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學

東周燕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圖6-21 湖熟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圖7-10 吳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圖7-11

內容介紹

《夏商周考古學》為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商周考古課程的教材,分為緒論、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東周洛邑與列國文化、周邊地區青銅時代文化,總計七章,系統介紹了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主要時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專題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識主脈及其在史學研究領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夏商周考古學》可供考古、文博、歷史專業的高校師生及相關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員閱讀與參考。

作品目錄

目錄
序 林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對象與學科特點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時空範圍
二、夏商周時期在技術發展史中的位置
三、夏商周考古與中國社會史研究的關係
(一)傳統史觀與“五四”以來的新思潮
(二)關於奴隸制的問題
(三)關於夏商周三代國家形式的問題
第二節 夏商周考古研究簡史
一、夏商周考古學與金石學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學(1921~1949年)
(一)安陽殷墟的發掘
(二)易縣燕下都遺址的調查發掘
(三)濬縣辛村衛國墓地的發掘
(四)寶雞鬥雞台墓地的發掘
(五)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墓地的發掘
三、解放後的夏商周考古學(1950年至今)
(一)20世紀50~70年代初
(二)20世紀70~90年代前期
(三)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
第三節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與展望
一、研究成果概覽
二、未來工作展望
第二章 二里頭文化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與年代
第二節 都邑與重鎮
一、偃師二里頭遺址
(一)宮殿區
(二)貴族聚居區
(三)手工業作坊區
(四)祭祀遺存區
二、鄭州大師姑城址
三、新鄭望京樓二里頭文化城址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一、文化分布
二、區域類型
(一)二里頭類型
(二)牛角崗類型
(三)楊莊類型
(四)下王崗類型
(五)東龍山類型
第四節 墓葬與宗教信仰
一、墓葬
(一)墓葬類型
(二)隨葬品組合
二、宗教信仰
第五節 生產與經濟
一、農業、家畜飼養與漁獵業
二、青銅器冶鑄業
三、玉石器加工業
四、漆木器製造業
五、陶器燒造業
六、骨器製作業
七、制車業
第六節 文化成分與形成機制
一、文化成分分析
(一)基本陶器組合
(二)外來文化因素
(三)周邊地區所見二里頭文化因素
二、文化形成機制
第七節 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的關係
一、夏文化探索歷程
(一)第一階段(20世紀20~40年代)
(二)第二階段(20世紀50~80年代初期)
(三)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夏商分界問題
三、“早期夏文化”與新砦期遺存
附:關於東下馮文化
