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位於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皇城村境內,為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時期的楚國故城遺址。城址平面呈一規則長方形,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周現保存有土築夯實的高大城垣,城垣周長6420米,城牆由牆體和護坡組成,呈梯形。城垣東南角高出四周城垣。城址採用大小兩城套築,小城位於大城內的東北隅,為一高出大城平面約2-4米的台地,總面積38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蹟有城門、跑馬堤等,出土有青銅禮器、蟻鼻錢、金幣“郢爰”、帶流銅遺物。楚皇城城址作為先秦時期漢水中游的通都大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研究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一處典型遺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楚皇城城址楚皇城城址出土文物
楚皇城城址位於宜城縣城南約7.5公里的鄭集鎮皇城村境內。東臨漢水,西傍蠻河,南扼荊州,北溯襄陽。系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亦稱楚故城,或楚皇城。

聞名古今的秦將白起引水灌楚都的百里長渠,像一條碧綠的綢帶,自西北鋪來,從城址的西牆外飄過。城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周現存高大巍峨的土築城牆,城牆四周有城門,東南轉角顯著突起,是烽火台。而今登臨其上,瞭望全城,透過紫禁城、跑馬堤、散金坡、白龍池、金銀冢等地遺址,仍可想見到當年楚都城的那種殿閣嵯峨、市井交錯的華麗景象。

城址內的地下遺物也十分豐富,近年來出土的有西周晚期的銅方壺,東周時期的大型銅車、嵌玉片的鱉形帶鉤,還有銅鼎、蟻鼻錢、金幣“郢愛”以及陶鬲、陶鼎等。這些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既向今人展示出了古代楚民的聰明智慧,同時又研究楚國歷史與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地理環境

楚皇城城址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位於湖北省宜城市,這裡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本區地處中緯度地帶,是季風氣候最為明顯的區域之一。由於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內陸的偏北風。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控制,天氣高溫多雨,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控制,天氣寒冷少雨,雨量在年內分配很不均勻。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

宜城光溫同步,雨熱同季 日照與溫度的年內變化趨向一致,降水集中在暖熱季節。地形氣候多樣,氣象災害頻繁 由於境內地形複雜,山體相對較大,氣象要素隨山體坡向、坡度呈現不同的分布類型和規律,從而構成立體氣候景觀。

文化遺產

楚皇城城址楚皇城城址地理圖
楚皇城城址位於宜城市東南方7.5公里的鄭集鎮皇城村。城址年代上至春秋下至秦漢,是春秋戰國時期襄宜平原上規模最大的中心城市。隨著楚文化研究的深入,眾多學者已認定其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城址面積2.2平方公里,略呈矩形。周有較完整的夯土城垣,東、西、南、北四邊分別長2000米、1500米、1840米、1080米。城垣底寬24—30米、高2—4米。四邊各有兩座城門,四角皆有烽火台。城牆四周現存缺口6處,有4處被稱為城門。即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北門。城內有紫禁城、曬金城、跑馬堤、金銀冢、白龍池等古蹟。城外有許多東周至秦漢的古墓葬和文化遺址。楚皇城,原稱楚王城、楚故城,五代時期因避後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誠的諱,改“城”為“牆”,名曰楚故牆。明清時期,“故牆”又因日久語音訛改為“故襄城”。這座古城址對於研究楚郢都、楚國史、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006年6月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觀介紹

楚皇城城址楚皇城城址皇道旁雕像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景區遊覽面積十萬多平方米。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御書樓金碧輝煌,河山樓雄奇險峻,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築居府院連綿,藏兵洞奇妙無窮,南書院曲徑通幽,西花園風景別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縱觀相府景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造型獨特,氣象萬千。

明清兩代,陳氏一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雅韻,李杜並詩豪”的評價。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對陳廷敬及陳氏家族予以褒獎。

楚皇城城址楚皇城城址三扣門
全國政協委員、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中國文物協會理事兼山西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稱皇城相府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實屬罕見,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與地方民居為一體的民清建築群,是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建築群分內城、外城兩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建築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築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築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禦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著“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裡,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最具特色的建築物是取“河山為囿”之意的河山樓,據說是為抵禦流寇侵擾所建,整體為磚石結構,沒有方木,同時能容納千餘人避難。如此大規模的民用軍事防禦堡壘,一般人很難想像,即使今天看來,河山樓的設計也非常科學合理。它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於兩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為了便於探知敵情,河山樓樓頂不僅建有垛口堞樓,而且還專辟有利於轉移逃生的秘密地道。

襄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襄樊襄陽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東連江漢平原,西通川、陝,南接湘、粵,北達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說。據方誌載,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是為樊國,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陽古稱襄國,漢初置襄陽縣。1983年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轄襄陽、宣城、南漳、保康、谷城五縣和棗陽一市,代管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總面積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景點 抱璞岩|承恩寺|夫人城|古隆中|廣德寺| 隆中山|五道峽|白竹園寺|米芾紀念館 | 水鏡莊|李曾伯紀功銘摩崖|鹿門山|鹿門寺|綠影壁|孟浩然墓|米公祠|龐居洞|水鏡莊|唐杜工部之墓|習家池|襄陽古城|徐庶廟|漁梁洲|九連墩戰國古墓|五道峽|薤山旅遊度假區|楚皇城城址|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漳香水河風景區|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唐梓山風景區|三顧堂|戰國長城遺蹟|洪湖藍田生態園|東山遊樂園|巴楚樂宮|車溪民俗風景區|林家大灣林彪舊居)|老塔山|畢升森林公園|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烈士陵園|南河風景區|青龍山熊河風景區|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