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

宜陽縣

宜陽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的宜陽縣位於距洛陽市以西25公里處,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125公頃。境內交通發達。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城郊,宜故、鄭盧兩公路分別沿洛河兩岸縱貫東西,南閻公路橫跨縣境南北,另有數十條鄉村公路與全縣各地相通。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簡介

宜陽風光 宜陽風光
宜陽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徵為“三山六陵一分川。位於距洛陽市以西20公里處,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16.8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總面積的1%,洛陽市總面積的11%。全縣平均海拔360米,縣城海拔195米。宜陽縣交通發達,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城郊,宜故、鄭盧兩公路分別沿洛河兩岸縱貫東西,南閻公路橫跨縣境南北,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223公里,已初步形成了“兩縱四橫加一高”的省級以上公路 網路

地理位置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 氣候,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全縣地貌西高東低,南山北嶺,溝壑縱橫,山秀水明。總的概貌是“南嶺北丘西南山、洛水一線中間穿、 三山六丘一分田”。全縣有大小河流及山澗溪水360多條,中小型水庫46座。礦藏及林木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藏有30餘種,其中:煤炭、石英石、鉀長石、重晶石等儲量大、質量好,具有極大的開採潛力,各種用材樹90多種,至今尚存的靈山銀杏、韓城龍柏、西莊國槐、馬河秋榆、祁莊白松等被文物部門列為珍優保護樹木,血參、柴胡、茱苓等藥材出口到東南亞等地區。

鄉鎮人口

宜陽縣轄9鎮7鄉1個辦事處,,353個行政村。現有人口總量69.5萬 ,其中城鎮人口15萬人,占總人口的21.6%。民族有漢、回、壯、蒙、藏等30多個,其中漢族人口占98. 9%,回族人口占0.8%,壯族人口占0.2%,其他民族人口占0.1%。

文物古蹟

宜陽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過去被稱為“船城”。據縣誌記載和 文物普查中發現,全縣有古城址15處,宮殿17座,廟堂41處,亭台、樓閣19個、祠、庵、寺、觀78處,古驛站9處,古橋樑29孔,古墓葬38個,館藏文物5200件。 其中邵窯遺址、蘇羊遺址、靈山寺、五花塔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陽縣不僅古蹟眾多,山水名勝也星羅棋布,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應俱全。距縣城50公里、海拔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被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靈山寺”是中國佛教名剎“白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陽城西8公里處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內建築典雅莊重,古色古香,寺後鳳凰嶺滿山翠柏,濃密蔥鬱,寺側鳳凰泉幽深清麗,甘甜宜人,寺前銀杏樹下懸崖垂秀,洛水縈迴。“九龍洞”頂壁石柱聳立、石幔懸掛、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異景奇幻,使人如遊仙窟。另有白鹿苑、召伯聽政處、李賀故里等名勝枚不勝數。
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宜陽的國民經濟和各項 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與發展,科教文體衛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機關思想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邁入十二五新時期,全縣人民將在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畜牧大縣、菸葉大縣、工業強縣”三大目標的指引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經濟繁榮昌盛、 科技文化發達、基礎設施完備、民主程度極高的新宜陽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政府領導

姓名擔任職務主要工作
黃曉玲
中共宜陽縣委副書記、宜陽縣人民政府縣長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
仝宇鵬
中共宜陽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協助黃曉玲同志處理縣政府日常工作。分管縣政府辦公室、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縣政協、縣編辦、縣國稅局、縣地稅局。
王定澤 宜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主要負責農業經濟、新農村建設、防汛抗旱、節水型社會建設、扶貧開發、移民安置、農業金融、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人口計畫生育等方面工作。
李曉波 宜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主要負責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金融、科技、地方史志、檔案管理等方面工作。
張飛躍 宜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負責動物防疫、畜牧生產、農機管理、農業綜合開發、氣象及人工影響天氣、保險業發展、糧食購銷儲備、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工作。
魏淼 宜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負責教育事業、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衛生城市創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食品藥品安全、人民防空、城市公共運輸管理、文明城市創建、市場建設等方面工作。
李春光 宜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負責安全生產、煤炭安全、旅遊開發、通訊、電力等方面工作。分管縣安全監管局、縣煤炭局、縣旅遊局、縣靈山風景區管理處、縣花果山管理委員會。[

