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市場中賣方比買方更了解有關商品的各種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向信息貧乏的一方傳遞可靠信息而在市場中獲益;買賣雙方中擁有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從另一方獲取信息;市場信號顯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政府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占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套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產生背景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這一現象早在70年代便受到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的關注和研究,它為市場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現在看來,信息不對稱現象簡直無處不在,就像周身遍布的各種名牌商品。按照這一理論,名牌本身也在折射這一現象,人們對品牌的崇拜和追逐,從某種程度上恰恰說明了較一般商品而言,名牌商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這一理論同樣也適應於廣告,在同質的情況下,花巨資廣而告之的商品因為比不做廣告或少做廣告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它們更容易為消費者接受。

主要影響

信息不對稱是市場經濟的弊病,要想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經濟產生的危害,政府應在市場體系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這一理論為很多市場現象如股市沉浮、就業與失業、信貸配給、商品促銷、商品的市場占有等提供了解釋,並成為現代信息經濟學的核心,被廣泛套用到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

理論研究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前不久授予了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麥可·斯彭斯,以表彰他們70年代在“使用不對稱信息進行市場分析”領域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傳統經濟學基本假設前提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經濟人”擁有完全信息。實際上人們早就知道,現實生活中市場主體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場信息。信息不對稱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這種行為在理論上就稱作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為減少或避免這類行為的發生或者降低信息搜尋的成本,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經濟學家為此提出了許多理論和模型。上述三位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正是在信息具有價值這一基礎上,將信息不對稱理論廣泛套用於各個領域,並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從而揭示了當代信息經濟的核心。

首先是阿克爾洛夫以其在哈佛大學期刊發表的論文《次品市場》,拉開了對信息不對稱在商品市場套用的序幕;斯蒂格利茨分析了保險市場、信貸市場的道德風險問題,並相應地提出了缺乏信息的交易方應當如何獲取更多的信息;斯彭斯則以其博士論文《勞動市場的信號》,對人才市場存在用人單位與應聘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根源進行了深入的挖掘。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阿克爾洛夫在1970年提出的分析舊車市場的“檸檬?(次貨或二手貨)模型,開創了逆向選擇理論的先河:在舊車市場上,只有賣者知道車的真實質量,買者只知道車的平均質量,因而只願意根據平均質量支付價格;而在一輛舊車的任一價格上,那些最差的次品車的主人最急於將他們的車出手;當買主把這些次品買回家後,才會逐漸發現它的缺陷;一段時間後,賣主能夠接受的舊車的平均價格會下降,那些持有缺陷最輕的車的車主這時會認為還是將車留著自己用更為合算;這意味著,那些還留在市場上出售的汽車的平均質量又進一步降低了。因此說,隨著價格的下降,存在著逆向選擇效應:質

量高於平均水平的賣者會退出交易,只有質量低的賣者才會進入市場。 將該模型擴展到整個商品市場,逆向選擇就說明了假冒偽劣商品對市場的破壞作用:它們以低價出售,有可能將好產品擠出市場,並摧毀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導致市場的萎縮,從而最終降低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但是,無論是生產優質產品的廠商還是消費者,都能找到更好的傳遞信息和搜尋信息的途徑。首先,廠商可以提供保修承諾或以廣告來向消費者傳遞優質產品的信號;其次,可以建立獨立的質量監督、認證機構,幫助消費者識別劣質產品;此外,還有契約解決辦法(即在契約中對交易雙方進行行為約束)和信譽解決辦法(即允許提供優質產品的廠商獲得超額利潤——“信譽租金”,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廠商一旦在信譽上出問題,必定損失利益。這就使信譽成為一種真實的信號)。

