胡為正傷寒要藥,不可以概治溫熱諸感;為少陽瘧主藥;不可以概治他經諸瘧;為婦科妙藥,不可以概治陰虛陽越之體,用者審之。"
《本草正義》:"柴胡味苦,而專主邪熱,故《名醫別錄》稱其微寒。然香氣馥郁,而體質輕清,氣味俱薄,故與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經》《別錄》主治,多屬腸胃中飲食痰水停滯積聚之症,則諸般積聚,皆由於中氣無權,不能宣布使然。柴胡能振舉其清陽,則大氣斡鏇,而積滯自化。其治外邪寒熱之病,則必寒熱往來,邪氣已漸入於里,不在肌表,非僅散表諸藥所能透達,則以柴胡之氣味輕清芳香疏泄者,引而舉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為解表之藥,而與麻、桂、荊、防等專主肌表者有別。且柴胡證之嘔逆及胸痞痛諸症,固皆肝膽木邪橫逆為患,乃以柴胡之升騰疏泄者治之,既非鎮攝之品,何以能制剛木之橫?則以病由外來之邪所乘,肝膽之陽,遏抑不得宣布,失其條達之本性,因而攻動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則邪氣解而肝膽之氣亦舒,木既暢茂,斯諸證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謂柴胡能平肝膽之橫,凡遇木火上凌,如頭痛耳脹,眩暈嘔逆、脅肋脹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鴟張,是為教猱升木,則又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且柴胡之治寒熱往來,本主外感之病也,故傷寒、溫熱、濕溫諸病,始則火寒大熱,已而寒熱間斷,發作有時,胸脅不舒,舌苔濁膩者,斯為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泄滿透表,固是專司。若乍病之時,忽寐忽熱,一日數作,則邪在氣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若至病久氣虛,亦復寒熱來往,而脈見虛軟,舌色光滑,疑謂虛熱,又非邪盛之寒熱可比,則柴胡升舉,亦非所宜。惟必審知其為脾陽不振,中氣下陷,則東垣補中益氣之方,乃堪採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輔佐品耳。至如瘧病之寒熱往來,既有不移時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為此證一定不易之主方。然在寒熱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熱,亦當分別見證,各為治療,並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謂通治瘧病之秘鑰。惟必至寒熱發作,雖有定時,而日至日晏,則邪入漸深,乃為正氣不足,清陽下陷之侯,所謂陽病漸入於陰,非柴胡升舉其清氣,不能提出陰分,還歸於表而病解,則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藥。又瘧纏既久,邪勢已衰,而正氣亦憊,是又所謂脾陽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舉中氣,使其清陽敷布,而後寒熱可止,則須與補脾之藥並用,東垣之補中益氣湯方,最為合拍,是乃虛瘧之宜於柴胡者。此外則雖是往來之寒熱,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藥矣。約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層:一為邪實,則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外邪自散;一為正虛,則清氣之陷於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此外則有肝絡不疏之症,在上為脅肋搐痛,在下為臍腹腆脹,實皆陽氣不宜,木失條達所致,於套用藥中,少入柴胡,以為佐使而作嚮導,奏效甚捷。""柴胡以氣勝,故能宣通陽氣,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藥,非補虛之藥。在脾虛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發之氣,振動清陽。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轉輸,所以必與補脾之參、芪、術並用,非即以柴胡補脾也。甄權《藥性論》謂,治熱勞骨節煩疼,虛乏羸瘦,蓋亦指脾氣不振,清陽陷入陰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暢氣血四字。明謂此是氣血不暢,用柴胡以振舉其清氣,則氣血自能宣暢,且可透泄其熱,斯為熱勞贏瘦之正治。初非謂勞瘵既成之後,血液耗竭,灼熱將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後人不知辨別,竟誤以為勞瘵通治之良方。《日華子本草》竟有補五勞七傷之句,以昇陽散邪之藥而妄稱為補,大錯鑄成,實源於此;潔古因之,亦宜以除虛勞三字為言,蓋至此而柴胡遂為虛勞之專主矣。亦知勞有五藏之分,虛亦有中下之異,而無不發內熱者。心脾之勞,陽氣鬱結而為灼熱,以柴胡升舉而泄散其熱,宜也。若肝腎之勞,陰精耗爍而為蒸熱,亦以柴胡拔本而發揚其熱,可乎?中虛之熱,為陽入於陰,以柴胡提出陰分,是使之返歸本位,如人墜深淵,挈之登岸,是也。若下虛之熱,為陰出之陽,亦以柴胡舉之上升,是使之脫離根柢,如百穀麗土,拔之石上,可乎?"

粳米

柴胡青葉粥柴胡青葉粥
【異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植物形態】(《詩經》),又名:(《詩經》),嘉蔬(《禮記》),水稻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陸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稻的類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為粳稻、秈稻、糯稻等種。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穀粒較短圓,米的粘性較強,脹性小。秈稻植株較高,稈軟,葉幅寬,穀粒細長,米的粘性差,脹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種類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強,脹性小。
本植物的莖葉(稻草)、果實上的細芒刺(稻穀芒)、發芽的果實(谷芽)、種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秈稻的種仁(糯米、秈米)、糯稻的根莖及根(糯稻根須)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膽甾醇和自由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醯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套用自然長菌風化陳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發黑者,80℃焙乾,磨粉,做成水混懸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給小鼠接種腹水型肝癌後,每天灌服水混懸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連續10天,對於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別為77.6%、56.4%和52.1%。在腹水塗片上看到用藥組的癌細胞退變現象都較對照組為著,肉眼觀察,對照組腹腔內腫瘤生長較給藥組廣泛,粘連情況也較嚴重。但接種癌細胞後11天,對照組與用藥組動物死亡情況並無明顯差異。
【性味】甘,平。
《別錄》:"味苦,平,無毒,"
《千金·食治》:"味辛苦,平,無毒。生者冷,燔者熱。"
《七卷食經》:"味甘,微寒。"
《綱目》:"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晚白粳:寒,新粳:熱,陳粳:涼。"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經。"
【功用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千金·食治》:"平胃氣,長肌肉。"
③孟詵:"溫中,益氣,補下元。"
《日華子本草》:"壯筋骨,補腸胃。"
《滇南本草》:"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⑥《綱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益胃除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宜忌】《綱目》:"炒米湯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選方】①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②治赤痢熱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早白米粉撲之。(《聖濟總錄》)
【名家論述】①寧原《食鑒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亦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
《本草蒙筌》:"粳米,傷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義,未嘗一拘。少陰證,桃花湯每加,取甘以補正氣也;竹葉石膏湯頻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湯入手太陰,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緩之,使不速於下爾。"
《綱目》:"梗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為遲粳,十月收者為晚粳。北方氣寒,粳性多涼,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藥;南方氣熱,粳性多溫,惟十月晚稻氣涼,乃可入藥。""按羅天益《寶鑑》雲,粳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又張耒《粥記》雲,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④《本草經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本經》益氣止煩止泄,特其餘事耳。"
《隨息居飲食譜》:"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與秈同,秈亦可粥而粳較稠,粳亦可飯而秈耐飢。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強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飲者不宜吸粥。痧脹霍亂雖米湯不可入口,以其性補,能閉塞隧絡也。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至病人、產婦粥養最宜,以其較秈為柔,而較糯不粘也。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又有一種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時加入之,香美異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則味更佳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