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城

楚皇城

楚皇城系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位於湖北省襄樊的宜城縣城南約7.5公里的鄭集鎮皇城村境內。東臨漢水,西傍蠻河,南扼荊州,北溯襄陽。

基本信息

區位簡介

全景全景
楚城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周現存高大的土築城牆。據方誌記載和民間傳說,城址內外有烽火台紫禁城跑馬堤,散金坡、白龍池金銀冢、撈屍湖、鞭屍台等遺址。現已出土的遺物有銅方壺、大型銅車、金絲嵌玉片形帶鉤、帶流銅、蟻鼻錢、金幣"郢爰"、"中左偏將軍"印章等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歷史及景點簡介

象道象道
一景一景
聞名古今的秦將白起引水灌楚都的百里長渠,像一條碧綠的綢帶,自西北鋪來,從城址的西牆外飄過。城址面積約2.2平方公里,四周現存高大巍峨的土築城牆,城牆四周有城門,東南轉角顯著突起,是烽火台。而今登臨其上,瞭望全城,透過紫禁城跑馬堤散金坡白龍池金銀冢等地遺址,仍可想見到當年楚都城的那種殿閣嵯峨、市井交錯的華麗景象。

城址內的地下遺物也十分豐富,近年來出土的有西周晚期的方壺,東周時期的大型銅車、嵌玉片的鱉形帶鉤,還有銅蟻鼻錢、金幣“郢愛”以及陶鬲陶鼎等。這些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既向今人展示出了古代楚民的聰明智慧,同時又研究楚國歷史與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楚皇城是先秦時期楚國故城。它位於湖北襄樊的宜城市區南約8公里處的鄭集鎮皇城村境內,東距漢水6公里,西距207國道(原為襄沙公路)4公里。現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皇城,原稱楚故城,五代時期因避後梁皇帝朱全忠父朱誠的諱,改“城”為“牆”,名曰楚故牆。明清時期,“故牆”又因日久語音訛變成為“故襄城”。今稱楚皇城,當是采自本地人俗稱“皇城”而加“楚”字。
兩千多年來,楚皇城雖然歷經風雨兵火的剝蝕,但從那時至今還屹立在原野上的土築城牆和紫禁城遺蹟,我們仍可窺見其當年的恢宏氣勢。
楚皇城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周長6420米,其中西城牆長1840米,南城牆長1500米,北城牆長1080米,東城牆最長,為2000米。城牆系用土築,經夯實而成。至今仍高出地面2?米不等。城牆四周現存缺口6處,有4處被當地人稱之為城門,即東門、大小南門和北門。其餘2處位於東城牆上,1處位於東城牆的南端。據地方志記載,此為?秦將白起用攻城時所沖潰。另1處位於東城牆的北段,被當地民眾稱之為“運糧河口”,即“漕運河口”。今觀其地形,城外不遠處是老河沿(即漢水故道的河邊),由此進城後,沿紫禁城東、南、西三邊有一寬約近百米的凹地,此當為內城河,亦可用著漕運。因而,言此缺口為運糧河口似有一定的依據。
楚皇城採用大小城套築,大城為廓,小城為城。小城位於大城的東北隅,面積有38萬平方米,其地形高出大城3米左右,被當地民眾稱之為“紫禁城”,即“宮城”。傳說是楚王的宮殿所在地;烽火台,又名觀樓子,在南城牆與東城牆的交接處,地勢高於東牆地南牆,傳說是?望台;金銀冢,在城內南部,距南城牆約200米,地表封土高達6.5米;曬金坡(又名散金坡),在城內南部偏東的一個高坡上,傳說是楚王曬金的地方;白龍池在城內的西南角,地勢低於四周,為一窪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