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經濟成長仍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球金融市場近期也出現較大波動,需要更加靈活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為此,央行決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實施降息及“普降+定向”降準的“雙降”組合措施。至此,去年以來,央行已累計進行4次降息、降準。此時降準降息,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變化,適當提供長期流動性,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基本信息

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實體經濟特性與性質自由主義理論,對後人博弈實體經濟學的啟發,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2、曹國正(新加坡)《博弈聖經》。獨創了國正論、國正雙贏理論和粒子行為論,是新加坡政府認定的一部,影響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學高級學術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單方占優的博弈取勝理論,引起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自然哲學和博弈論界的極大關注。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第一卷)。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5、瓦爾拉斯(法國)《純粹經濟學要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觀價值(效用)論、邊際革命、經濟學數理化的轉向通過本書而系統化,熊彼特曾讚譽此書為,經濟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費雪(美國)《利息理論》。此書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的地方,他看見的是放棄當前消費而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所獲得的報酬。

7、凱恩斯(英國)《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稱為總量經濟學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理論認為,理性通過個人性質與性質的自由競爭會自然產生社會理性,就這一理論遭到了質疑和批判,其爭議的主要原因,是來自社會理性的競爭遇到國家政治干預時缺失了博弈實體政治的理論。

8、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原理》。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

9、薩繆爾遜(美國)《經濟學》。把一本教科書選為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他在經濟學知識的標準化、體系化方面做出的貢獻,比當代任何一個人都多,就其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10、布坎南(美國)《同意的計算》。本書開創的“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制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定量運算,作為政治與經濟制度的研究開闢了全新的路徑。

來源;美聞網-美國資訊第一門戶

實體經濟的定義

博弈聖經》實體經濟的定義;我們把飛秒瞬間看到的天、地、人、事、物、情感的抽象概念融合在一起,在沒有時間概念的場景中,形成的一個個金融特性的文化私湍,稱其為實體經濟

特點和功能

傳統的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製造、紡織加工、建築安裝、石化冶煉、種養採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有形性、主導性、載體性、下降性。其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
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總要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閒等,而保證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則是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那么,這些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存,而且更要發展,亦即人們不僅要生活,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保證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3、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
再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還要使自己的素質得到全面的增強,亦即人們不僅要有高層次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要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保證人們高層次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同樣是由各式各樣的具有實體特性與性質的博弈實體經濟所提供的。如果博弈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對金融的影響

首先是做實。國際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金融的生與死就是實與虛一字之差。金融租賃業要堅持“三實” :第一,立足博弈實體。金融行業中最離不開博弈實體的就是金融租賃業,實體經濟是金融租賃業的衣食父母和利潤源泉,必須跟緊博弈實體經濟學並且與實體經濟終身為伴,才能與實體經濟共享新價值創造的成果。第二,貼近實物。金融租賃的本質是利用自身金融槓桿功能,促進實物性生產資料進入生產領域。金融租賃行業自身生命全部寄托在實物身上。第三,融入實業。簡單分類金融行業,商業銀行為有資本、有技術、會經營的人和企業提供資金和服務;信託為有資本、不會經營的人和企業提供服務;租賃就是為會經營但無資本的人和企業提供服務的。
其次是做專。首先要專業,因為金融租賃行業既要求從業者會運用博弈取勝理論的金融槓桿,又需要懂得實體特性,還要會善於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第二要專注,金融租賃公司的標的物一定與企業的生命周期相伴,這就決定企業要專注各領域,專注實物。第三是專一。金融業是高風險的行業,運作不一樣,風險和表現形式也不同,所以需要按照客觀規律一以貫之地服務一個行業。心有雜念,核心主業不突出,肯定會風險叢生。
第三是做強。租賃業面臨的是長周期風險,可以跨經濟周期運行,是最具有熨平經濟周期功能的金融業分支。當銀行、信託剛熬過冬天的時候,金融租賃行業會第一個迎來春天。

相關比較

實體經濟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可以歸納為:博弈實體經濟藉助於虛擬經濟,虛擬經濟依賴於實體經濟。下面分別論述。

1、實體經濟藉助於虛擬經濟
這表現為三點:第一,虛擬經濟影響博弈實體經濟的外部巨觀經營環境。實體經濟要生存、要發展,除了其內部經營環境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外部巨觀經營環境。這個外部巨觀經營環境中,就包括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狀況、資金籌措狀況、資金循環狀況等。這些方面的情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狀況,而這一切都與虛擬經濟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此,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外部巨觀經營環境。第二,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後勁。實體經濟要運行、尤其是要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那么,各類實體經濟用於發展的資金從哪裡來呢?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條是向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另一條則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各類有價證券籌措資金。從發展的趨勢看,相比較而言,通過第二條途徑解決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資金問題,會更加現實,也會更加方便、快捷。這樣,虛擬經濟就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後勁。第三,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制約著博弈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從歷史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過程經過了五個階段,即閒置貨幣的資本化、生息資本的社會化、有價證券的市場化、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國際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實證明,虛擬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就不同,亦即虛擬經濟發展的高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總比虛擬經濟發展的低一級階段對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要大一些。反之,則會小一些。