地理概況

宜陽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70.5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總面積的1%,洛陽市總面積的11%。全縣平均海拔360米,縣城海拔195米。

宜陽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西高東低,南山北嶺,全縣概貌為“三山六丘一分川”,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水系屬黃河流域,全縣大小河流及山澗溪水360多條。 洛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縣內幹流長68公里,常流量為5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540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0.2%。東南縣境屬伊河流域,約占全縣總面積的9.6%。全縣水資源21.2萬立方米,綜合利用率為7.5%。全縣大小水庫21座,其中中型 水庫1座,總庫容2910.3萬立方米。最大的水庫為寺河水庫,庫容為1050萬立方,是全 唯一一座中型水庫

氣候資源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年均氣溫14.4℃,地溫12.3℃,極端氣溫最高為43.7°,最低為零下18.4度。全年日照時間1847.1~2313.6小時。全年無霜期平均228天,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對溫度條件的要求。年均降水量為660mm,最高為1044mm,最低為440.2mm。宜陽現有耕地面積93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15萬畝。土壤分潮土褐土、棕壤土和水稻土4個土類。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豆類棉花菸葉芝麻紅薯水稻等多種農作物和蔬菜。藥用植物種類達200多種,其中名貴藥材10餘種。血參柴胡丹皮防風、茱苓等藥材產量較大。家畜家禽以居多;野生走獸以羚羊、狼鹿、狐狸野豬為珍奇;飛禽以雉雞黃鸝布穀喜鵲八哥為稀有。此外,還有水生動物及兩棲類和少量爬行類動物等。宜陽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27億噸,遠景儲量3億噸,年開採量200萬噸。其它較大儲量的品種有水泥灰岩石英石蛭石鉀長石重晶石石灰石白雲石花崗石水晶等。此外,等礦種也有一定儲量。

交通概況

(圖)宜陽交通 宜陽交通
宜陽自古即為交通要道。《尚書·禹貢》記述 夏啟開闢了“南崤道”,此道由洛陽沿洛水西行至宜陽三鄉折入連昌谷,經洛寧縣北過陝縣之雁翎關,沿黃河南岸西行。春秋前後,秦楚交往形成一條西通秦隴,東下吳越的交通要道,稱為“秦楚孔道”,是一條古商旅大道。改革開放以來,宜陽交通發展迅速,目前已擁有包括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在內的十幾條交通幹線。與周圍主要縣市的聯繫均為二級以上公路,17個鄉鎮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共有幹線公路5條,縣級公路9條,鄉級公路18條。2007年,宜新路縣道升二級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宜趙路三級油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八官線洛河大橋建成通車,公路等級不斷提高,路網框架更加完善。
洛陽西南環高速宜陽段 洛陽西南環高速宜陽段

歷史沿革

(圖)宜陽縣 宜陽縣

宜陽歷史源遠流長。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宜陽地域就有人類活動。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口分布就幾乎遍及全境。宜陽自古地處秦楚孔道,是洛陽西部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宜陽夏屬豫州,商屬雒西地。戰國時期人口已達相當規模,據《戰國策·韓策》中記載,當時宜陽城僅“材士”就有10萬。戰國時曾為韓國都城,韓國遷都後,於宜陽置縣,屬三川郡。北魏設宜陽郡,此後曾更名甘棠、昌洛、壽安、福昌等,元代復改為宜陽縣,明清襲元制。1947年以洛河為界分為宜南、宜北兩縣,1949年復並為宜陽縣,屬洛陽地區。1948年春,宜陽徹底解放。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宜陽縣屬洛陽市。

