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柴胡

金黃柴胡

金黃柴胡是一種高50–150厘米,根較細,分枝少,莖通常不分枝或上部少量分枝的灌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金黃柴胡金黃柴胡

灌木,高50–150厘米。根較細,分枝少,莖通常不分枝或上部少量分枝。基生葉和莖下部的葉長圓狀倒卵形或橢圓形,基部逐漸變窄成長柄,葉片長5–9厘米,寬3–6厘米;莖中部的葉無柄,倒提琴形,長圓狀卵形或卵圓形,基部為耳形或心形,近抱莖或完全被莖穿過,基葉片長5–15厘米,寬2–7厘米;莖上部的葉較小,寬卵圓形或近圓形,也被莖穿過。傘形花序常5–10組成復傘形花序;總苞片3–5,寬卵形,通常長0.8–1.5厘米,黃色或黃綠色;小總苞片5,卵圓形,倒卵圓形,橢圓形或近圓形,長0.5–1厘米,大部分長過小傘(少數等長),通常黃色;花黃色。雙懸果長橢圓形,長5毫米左右,轅棕色,具4條縱助,助上具窄翅,每棱槽中油管3條,合生面4–6條。花期6–7月,果期7–8月。

藥用成分

藥用部位: 根 。含芸香甙、核糖醇(Ribitol)、甘九酮(Nonacosanone)、甘六醇(I–Hexacosanol)、α–菠菜甾醇、黃酮醇類、皂甙、生物鹼、抗壞血酸(Ascoibicaciad,花中含量達176毫克)、胡蘿蔔素等。在開花、結果期,從花、葉、莖中可得到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異鼠李素(Isorhamnetin)和異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 功能與主治: 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提中氣。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滿肋痛,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痢稅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生態特徵

金黃柴胡金黃柴胡

金黃柴胡生於海技1400-1900m的山地灌叢或林間空地,山地陰坡灌叢下及溝谷、河岸等地。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條件較好,土壤為山地暗栗鈣土、山地談栗鈣土。降雨量可達400-600mm。生長的植物多為中早生雜類草和半灌木或混生一些旱生、旱中生、中生灌木。主要植物有草原糙蘇(PhlomisPra-tensis)、假梯牧草(PhleumPhleoides)、紫花鳶尾(Irisruthe-nica)、草原老鸛草(Geraniumpratense)等。生長的灌木有各種錦雞兒兔兒條寬刺薔薇。金黃柴胡一般7月開花,8月成熟。

飼用價值

金黃柴胡為灌木,而且葉片大,適口性較好,放牧家畜喜食,牛樂食,綿羊次之。

生長壞境

生於海拔1,000–1,900米的林間空地、山地陰坡灌叢下及溝谷、河岸等處。

功能主治

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提中氣。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滿肋痛,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痢稅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柴胡屬,傘形科植物

Bupleurum L. 柴胡屬,傘形科,約120種,分布於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6種,17變種,主產西北與西南高原地區,其他地區種類較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