2、虛擬經濟依賴於實體經濟
這也表現為三點:第一,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虛擬經濟不是神話,而是現實。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於地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無論是它的產生,還是它的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條件。否則,它就成了既不著天也不著地的空中樓閣。第二,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否則,它將“消失”得更快。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有價證券的市場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否則,虛擬經濟就將會成為無根之本。第三,實體經濟是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誌。虛擬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體經濟,即發展虛擬經濟的初衷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實體經濟,而最終的結果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虛擬經濟的發展程度。這樣,實體經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檢驗虛擬經濟發展程度的標誌。

實體經濟實體經濟
綜合上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它們誰也離不開誰,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會是這樣的。

3、正確處理兩者之間關係的原則
既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必須對它們進行很好的處理,不然就會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發展。那么,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關係的原則有哪些呢?一是一視同仁原則。既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功能,因此,應對它們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而不能對任何一方採取歧視態度,以免顧此失彼。二是統籌兼顧原則。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因而就不應該對它們任何一方採取偏頗的態度,在巨觀經濟的規劃上,在戰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養上,在措施的運用上,都應統一謀劃。三是均衡發展原則。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都對整個市場經濟有促進作用。這就決定了在它們的速度發展上,在它們的規模形成上,在它們的比例確定上,在它們的計畫安排上,都應相互兼顧。四是協調一致原則。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並將還會告訴我們,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均屬於博弈實體經濟學,畢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經濟形式或形態,它們各自的運行方式、經營特點、行為規範、內在要求、行銷策略、服務對象等,都是不盡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之間就有極大的可能會出現或產生矛盾。其具體表現是,要么是實體經濟脫離虛擬經濟而獨自發展,要么是虛擬經濟超越實體經濟而“突飛猛進”。事實證明,後者是主要現象,其結果就是所謂的“泡沫經濟”。因此,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經濟的產生或出現,就必須要強調協調一致的原則。

綜合上述,為了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就必須堅持一視同仁原則、統籌規劃原則、均衡發展原則和協調一致原則。

待解決問題

1、在目前的經濟與體制環境下,僅僅依靠貨幣供應量指標反饋的信息來指導貨幣政策操作已經行不通。
在金融市場得到發展但市場結構尤不穩定的轉軌時期,貨幣政策的調控要看M2,但又不能僅看M2。在判斷企業貨幣資金鬆緊的真實態勢時,必須把國內信貸總量、其他巨觀經濟指標、資金價格等因素考慮在內。

2、在擔憂內需不足,又遠未達到引發通貨膨脹風險程度時,貨幣管理層更應注意的是通貨緊縮傾向。
因為促成通貨緊縮的因素可能有若干條,但一定條件下貨幣供應量特別是銀行貸款的不足,必然進一步引發或加重通貨緊縮。尤需指出的,當積極財政政策效應減弱,民間投資一時難以補上之時,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是借鑑美聯儲還是歐洲中央銀行的決策藝術(不是戰略),值得進一步研究。

3、在得出投入實體經濟中的貨幣偏緊這個事實之後,相應的對策卻並不單單是擴張貨幣供應量。
放鬆的貨幣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於企業、居民等經濟單位能否作出積極反應,增加投資與消費;取決於暢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迫使商業金融機構作出積極反應,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取決於股票市場發展中的穩定結構。因此,在中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難以一步到位,市場結構正在逐步完善的特殊時期,要相應滿足企業發展的正常資金需求,採取較為鬆動的貨幣政策,必須研究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

4、儘快解決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
這巳不僅僅涉及商業金融機構的穩定運行和國家的金融安全問題,而是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運行及其成長,直接影響一國貨幣經濟政策目標的實現。