工業發展

工業經濟活力增強。新上了一批以龍羽公司5×5.5萬千瓦火電廠、恒基鋁業20萬噸氫氧化鋁(4A氟石)、黃河同力300萬噸水泥為代表的具有相當規模和效益的骨幹工業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縣域經濟的強力增長點。以駿馬集團兼併洛陽氮肥廠恢復生產為標誌,省、市營企業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再次成為推進宜陽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縣營企業、鄉鎮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齊頭並進,競相發展,全縣上下掀起了建設工業項目、發展工業經濟的新一輪熱潮。全縣現有各類工業企業近2500家,其中重點工業企業18家,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01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電力、炭、化工、冶金、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的六大工業支柱產業。2003年全

黃河同力 黃河同力
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1361萬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 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843萬元,比上年增長11.9%,從而一舉扭轉多年來增幅低於10%的被動局面。

科教文衛

宜陽教育發達。高考上線率、總人數一直位居洛陽市三強之列。2007年,全縣普通高中招生3505人,在校生9875人,畢業生3431人。國中學校招生13101人,在校生37245人,畢業生11847人。普通國小招生11909人,在校生80825人,畢業生13887人。

衛生事業發展迅速。200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21個,其中衛生系統醫院、衛生院30個;廠礦醫院4個;私立及社區合作醫療點38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農村鄉(鎮)衛生院18個。

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為58.66萬人,參合率91.0%。科技事業穩步發展。

行政區劃

宜陽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尋村鎮、城關鄉、鹽鎮鄉、高村鄉、三鄉鄉、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莊鄉、趙保鄉、董王莊鄉、樊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農業概況

(圖)農業 農業

宜陽土地面積較廣,生產條件較好,農業比較發達,擁有崤山菸葉、九都大蒜、耿溝大杏、黑糧王黑色作物等一批遠近聞名的農產品品牌,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縣耕地面積耕地面積93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1.8萬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

宜陽盛產糧食,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紅薯、水稻等,常年播種面積小麥55萬畝,玉米30萬畝,紅薯15萬畝。2007年,糧食總產37.9萬噸,人均產量居全市第一。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落實各項惠農資金3515萬元。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萬畝,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種植比例日趨最佳化。

經濟作物品種較多,主要有花生、大豆、油菜、棉花、芝麻、蘆筍、大蒜、大棗、溫棚蔬菜等,常年播種面積花生8萬畝、大豆8萬畝、油葵1萬畝、蘆筍1.5萬畝、無公害蔬菜2萬畝、中藥材2萬畝、大棗4萬畝、黑色作物5000畝。

菸葉是宜陽農業支柱產業。宜陽土壤肥沃,氣候適應,植煙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質量上乘,是河南省確定的菸葉四山(崤山、靈山、銅山、馬山)發展戰略中的崤山牌菸葉生產基地。

工業發展

宜陽縣工業基礎雄厚,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日用陶瓷化肥、農膜、水泥、床褥、鉬鐵、脫粒機、炸藥雷管、食用油、碳酸鋇等40餘種。現在有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7家,其中前進化工超2億元,駿馬化工、龍羽宜電、龍羽虹光超2.5億元,龍羽宜電的銷售收入,龍羽宜電、龍羽虹光、駿馬化工的實現利潤,相成鐵合金、前進化工的上繳稅金分別進入洛陽市工業企業前30名。非公有制經濟增勢強勁,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7億元、增加值12.5億元、稅金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6%、54.3%和25%,成為推動民營經濟的主要力量。

