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是一個隱喻,亞當·斯密(Adam Smith)用來描述這樣一種原理:於個人行為的非故意的結果,一種能產生善果的社會秩序出現了。雖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從這種意義使用“看不見的手”這個詞只有三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論》中,一次是他談到早期宗教思想時,他幽默地寫到希臘神話中朱庇特“這隻看不見的手”。一次是在《國富論》中,但是這個隱喻所表達的思想是滲透在他的全部社會和道德理論之中的。

基本信息

簡介

230年以來,無數人渴望從書中挖掘有用的東西,最終發現了一句話“看不見的手”,它在《國富論》中只出現過一次。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說:“每個人都試圖用套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來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進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個人的利益,但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達到另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於追逐他個人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效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 眾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個詞出現一次,最多只能稱其為一個文化信息,這不是經濟學思想,更不是理論,亞當·斯密也就沒有定性解釋過它的本質特性。但英國劍橋大學歷史與經濟中心主任 艾瑪·喬治娜·羅斯柴爾德(一位羅斯柴爾德家族成員) 曾公開否定“看不見的手”,說“‘看不見的手’不是亞當·斯密的經濟學重要概念,而是在開一個反諷的玩笑“。

起源介紹

《道德情操論》

在《道德情操論》中,在解釋追求財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樣促使人們去從事巨大的工業和生產時,斯密指出,通過所有這種努力而變成富有的人們,在真正重要的塵世物品的享受方面,並不比為生產這些物品而勞動的窮人處境更好。例如,富有的地方想要得到無足輕重的奢侈品,但是只能消費他的努力所生產的糧食的一小部分;其餘的糧食須支付給為他服務的人們。富有地主“……儘管生性自私和貪婪,雖然他們只圖自己的方便,雖然他們從其所有雇用的千百萬人的勞動中所要達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滿足自己的無聊的和無厭的欲望,他們卻同窮人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全部改進的產品。他們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進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這種分配差不多同假設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時所能有的分配一樣;這樣,沒有打算去作,沒有真正去作,卻促進了社會的利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資料”(《道德情操論》,第4卷,第304——305頁)。

《國富論》

在《國富論》中,斯密在說明為什麼對進口或對使用自己的資本進行限制為不必要時,使用了“看不見的手”一詞:

“因此,當每一個人企圖儘可能地使用他的資本去支持本國工業,從而引導那種工業使它的產品可能有最大的價值時,每一個人必然要為使社會的每年收入儘可能大而勞動。的確,他一般既無心要去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對之正在促進多少。他寧願支持本國工業而不支持外國工業,只是想要確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只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並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國富論》,第4卷,第456頁)

《蜜蜂的寓言》

由看不見的手所造成的並非有意去造成的秩序這種基本思想,不是斯密的創新。在17世紀配第(Petty)和洛克(Locke)的著作中,這種思想已經隱約可見。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在18世紀最早的先行者之可見。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在18世紀最早的先行者之一,是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Mandeville)。雖然關於曼德維爾是否有一種堪與斯密比擬的自行建立的秩序的概念還有一些爭議,但是他的關於貪婪,奢侈和不知饜足這些私人惡癖會導致財富豐盈這種公共利益的名聲不好的說法(《蜜蜂的寓言》,1714年)激起了許多辯論卻是十分清楚的。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斯密是其中之——拒絕接受曼德維爾把私利同貪婪等同起來這種聳人聽聞的說法,但是他們創立了這樣一種基本思想作為他們寫作的一個主題:私人行為可以產生行為人所不曾預期的有益的公共影響。例如,亞當·弗格森(AdamFerguson)把私人財產和一般政治制度描述為“人類行為的結果,但不是執行任何人類意圖的結果”(《關於文明社會史的論文》,1767年)。大衛·休謨(DavidHUME)在解釋司法制度怎樣作為關於具體爭端處理的一系列個人為自己謀利益的決定的副產品而出現時,在他主張說人類體制(如貨幣和語言)是從個人指向另一目的的行為而產生時,均曾乞靈於這一概念(《人性論》,1740年)。

人的動機

亞當·斯密也像曼德維爾、弗格森和休謨一樣,把他的體系建立在這樣一種觀察上:人的動機就是利已。可是,對斯密來說,利已可能是一種值得讚美的人類特性,反映了一個人不僅關心他的物質福利,還關心他的榮譽。更重要的是,對斯密來說,利已是社會理論中的“運動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頓物理學中的運動原理一樣。斯密相信,那些認為政府可以自由制定它用來調節社會的任何法律的人,是不懂得人性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的。斯密所稱的“制度的人”,“似乎想像他能擺布一個巨大社會的不同成員,就像一隻手在棋盤上擺布不同的棋子一般容易;他不考慮,在棋盤上的不同棋子除了那隻手在移動它們之外,還有其他的運動原理;在人類社會這個巨大棋盤上,每一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運動原理,與立法者可能想要施加於它的原理完全不同”。(《道德情操論》),第380-381頁)