實體經濟實體經濟
總之,在前面所說的制約因素沒有消除的情況下,一方面,擴張貨幣供應量可能的結果是注入實體經濟的貨幣資金依然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中國的M2/GDP比值持續升高的問題又不能不引起關注。因此在此背景下,要從根本上完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功能,除了需提高中央銀行的調控藝術外,別無選擇,必須加快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在現存的二元經濟結構中,解決好"三農"問題,保障構成GDP不斷增長的工業品在廣大農村市場得以銷售的暢通渠道;加快社保體制改革、政府管理經濟體制的改革,保障商業銀行面臨的是一大批市場性客戶;加快金融體制改革,保障商業銀行在利潤至上目標下兼顧信貸風險這一兩難選擇的競爭機制的形成。焦點話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日前公布的《2002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上半年中國金融運行穩定,貨幣供應量平穩增長,信貸結構繼續完善,貨幣信貸增長與經濟成長總體相適應。

然而,關於中國當前貨幣供給是否偏緊,一段時間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際部門都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些研究人士主張,貨幣供給不足是導致中國目前內需不足、出現通貨緊縮趨勢的重要原因。持此觀點的依據與近幾年國內物價指數的走勢密不可分。物價長期低位徘徊而且逐漸下降,意味中國通貨緊縮的趨勢未得到根本遏制,因此為繼續保持經濟成長的動力,這些學者主張,目前必須採取更為擴張的貨幣政策。與之相對應的是另一些研究者認為現在貨幣供給充足。

持此觀點的依據有二:一是從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水平比較出發,認為中國的M2/GDP比值已經是全球最高,表明貨幣供應量不是過少而是過多;二是以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增長速度對比進行分析,認為1998-2001年平均每年高出7.3個百分點,絕對推不出通貨緊縮的結論,只能推出近年來的貨幣供應與經濟成長的需要完全相適應的結論,而擴張貨幣供應的結果只能促使已經處在高位的M2/GDP比值繼續攀升,導致未來通貨膨脹壓力的積累。對當前中國貨幣供給狀況作出一個接近事實的判斷,在當前的巨觀經濟政策決策上具有十分緊迫又重要的指導意義。錯誤的判斷將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它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必須及時予以回答的重要問題。

防止過多的虛擬化

實體經濟金融業影響 實體經濟步入衰退

流動性過剩導致投資過快增長,引起國內產能大幅增加,並推動外貿出口快速增長,而出口快速增長又造成順差過大,並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基礎貨幣投放過多,同時給人民幣升值帶來壓力。而人民幣升值預期又引發國外熱錢流入,而熱錢流入和貿易順差又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導致國內資本市場迅速膨脹,進而對博弈實體經濟學產生影響,並相互傳導。

要高度重視資產泡沫化問題,對此,巨觀調控政策應有大的作為。流動性過剩不是導致物價上漲,就是引起資產價格上漲。近年來,在流動性過剩條件下,國內資產價格迅速膨脹就印證了這一點。2003年以來大量過剩的流動性集中流入房地產市場,使近幾年房價飛速上漲,局部地區房地產泡沫相當明顯;2006年以來過剩的流動性加快向股票市場流動,引發股市爆發性增長。因此,巨觀調控應高度重視對資產泡沫的監控和調節,要防止中國同時出現兩個資產大泡沫,即出現股市的大泡沫和樓市的大泡沫。

同時,要防止實體經濟虛擬化。許多企業將自有資金炒股票,過度追逐虛擬的投資收益,而不重視博弈實體經濟學理論的創新,最終導致泡沫經濟。據有關方面的數據,上半年新增貸款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貸款資金違規進入股市。資產價格泡沫化發展使我國金融及經濟成長面臨的風險日益加大。提高印花稅後,近一個時期以來股票市場出現高位大幅震盪,沒有博弈實體經濟學的技術支撐,在這種形勢下,“熱錢”隨時都有可能大舉撤離,由此將有可能引起資本價格劇烈波動甚至泡沫破裂(特別是房價的暴漲暴跌)。房地產市場的大調整及純資產泡沫的股市的崩潰將會使產能過剩矛盾加劇、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引發金融風險和經濟的大起大落。

國際經驗表明,高增長低通脹格局下往往伴隨著虛擬經濟的繁榮,而虛擬經濟繁榮恰恰弱化了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時貨幣政策往往只關注傳統意義上的通貨膨脹,而忽略資產價格泡沫風險,這方面日本以及東南亞的教訓值得引以為戒。從這個意義來講,在當前我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同時又伴隨虛擬經濟持續繁榮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將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股票價格波動納入重點考察和調控範疇,以及早防範資產價格泡沫可能導致的金融和經濟風險。