旅遊文化

花果山

花果山位於古都洛陽西89公里的河南省宜陽縣西南部的穆冊鄉境內,花果山總面積4810公頃,主峰海拔1831.8m。森林覆蓋率達87.4%,年平均氣溫14.4度,夏季最高氣溫26度, 早在隋唐時期即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唐朝大詩人白居易、 韓愈、劉禹錫、裴度、李賀,宋代張耒、司馬光,金末元好問,明代唐伯虎均有吟詠花果山的傳世之作。1991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為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被評為洛陽市十佳 風景區之一,2001年被評為三A級旅遊景區。花果山奇峰林立,怪石密布,飛瀑高懸、煙雲浩渺,兼有黃山之奇、峨嵋之秀、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融動植物景觀、自然景觀、天象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現已探明的植物有白皮松、水杉、合歡、五角楓、珍珠梅、杜鵑等林木等1840餘種,森林覆被率達92.4%。林中珍禽異獸比比皆是:金錢豹、香獐、金雕、銀狐、大靈貓、小靈貓、 鹿、相思鳥等1000餘種。芸芸生靈為公園平添了無窮的野趣和生機。這裡春有奇花,蜂碟飛舞;夏有雲海,變幻莫測;秋有紅葉,碩果纍纍;冬有冰雪,銀裝素裹。著名景點有 水簾洞、石院牆、唐僧石、龍潭瀑等200餘處,集中分布在岳頂風光區、花山覓勝區、七峪飛瀑區、石院牆自然保護區內,景色天成、氣象萬千,素有“雄峻賽五嶽、奇秀冠中原”之譽。古時與江西廬山、湖北武當山、河南少室山並稱為七十二福地,是黃河旅遊線上一處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公園和避暑療養勝地。
宜陽縣花果山師徒石雕 宜陽縣花果山師徒石雕

