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縣

武鄉縣

武鄉縣位於太行山西麓,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最北端,境界狀似橫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的“如意”。武鄉西漢置縣,有2000多年歷史。全縣總面積1610平方公里,轄9鄉5鎮1個農業開發區,328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其中農業人口17.8萬。 早在新石器時代,武鄉就有人類居住,已有7800年歷史。武鄉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齊名的革命聖地、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據《水經注》,武鄉縣,以城瀕武鄉水得名。  

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居住,據1972年石門村牛鼻灣出土文物考證,已有7800年歷史。

武鄉縣 武鄉縣

西周時期,稱皋狼之地。

春秋時代,屬晉。

戰國時代,名涅,城邑在今故城鎮,先屬韓,後屬趙。

秦代,屬上黨郡。

西漢,置涅縣,屬并州上黨郡,縣治在今故城鎮,區域包括今武鄉、榆社、左權全部及沁縣北部、祁縣東南部地區;

西晉,武帝泰始年間(公元265年- 274年),涅縣分為三縣,即武鄉縣、 鐐陽縣和涅縣,從此始有武鄉縣之名。西晉時,武鄉縣、涅縣都屬并州上黨郡。

隋義寧元年(公元617年)鄉縣分出榆社縣。

唐初,武鄉縣屬河東道韓州。

唐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恢復武鄉縣名。

五代十國時,武鄉縣先後屬後唐、後晉、後漢的潞州,後屬北漢。

宋初,武鄉縣屬河東路潞州。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武鄉縣屬威勝郡。

金代,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改威勝郡為沁州, 武鄉縣屬河東南沁州。

元代,武鄉縣屬中書省晉寧路沁州。

明初,武鄉縣屬山西(省)布政司冀南道沁州。

清代,武鄉縣屬山西省冀寧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裁道。

武鄉縣直屬山西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山西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武鄉縣屬第三行政區,行署駐沁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日寇侵占白晉路。同年閻錫山製造“十二月政變”。從此,武鄉縣脫離了舊山西省領導,屬太行抗日根據地第三專區(亦稱三分區)。

民國三十年(1940年)6月,日寇侵占段村。為適應對敵鬥爭形勢需要,武鄉縣分成武(鄉)東抗日縣和武西抗日縣。武東、 武西兩縣均屬冀南太行聯合辦事處三專署領導。

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7月起,兩縣均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三專區。

1945年8 月25日,段村解放。9月,武東、武西兩縣合併為武鄉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鄉縣屬長治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58年,長治行政區改為晉東南專區,專署仍駐長治。

1958年 11月,榆社縣和武鄉縣合併,稱武鄉縣。屬晉東南專區。

1959年7月,榆武再次分治。

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分設長治市和晉城市, 武鄉縣屬長治市管轄。  

行政區劃

2012年武鄉縣轄9個鄉,5個鎮,1個開發區,377個行政村,942個自然村。武鄉縣城在段村,隸屬豐州鎮。  

武鄉縣行政區劃表
鄉鎮名稱下轄行政村下轄自然村
監漳鎮15個59個
洪水鎮57個161個
蟠龍鎮54個125個
豐州鎮47個104個
故城鎮33個58個
韓北鄉26個75個
大有鄉26個71個
賈豁鄉27個61個
上司鄉19個56個
故縣鄉11個43個
分水嶺鄉8個26個
湧泉鄉21個28個
墨鐙鄉15個27個
石北鄉16個24個
石盤農業開發區12個25個

自然地理

地貌

武鄉縣 武鄉縣

武鄉縣綿亘於太行、太岳兩山之間,地勢呈東西高,中間低。縣境東部地區海拔大部分在1400米以上,最高峰花兒垴達2008米。西部地區海拔在1300米左右,最高峰紫金山海拔1809米。北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山嶺多在1000-1300米之間。中部地勢比較平緩,最低處監漳灘至西川一帶海拔800米。全縣可分為石質山區,黃土丘陵區和較平川區三個不同的地形區域。

氣候

武鄉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季風強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年平均無霜期在150天左右。境內各地的地形、地勢差異較大,年降雨量分布亦明顯不均,西部地區降水偏多,東部偏少。分水嶺、故城、湧泉一帶年降雨量在580—600mm,洪水、窯灣、韓北一帶降雨量在540—580mm。  

冬半年多西北風,夏半年多東南風,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氣候特徵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 短,季風強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氣候差異較大,最熱的監漳灘,年平均氣溫均在10℃左右,最冷的花兒垴,年均氣溫只有3℃上下。

水文

武鄉縣境內主要河流有濁漳北源、涅河、馬牧河、昌源河、雲簇河、洪水河。按其流域歸屬分為黃河、海河兩大流域,歸汾河、漳河兩大水系。昌源河在境內流域面積為85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5.3%,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其餘河流均為海河流域漳河水系,流域面積為15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94.7%。  