觀點

自然,18世紀是緊隨牛頓的偉大發現之後的一個世紀。牛頓宇宙觀的科學和道德影響仍在辯論中,而牛頓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正在被套用到智力活動的一切領域中去。亞當·斯密不僅熟悉牛頓的思想,他在自己的早期學術生涯中甚至還寫了一部天文學史,其最後10頁讚揚了伊薩克·牛頓爵士(SirIsaacNewton)的體系。因此,從“牛頓的”體系去看亞當·斯密的經濟體系,即把它看作是根據少數簡單的人類行動原理去解釋一種複雜的社會秩序的企圖,似乎是合理的。斯密在事實上所描述的經濟體系,乃是人的利已心以及就一種東西和另一種東西進行交換、互易和交易(《國富論》,第1卷,第25頁)的特有的人類習性二者的產物。交換導致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使工人能利用規模經濟,從而產生比沒有交易時得到更大的財富總額這種非預期的結果。因此,國家財富不是依存於自覺的政府計畫,而是依存於個人進行交換、專業化和擴大他們的市場自由。其次,斯密的“天然自由的簡單體系”總的有益性質不是依存於個人的善心,而是依存於在一種自由交換制度中利已心的作用。斯密指出,在交換中,我們達到自己的目的,既不是由於強迫我們的交易夥伴,也不是由於乞求他的慈善心,而是由於在交易過程中同他自己的利已心相契合。兩個人進行交易,因為從交易中均能獲得好處。或者像斯密所說:

“……人差不多總有機會去獲得他的兄弟們的幫助,然而只是期望從他們的善意去獲得這種幫助,那是徒勞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們的利已心,使之傾向於他,並向他們表明,正是為了他們本身的利益才去作他所求他們為他要作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達到目的。……我們不能期望從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慈善心得到我們的晚餐,而是從他們關懷他們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國富論》,第1卷,第26頁)

概括

一般說來,“看不見的手”如此生動地概括的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卡爾·門格爾(CarlMenger)改稱為“對社會現象的有機理解”((1883年)1963年,第127頁以上),哈耶克(Hayek)最近稱之為“自發的秩序”(1973年,第1卷)——是由三個邏輯步驟組成的。第一步是一種觀察:人類行為常常導致行為人所不曾存心和不曾預見的結果。第二步是一種論點:從大量個人或從長時期來看,這些沒有存心而產生的結果的總和,在適合的環境下,要能形成這樣一種秩序:它是人心所能理解的,它的出現好像是某一個明智的計畫人所造成的產物。第三和最後一步,是一個判斷:總的秩序對於這種秩序的參與者能以他們所不曾存心而又感到可取的方式,對他們產生善果。

這些步驟中的第一步,從人類能夠使他們的各種觀察互相連貫時起,他們就必然已經看得明白。自然的反覆無常,人類計畫的總不可靠,是自從有史籍記錄的最初時刻起,宗教教義、哲學和戲劇文學中所談論的主題。只是從引用了下面這個觀念以後,人類計畫的非存心的結果才變得在科學上饒有興趣:人類各個成員的獨立行動能在無意中使一種可以理解的秩序井然的社會過程得以產生。顯然,沒有人類行為中的看不見的手的某些概念,社會科學是不可能產生的。唯一的不把社會過程描述為有目的的個人行為的非存心的副產品的辦法,就是將全部社會制度和習慣作法或者看作是自覺的人類計畫的預定的開展,或看作是超出人類經驗的自然的或超自然的結果。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哈耶克把自發的秩序稱為第三類現象,介乎由自覺計畫形成的組織與物質世界二者之間(1973年,第1卷,第20頁)。

“看不見的手”這個表述中的第三步,比其他兩步的爭議大,它對於社會秩序的描述甚至也並非必要。判斷一種自發秩序地是否能產生善果,如斯密顯然所作的,是從一種具體的道德眼光並在一種具體的政治和歷史環境中去判斷它。斯密的道德眼光就是這個制度的參與者的道德眼光,而他的判斷是,在一種主要是自由的市場制度下,比起在18世紀英格蘭仍在實行的重商主義管制的制度下,這些參與者的處境會更好一些。可是,人們能夠很容易構想一個自發的社會,其中人民好像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邪惡的和令人不愉快的目的。由於人類行動的非故意的結果而出現的那種秩序的優良與否,最終取決於人類在其中行動的規則與制度的種類,以及他們面臨的各種真實的選擇。

自發的秩序可以從兩種互相關聯的方式去構想。可以把這秩序描述為一種社會制度中的一組規章,這種社會制度是在一套社會規則的範圍內用某種方式自行組織起來的。依照這種解釋,這個制度中的約束物很可能是由人的設計樹立起來的,可以起好作用,也可以起壞作用。反之,自發秩序可以被構想為演進的秩序,其中的規則本身是人類行動的非存心的產物。例如,我們構想市場經濟是根據一套“博弈規則”來起作用的,這套規則使得資源配置上的錯誤能在這個制度以內自行糾正。這些規則(法律、習慣、政治組織的命令以及各種財產權利)會被構想為自覺的人類計畫(如在具體的立法中和憲法設計中)的產物。反之,它們也可以被構想為其本身是旨在達到具體的和狹隘的目的的人類行動所產生的非存心的結果。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對自發秩序的這兩種解釋均可找到。斯密在他的道德哲學中,也像大衛·休謨一樣,主張說;我們的道德規範是從在具體情況中個人經驗和個人判斷的積累逐漸演進而來的,而演化出來的規範本身卻具有促進社會穩定的那種非存心的結果。在他的《國富論》中所陳述的經濟理論中,貨幣價格、利潤和虧損提供了信號,對資源的配置失當進行糾正,導致經濟成長,而市場、貨幣、勞動分工這些經濟體制,全都是依演進的方式出現的。人們怎樣看待社會的各種體制,不僅使他的政治觀點有所不同,而且使他怎樣去評價一種經濟制度亦有所不同。