同樣,在保險市場上,道德風險來自保險公司不能觀察到投保人在投保後的個人行為:如果保險者不按常規履行契約或故意遭險,往往會使保險公司承擔正常機率之上的賠付率;這時的逆向選擇來自保險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風險程度,從而使保險水平不能達到對稱信息情況下的最優水平。當保險金處於一般水平時,低風險類型的消費者投保後得到的效用可能低於他不參加保險時的效用,因而這類消費者會退出保險市場,只有高風險類型的消費者才會願意投保。當低風險消費者退出後,如果保險金和賠償金不變,保險公司將虧損。為了不出現虧損,保險公司將不得不提高保險金。這樣,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顧客認為支付這筆費用不值得,從而不再投保,高風險類型消費者就會把低風險類型消費者“驅逐”出保險市場。這就是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提供不同類型的契約,將不同風險的投保人區分開,讓買保險者在高自賠率加低保險費和低自賠率加高保險費兩種投保方式之間選擇,以防止被保人的欺詐行為。

在勞動力市場上,對於僱主來說,應聘者的受教育水平起著篩選和指示的作用。一個有大學文憑的人可以向僱主提供一種能夠證明其有能力的信號。正是憑著“文憑”這個信號,僱主會按平均水平所做的決策來取捨雇員,並決定其應得到的報酬。所以,人們呆在學校里被認為可能主要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生產技術,而是為了使潛在的僱主相信他們能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應拿較高的工資。正是由於勞動力市場上僱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要求必須靠一種市場信號來幫助信息缺少的一方進行識別。

運用領域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最重要的套用領域是企業理論。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委託人

只能通過合理地設計一套機制來誘使代理人顯示其私人信息,從而達到雙方的利益協調。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另一個套用領域是研究市場失敗。產業組織引入信息不對稱理論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蒂羅爾套用非對稱信息對企業組織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可謂這方面的權威著作。

信息不對稱理論已經滲透到經濟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並使主流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

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信息中的信息不對稱,可能存在於兩個行為主體之間,也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行為主體之間,

1、招投標階段的信息不對稱

產品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表現產品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表現

招投標階段是業主和承包商相互對策和雙向選擇的過程。一方面,業主要綜合考慮投標方的資質、業績、報價等因素選擇承包商;另一方面,承包商也存在對業主的選擇問題,希望選擇

信譽高、有資金實力、手續齊全的業主。在這種相互選擇的過程中,雙方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在:業主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建造需求,但對投標商的信息了解較少,如承包商能力、素質、技術、裝備、管理、服務等信息,這樣業主就屬於信息的劣勢方,而承包商是信息的優勢方;而承包商對自身的能力了解較多,而對業主的詳細營造意圖、財務支付能力、項目手續等信息了解較少,反過來承包商成為信息的劣勢方,而業主方成為信息的優勢方。在這種不對稱的信息場中,為了掌握對方的信息,雙方都會付出成本進行信息的搜尋和分析,進行討價還價和對策,在不斷的對策中達到均衡而達成協定。一方面,承包商為了使業主了解自己的技術、質量能力及信譽等,需要通過廣告、質量認證等各種方式,將自己在營造方而的能力及信譽等信息傳遞給業主。另一方面,業主為了選擇承包商,也需要調查、了解和評價承包商。

2、履約階段的信息不對稱

當業主選擇了承包商,並簽訂了承包契約之後,同樣存在著在契約履行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承包商比業主更了解自己的建造行為,如使用人員的素質、材料的質量、建造方法與技術等。業主不可能完全掌握承包商是否嚴格按照契約進行施工,是否有偷工減料行為和“偷懶”的行為。這樣,業主就是信息劣勢方,而承包商就成為信息優勢方。同時,承包商不了解業主的信譽、資金能力,由於業主的道德風險有意拖欠工程款,這時承包商對業主的不利選擇將給自己帶來損失。因此,在這種相互對策的交易過程中,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雙方都存在著不確定性,都不能完全控制選擇行為的最終結果,都存在著由於不利選擇而可能造成的風險,其根本原因是商業信譽,也就是存在道德風險。

預防措施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行為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由此而造