自然資源

武鄉縣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白雲岩、石灰石、大理石、鋁礬土、硅藻土、天然礦泉水等,其中煤炭探明儲量28.6億噸,年生產能力1095萬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白雲岩探明儲量1.8億噸,是山西省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武鄉地形、氣候獨特,生產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條件優越,“老家”有機小米、“杏滿園”天然飲品供不應求。  

植物資源

武鄉縣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植被區,可分為東山遼東櫟及次生灌木叢類型區;西山油松及次生灌木叢類型區;中北部殘餘黃土丘陵螞蚱腿子、荊條、酸棗、牡羊草灌草叢類型區。森林植被除東山一帶分布有白樺、山楊、遼東櫟天然次生林外,其餘植被均為人工林。2011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73763.1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5.64%,森林面積20753.2公頃,造林面積39600畝,森林覆蓋率24.2%。  

礦藏資源

武鄉縣 武鄉縣

武鄉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白雲岩、石灰石、大理石、鋁礬土、硅藻土、天然礦泉水等,其中煤炭探明儲量28.6億噸,年生產能力1100萬噸,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白雲岩探明儲量1.8億噸,是山西省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有頁岩儲藏量1400萬噸,主要分布在湧泉、城關、石北等鄉鎮。硅藻土儲量1億多噸,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0%。

土地資源

武鄉縣有土地2432333.8畝,其中耕地615272.5畝。林地364097.7畝、園地24898.7畝、牧草地1146.7畝;建設用地75190 畝;交通用地14303.6畝,水域面積40652.7畝,未利用土地1296771.9畝。按2001年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約2.9畝。  

水資源

武鄉縣多年水資源總量為13116.2萬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地表水資源)9606.2萬立方米,可利用量為6690萬立方米,實際利用量為1046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854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81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211717人,其中城鎮人口21118人。  

武鄉縣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發展

2011年武鄉縣地區生產總值565391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0年增長15.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7567萬元,比2010年增長8.7%;第二產業增加值388467萬元,比2010年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149357萬元,比2010年增長11.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8.7%,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4%。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4.8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52元。

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億元,同比增長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3億元,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億元,增長12.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4億元,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億元,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1058元,增長5.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950元,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461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97%以內。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市下達任務。  

第一產業

2011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408461畝,比2010年減少919畝;油料種植面積6587畝,比2010年減少744畝;蔬菜種植面積22883畝,比2010年增加4859畝;瓜果種植面積4482畝,比2010年增加98畝。糧食產量94098噸,比2010年增長2.4%。其中夏糧2012噸,比2010年增長60.9%;秋糧92086噸,比2010年增長1.6%。油料產量576噸,比2010年增長12%;蔬菜產量29494噸,比2010年增長40.1%; 瓜果產量5756噸,比2010年增加6.5%。

2011年全縣肉類總產量4099噸,比2010年增長41.6%,其中豬牛羊肉2898噸,比2010年增長19.9%;禽蛋產量6889噸,比2010年增長69.5%;奶產量523噸,比2010年下降50%。

2011年全縣淡水養殖面積8355畝,水產品產量410噸。  

第二產業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2602萬元,比2010年增長2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增加值1331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4.8%;集體企業增加值42288萬元,比2010年增長134.1%;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07149萬元,比2010年增長48.4%。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326440萬元,比2010年增長53.1%;煉焦業增加值22215萬元,比2010年增長56.3%;常用有色金屬冶煉業增加值5431萬元,比2010年下降34.7%;電力業增加值28516萬元,比2010年下降4.7%。  

第三產業

2011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65.8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27.6%;旅遊綜合收入達11.6億元,比2010年增長78.6%。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07年,武鄉縣縣圖書館先後為村級圖書室配送圖書達13萬餘冊。其中為137個“文化低保”村配送圖書63000餘冊,為226個“農村流動書庫”配送圖書67800冊,配置書櫃452個。

2008年還為150個“農村流動書庫”每村配置投影設備一套。同時,縣圖書館為全縣12個貧困村配送圖書4000多冊,在全縣建起了100個農村圖書室。

2008年至2009年,縣電影公司組建了16支電影放映隊,在全縣377個行政村,為農民放映電影8976場,並從2009年5月開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由膠片轉為數字電影。

2006年至2009年省財政投資140萬元,村級自籌資金200多萬元,省體育彩票公益金設備配套150餘萬元。

2009年,全縣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共覆蓋285個村,共興建籃球場150多個,興建健身路徑130多個村。