從自行建立秩序的制度這種意義來說的自發秩序的概念,在整個19世紀直到現在繼續為經濟科學、特別是一般均衡理論提供了基礎。在一般均衡的表述中,自利心被解釋為對於一切商品(但不是慈善心或榮譽感)的偏好秩序,而社會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是可以通過政府的糾正行動去改變的。根據這種看法,看不見的手仍然會使制度運轉,但不一定能保證結果是最佳的。的確,如果人們遵循這種論點的邏輯直到得出它的結論,那末看不見的手從最好的方面說也是癱瘓的,因為它實際上只能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得到滿足的條件下,才能起產生善果的作用(哈恩(Hahn),1982年)。

關於看不見的手的另外一種表述從亞當·斯密到卡爾·門格爾均可找到,它把一個社會的經濟體制看成是自利的經濟行為的非存心的副產品,把這些體制看成是對於自行建立秩序的過程所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去過問需要有何種體制去使看不見的手能完全起作用。這種觀點提出了一個問題:現有市場體制出現的經濟理由是什麼,這些體制為之服務的未被覺察的目的又是什麼。在這裡,只是企圖表明,現有市場體制是怎樣作為人類行動的非存心的結果而出現的。這一點,連同這類體制服務於比計畫人所知道的更多的目的這個論點,使得人們在解決市場的安排時更加謹慎。

卡倫·沃恩(KarenI.Vaughn)著

楊敬年譯

基本概述

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最初的意思是,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即通過分工和市場的作用,可以達到國家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形象用語。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私有制,人人為自己,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自由競爭,無需政府干預經濟活動。亞當·斯密的後繼者們以均衡理論的形式完成了對於完全競爭市場機制的精確分析。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是小規模的,一切企業由企業主經營,單獨的生產者對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發生影響,消費者用貨幣作為“選票”,決定著產量和質量。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價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變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資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勞務。通過看不見的手,企業家獲得利潤,工人獲得由競爭的勞動力供給決定的工資,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供給自動地創造需求,儲蓄與投資保持平衡。通過自由競爭,整個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在處理國際經濟關係時,遵循自由放任原則。政府不對外貿進行管制。“看不見的手”反映了早期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經濟現實。

看不見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所存在的一個悖論。認為在每個參與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過程中,市場體系會給所有參與者帶來利益,就好像有一隻吉祥慈善的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著整個經濟過程。

相關定義

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市場機制就是依據經濟人理性原則而運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在此同時“看不見的手”也會給市場經濟帶來一定的危機,所以在此同時也需要“看得見的手”來對市場進行巨觀調控。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干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壟斷資本的操縱之手:

經濟為什麼增長?經濟為什麼在增長中變成了全球經濟?中國究竟應該以“看不見的手”還是“看得見的手”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1、何為“看不見的手”?

我們還是從一個小例子說起。假定某個村落只有兩個農戶甲和乙,原來為了吃飯各自種植糧食,為了穿衣就各自織布,各自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想往來。但是後來甲和乙兩家就在一起商量,種糧是甲比乙的長處,織布卻是乙的強項,結果後來這兩個農戶就進行了分工:甲專門種糧,乙專門織布。結果一年下來,在同一資源條件下卻有了更多的糧食和布匹。斯密告訴我們:要想增加產量,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進行分工。分工就是將複雜的事情分解,使之簡單化,乾簡單的事情效率必然高。按照斯密的理論,分工是按照絕對優勢分工的,也就是自己和對方比,專業化生產效率絕對比對方強的產品,再交換就雙方都受益。

勞動分工的依據是絕對優勢,所謂絕對優勢就是自己與對方比,能力比別人強,效率比對方高。那么如何比較甲和乙的絕對優勢呢?斯密告訴我們,要到市場上去看一下糧食和布匹的價格,然後把各自家中糧食和布匹的生產成本的比例和市場上糧食的價格比例算出來,然後比較這兩組數據的大小,就可以找到絕對優勢。如果甲的的糧食和布匹的生產成本的比例小於市場價格比,那么甲的優勢就是糧食,否則就是布匹。乙也可以進行同樣計算和比較。

這個方面告訴我們,市場價格是衡量生產者絕對優勢的一個指標,而且隨著價格變動,生產者的優勢也在變動,有時增強,有時減弱,有時也會從優勢變為劣勢。生產者就會根據市場價格來改變自己的生產結構和生產要素的流向與變動。也就是說生產要素會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而改變流向,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產要素怎么流動,完全受制於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市場價格機制。斯密就把這種機制叫做“看不見的手”。