成的市場效率低下都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必須採取一定的手段對其加以控制,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

加強信息網路建設

信息的獲取可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克服信息不完備、不對稱的重要手段。為了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的負效用,可以通過大量獲取市場信號來平衡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為獲得高質量的信息,還應加強信息基礎建設,建設以數據共享為目的的集成數據環境。在項目管理過程中,採用數據標準,建立共享的集成數據環境,避免”信息孤島”的形成,實現項目管理信息的數位化、自動化、網路化與集成化。通過信息手段的建設,將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保證各行為主體決策的正確進行。

設計合理的契約

根據委託———代理理論,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的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契約關係,交易雙方的交易行為實質上是訂立契約的行為。為了確保交易前後雙方的利益均衡,設計一種合理的契約是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種刺激一致性的信息機制,使委託人與代理人的目標一致。業主為了使承包商在其不能觀察的行為中不會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而損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設計一種既能達到業主目的,承包商又願意接受的契約。設計滿足以下兩個約束條件的激勵契約,第一個約束條件是個人理性約束,又叫參與約束,也就是說要使承包商有積極性參與進來。第二個約束條件是激勵相約約束,也就是說,要使承包商有積極性按照業主的希望,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加強政府政策引導

隨著現代市場的日趨完善,政府的巨觀調控作用日益強化,從信息分析的角度,將政府納入建築市場作為實體,體現了政府通過相關信息調控業主和承包商的交易行為的作用。政府對建築市場進行巨觀調控是引導項目管理正常發展,解決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當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過程中更為重要。為此我們必須貫徹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建立和健全各類建築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做到門類齊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疊,遺漏空缺和互相牴觸。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和運用法律、法規的手段,培養和發展我國的建築市場體系,確保建設項目從前期策劃、勘察設計、工程承發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動都納入法制軌道。

加強誠信建設

誠信,是指一個人、一個單位的可靠性、社會責任感和可信任程度。在商品經濟社會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及個人商業信用狀況,以及整個社會經濟信用關係的信賴、認可程度,是衡量某個國家、地區或經濟組織的經濟環境和運行狀況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規範和整頓建築市場秩序,逐步在建築市場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業主和承包商均應樹立誠信意識,對自身行為進行規範,加強相互溝通,著力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只有加強誠信建設,才能夠在業主和承包商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相互認可的經濟關係,才能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機率。

培育中介機構

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可以通過第三方即監理人員對建設工程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監理人員具有專業上的優勢,他們以自身信譽為保證,以信息服務為主要活動內容,是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機制的重要因素。為此,要培育公正、規範的中介行業,建立起能使信息達到對稱的機制。由行業協會建立”遊戲規則”,對信息的披露做出系列的、明確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約定,增加信息透明度,使中介行業成為信息流中心,”公正、公平和誠信”的平台。

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

控制項目風險的重要一點就是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預警。項目風險預警主要是對項目運行過程中各風險因素對項目影響的可能性進行分析、預報;項目風險預警機制則是按項目風險因素設計相應的指標體系和經驗性目標參數,經目標值與觀測值相比較來決定項目風險程度的事前控制。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有利於快速發現關鍵風險因素,將這些關鍵因素作為風險管理系統的風險預警點並及時進行預警,達到提前控制、預先管理的目的。

經濟系統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經濟學的任務

市場經濟發展了幾百年,都是處於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之下,當人們沒有發現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時候,比如亞當·斯密的時代,市場並沒有顯示出多么的缺陷,斯密甚至把“看不見的手”推崇備至,自由的市場經濟理論學者都宣揚市場的自由調節,反對對市場的干預。信息經濟學逐漸成為新的市場經濟理論的主流,人們打破了自由市場在完全信息情況下的假設,才終於發現信息不對稱的嚴重性,一夜之間,到處都是“檸檬”,研究信息經濟學的學者因而獲得了1996年和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維克瑞,2001年喬治·阿克爾洛夫,麥可·斯賓塞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他們都因為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並且提出了種種解決的辦法。但是,可以看出,信息經濟學是基於對現有經濟現象的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於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還處於嘗試性的研究之中。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的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交易關係因為信息不對稱變成了委託——代理關係,交易中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為代理人,不具信息優勢的一方是委託人,交易雙方實際上是在進行無休止的信息博弈。