一、發現與命名
二、分期、年代與分布
三、主要文化特徵
四、源流與性質
第三章 二里岡文化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與年代
第二節 都邑與重鎮
一、鄭州商城
(一)城牆
(二)宮殿區
(三)供水系統
(四)其他重要發現
(五)年代與性質
二、偃師商城
(一)宮城
(二)小城
(三)大城
(四)其他重要發現
(五)年代與性質
三、鄭州小雙橋遺址
四、夏縣東下馮商城
五、垣曲商城
六、黃陂盤龍城商城
七、焦作府城商城
八、新鄭望京樓商城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一、文化分布
二、區域類型
(一)二里岡類型
(二)北村類型
(三)東下馮類型
(四)盤龍城類型
(五)大城墩類型
(六)台西類型
(七)大辛莊類型
第四節 墓葬、宗教信仰與文字元號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結構
(四)隨葬品組合
二、宗教信仰
(一)鄭州商城祭祀遺蹟
(二)偃師商城祭祀遺蹟
(三)鄭州小雙橋祭祀遺蹟
(四)占卜
三、文字元號
第五節 生產與經濟
一、農業、家畜飼養與漁獵業
二、青銅器冶鑄業
(一)鑄銅遺址
(二)采冶鑄造工藝
三、玉石器加工業
四、漆木器製造業
五、陶瓷器燒造業
六、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七、制車業
八、商業
第六節 二里岡文化源流與先商文化
一、淵源與流向
二、先商文化探索歷程
三、下七垣文化
第四章 殷墟文化
第一節 文化命名、分期與年代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與年代
第二節 殷墟的範圍與布局
一、宮殿宗廟區
二、王陵區
三、族邑居址
四、手工業作坊
五、族墓地
第三節 文化分布與區域類型
一、文化分布
二、區域類型
(一)殷墟類型
(二)蘇埠屯類型
(三)前掌大類型
(四)天湖類型
(五)老牛坡類型
(六)旌介類型
(七)北莊子類型
第四節 墓葬、宗教信仰與文字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結構
(四)隨葬品組合
二、宗教信仰
三、文字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五節 生產與經濟
一、農業、畜牧業與漁獵業
二、青銅器冶鑄業
(一)鑄銅遺址
(二)鑄造工藝
三、玉石器加工業
四、漆木器製造業
五、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六、編織與紡織業
七、制車業
(一)車馬坑的埋葬方式
(二)馬車的結構與用途
八、商業
第六節 殷墟文化與二里岡文化的關係
一、殷墟文化與二里岡文化之間的缺環
二、缺環中的重要考古發現
(一)邢台商代遺址群
(二)安陽洹北商城
三、商文化的考古編年序列
第五章 西周文化
第一節 分期、年代與文化分布
一、分期與年代
二、文化分布
第二節 西周都邑遺址
一、周原
(一)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二)青銅器窖藏
(三)周公廟遺址
二、豐鎬
(一)大型夯土建築基址
(二)青銅器窖藏
三、洛邑
第三節 地方封國重要發現
一、姬姓地方封國
(一)天馬—曲村晉國遺址
(二)黎城西關楷(黎)國墓地
(三)房山琉璃河燕國遺址
(四)邢台南小汪—葛家莊邢國遺址
(五)濬縣辛村衛國墓地
(六)平頂山滍陽嶺應國墓地
(七)三門峽李家窯—上村嶺虢國遺址
(八)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
(九)曲阜魯國故城遺址
(十)滕州滕國故城遺址
二、異姓地方封國
(一)靈台白草坡墓地
(二)寶雞國墓地
(三)涇陽高家堡戈國墓地
(四)洪洞坊堆—永凝堡楊國遺址
(五)絳縣橫水倗國墓地
(六)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
(七)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
(八)濟陽劉台子夆國墓地
(九)長清仙人台邿國墓地
(十)高青陳莊豐國遺址
(十一)隨州葉家山曾國墓地
(十二)隨州羊子山噩國墓地
第四節 墓葬、禮樂與文字
一、墓葬
(一)墓葬分布
(二)墓葬形制
(三)墓室結構
(四)隨葬品組合