教育事業

2011年,全縣有國小144所,國小教師1035人,國小在校生14837人,國小毛入學率達到100%,國小五年鞏固率100%;中學19所,初高中教師943人,初高中在校生12820人,國中三年保有率100%。   全縣投入教育資金5億多元,投資2.7億元的二十軌制高中、青少年活動中心、職中學生公寓樓和實訓樓竣工投用,投資10684萬元的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實施。“十一五”期間,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在100%,比“十五”期間提高0.8%和1.1%;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80%,提高5%;整合撤併國中11所、國小146所。  

衛生事業

2008年12月28日,武鄉縣被正式命名為“國家級衛生縣城”。   全縣累計籌措資金12億元進行改造。路燈亮化率達99.8%;街道、公園新建了12座大型水沖式廁所;綠化覆蓋達164萬平方米;規劃區道路全部實現硬化,下水管道覆蓋率達95%;東村、城關、下城三個城中村的1133座農戶旱廁全部得到改造。

2011年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9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7個。衛生技術人員460人,其中執業醫師151人,實有床位385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73%。  

基礎設施

武鄉縣風光 武鄉縣風光

太焦鐵路、208國道、太長公路縱貫南北。武墨鐵路、沁涉公路、權馬公路橫貫東西。全縣公路總里程長457公里,包括國道1條(208國道武鄉段)24公里,省道2條(南沁公路武鄉段67.271公里,太長公路武鄉段30公里)97.271公里,縣道8條(權馬線、故石線、上韓線、西東線,蟠磚線,石西線、榆洪線、北王線)114公里,註冊鄉道19條219公里。截至2002年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728公里,其中油路(水泥)路419.6公里,砂礫路和土路308.4公里。全縣14個鄉鎮、1個開發區,全部通了油路,372個村通了公路,187個村通了油路,全部通了機動車。  

紅色之都

武鄉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齊名的革命聖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機關在這裡長期駐紮,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長期戰鬥和生活,組織指揮了整個華北地區的抗戰。當時僅有14萬人口的小縣,就有9萬餘人參加各類抗日團體,有2萬餘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鑄就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牽掛和關心武鄉老區的發展建設,老一輩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分別題詞勉勵。2001年以來,先後有江澤民、胡錦濤、李長春、曾慶紅、習近平、賀國強、劉雲山等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臨武鄉視察,給老區人民以極大鼓舞和巨大動力。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武鄉調研指出,大力弘揚太行精神要做到“四個始終”,就是始終保持黨對人民事業的忠誠,始終保持同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名優特產

棗糕

棗糕已有300年的歷史,是武鄉的一種民間小吃。是民間婚喪嫁娶、生日、滿月、暖房、祝壽等事主食,也多見於集市、飯攤。

和子飯

武鄉縣 和子飯 武鄉縣 和子飯

“和子飯”也叫“和則飯”。是武鄉民間晚餐常見的一種飯食。

擦面

“擦面”也叫擦圪蚪。是武鄉民間一種普通飯食。

抿面

抿面俗稱“抿圪蚪”。是武鄉民間一種麵食吃法。其製法與“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操作工具有所區別。“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床”是用帶有布滿小圓孔的鐵皮釘在木架上,大小抿架與大小擦床架尺寸相同,大鍋用大抿床,一般為小抿床。“抿具”是鐵制而成或木製的狀如小鋤,上有柄把。

小米燜飯

武鄉 特產 小米燜飯 武鄉 特產 小米燜飯

小米的原糧為“穀子”。“小米燜飯”因米質不同而不同。

煎餅

“煎餅”是武鄉民間一種風味小吃,多見於集市個體飯攤與農家。隨著原料的不同,製作出的品種也不同,大致分為白面煎餅、高粱面煎餅、米麵煎餅與雜麵煎餅幾種。

灌腸

“灌腸”是武鄉人的夏令小吃,用蕎面製成,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除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莜麵

“莜麵”的原糧“莜麥”,也稱“燕麥”、“玉麥”,這種作物已經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麵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腎、保肝、造血及增加免疫之作用。而且還有壯體、健腦、目清美容之功能。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對治療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效果。莜麵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有降血防癌的藥效。“莜麵”可製作十幾種花色品種供食用。“莜麵烤銠銠”是十幾個品種中的一種,是武鄉東部高寒地區百姓主要家常麵食。

谷壘

“谷壘”也是武鄉民間一種特有的風味小吃,也叫"不爛"。多見於農家,一般為午餐,屬蒸製餐食。常用土豆絲、紅薯絲、紅白蘿蔔絲、鮮豆角絲作原料。過去人們還曾用豆皮、槐花、榆錢錢、地骨皮作原料食用過。

此外還有乾麵餅子、糖三角、武鄉炒指等。

風景名勝

武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紅色旅遊重點縣。紅色旅遊線路上已開放的景區有九處,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太行龍湖、實景演出《太行山》、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朱總手植紅星楊景區)、磚壁百團大戰指揮部舊址、八路軍游擊戰體驗園、太行龍洞、板山風景區。