占有信息的人在交易中獲得優勢,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租金,就如同地租和資金的利息一樣,信息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實際上信息租金是每一個交易環節相互聯繫的紐帶。每一個行業都是特殊信息的匯總,生產一種產品要工程師的專業信息和技術人員的技術信息以及銷售人員的市場信息,把產品變成商品進行交換,需要商人的專業渠道信息和價格信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價)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消費者往往沒有對商品的諸如生產信息等信息進行投入成本,這必然與生產者之間產生信息投入成本差異,生產者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其實質仍然是資本的獲利性在另一種層面上的體現,只不過人們剝離了資本,換了一種觀察的角度而已。

信息經濟學的價值不在於揭示了信息不對稱,而在於說明了信息和資本、土地一樣,是一種需要進行經濟核算的生產要素。在商品經濟中,信息主要反映在價格上,價格信息是經濟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為價格信息服務的。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用價格信號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圍繞價格進行資源博弈的過程,對任何一種資源的優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獲得相關的利益,信息也是這樣。在現實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如此普遍,其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影響了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造成占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獲取太多的剩餘,出現因信息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導致利益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的情況。因此,糾正以上問題,減少信息暴利及維護資源分配的效率及相對公平應該成為信息經濟學的主要任務。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作為經濟信息的分類及套用

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一文中已經把知識分成兩類:一類是科學知識,即被組織起來的知識由專家所掌握,在理論和書籍中可以得到;一類是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為處於當時和當地的人所擁有。在此,哈耶克所講的知識,實際上就是信息,所以我們單就經濟信息來講,也可以把它們這樣分作兩類。不同種類的信息在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經濟理論作為信息是經濟現象中規律性的總結,是一種普遍的趨勢或狀態,多用於對巨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抽象化描述。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是有每個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獨一無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對稱的根源,基於這種信息的決策只有由每個個體作出,或由他積極參與作出,這種信息才能被利用。

但是在各類的經濟管理中,這兩類信息經常地被搞混,有時拿經濟理論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用,有時拿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作經濟理論用,錯誤地配置了社會的資源以至影響了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在國家對巨觀經濟系統的管理還是企業對微觀經濟系統的管理中都存在這種情況。哈耶克在文章中列舉了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的重大作用:如一個靠不定期貨艇的空程或半空程運貨謀生的人,或者其全部知識幾乎就在於知道一種即時機會的地產掮客,或從不同地方商品價格的差價獲利的套利人,他們都是以不為他人所知的對一瞬即逝的情況的專門了解,在社會中起重大作用的。並指出,在經濟管理中,這種重要的信息很容易被管理者輕視以至於造成損失或者增加了交易成本。管理者耽於用統計數字來實施政策而忽視經濟體系的經常不斷的小變化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因為在任何競爭的行業中保持成本不上升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僅僅這個任務就要耗費很大的精力。雖然統計總數比具體細節的運動表現出更大的穩定性,但是,這種統計數字的相對穩定性並不能像統計學家時常想做的那樣以“大數法則”即隨機變化的相互補償來解釋。