但是按絕對優勢分工有一個難題:如果現實中的甲在種糧和織布都不如乙,或者都強於乙,這時應該如何分工?李嘉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解決辦法:採取比較優勢,甲和乙仍然可以參與分工,分工同樣會帶來更多的利益。就是在對比優勢時,不去和對方比,而是自己與自己比,專門生產自己和自己比較相對更具有優勢的產品,這就是“比較優勢理論”。這樣只要自己和自己比有相對生產率更高的產品,就可以參與市場分工,專業化生產自己與自己比生產率更高的產品,放棄自己和自己比生產率較低的產品,進而與他人交換,必然獲益。

把這個用來指導個人的分工思想,同樣可以用來指導國家間的分工,原理是一樣的。分工要進行,就要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和市場範圍,也就是不斷地擴大市場版圖。在此基礎上,分工與市場規模、範圍處於一種相互促進和依賴的關係中。商品生產和交換一但在世界上產生,就會將所有國家納入其支配之下。“看不見的手”就這樣伸向了全球。

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在全球蔓延,除了世界政治、軍事因素外,分工演進,財富增加是真正的原動力。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在它誕生的兩百年時間裡,所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人類歷史所創造的財富之和。

2、“看不見的手”已淪為一隻骯髒之手

“看不見的手”使人類財富增加,從這一點看,它是一隻推動歷史進步的手。但是在分配中它能否做到公平,從而成為一隻正義的手?還是相反,導致一方肆意侵犯另一方的利益,變成為一隻骯髒之手呢?對此,我們即使不從生產關係的角度去分析,僅僅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它,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現實的經濟中,“看不見的手”是一隻有缺陷的手,當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的時候,就很可能變成為一隻骯髒的手。

我們還是看甲和乙的例子,在市場經濟中其實甲或乙並不太關心生產多少糧食和布匹,而是在關心自己生產的布匹與糧食如何進行交換,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經研究過“貧困增長”的現象,他的結論是:雖然分工增加了生產,但是增加的產品在進入市場後造成供大於求,使價格下降了,所換回的財富數量變得比分工前還少,大部分的好外被別人拿走了。“貧困增長”的這個理論告訴我們,“看不見的手”確實是有缺陷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完全有可能變成一隻骯髒的手,尤其是這些條件如果可以人為製造出來的話,“看不見的手”就成了攫取他人財富之手。當世界從實物經濟過渡到虛擬經濟,尤其是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這些損人利已的條件往往更容易製造出來。

美國經濟學家在研究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兩大飛機製造巨頭爭奪國際民航市場的案例後,得到了結論:只要政府對本國的飛機公司提供大量補貼,然後飛機公司再以低價向外傾銷,將對方擠出市場後再抬價,不僅可以收回政府當初的補貼,而且能賺取更高的壟斷利潤。“看不見的手”真的成了攫取他人財富的一隻黑手。

當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化不僅體現在物質產品市場,更體現在金融領域。隨著各國金融領城的開放,金融自由化、金融產品衍生化逐步加深,各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全天候的巨大的交易網路。在這個網路作用下,全球金融產品的交易額遙遙領先於物質產品的交易額。相對物質產品而言,金融產品的數量極少,可以聚集的資金交易量巨大,而且金融產品的交易極其迅速,成本極其低廉。因此金融市場中“看不見的手”更有可能成為骯髒之手。1992年索羅斯衝擊英鎊的結果,是他本人賺走了10億多美元的收益。當他衝擊東南亞金融市場之後,當地經濟一夜回到了起飛前。

“看不見的手”不能使全球形成一個利益和諧的共同體,而是留下了無窮的利益衝撞和摩擦。一個世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家庭、一個個人,如果不崇尚勤勞致富,而是期盼一夜暴富,如果不提倡勤儉節約,而是盛譽奢侈闊綽,那么各國利益的衝突會因為資源的衰減,也升級為世界經濟大戰,但是沒有一個世界政府的中心可以協調這種利益的衝突。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和自身的經濟安全,在尋找全球經濟利益的制高點。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國家出於駕馭全球經濟的考慮,布局實施全球性戰略。

(摘自楊家旭《看不見的手已經淪為骯髒之手》一文)

文學作品《看不見的手》

理念懸疑係列

看不見的手

泰河醫院有一位年輕的外科手術醫生,他叫屠莫非,醫術很高明。一周前,他給一個名叫郝多來的患肝硬化的病人,成功做了肝移植手術。這天下午,郝多來的家屬為了表達感激之情,特別請他去家中吃頓飯,屠醫生見對方真誠,自己又推辭不過,只好應下。傍晚下班後,屠莫非便騎上腳踏車跟著病人的家屬一起去了。