(五)特殊葬俗
(六)族葬制
二、禮樂
三、文字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五節 生產與經濟
一、農業
二、青銅器冶鑄業
三、玉石器加工業
四、漆木器製造業
五、陶瓷器燒造業
六、骨角蚌牙器製作業
七、紡織業
八、制車業
(一)馬車的埋葬方式
(二)馬車的結構
九、商業
第六節 西周文化的淵源與先周文化
一、西周文化的淵源
二、關於先周文化
(一)先周文化的概念
(二)先周文化探索的主流觀點
第六章 東周洛邑與列國文化
第一節 洛邑地區的東周文化
一、東周王城
(一)城垣
(二)宮殿區
(三)手工業作坊
(四)糧倉區
(五)陵墓區
二、東周墓葬特徵
(一)墓葬分類
(二)墓葬分期
第二節 東周晉與三晉文化
一、晉都新田
(一)城址與建築
(二)祭祀與盟誓遺址
(三)手工業作坊
(四)墓葬區
二、趙氏晉陽故城
(一)城址
(二)太原金勝村大墓
三、趙都邯鄲故城
(一)城址與建築
(二)墓葬區
四、鄭韓故城
(一)城址與建築
(二)手工業作坊
(三)墓葬區
五、古魏城與魏都安邑及王室墓地
(一)古魏城
(二)魏都安邑
(三)輝縣固圍村墓地
六、中山靈壽城
(一)城址與建築
(二)手工業作坊
(三)墓葬區
(四)祭祀區
七、東周晉與三晉文化特徵
(一)文化分期
(二)城址特點
(三)墓葬特徵
第三節 東周燕文化
一、燕都臨易與易
二、燕上都薊
三、燕中都竇店古城
四、燕下都武陽
(一)城址與建築
(二)手工業作坊
(三)墓葬區
五、東周燕文化特徵
(一)文化分期
(二)墓葬特徵
第四節 東周齊、魯文化
一、齊文化
(一)臨淄齊故城
(二)墓葬特徵
二、魯文化
(一)曲阜魯故城
(二)墓葬特徵
(三)齊、魯文化差異
三、薛文化
(一)滕州薛故城
(二)墓葬特徵
四、莒文化
(一)莒縣莒故城
(二)墓葬特徵
五、萊文化
(一)龍口歸城城址
(二)墓葬特徵
第五節 楚文化
一、楚都探索
(一)宜城楚皇城
(二)當陽季家湖楚城
(三)江陵紀南城
(四)淮陽陳城
(五)壽縣壽春城
二、楚墓特徵
(一)墓葬分期編年
(二)墓葬分區
(三)墓葬形制
(四)墓室結構
(五)主要隨葬品
第六節 秦文化
一、甘谷毛家坪遺址
二、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群
三、鳳翔秦都雍城
四、臨潼秦都櫟陽
五、秦都鹹陽
六、秦墓特徵
(一)墓葬分期
(二)典型葬俗
第七節 東周時期的生產經濟與文字
一、農業
二、青銅器冶鑄業
三、鐵器冶鑄業
四、玉器、琉璃器加工業
五、漆器製造業
六、紡織業
七、商業
(一)金屬貨幣
(二)度量衡
八、文字
(一)金文
(二)簡牘
(三)帛書
第七章 周邊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
第一節 東方地區
一、山東地區
(一)岳石文化
(二)珍珠門文化
(三)南黃莊文化
二、安徽江淮地區
(一)鬥雞台文化
(二)大城墩類型
(三)周代文化遺存
三、蘇北淮海地區
第二節 東南地區
一、寧鎮—皖南地區
(一)點將台文化
(二)湖熟文化
(三)吳文化
二、環太湖—杭州灣區
(一)馬橋文化
(二)亭林類型
(三)越文化
三、贛江—鄱陽湖區
(一)夏代文化遺存
(二)吳城文化
(三)石灰山文化
(四)萬年文化
(五)周代文化遺存
四、閩江—九龍江流域
(一)莊邊山上層文化
(二)黃土侖文化
(三)九龍江流域文化遺存
五、嶺南地區
(一)後山類型
(二)浮濱文化
(三)石峽中層類型
(四)河宕文化
(五)博羅橫嶺山墓地
第三節 南方地區
一、江漢平原區
(一)荊南寺文化
(二)周梁玉橋文化
二、鄂東南區
(一)意生寺類型
(二)大路鋪類型
(三)周代文化遺存
三、湘江—洞庭湖區
(一)銅鼓山類型
(二)費家河文化
(三)皂市類型
(四)斑竹類型
(五)炭河裡文化
第四節 西南地區
一、峽江及漢水上游區
(一)朝天嘴文化
(二)路家河文化
(三)石地壩文化
(四)寶山文化
二、成都平原區
(一)三星堆文化
(二)十二橋文化
(三)晚期蜀文化
三、雲貴高原區
(一)雞公山文化
(二)紅營盤類型
(三)銀子壇類型
(四)可樂文化
(五)石寨山文化
(六)萬家壩文化
第五節 西北地區
一、河湟—隴東區
(一)齊家文化
(二)卡約文化
(三)辛店文化
(四)寺窪文化
(五)馬家塬戰國墓地
(六)楊郎文化
二、河西走廊區
(一)四壩文化
(二)沙井文化
三、柴達木盆地區
四、新疆地區
(一)小河文化
(二)天山北路文化
(三)焉不拉克文化
(四)蘇貝希文化
(五)察吾呼文化
(六)扎滾魯克文化