集中採購活動中的信息混淆情況。基於再分配的集中採購較之分散的採購並不能像管理者想像的那樣節約費用,有時反而浪費資財。下面有一個真實例子:某銀行的一個省分行為節約費用對全轄的會計憑證、各種登記簿進行了集中採購,先是各二級分行上報一年的憑證及登記簿用量,省行作出統計,然後招標進行生產,由印刷廠配送到各二級分行。據統計,節約了大筆的費用,所以這種形式會被管理者激勵再次的執行。人們把分散的交易聚集起來一次完成,可以獲得交易價格上的優勢,這是基於科學知識即經濟學上的規模經濟理論得出的結論,我們不能否認它的正確性。但是經過仔細的調查和分析,事實並不是象統計的那樣真實,許多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發生的情況改變了這一切。一是在上報使用種類和數量的時候出了問題,每年需用多少種類和數量的憑證和登記簿,沒有歷史的資料,只能憑主觀猜想,關鍵的不要自己掏錢,所以本著寧多勿缺的原則報數,許多本來用不著的憑證和登記簿也報了上去,本來用量少的卻報的很多。

現在各行的倉庫中堆積著大量的很少使用到的憑證和登記簿。二是在使用中出現了問題,印刷廠在各行需用的時候供應不及時而影響業務的開展,有的行因業務收費憑證供不上,打幾次電話也沒有送來,以至出現不收費的情況。三是印刷廠未按要求印刷,把三聯的進帳單印成了兩聯,客戶每次填三聯必然占用下兩聯中一聯,不僅不合要求,而且廢了一聯,即等於一本只能作半本用。另外,許多登記簿設計的特別大,本來在一頁可以印30行卻印了20行,浪費了很多空間,印刷廠最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此的估計一下,以上情況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用集中採購節約的成本來彌補的。在集中採購之初沒有想到,只是因為管理者搞混了專家的信息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作用。幾乎所有的交易都是靠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來完成的,所以用專家的知識代替特定時點的知識會經常出現錯誤。經濟學家擁有很系統的經濟學知識,但在股票市場上做套利交易,不一定是最好的,因為炒股票是靠特定時點的信息來完成的。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對不同種類信息的混淆。麥可·斯賓塞研究了勞動力市場上的信號傳遞問題,提出了斯賓塞-莫里斯條件,將人的能力和學歷掛鈎,得出結論:學歷可以顯示一個人的能力。他認為某個具有較強能力的個人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學歷證書,而能力低的人獲得學歷證書的成本比較高。這個理論的直接後果是現在的單位都在招聘中要求高學歷的人員,形成對高學歷人才的博弈,在這種制度的激勵下,人們不惜代價追求高等教育,極大地刺激了教育的供給,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構如雨後春筍。受過教育的人較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教育程度與能力成正比,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是如同規模採購可以降低單位成本一樣的基本規律。但是,按照哈耶克對信息的分類,教育所提供的信息是科學知識,是經過總結的信息,而實際工作中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特定時間和地點信息的把握及處理能力。把對教育信息的掌握能力與對特定時點的信息的把握能力相混淆在具體的實踐中也會出現問題。如在現實中,復讀和購買也可以使本來不同能力的人獲得同等的學歷,另外,學生在校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混學的人也很多;同是本科學歷,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能力也不一樣;所導致的唯學歷傾向和假學歷、假文憑現象等。學歷作為一種受教育水平的指標所顯示出的個人的能力在多數的情況下是一種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對此,本文將在後面的文字中做進一步的論述。信息分配的狀況及影響。

在現代經濟系統中,信息已經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象資本、土地一樣成為必須的生產資料並且作為一項產業被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在以往的經濟系統中,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很小,基本上是作為國家公器由國家提供,其成本列入國家預算,其收益算做社會文明的進步,所以沒有被列入通常的國民經濟核算。但是,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的作用卻一直在發揮著,並且貫穿著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始終。