花果山山清水秀, 風景宜人,文化底蘊豐厚、西遊 文化色彩濃郁。專家考證,宜陽花果山即吳承恩筆下《西遊記》的創作原型。花果山之名始見於北宋《太平寰宇記》,該書記載:“壽安縣岳頂山在縣西南,又西為花果山”,比《西遊記》成書早500年。花果山當地民眾世代供奉齊天孫佛。《西遊記》中諸多地名景點如:“鐵板橋、水簾洞、玉皇頂、南天門、高老莊”都可在花果山當地找到。歷代文人墨客劉禹錫、白居易、李賀、唐伯虎、蔡襄等多有吟誦花果山詩篇傳世。
花果山植被豐富,景色秀麗,一年四季皆有特色。全國四大觀賞名竹之一“金鑲玉竹”,名茶“雲霧茶”和獼猴桃、人參果、銀杏、板栗等是花果山的特產。園內主要風景點有水簾洞、揚船溝、石院牆、石簾山、龍潭瀑、唐僧石、人云梯、南天門等200多處,集中分布在花山覓聖區、岳頂風光區、七峽飛瀑區、石院牆自然保護區及山麓名勝區內。
(一)自然景觀
1、森林景觀。有植物1400多種,如白皮松、迎賓松、盤龍松、天狼松、藤戀樹、華蓋樹、飛天樹等,兼有眾多奇花異草,色彩斑斕,姿態萬千。脊椎動物200餘種,多毒蛇遊人需小心,有金錢豹、香獐、草鹿、 羚羊、大小靈貓、金雕、啄木鳥、相思鳥、八哥、杜鵑等,給遊人增添無窮野趣。
2、春花爛熳。繼迎春、連翹綻開,柳梢泛綠, 櫻花、紫藤迎風怒放,桃花灼灼、梨花素素,更有紅、白、紫各色杜鵑,叢叢簇簇,遍布山崗,蜂蝶漫舞,景色奇妙。
3、秋山紅葉。深秋來臨,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如花似錦,絢麗多姿,更兼松柏蒼翠,碩果纍纍,林區風光分外妖嬈。
4、奇峰異石。基岩為花崗岩,經冰川活動,斷層切割,形成名峰八十一,奇石一百零八,千姿百態,鬼斧神工。主要有:麥穗山、石簾山、師徒峰、羅漢峰、唐僧石、雙猴接吻、金雕群猴、悟空議事等。摞摞石,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飛來石”,堪稱 天下奇觀
5、泉溪潭瀑。內有九曲玉溪、七峪碧水、飛瀑懸簾,珍珠潭、西佛泉、瑤池、水簾洞等景觀各異,魅力無窮,瀑布20多處,分五大類型,碧水長流,各具特色,著名的有玉女瀑、隱龍瀑、雙疊瀑等。
(二)天象景觀
1、岳峰觀日。雨過天晴,朝陽初升,碩大無比,霞光滿天。花果山嶽頂日出。
2、蒼嶺雲海。每當盛夏,鍋柏嶺山南雲海茫茫,天地渾然一體,變幻莫測,氣象萬千。
3、簾溝日珥。簾溝、大里溝一帶,夏季多有日珥、飛虹,奇妙異常。
4、岳頂霽雪。寒冬降雪,漫山皆白,玉樹銀花,景色奇絕,為舊時宜陽八景之一。
(三)人文景觀
1、碑碣石刻。古廟內尚存碑碣17塊,清乾隆十五年的兩通碑具有重要 價值刻古代較多,至今尚有5處。 授予馬德華花果山“高老莊榮譽村民”稱號。
2、石棧道。七峪溝尚有兩段石道,石壁間鑿孔,巧以石柱、石條鋪架而成,古樸險峻。
3、北斗閣。位於岳頂山巔,面南,雙層飛檐仿唐建築,內有四面佛塑像,重九盛會香客雲集。
4、花果山書畫院。位於大里溝中部,北倚獨秀峰,南臨九曲玉溪,主 建築展廳一座,接待樓兩座,前有石砌拱橋,紅牆綠瓦,環境清幽,格調高雅。
5、將軍碑林。內有百餘幅中國當代將軍題詞石刻,其中包括徐向前元帥、李德生上將等名將題詞。
6、名人詩畫。岑參、白居易、韓愈、劉禹錫、李賀、邵雍、元好問等均有題詩,唐伯虎有詩畫四幀。  洛陽花果西遊文化創作原型考證:
一、《太平寰宇記》是宋太宗趙炅(宋太祖之弟光義)時的地理志,全書二百卷。作者樂史(930—1007)。此書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記載了各地至前代至宋初的州縣沿革、山川形勢,人情風俗,交通、人物姓氏、土特產等,稱得上宋代的大百科全書。而吳承恩西遊記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之後),比《太平寰宇記》晚了近600年,此說明是先有洛陽花果山之名,500多年後才有吳承恩《西遊記》問世。
二、花果山殘存碑刻多有記載:清乾隆十五年(1705年)重修西佛殿碑上書:“斯山也,《 西遊記》所稱齊天孫佛成聖處也,故其廟在焉”。另有同年九月碑刻記載:“宜邑(都城縣)西南百里許有花果山,即女幾山也。昔有神女遺兒,故名”此外,花山廟路旁還有民國宜陽縣長曹明為所題“花果山”刻石。這些碑文石刻對花果山名稱由來都能起到很好的佐證作用。
三、 花果山十八羅漢峰下原有花山廟,規模雄偉,始建於中唐時期,共186間,五進建築,分別敬奉唐僧師徒四人及白龍馬。廟內牆壁上有《大唐聖僧西域取經記》彩繪壁畫。可惜50年前毀於戰火。花果山村民眾世代敬奉西佛孫大聖。
四、《西遊記》取經僧唐玄奘名陳江流,洛陽偃師候氏人。出身儒學世家,十三歲時出家洛陽淨土寺,至2012年玄奘故里已對外開放。唐僧西天取經必經宜陽,花果山收悟空為徒順理成章。況取經回來,講經之所又是洛陽白馬寺。
五、花果山景區的諸多地域名稱,都可在《西遊記》中得到印證。如南天門、鐵板橋、水簾洞、高老莊、柿樹溝、玉皇頂、瑤池、西佛殿、通天河、火焰山等,可以想像吳承恩當年到花果山地區考察,耳聞目睹諸多孫悟空保唐僧取經傳說和秀麗的 自然景觀,雄偉壯觀的西佛廟等建築,《西遊記》創作激情奔騰構思醞釀,隨創作出千古名著。
六、花果山俏麗的自然山水風光和濃郁的西遊 神話傳說,吸引了眾多達官顯貴文人騷客到此觀光遊覽吟詩作賦,白居易、韓愈、劉禹錫、王祝、李賀、邵雍、司馬光、張耒、元好問、唐伯虎、連風流天子李隆基也曾在三鄉神遊仙山,歸作《 霓裳羽衣曲》,留下了千古名篇。
錦屏山
錦屏山是宜陽縣城的天然屏障,也是人民民眾的遊覽勝地。山勢拔地而起,巍巍壯觀。據傳說,過去柏林如海,古木參天。山,俗稱柏杷山,體如雕琢,色如翡翠,峭如立壁,峻若岩牆。唐女皇武則天賜名曰:“錦屏”。
宜陽錦屏山 宜陽錦屏山