郝多來的老婆為屠醫生獻上了一桌豐富的晚餐,又陪著屠醫生直到酒足飯飽,夜晚臨別時,她還送了屠醫生一段路。夏日的夜晚裡,天氣雖然特別悶熱,回家的路上,屠莫非心中卻感覺挺爽,因為他對這次宴請十分滿意。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屠莫非沒想到,就在他騎車才走了一半路的時候,天空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並且還加雜著小粒冰雹。此時的屠莫非沒有任何雨具,大風使雹粒風狂地打在他的臉上,令他疼痛忍,不得已,他躲進了一幢將要完工的新建大樓里。他望著外面的大雨,獨自一人待在漆黑的建築內,雖是被迫無奈,可他心中還是有點膽寒,他盼望大雨能早點停下來。

天空的雨還在不停地下,屠莫非探頭朝街上望了望,他沒想到,就在這時,忽然身後有一隻手拽了他一下,他一驚,立刻意識到在此躲雨的不只是他一人。可是,當他回頭看過後,並沒有發現什麼人,就大聲問了一句:這兒有人嗎?沒有人回答,而且,外面的風雨聲使他自己都聽不清自己的話了。他想:剛才也許是錯覺吧。可是,就在屠莫非這樣想的時候,身後又有人拽了他一把,而且這次比上次更有力了。屠莫非渾身一激泠,急轉身不由的問道:你是誰?可是,仍然沒有人回答,不過這回,他害怕了,因為,他感到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就在附近黑暗中,卻不知這隻手要乾什麼。

這裡實在太黑了,屠莫非只好儘量站到門口去,一陣風颳過,雨水再次澆在他的身上,他猛地打了個冷顫,向後急退兩步,當他用手抹去臉上雨水的時候,忽聽見離他不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叫聲:快!快救救我,救救我啊-----!這叫聲音加雜在風雨中聽來十分淒涼,令他感到更加恐懼了。

天空中電閃雷嗚,一道閃電划過,借著短暫的光亮,屠莫非發現離他不遠的樓梯上,競站著一個人,那人渾身纏著繃帶,隨著閃電忽隱忽現,樣子非常可怕。屠莫非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兩眼鎖定對方愕然問道:你是什麼人?對方回答:我是趙無垠!我想你不會忘記吧?屠醫生一聽倒退好幾步驚道:什麼?你是趙——!?你!你騙我!我不認識你。可我認識你,對方說,不過你別怕,我只是想向您借點東西。屠醫生迷惑而又緊張地說:借什麼?。對方說:我要借你的心臟。什麼?借心臟!屠醫生聽罷嚇得直搖頭,他脫口問道,你——你開什麼玩笑?對方不回答,只是焦急地說:屠醫生快讓我把你的心取出來,我可沒時間等你,我要看看它是否還有價值。沒容屠莫非反應,對方又說:我就要掏你的心了!屠莫非聽了正要逃離,可是那人說著,已經到了他的跟前。屠莫非突然覺得胸前被什麼東西蜇了一下,接著感到有一雙手在脫他的上衣,他想反抗,但整個身體都不聽使喚了,在他恐懼萬分時,又感到有一把鋒利的刀片在他胸前划過,沒有疼痛,只是一種冰涼的感覺,頓時他的恐懼變成了絕望,他想:這回死定了。接著,他感覺有一隻手伸進了他的胸腔,真的在掏他的心,漸漸地他失去了知覺。

一陣轟隆隆的雷聲,將屠醫生驚醒過來,他坐在樓梯上,想起剛才發生的事情,不免心驚肉跳。再看看周圍一切如故,也沒有別人。他急忙摸自己的前胸,衣服扣子都系的好好的,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可能做了一個噩夢,至於自己怎們會坐到樓梯上,又怎么睡過去的,他也不清楚,他站起身來走到樓門口,見外面的雨比剛才小了許多,於是急忙騎上腳踏車奔自家而去。

一進家門,他就心有餘悸地按按自己的胸前,沒有異常感覺,他才放心,他打開電燈,正準備去臥室,忽然他發現腳下有一封信,趕緊拾起來打開一看,見信紙上寫著:屠醫生,我就是那個由於你強取了肝臟,而死亡的傷者的靈魂,因為我在人間還有許多事要做,所以,他需要儘快移植一付新肝臟重返人間,這需要20萬元,暫且借你的心臟作抵押,限你今晚凌晨5時前將20萬元人民幣補償給我,交付地點,新建龍利大廈樓底,你如照辦,我會把你的心臟重新放回你的體內,否則凌晨5時一過,我將把你的心臟扔掉,而你現在的人造心臟最多為維持三天,落款是:看不見的手。

看完信,屠莫非驚出一身冷汗,他急忙進了臥室,脫下全部上衣,對著鏡子一看,就傻眼了,只見自己胸前真有一個特殊的拉鏈,這是現代外科手術專用拉鏈,它能牢牢地粘在皮膚上,而且完全取代線的縫合,待傷口初步癒合後,醫生可用藥液使拉鏈脫落,雖然屠莫非沒有做過這樣的手術縫合,但作為一個外科醫生他對此還是知曉的。他似乎感覺到自己體內的人工心臟的跳動了,雖然他不太相信自己的心臟真被人換了,但是剛才的那些經歷卻是真的,而且,自己胸前上這個拉練也不是一時能夠取下來的。