按哈耶克對知識的分類,知識分為科學知識和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下面將對這兩類知識的分配壯況進行分析。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被壟斷和實行國家配給的狀態,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教育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分配的一種主要工具。教育實行國家配給表現在信息配給工具如學校由國家壟斷和掌握,考察一下各國教育的歷史,不難得出以上結論。科學知識的壟斷限制了對科學知識信息的供給,使多數的社會成員沒有機會去接受教育,教育成為少數上層社會的專利,信息資源的供給相對於需求一直處於嚴重的不足狀態,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歷史上人們因缺少科學知識而導致的愚昧使社會付出的成本太大了。現在,中國放開了民營教育,使科學知識的供求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信息象電力、交通一樣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但是,以國家為主導的信息傳播即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非常低,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信息資源配置的社會化、市場化將是一種必然趨勢。對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分配也存在這種情況,傳媒可以看作是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一種主要工具,如廣播電信、報紙等,傳媒由政府經營也存在著信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信息配置的非市場化運作,信息非商品化,不能滿足經濟活動對信息的需求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放開信息資源配置主體的限制,允許民間資本經營傳媒,建立以市場個體為主導的信息傳播機制,按市場經濟的規則進行社會信息資源的配置也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信息分配的狀況決定著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是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根源之一。現存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多數是制度選擇的結果而非制度選擇的原因,所以解決信息不對稱首先要著眼於信息分配製度。信息產業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進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產業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廣播、電信、傳媒(包括互連網)產業。又可以分為信息資源配置的工具產業和信息資源的內容產業。它們共同組成對信息資源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信息經濟學的意義就在於研究這個系統運行的效率如何及應該如何改進效率才能最優。

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

進行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

信息資源如同其他社會財富一樣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對信息資源的優先占有也會帶來相關的財富,當某種信息資源被獨占的時候,相應的利益也會被壟斷。專利權就是對信息資源的一種獨占,英特爾公司的晶片——這種科技資源的獨占使它從容地居於電子計算機產業的金字塔頂,它的價值占整個計算機產業鏈的將近一半。當一國經濟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時候,它的語言也會成為稀缺的資源,如English/">英語,全球非English/">英語國家每年要為掌握這種語言而花費巨大的財富。先進的文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巨大的資源,落後的地區要花錢才能買到,如好來塢的電影。

現在人們把經濟系統分為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塊。經濟學目前還較少地對這三塊的相互關係及影響進行系統的分析,這也可以看作對社會產業的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也許會成為將來對社會產業進行研究的主流。現在的產業分類是把產業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且成為對經濟系統進行研究和國民經濟核算的主要手段。套用新的產業分類方法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的影響以及對經濟政策的影響等問題,非常值得經濟學對之進行深入的研究。

信息自形成起就是沿著一定的方式進行傳播的,我們把信息傳播的工具和內容及其方式稱為信息資源配置的經濟系統。這個經濟系統可以分為對科學知識即系統的信息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教育、科學、文化是對科學知識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和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經濟系統,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連網等傳媒是對之進行傳播的主要工具。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產業,構成信息傳播的經濟系統。

考察一下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或者城市和農村的信息分配狀況可以獲得一些啟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集中了幾乎所有的信息資源,教育機構、圖書館、傳媒,不僅信息量大,而且信息傳播的速度也快,報紙在大城市是當天看到,而在小城市是隔天或著更晚;教育資源更是典型的集中於大城市;城市和農村的信息分配更是嚴重失衡,已經成為農村落後的根源之一。(詳見《農民的經濟學》一文)。近幾年國家推行科教興國戰略,本質上是對信息資源配置的重要戰略,教育產業化的改革,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教育,特別是開展民辦教育,對於擴大科學知識的供給,緩解信息不足有著重要意義。對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要以市場化配置為主,因為特定時點的信息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微觀經濟主體最為有用,只有通過市場進行配置才能達到最優。目前由政府掌管的傳媒(廣播電視、報紙)是對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進行配置的主要工具,在很多方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象前幾年的電力、電信一樣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中小城市只有一家報紙,主要為黨政信息傳播服務而缺少經濟信息傳播的媒體,造成工商信息及消費信息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信息不足限制了地區工商業的發展、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所以在信息資源的配置上國家和政府有著更大的責任,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擴大科學知識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增加對落後地區和弱勢人群的信息供給,對於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增強經濟的平衡發展能力,縮小東西差距、城鄉差距都有著重大意義。對於特定時間和地點的信息工具(傳媒)要放開,讓市場主體去經營,走市場化、企業化的路子,準許民間資本進入,引入競爭機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資源配置的當務之機。