第六節 北方地區
一、內蒙古中南部
(一)朱開溝文化
(二)西岔文化
(三)西園類型
(四)崞縣窯子類型
(五)毛慶溝類型
(六)桃紅巴拉類型
二、晉陝高原區
(一)白燕文化
(二)李家崖文化
三、冀北—燕山南麓區
(一)大坨頭文化
(二)圍坊三期文化
(三)張家園上層文化
(四)玉皇廟文化
第七節 東北地區
一、遼西地區
(一)夏家店下層文化
(二)魏營子文化
(三)夏家店上層文化
(四)凌河文化
(五)水泉文化
(六)井溝子類型
二、遼河平原區
(一)高台山文化
(二)新樂上層文化
(三)順山屯類型
三、松嫩平原區
(一)小拉哈文化
(二)白金寶二期文化
(三)白金寶文化
(四)漢書二期文化
四、遼東地區
(一)廟後山文化
(二)雙砣子二期文化
(三)雙砣子三期文化
(四)雙房類型
五、吉長地區
六、圖們江—牡丹江流域
(一)興城文化
(二)柳庭洞文化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插圖目錄
圖2-1 二里頭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2-2 二里頭遺址平面圖
圖2-3 二里頭遺址宮城平面示意圖
圖2-4 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復原圖
圖2-5 二里頭遺址二號宮殿基址平面復原圖
圖2-6 二里頭遺址四號宮殿基址平面復原示意圖
圖2-7 大師姑二里頭文化城址平面圖
圖2-8 二里頭文化分布形勢示意圖
圖2-9 二里頭文化區域類型陶器圖
圖2-10 二里頭遺址Ⅳ區M17、M18平面圖與隨葬陶器
圖2-11 二里頭遺址墓葬隨葬玉禮器
圖2-12 二里頭遺址墓葬隨葬青銅器
圖2-13 二里頭遺址Ⅵ區祭祀遺蹟
圖2-14 二里頭遺址出土陶器中的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因素
圖2-15 周邊地區所見二里頭文化因素
圖2-16 鄭洛地區龍山晚期聚落分布圖
圖2-17 新密新砦遺址平面圖
圖2-18 東下馮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3-1 二里岡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3-2 鄭州商城平面圖
圖3-3 鄭州商城宮殿區C8F15宮殿基址復原圖
圖3-4 偃師商城平面圖
圖3-5 偃師商城宮城第一期平面布局示意圖
圖3-6 偃師商城宮城第四號宮殿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3-7 偃師商城宮城第八號宮殿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3-8 偃師商城宮城第三期平面布局示意圖
圖3-9 夏縣東下馮商城平面圖
圖3-10 夏縣東下馮商城圓形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3-11 垣曲商城平面圖
圖3-12 黃陂盤龍城商城平面圖
圖3-13 黃陂盤龍城商城F1、F2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3-14 焦作府城商城平面圖
圖3-15 新鄭望京樓商城平面圖
圖3-16 二里岡下層一期文化分布示意圖
圖3-17 二里岡下層二期文化分布示意圖
圖3-18 二里岡上層一期文化分布示意圖
圖3-19 二里岡上層二期文化分布示意圖
圖3-20 二里岡文化區域類型分布示意圖
圖3-21 黃陂盤龍城PLZM2平面圖及隨葬青銅禮器
圖3-22 鄭州商城T166M6平面圖及隨葬青銅禮器
圖3-23 鄭州商城銘功路西C11M131平面圖及隨葬陶器
圖3-24 鄭州商城二里岡遺址C9.1H111分層平面圖
圖3-25 鄭州商城內城東北部祭祀場平面圖
圖3-26 鄭州南關外遺址出土的卜骨和卜甲
圖3-27 二里岡文化的文字元號
圖3-28 二里岡文化的農具
圖3-29 二里岡文化的陶模、陶范、坩堝與鑄造工藝
圖3-30 二里岡文化的玉器和象牙器
圖3-31 下七垣文化典型陶器圖
圖3-32 下七垣文化遺址分布圖
圖4-1 殷墟文化居址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4-2 殷墟文化墓葬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4-3 安陽殷墟範圍圖