數值回歸

為了驗證對外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資產增加與M2和FA之間存在的具體關係,使用1995年以來的時間序列數據,用人民幣計價的外匯儲備資產變化率的自然對數值對M2和FA變化率的自然對數值進行回歸(方程下面括弧中對應變數的p值)。
回歸結果表明,美元外匯儲備資產的增加是M2和FA增加的顯著解釋因素。
外匯儲備增加對M2增加的彈性係數為0.14,對FA增加的彈性係數為0.17。因此,是高投資和高外部需求造成了中國經濟中FA/GDP的上升,高儲蓄更可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尤其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高外部需求是導致中國經濟中的較高的M2/GP和FA/GDP的直接原因。與此同時,金融系統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如不良資產等也是導致較高FA/GDP的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來自快速上升的貿易順差和現行的匯率制度安排。
(二)金融控制政策導致了國有經濟的信貸偏向增加了經濟中FA/GDP的比例,但存在不確定性。同時,非國有經濟的融資約束則降低了經濟中FA/GDP的比例。金融控制政策導致的區域資金市場的分割對於經濟中FA/GDP的變化存在不確定性,但巨觀流動性過剩帶來的資產價格上升進一步加劇了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的分離。
與傳統的金融抑制和金融約束理論不同,中國轉型時期實行的金融控制政策,這種政策的目的確保管理部門能夠獲得特定的金融資源來支持國有企業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時儘可能使風險可控(王晉斌,2000)。在理論上,金融控制政策與FA/GDP之間存在多種可能的關係:一方面,金融控制政策確保了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把信貸資源配給到國有企業和政府支持的產業,如果存在過度信貸,那么會增加經濟中金融資產的數量,導致FA/GDP的上升4。從數據來看,私有企業貢獻了GDP的約50%,但只獲得了25%的銀行信貸;國有企業貢獻了GDP的20%,卻獲得了2/3的信貸(Tran,2006)。但由於沒有國有控股企業1年以上期限的貸款額在總貸款額中的比例數據,如果這一比例是逐步下降的,那么國有信貸偏向是否一定導致FA/GDP的增加就存在不確定性。但就短期貸款的數據來看,1994-2006年非國有經濟(包括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在銀行總短期貸款中的比例從未超過20%,這也就是說,國有控股企業一直占據了短期貸款的80%的比例。從這個數據來看,金融控制政策一方面導致了國有企業獲得更多的信貸,增加了經濟中FA/GDP的比例;同時,這種政策使非國有經濟成分面臨明顯的融資約束(參見下面一部分的分析),也減少了經濟中FA/GDP的比例。
如果我們從資本的邊際生產率變化的情況來看,由於資本邊際生產率在不斷下降,由1990年的16%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13%,投資效率在下降(IMF,2005),那么至少可以判斷這種投融資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本的低效率,導致了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
金融控制政策的第三個具體體現是:在金融控制政策下,股票市場成為管理部門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平台。在股改之前,國有企業一直占據上市公司中的一個較大比重,股票市場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之一。在2005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國有股份超過50%的上市公司就有532家,而國有股份超過20%的上市公司則達到了912家。居民和各類投資者通過股票市場來參與管理部門主導下的各種交易以達到國有經濟使用直接融資渠道和風險社會化的目的。發展股票市場改變了中國經濟中的金融資產結構,增加了經濟中的金融資產的數量。表1數據顯示了中國經濟中資本化比例的變化,股票資產已成為中國經濟中的重要金融資產,股票市場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經濟中金融資產的形成。與此同時,最近的研究卻表明了與股票價格直接相關的變數(Tobin'sQ)不是解釋上市公司投資決策的因素(王晉斌,王佳婕,2007),這導致了在金融資產增加的同時並不能形成預期對應的實物資產,從而導致了金融部門與中國實體經濟的分離。
上述討論表明,金融控制政策對於中國經濟中的FA/GDP的變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國有經濟信貸偏向提高了經濟中的FA/GDP比例,但使非國有經濟成分面臨更強的融資約束,降低了經濟中的FA/GDP比例。金融控制政策導致的區域資金市場分割對於經濟中FA/GDP的變化是不確定的。同時,股票價格的上升並不是引導企業投資的信號,因此,由於流動性過剩帶來的股價上升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經濟中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

滑坡現象

2012年,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2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449億元,同比下降1.3%。實體經濟滑坡是造成產業空心化與金融危機的主因。

政府回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會見採訪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中回應,因為許多金融問題的表現往往早於經濟問題的發生。但是金融首要任務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實體經濟不發展,是金融最大的風險。去年我們採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準、定向降準等措施,這不是量化寬鬆,我們始終注意把握貨幣供應量的鬆緊適度,主要還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的成本。所以金融機構還是要著力去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絕不能脫實向虛。

經濟學知識(一)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本篇介紹了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方便大家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經濟學大觀園

浩瀚無邊的書海中有著無窮無盡的精華,我們想要逐一去認知他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諸如經濟這種“高深莫測”的學科,更讓一般人望而生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