屠莫非穿好上衣,回憶起那天的情景來:那天,一個名叫趙無垠的男子,因車禍造成重度昏迷而被送進他所在的醫院,經他檢查發現,此人即使不死,也得成植物人,此時,另一個急需肝臟移植的病人郝多來,也在醫院病房內,他想: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機會啊!把植物人的肝臟移植給郝多來,即可能使病人再生,又可以實踐一下自己的專業,特別是肝臟病人家屬已經對他放了口:如果手術成功必定加倍付費。

屠醫生經過再三考慮,最後決定取車禍受傷者趙無垠的肝臟移植給患肝硬化的郝多來,就這樣,他不僅成功地取得了趙無垠的肝臟,而且還順利地瞞過趙的家屬,而知道此事的除了他還有他的助手肖海。屠醫生不信鬼,他想:莫非是肖海把此事泄露了?!不會呀!肖海和我的好處費一樣多!那么這事是怎么泄露的呢?

屠醫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他看看錶快凌晨點了,他想,雖然一時拿不出20萬元錢,但必須趕快到指定地點去,先看看對方是誰,再做商議,萬一自己的心臟真的是-----。想到這,他急忙家中把所有的現金都帶好,然後騎上腳踏車,在夜幕下朝那幢令他膽寒的大樓駛去。

他萬分緊張地來到那幢即將完工的大樓時,雨已基本停了,此時街上沒有行人,大樓裡面還是那么黑。屠莫非放下腳踏車,焦急地等在樓門口。片刻後,他的身後突然有人說話了:屠醫生!屠莫非下得渾身一哆嗦,轉身看了半天也沒發現人影。他仔細地聽著然後緊張地問:你是誰?別廢話,那個聲音說,錢都帶來了嗎?屠莫非聽著聲音很陌生就說:帶來了一部分,剩下的以後給。對方說:你一共收了多少錢?10萬,屠醫生說。那個聲音變的嚴厲了:明明20萬元!你怎么說10萬?

我給了助手10萬元。

真的嗎?他叫什麼名字?

他叫肖海

為了錢你就變相殺人?

那人已經是植物人了!

可是他並沒有死,如果你們不摘除他的肝臟的話。

我也是為了拯救另外一個病人。

是殺人救命,還是圖財害命?

你別問了,就說要多少錢吧?

錢!錢!錢!對方喝道:你看看我們是什麼人?接著他面前突然亮起了燈光,屠莫非一看,只見大樓里對面站著兩個人,一名身穿警服的公安人員和一個上身過著白色繃帶的人。

你們-----屠莫非後退一步,欲加爭辯地說,你們不要冤枉人啊!面前的警察對他說:屠莫非,你對剛才的招供還想否認嗎?告訴你,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屠莫非聽罷轉身欲逃,卻被一輛不知從那裡開來的小汽車攔住了去路。警察上前銬住屠莫非的雙手說:你跑不了,跟我們走吧。他被押進車內,車子很快開進了一家醫院,屠莫非奇怪地問:不是去公安局嗎?那名警察說:你以為別人和你一樣不講職業道德嗎!對於違法犯罪人員我們同樣講人道,我們遵守職業道德,所以要先把你胸前的拉練取下來,以免時間長了它和皮膚長到一起,懂嗎?

屠莫非聽了還不甘心地問:你們能告訴我剛才發生些什麼?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嗎?警察嚴厲地回答:屠醫生,不要再演戲了,告訴你,必要的話,我們完全有能力提取郝多來的肝臟組織,通過與我們掌握的被害者的病例等資料,進一步核實。屠莫非聽罷低下頭慚愧地說道:不用了,我認罪。

原來,屠莫非在醫院的非法行為,引起了一名護士長懷疑,為了維護法律和職業道德,她毅然向公安局報了案,因為被害人屍體已經火化,所以很難找到物證。刑偵人員為了核實此案而不打草驚蛇,首先找到了趙無垠家,從那裡了解了趙無垠死前的一些情況,並得到了趙無垠的以往病例資料,以及一些對此案有用的遺物。然後,刑偵人員又找到郝多來家了解情況,郝多來的老婆把送錢的是講了出來,但是至於屠醫生移植給她丈夫的肝臟來自何人,她也不清楚。

最後,刑偵人員要求郝多來家屬協助調查,在辦案人員耐心講法和說服下,郝多來的老婆終於同意合作。因為此案比較特殊,直接提審非常不利於破案。因此,刑偵人員決定採取特殊方式,讓屠莫非實話實說,同時,他們為了彌補在專業技術上不足,特地從行業內部聘請了解剖專家協同辦案,並精心設計了一個足以使屠莫非這樣一個醫術高手摺服的方案,開始了對屠莫非的秘密跟蹤監察。

這天,郝多來的老婆按警方安排,找到屠醫生宴請他到家中做客。刑偵人員則做好了實施方案的準備。晚上屠醫生從郝多來家出來,由於突降大雨,暫時躲進了快要完工的樓房建築內,跟蹤他的偵察員迅速從另一處潛入樓內,為了給屠莫非心靈上造成威懾,法醫院解剖專家換裝成手術後的包紮狀態,和另外兩名潛伏在暗中的刑偵人員一起,對屠莫非進行了攻心戰,在發現屠莫非的語言破綻後,果斷地對其進行了快速麻醉,然後實施假象手術,刑偵人員又快速趕到屠莫非的家,把那封預先寫好的信,塞進了屠莫非家的門口內。一切就緒,他們準備好錄音機,潛伏在預定地點,等待著屠莫非的反應。