圖4-4 殷墟小屯宮殿宗廟區位置與重要遺蹟分布圖
圖4-5 殷墟小屯宮殿宗廟區甲、乙、丙三組基址分布圖
圖4-6 殷墟小屯宮殿宗廟區乙七基址與祭祀坑分布圖
圖4-7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大墓與祭祀坑分布圖
圖4-8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M1001平面及陪葬墓位置圖
圖4-9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50WGKM1平、剖面圖
圖4-10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84AWBM260平、剖面圖
圖4-11 殷墟西北岡王陵區人祭坑平面圖
圖4-12 殷墟小屯西地GF201基址平面圖
圖4-13 殷墟後岡墓地部分墓組分布示意圖
圖4-14 晚商文化地方類型分布示意圖
圖4-15 蘇埠屯類型墓葬形制與隨葬陶器
圖4-16 前掌大類型墓葬形制與隨葬陶器
圖4-17 天湖類型墓葬隨葬青銅禮器與陶器
圖4-18 老牛坡類型房址與墓葬隨葬器物
圖4-19 旌介類型墓葬隨葬青銅禮器與陶器
圖4-20 北莊子類型墓葬隨葬青銅器與陶器
圖4-21 殷墟出土刻辭卜骨卜甲
圖4-22 晚商金文舉例
圖4-23 晚商銅鼎的鑄型及其裝配法
圖4-24 殷墟出土的漆木器
圖4-25 殷墟出土的玉、石人像
圖4-26 殷墟郭家莊車馬坑M52
圖4-27 邢台東先賢商代一期陶器與卜骨
圖4-28 安陽洹北商城平面圖
圖4-29 安陽洹北商城宮城一號基址平面圖
圖4-30 安陽洹北商城宮城二號基址平面圖
圖5-1 豐鎬地區西周墓葬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5-2 西周都邑與主要諸侯國分布示意圖
圖5-3 周原遺址重要遺存分布圖
圖5-4 岐山鳳雛西周甲組建築基址平面及復原示意圖
圖5-5 扶風召陳西周建築基址群上層建築平面圖
圖5-6 扶風雲塘西周建築基址群西組建築平面圖
圖5-7 扶風五郡西村西周銅器窖藏平面圖
圖5-8 豐鎬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5-9 長安客省莊西周夯土基址分布圖
圖5-10 鎬京西周五號大型宮室平面圖
圖5-11 長安張家坡西周銅器窖藏分層平面圖
圖5-12 西周洛邑遺址位置示意圖
圖5-13 曲沃北趙晉侯墓地墓葬分布圖
圖5-14 曲沃羊舌晉侯墓地墓葬分布示意圖
圖5-15 黎城西關黎國墓地M8墓室與隨葬銅器
圖5-16 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遺址平面圖
圖5-17 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M1193平面圖及出土銅器
圖5-18 邢台西周邢都遺址分布、車馬坑及出土器物
圖5-19 濬縣辛村衛國墓地大型墓葬形制與有銘銅器
圖5-20 平頂山應國墓地大型墓葬形制與有銘銅器
圖5-21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1與隨葬銅禮器
圖5-22 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南區墓葬分布與隨葬銅禮器
圖5-23 曲阜魯國故城西周墓葬分組隨葬陶器對比圖
圖5-24 滕州莊裡西村西周墓出土銅器
圖5-25 靈台白草坡西周墓葬分布、M2平面圖及隨葬銅器
圖5-26 寶雞茹家莊M1、M2平面位置圖與竹園溝墓葬出土部分器物
圖5-27 涇陽高家堡戈國墓葬分布圖與M3隨葬銅器
圖5-28 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圖5-29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1、M2形制與隨葬銅器
圖5-30 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M1017隨葬銅器
圖5-31 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平面圖與隨葬銅器
圖5-32 濟陽劉台子夆國墓地M6平面圖與隨葬銅器
圖5-33 長清仙人台邿國墓地M3隨葬品