所謂錦屏,是指宜陽自西而東一字排列的12峰,它嚴若12幅錦色之條屏。其中最高為“玉桂峰”、其次為“文筆峰”。“玉柱”之東有“老人”、“煙霞”、“奎壁”、“桃花”諸峰。“文筆”之西有“雙壁”、“左獅”、“夕陽”諸峰。“文筆”和“玉柱”之間還有“棲雲”、“書帶”、“香山”諸 峰。山峰並立,猶如一幅幅丹青畫卷高空而懸,歷代名人,凡到宜城,無不登高遠望。即興詠懷,懷許多詩文鐫刻于山崖之上。唐武后曾於此親題“錦屏觀山”四個大字。1985年,在錦屏山北麓發現一塊陰雕正楷“奇”字殘碑,字大如斗,筆力雄健,為武后所題之殘碑。由於錦屏山色俊秀,景物宜人,過去曾羅列為十大景。這“十大景”是:“玉柱清霞”、“仙樓夜月”、“學院書聲”、“雲亭遠眺”、“雞蝶炊煙”、“陶洞秋風”、“香山梵唄”、“古柏浮嵐”、“丹台昭暉”。而今錦屏山,一年四季精心綠化,礦產資源不斷得到開發,讓它為祖國四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九龍洞
白楊鄉板溝村,順村外山溝向北走5里。迎面有山壁立,俗名半坡山。縣誌載為半壁山。山北側半坡處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原有雕梁畫柱卷檐亭。迎西題為“九龍聖母洞”,現只存石碑兩通,分別為明萬曆年間和清鹹豐年間所立。洞內潮濕幽邃深暗,深1公里多。距洞口不遠的地方,突然撮合。要通過需要1人雙腳先滑過去,背依地溜過。這叫過馬鞍橋。再里洞陡然敞開,叫大殿,為遊人憩息的地方。再里,有1米見方的水池,需跳進池內才能前進,這叫淨身池。再里,一枯進當道,井深莫測。需從井旁手攀洞壁側身而過,再往裡,便是龍潭。望不見源頭,深不能見底。潭水出來,流入枯井。用手電筒探望,不見井底,不知水流向何處。洞內頂壁石柱聳立,石幔懸掛,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異景奇幻使人如遊仙窟。
由里向外,出洞豁然開朗。洞外北側,拾級30餘層,有廟宇3間,這是聖母祠。聖母洞祠對面是石城山。山頂高入雲霄,頂上祖師廟在白雲間時隱時現,天光山色相映,水清木秀渾然。因山為石灰溶岩,人們把這一奇觀叫龍母淨洞。雨過天霽,洞內水無外流,平靜如常。
白楊鎮南郊,如今尚有宏偉高大的“九龍台”(聚龍台)和九龍聖母廟等建築。
李賀故里
昌谷(今宜陽三鄉)是唐代 詩人李賀的故里。
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
據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 作品,以濃郁的詩情讚頌家鄉山川之美。據《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家泉石眼兩三莖”、“茂陵歸臥嘆清貧”等句推測,李賀故宅當在北園,又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李賀的故宅可能離連昌宮不會太遠。北園可能就是現在的西村大澗溝附近一帶,該村位於連昌河以東。在原連昌宮正北。現尚存有竹園百餘畝,晴日竹蔭深
五花寺塔
處,陽光斜照,光景斑駁,也許就是李賀“斫取青光寫楚辭”的地方。當年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置,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後來建有五花寺,這一帶有三鄉、上莊、下莊、柏坡、南寨、後寨、後院等村。大都村頭相連,綠竹成園。西有“漢山雲剎(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洛河相望,有名的唐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權貴名人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皇甫緹、元鎮和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 文。
靈山寺
宜陽縣城西,沿洛河南岸7公里處,右側山崖陡峭,怪石嶙峋,幾株古柏倒掛。山泉淙淙有聲,這便是靈山。寺院在崖頂上面的平地里。寺的主體建築是坐南向北,按前後順序是山門、天王殿、大悲閣、大雄殿、藏經樓。東西兩廂房各22間,寺院兩側建有僧房禪院,總計建築近百間,面積1600多平方米。據舊縣誌記載,寺院始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 ,明、清兩代幾次重修。大悲閣、大雄殿樑柱大架仍為金代原物。大雄殿內5尊塑像,其中1尊高2.1米,為明代藝術佳品。大雄殿前矗立著明成化十七年(1459) 鐫刻的四面石佛塔1座,高丈余,浮雕清晰,形象逼真,另外現存和尚墓塔16座,為全國現存8處塔群之一。石碑61通,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宜陽靈山寺 宜陽靈山寺