屠莫非確實對那個纏著繃帶的形象震撼了,他仿佛看到的是被他摘取肝臟的趙無垠,當他從暫時麻醉醒來後,希望是做了一個噩夢,直到回家後他看到那封信,以及自己胸前的那個已用特殊拉鏈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行徑被第三者察覺,而且這個人通曉外科手術。他想通過錢來平衡此事,當他再次來的那幢大樓內的時候,才知道他完全想錯了。

2002年8月25日星期日

內容簡介

亞當·斯密作為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開創者。他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用“看不見的手”來比喻看不見的引導人類行為的人性本能。在良好的人類社會制度基礎上,那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自發地產生出良好的社會規範和倫理秩序。但在一般的學術研究中,“看不見的手”這一比喻已經變成人們談起具有神奇作用的市場價格體系、經濟運作機制甚至資本主義的道德基礎時的常用語,自由市場經濟理念的支持者也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原則和信條。本書針對學術界圍繞“看不見的手”展開的討論進行梳理,並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的相關論述為基礎對“看不見的手”進行解讀。

目錄

1論勞動分工

2勞動分工的原理

3商業體系的原理

4對於商品進口實施的限制

5限制的不合理性

6農業體系

編輯推薦

《看不見的手(英漢雙語)》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出版。

文摘

1 論勞動分工

人類勞動生產力最顯著的提高,以及人們在進行勞動、套用勞動時所體現出來的絕大部分技能、熟練性和決斷力,似乎都是勞動分工的結果。

要了解勞動分工在社會的一般事務中的作用,比較容易的方法是考察在某些具體的製造業中是如何進行勞動分工的。人們普遍認為,在某些微不足道的製造業中,勞動分工是最細的:或許並不是這些微不足道的製造業真的要比那些更為重要的製造業分工更細,而是在那些只須滿足少數人的少量需求的微小製造業中,工人的總數必然很少,整個工作過程中各個不同部門雇用的人員往往可以聚集在同一個車間,我們可以一下子就看見他們。相反,在那些滿足大多數人的大量需求的大型製造業中,王作過程中每一個不同的工作部門都會雇用很多人,所以不可能將他們集中在一個車間幹活。除了在同一個部門幹活的人之外,我們很少能一次看見很多人。因此,儘管和那些微小的製造業相比,這類製造業中的勞動實際上劃分要細緻得多,分成很多部門,但其分工並不是特別明顯,因而不太會被人注意。

……

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

今日我們用《博弈聖經》實體與性質的觀點解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

《英漢證券投資詞典》(馬惠明編)的解釋為:英語為:。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干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從他公布那一天起就沒有說明,它就像一個被宣布為永遠研究的課題,兩百多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人,企圖解釋都沒有成功。如果我們把亞當斯密比喻成經濟學的皇后。《國富論》就是經濟學的皇冠。看不見的手就是皇冠上的明珠。皇冠上的明珠到底是什麼呢?

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博弈聖經》里經濟學的定義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裡的概念。

其實,經濟學的行為也不外乎這些內容,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科學發展觀里的大道德就是博弈實體經濟學。所以,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定義檢驗經濟學裡的行為,研究經濟學裡的現象。

亞當•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頓的思想,他還撰文讚揚過牛頓,後來他用牛頓的物理學原理作為經濟體系,造出了一本擲地有聲的《國富論》,後來西方就出現大量的所謂經濟學名著。因此,世界就像開設了一個經濟文化大賭場,所謂經濟學家的特徵;不知輸贏的馬仔經濟學家,圍繞著經濟學理論憑個人感覺進行猜測,憑個人主觀意願盲目欣賞。但《國富論》里沒有引入輸贏與均衡的標準,沒說怎樣取勝,沒有給出一個整體如何對大小的區分,沒有開端,沒有終結,也就是沒有邊界,都是一些巨觀抽象的概念。無論混沌和有序怎樣互相轉換,《國富論》中並沒有給出任何博弈行為取勝的依據。全世界經過230多年的研究,沒有發現什麼有效可示範的依據。

230年以來,無數人渴望從書中挖掘有用的東西,最終發現了一句話“看不見的手”,它在《國富論》中只出現過一次。眾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個詞出現一次,最多只能稱其為一個文化信息,這不是經濟學思想,更不是理論,亞當•斯密也就沒有定性解釋過它的本質特性。人們對它似懂非懂,幾乎所有人的解釋都是自圓其說,一傳十,十傳百,無限的放大,“看不見的手”就成了神話。今日我們用《博弈聖經》實體與性質的觀點解釋“看不見的手”,它就是博弈實體法則的威力。博弈實體法則的癮魂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其內在邏輯是道德與博弈的法則,市場經濟就是根據一套“道德與博弈法則”使資源配置通過道德協同與博弈協同得到調整,《博弈聖經》中記載:“道德與博弈的共存一元論是經濟學裡的默認定律。”