信息案例

經濟學名詞

在某些市場中,市場每個參與者擁有的信息並不相同。例如,在舊車市場上,有關舊車質量的信息,賣者通常要比潛在的買者知道得多。阿羅——德布魯模型表達的古典福利經濟學定理如下:第一、競爭均衡或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二、若對初始收益進行適當的再分配,任何具有帕累托效率的配置都能達到瓦爾拉斯均衡。當然,上述結論必須滿足一系列的假定條件,其中一條就是對稱信息假定。該假定認為,所有的經濟行為人對所有的經濟變數具有相同的信息。現實的經濟活動無法滿足對稱信息的要求,但經濟學家卻能通過非對稱信息更好地認識和解釋各種經濟現象。

非對稱信息指某些行為人擁有但另一些行為人不擁有的信息。在1967年以前,經濟學家還不能夠恰當地處理這一問題,因為當一個行為人不知道對手的情況時,競爭規則是沒有定義的。海薩尼通過引入一個虛擬的行為人——“自然”,自然首先行動決定特徵,行為人知道自己的特徵而對手不知道,即行為人具有私人信息;這樣,不完全信息可以轉換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來處理。這就是著名的“海薩尼轉換”。通過轉換。可以找到非對稱信息下的均衡點。即存在貝葉斯均衡。澤爾騰、克瑞普斯和威爾遜、弗得伯格和蒂羅爾等對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非對稱信息的運用

非對稱信息的最重要的套用領域是企業理論。如果有一個委託人和一個代理人,代理人對自己的行動或能力擁有私人信息。由於委託人無法準確觀測到代理人的行為,那么,無論採取何種獎勵措施,代理人都會選擇最大化自己效用水平的行動。換言之,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委託人只能通過合理地設計一套機制來誘使代理人顯示其私人信息,從而達到雙方的利益協調。委託代理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進一步把非對稱信息區分為以下幾類:若非對稱性發生在簽約前,稱為逆向選擇;若簽約後發生了非對稱性,則屬於道德風險;若行為人的行動不可觀測,稱為隱藏行動;若行為人具有對手無法觀測的知識,稱為隱藏知識或隱藏信息。

非對稱信息的另一個套用領域是研究市場失敗。阿克洛夫的“舊車市場”模型講述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經典故事。假定存在一個舊車市場,只有賣主知道車子的質量(這是私人信息)。若採取平均質量定價法,賣主就會趁機抽走高質量的舊車;若採取差別定價法,賣主也會抬高劣品的價格。無論如何,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舊車市場上生存下來的一定是賣不出去的劣質車。產業組織引入非對稱信息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假設同一行業內有幾家企業,成本結構是每個企業的私人信息。與對稱信息模型相比,這種模型的均衡更符合通常認為的掠奪性定價或極限定價現象。巴羅套用非對稱信息模型研究了政府對壟斷企業的規制。

假設政府要提高稅收量,最好的辦法是向最有付稅能力的人課稅。但是,付稅能力是行為人的私人信息。最優所得稅方案必須直接或間接地提示這些私人信息是否符合每個行為人的利益。莫里斯最早建立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所得稅模型,並因此榮獲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莫里斯同獲諾貝爾獎殊榮的維克里大概是最早套用非對稱信息的經濟學家,他曾設計了信息不對稱時的最優拍賣機制。羅森則較好地概述了非對稱信息下的最優勞動契約問題。霍姆斯特龍和梅耶森則對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福利判斷作了詳盡的分析。非對稱信息已經滲透到經濟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並使主流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

經濟學知識(一)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本篇介紹了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方便大家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