圖5-34 高青陳莊西周城址、M18與車馬坑CMK1平面圖
圖5-35 隨州葉家山曾國墓地位置圖與出土銅禮器
圖5-36 隨州羊子山噩國墓地出土銅禮器
圖5-37 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地M157、M152平、剖面圖
圖5-38 西周時期的樂器
圖5-39 西周時期的青銅農具
圖5-40 高級別西周墓隨葬的組玉佩與綴玉面罩
圖5-41 西周車子復原圖
圖5-42 西周文化探源陶器
圖6-1 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平面與主要遺蹟分布示意圖
圖6-2 洛陽瞿家屯東北東周早期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6-3 洛陽瞿家屯東南戰國至漢代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6-4 洛陽體育場路東周大墓及隨葬青銅禮器
圖6-5 洛陽西郊M4平、剖面圖
圖6-6 洛陽東周墓隨葬典型陶器分期與組合
圖6-7 洛陽東周墓隨葬典型青銅禮器分期與組合
圖6-8 侯馬晉都新田遺址平面圖
圖6-9 太原晉陽故城與金勝村墓地位置圖
圖6-10 太原金勝村M251平、剖面及祔葬車馬坑位置、車子擺放局部圖
圖6-11 趙都邯鄲故城平面圖
圖6-12 趙王陵墓群位置示意圖
圖6-13 新鄭鄭韓故城平面圖
圖6-14 古魏城與魏都安邑城址平面示意圖
圖6-15 戰國中山靈壽城平面圖
圖6-16 中山王墓平面布局、墓上建築復原與部分隨葬品
圖6-17 侯馬下平望92M4隨葬陶器組合
圖6-18 易縣燕下都平面圖
圖6-19 易縣燕下都辛莊頭M30平、剖面圖及部分典型隨葬品
圖6-20 東周燕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6-21 東周燕文化墓葬出土青銅禮器組合
圖6-22 臨淄齊故城平面圖
圖6-23 臨淄郎家莊M1和章丘女郎山M1平、剖面圖
圖6-24 東周齊墓出土部分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6-25 東周齊墓出土部分典型青銅禮器組合
圖6-26 曲阜魯故城平面圖
圖6-27 曲阜魯故城東周墓出土陶器分期圖
圖6-28 滕州薛國故城平面圖
圖6-29 東周薛國墓出土典型器物組合圖
圖6-30 春秋莒國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圖6-31 龍口歸城周代城址平面圖
圖6-32 春秋萊國墓葬出土典型器物
圖6-33 宜城楚皇城平面圖
圖6-34 江陵紀南城平面圖
圖6-35 東周楚墓平、剖面圖舉例
圖6-36 東周楚墓出土典型青銅禮器分期圖
圖6-37 東周楚墓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6-38 毛家坪秦文化遺存與豐鎬西周文化遺存比較
圖6-39 禮縣大堡子山城址與秦公大墓位置示意圖
圖6-40 禮縣圓頂山98LDM2平、剖面圖及隨葬青銅禮器
圖6-41 鳳翔秦都雍城與秦公陵園位置示意圖
圖6-42 鳳翔馬家莊一號宗廟建築基址平面圖
圖6-43 秦都鹹陽宮城垣範圍及其建築基址分布圖
圖6-44 鹹陽塬秦公陵園平面圖
圖6-45 秦東陵諸陵園平面分布示意圖
圖6-46 東周秦墓出土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6-47 東周時期的鐵農具
圖6-48 侯馬鑄銅遺址出土陶范紋飾
圖6-49 戰國玉器
圖6-50 戰國漆器
圖6-51 東周時期金屬鑄幣
圖7-1 岳石文化典型陶器
圖7-2 珍珠門文化典型陶器
圖7-3 南黃莊文化石板墓及出土器物
圖7-4 鬥雞台文化典型陶器
圖7-5 霍邱堰台遺址出土周代陶器
圖7-6 蚌埠雙墩M1平、剖面圖及出土青銅禮器
圖7-7 邳州九女墩墓葬位置與M3墓室平面圖及其出土銅紐鍾
圖7-8 點將台文化典型陶器
圖7-9 湖熟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7-10 吳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圖
圖7-11 馬橋文化典型器物
圖7-12 長興鼻子山M1平、剖面圖及墓內外陪葬坑出土器物
圖7-13 贛江—鄱陽湖區夏時期陶器
圖7-14 吳城城垣形製圖
圖7-15 新乾大洋洲出土青銅器分組圖