崇城山

崇城山,位於縣城東130華里的墨鐙鄉東南處,山口有“太行天險”石匾,入山有一線鳥道,只可輾轉迴環,蟻附而行。相傳東漢時期著名的大將岑彭、馬武曾在此安營紮寨。所以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岑彭寨,岑彭寨已傾頹,只有東寨門和西寨門。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在武鄉縣城西鳳凰山麓,面臨漳河水。館址原面積54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廳倚山而建,雄偉壯觀。  

八路軍文化園

八路軍文化園位於武鄉縣城內,背靠鳳凰山,東臨馬牧河,整個景區由前廣場、遊客諮詢服務中心、勝利大道、軍藝社、勝利壇、實景劇場、八路村等七部分組成。距太長高速武鄉出口1公。占地面積約為282畝,約合188094平方公里。園區主題分為八路軍文化廣場,旅遊接待服務中心,八路村,八路軍文藝社,八路軍抗戰勝利紀念壇,和平林與室外實景劇場六大板塊。  

太行龍湖

太行龍湖位於濁漳河北源的關河峽口。在縣城東邊。  

太行龍洞

太行龍洞位於武鄉縣東部石泉村,該洞形成於5.7億年前的喜山運動時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溶洞之一,總長1000多米。  

板山

板山位於武鄉縣東部洪水鎮西南一帶山脈,這裡是武鄉縣的最高處,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花兒垴達2008米。  

著名人物

石勒

武鄉歷史名人 武鄉歷史名人

石勒, 小名匐,字世龍。西晉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出生於武鄉北原山下的一戶羯族人家。為後趙開國皇帝,公元330年正式稱帝。他曾統一中國北方,首次開創了與東晉王朝南北對峙的局面。後趙建平四年七月(333年)病逝,終年59歲。

程啟南

程啟南,字開之,號鳳庵,任明朝工部尚書。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於信義村。天啟二年(1622年),平定了聚眾劫掠的巨寇徐鴻儒。清順帝七年(1650年)十月,程啟南無疾而終,享年89歲。

魏雲中

魏雲中,字定遠,號震彝,萬曆九年(1581年)生於魏家窯村,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與程啟南聯捷同榜進士,授項城知縣。崇禎十七年(1644年)與世長辭,終年64歲。

魏光緒

魏光緒,字孟韜,號元白,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生於武鄉魏家窯村。19歲鄉試第一,20歲中進士高等。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奉詔回京,升任雲南道副使。崇禎八年(1635年)遭政敵誣陷,被罷官歸田。崇禎十四年(1641年)冬,當朝廷重新啟用他為“宣大總督”的詔書到達時,他卻英年早逝,終年48歲。

程康莊

程康莊,字坦如,別號崑崙。明工部尚書程啟南嫡孫。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生,少有文名。其代表作除《自課堂集》外,還有《秋山紅樹閣詩集》、《眷西堂集》等等。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終年63歲。

紀登奎

紀登奎,原姓籍,1923年生,豐州鎮松莊村人。1969年4月,當選為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6月調回中央。1973年8月,當選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75年1月,出任國務院副總理。8月,同烏蘭夫一道率中央代表團赴駐馬店指導抗洪救災。1977年,他再次當選中共十一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1988年7月,因病在京逝世,終年65歲。

李逸三

李逸三,又名李楷,1906年,出生於故城鎮北良侯村。1929年秋,受黨組織派遣參加洪湖區武裝鬥爭,任中國工農紅軍鄂西遊擊第二縱隊政委,後又調任紅六軍軍部秘書長。1980年,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1990年後多次被中共國務院辦公廳機關委員會評選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10月16日逝世,享年97歲。

高沐鴻

高沐鴻,乳名高福鎖,學名高成均,曾用筆名劣者、馬丁、B·M、畢來修等。1901年11月,出生於故縣城。與張磐石等同校學友組織了“共進學社”,創辦了《共鳴》期刊,並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8月在太原逝世,享年80歲。

武光湯

武鄉縣 名人 武光湯 武鄉縣 名人 武光湯

武光湯,原名武興周,1908年出生於豐州鎮城關村。建國後,他歷任山西省農業廳廳長,財經委員會主任,山西省副省長,中共山西省委委員、常委、書記處書記等職。1983年4月,當選為政協山西省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85年4月15日與世長辭,享年77歲。

姜一

姜一,原名姜書禎,1918年出生於大有鄉李峪垴村。193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當選為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和湖北省委書記處書記、陝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常務副省長、山西省人大副主任。1987年調任湖北省人大副主任。1995年離休,1998年病逝,享年80歲。

魏名揚

魏名揚,1907年生於大有鄉棗煙村。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武東支部宣傳委員,為武鄉早期黨組織負責人之一。1994年6月8日,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7歲。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