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因傳說大雄殿為周靈王葬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寺院東側聖母祠前,有一泓水名“鳳凰泉”,寺也曾因泉命名“ 鳳凰泉”。
靈山的山分上下三個層次,寺院居中。低層河川開闊,煙霧縹緲,色度淺淡。上層山峰,巍峨雄偉,滿山古柏,蒼鬱蔥蘢,輕紗白練般的洛川把它反襯得色度更濃。西側黃帝山峻入雲,東側公山重巒疊嶂,靈山如兩山共抱的翡翠。
靈山的水,發源於鳳凰泉,泉口兩丈見方,水深數丈,傳說古代曾建息機軒、怡然亭於泉旁。岸邊大樹掩映,藤蔓牽掛,署夏清波寒浪蕩漾,隆冬暖煙柔霧繚繞。泉眼碗口大,泉水通過 渠道穿牆過垣,迂迴於殿前屋後。靠泉過新建游泳池,山腰平湖,明淨如鏡,冬溫夏涼,四時爽朗,從山前崖頭傾瀉,鑽石鑿岩,飛流直下。
靈山的 ,數銀杏樹(俗稱白果樹),主幹高2丈余,粗兩人合抱不住,頂枝茂密質嫩,夏秋葉繁果稠,根插牢固,銀灰色的樹皮迸裂象老人額上的皺紋,滿身的傷疤窟窿,呈現著飽經風霜、歷盡折磨的神態。靈山寺沒有多少人工建造的亭台花圃,就天然的山水樹木足為避暑遊覽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山 靈山

光武廟
在縣西三鄉村北的漢山之巔。據 史書記載,東漢建武三年光武帝降赤眉於此,明帝即位降詔於此立廟。後周顯德五年(958) 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 復增修之。現存建築44間,基本全屬明清建築遺物,計有山門3間,大殿5間,東廊已塌,還有西廊9間。除主體建築外,另有馬王廟、皇姑殿、子陵宮、鐘樓、奶奶廟等。這此建築殘破嚴重,如不採取措施。實有徹底毀滅的可能。
龍潭寺
位於張塢鄉岳社村南龍潭河東,今以大殿結構造型可推斷為金代所建。現存大雄殿、天王殿、東配殿、僧房計17間,另有土窯7孔,總占地面積1畝多。院內石碑2通,碑面風化脫落,字跡模糊,讀不成文。從其中一通中可見“天和元年”字樣,是否為創建年代尚不能確認。寺院西、北兩面各有僧塔1座,一為“靜如和尚塔”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一為“曉嵐雲公和尚”,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福昌閣
位於韓城鎮福昌村北,據舊縣誌記載,隋朝曾建福昌宮,但無確鑿考證。現存建築始於明代,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全面修葺。
閣就福昌城西南角崖頭建築,坐北向南,採用重檐連式,頂以黃綠玻璃瓦覆蓋,四角挑檐懸鐘。面開五楹彩門。牆砌青磚,基用表石。台座以黃土夯實,外用青磚,前築石階120餘階,閣巍峨壯觀。
台座半坡東西側就山崖修建佛龕神洞,洞有呂祖、 華佗、老君、魯班、藥王、西佛等。洞前磚鋪平台。掩映於楊柳之中,為福昌閣增添了神異色彩。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