圖7-16 吳城文化陶器群分組圖
圖7-17 石灰山文化陶器群分組圖
圖7-18 萬年文化陶器群分組圖
圖7-19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平面圖及出土金棺飾、青銅鼎
圖7-20 莊邊山上層文化典型陶器
圖7-21 黃土侖文化典型陶器
圖7-22 後山類型典型陶器
圖7-23 浮濱文化典型陶器
圖7-24 石峽中層類型陶器
圖7-25 河宕文化典型陶器
圖7-26 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典型陶器
圖7-27 荊南寺文化典型陶器
圖7-28 周梁玉橋文化典型陶器
圖7-29 意生寺類型典型陶器
圖7-30 蘄春毛家咀木構建築遺蹟與新屋塆窖藏銅器
圖7-31 銅鼓山類型陶器群分組圖
圖7-32 費家河文化陶器群分組圖
圖7-33 皂市類型陶器群分組圖
圖7-34 斑竹類型典型陶器
圖7-35 炭河裡城址位置及附近出土商周青銅器地點示意圖
圖7-36 炭河裡文化陶器群分組圖
圖7-37 朝天嘴文化陶器分群圖
圖7-38 路家河文化陶器分群圖
圖7-39 石地壩文化陶器分群圖
圖7-40 寶山文化陶器分期與周鄰遺存比較
圖7-41 三星堆古城址平面圖
圖7-42 三星堆文化陶器分期圖
圖7-43 十二橋文化陶器分期圖
圖7-44 戰國蜀文化墓葬典型器物
圖7-45 雞公山文化典型陶器
圖7-46 貴州威寧紅營盤墓地出土器物
圖7-47 貴州威寧銀子壇墓地出土器物
圖7-48 可樂文化典型器物
圖7-49 石寨山文化典型器物
圖7-50 萬家壩文化典型銅器
圖7-51 齊家文化墓葬形制與典型陶器
圖7-52 卡約文化典型器物
圖7-53 辛店文化典型陶器
圖7-54 莊浪徐家碾寺窪文化墓葬隨葬品
圖7-55 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出土金屬器
圖7-56 楊郎文化典型器物
圖7-57 四壩文化典型陶器
圖7-58 沙井文化典型器物
圖7-59 小河墓地2003M11平、剖面圖及部分遺物
圖7-60 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陶器
圖7-61 焉不拉克文化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
圖7-62 鄯善洋海蘇貝希文化墓地ⅠM90平、剖面圖及隨葬品
圖7-63 察吾呼文化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
圖7-64 扎滾魯克文化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
圖7-65 朱開溝文化器物群分組圖
圖7-66 西岔文化典型器物
圖7-67 西園類型墓葬形制與出土器物
圖7-68 崞縣窯子類型墓葬形制與出土器物
圖7-69 毛慶溝類型墓葬出土器物
圖7-70 桃紅巴拉類型墓葬出土器物
圖7-71 白燕文化典型陶器
圖7-72 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
圖7-73 大坨頭文化典型器物
圖7-74 圍坊三期文化典型器物
圖7-75 張家園上層文化陶器
圖7-76 玉皇廟文化典型器物
圖7-77 夏家店下層文化典型器物
圖7-78 魏營子文化典型器物
圖7-79 夏家店上層文化典型器物
圖7-80 凌河文化典型器物
圖7-81 水泉文化典型陶器
圖7-82 井溝子類型典型器物
圖7-83 高台山文化典型陶器
圖7-84 新樂上層文化器物
圖7-85 順山屯類型陶器
圖7-86 小拉哈文化典型陶器
圖7-87 白金寶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圖7-88 白金寶文化典型陶器
圖7-89 漢書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圖7-90 廟後山文化典型陶器
圖7-91 雙砣子二期文化典型陶器
圖7-92 雙砣子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圖7-93 雙房類型石棚墓與典型器物
圖7-94 西團山文化典型器物
圖7-95 興城文化典型陶器
圖7-96 柳庭洞文化典型陶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