亞當•斯密的“自發秩序”和“看不見的手”都是在觀察博弈實體時得到的感覺。他宣稱市場經濟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為了維繫兩個假設,一是效率,二是窮人的生活。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只有對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們才格外地積極,這會帶來你死我活的競爭和掠奪。西方的經濟學大師,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專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質的博弈對局不是博弈實體就不存在“看不見的手”,對個體瘋狂的掠奪就無法干預。可以想像在230年前亞當•斯密已經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博弈實體的威力,可惜他還沒有認識到博弈實體的本質特性,他感覺到,“人類行為的結果是非存心出現的”,好像參與者帶來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見的手”給予的,這是一個賭徒,對賭博結果的無奈,對博弈實體的無知才有這種莫名其妙的感覺。

我們從邏輯的哲學出發,研究科學發展觀的博弈實體戰略,發現它的文化結構複雜而宏大,人們難以理解,語言也很難表達,它比《國富論》描寫的“看不見的手”複雜得多。“看不見的手”只有簡單的幾個邏輯步驟就可以告成,特別對哲學素養準備不足的經濟學家他首先感覺到“看不見的手”語言流暢,琅琅上口,還有一個“手”以穩固的形象在場景中的表現,它還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場運行機制恰是“看不見的手”,人們就深信不疑,學者也相信它,傳播它,把它神話了。

馬克思、恩格斯也諷刺過“看不見的手”,“這種關係就像古代的命運之神一樣逍遙於環球之上”。

“看不見的手”沒有表述政府特殊巨觀調控對市場干預產生的社會效應,沒有談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為追逐國家利益的外交動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沒有表述官員的行為是代表國家實體戰略的手,這是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亞當·斯密不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不會演繹出正理均贏論,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外交的通用名詞,不談正理均贏論,人們就會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對博弈實體社會的凝聚力。經濟學的理論忽略博弈實體政治的社會特性也只能稱為個體經濟學和窮人經濟學。如果不談正理均贏論,一切追求最大化,它會逐步地使經濟資本不斷的擴張、掠奪、侵略,一定會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沒有具體闡明博弈實體法則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忽略博弈實體政治,單一的追求主體效率最大化,有權有錢的人不知道自己與博弈實體的關係,就會藐視博弈實體法則,使人的利益透支,權益透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形成巨貪罪惡,一切追求經濟最大化的經濟衍生物,像道德與誠信將會消失,一切浪費、污染、錯誤都包藏起來,表現虛擬的實體假象,最後造成經濟危機,物價膨脹和市場經濟大蕭條。我們看《博弈聖經》二人對局的取勝原理,再看科學發展觀的定義可知,以人為本的行為才是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博弈聖經》在開篇中有一句話:“博弈並不關注目的的本身,而關注達到目的的行為,達到目的的行為才是經濟研究的內容。”

國務院的經濟戰略版本

《博弈聖經》中說:"一個民族博弈知識的落後,也會落後其他民族。無論是窮國和富國,還是窮人和富人,都會要求改善博弈的結果。""窮富的區別就在於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學發展觀正在利用道德與博弈的版本作為戰略;整合人才、知識、科技、創新的一切優勢,推進著國家的富強,並向未來發出挑戰。

一個國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識,掌握了博弈方法論,就會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成就。也許在某一時期,他們參與世界博弈的混戰,世界經濟也會為此顫抖。

經濟學世界十部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實體經濟特性與性質自由主義理論,對後人博弈實體經濟學的啟發,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2、曹國正(新加坡)《博弈聖經》。獨創了國正論、國正雙贏理論和粒子行為論,是新加坡政府認定的一部,影響人類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學高級學術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和單方占優的博弈取勝理論,引起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自然哲學和博弈論界的極大關注。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第一卷)。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5、瓦爾拉斯(法國)《純粹經濟學要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觀價值(效用)論、邊際革命、經濟學數理化的轉向通過本書而系統化,熊彼特曾讚譽此書為,經濟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費雪(美國)《利息理論》。此書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的地方,他看見的是放棄當前消費而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所獲得的報酬。

7、凱恩斯(英國)《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稱為總量經濟學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貢獻認為是個人理性通過自由性質與性質的競爭,自然產生社會理性,(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核心,屬於博弈實體特性)這一理論遭到質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國家政治干預時缺失了博弈實體政治的理論引起的爭議。

8、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原理》。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

9、薩繆爾遜(美國)《經濟學》。把一本教科書選為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他在經濟學知識的標準化、體系化方面做出的貢獻,比當代任何一個人都多,就其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10、布坎南(美國)《同意的計算》。本書開創的“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制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定量運算,作為政治與經濟制度的研究開闢了全新的路徑。

來源:美聞網-美國資訊第一門戶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

艾倫·格林斯潘

阿馬蒂亞·森

阿爾文·漢森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阿瑟·塞西爾·庇古

亞當·斯密

曹·國正

保羅·薩繆爾森

克萊夫·格蘭傑

大衛·李嘉圖

弗里茲·馬克盧普

約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

萊因哈德·澤爾騰

里昂·瓦爾拉斯

路德維希·馮·密塞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