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鄉鄉

三鄉鄉

三鄉位於宜陽縣城西44公里處,屬半川半嶺地區,西鄰洛寧縣城關鄉,東與韓城鎮接壤,北接石村鄉,南與張塢鄉隔河相望,鄭盧公路橫貫全境,全鄉總面積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441畝。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轄行政村27個:東村、楊圪塔村、可樂灣村西村、上莊村、下莊村、南寨村、河西村、後院村、後寨村、仁村、西柏坡村、東柏坡村、西王村、坡頭村、東王村、古村、下馬溝村流渠村馬灣村灘子村吉家廟村、桑子溝村、上溝村、東陽村、南村、王嶺村。自然村46個,總人口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6人。

區域特點

三鄉鄉三鄉鄉
三鄉鄉位於宜陽縣最西部,與洛寧縣相接壤。全鄉共有人口3.3萬人,4.8萬畝耕地。全鄉下轄27個行政村,186個村民組,轄區56平方公里。民眾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和大蒜、大棗、菸葉、西瓜等經濟作物為主。近年來,三鄉鄉基本上形成了北山6個村近萬畝的菸葉生產帶和以連昌工業園區的工業生產帶。2007年,實現財政收入760萬元。

三鄉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興建了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境內有光武廟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形成了以三鄉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

農業特色

三鄉鄉三鄉鄉
三鄉鄉是農業大鄉。利用荒坡嫁接發展了3000畝鮮食棗;川區發展了6000畝西瓜,西瓜以其皮簿、味甜聞名豫西地區;山區發展了4000畝崤山菸葉,倍受各地煙廠青睞;三鄉鄉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以其皮簿、瓣大、味辛辣、隔夜不變質而聞名省內外。同時是宜陽縣優質沙蘭楊生產基地,林木貯積量達40000立方米以上。2003年7月被省無公害認定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無公害大蒜、大棗生產基地。2003年以來,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一批板材廠、水電站、電解廠在三鄉投資建廠。結合三鄉實際,全力打造千畝雙孢蘑菇基地,並投資500萬元建設雙孢蘑菇加工企業,制定出了“一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奔小康”的奮鬥目標。

1998年完成社會總產值8260萬元,較上年增長50%,財政收入1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0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8%。2003年全鄉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0萬元,財政收入1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00元。2004年契約招商引資5000餘萬元。

三鄉大蒜

三鄉大蒜歷史悠久,公元前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把大蒜引入該市宜陽縣三鄉鄉。農民義軍領袖李自成路過該地,對三鄉大蒜大為讚賞,並親自下地和農民一起栽種大蒜,至今—直在民眾中傳為美談。三鄉大蒜已在全市廣為種植,總面積達5萬多畝,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新加坡、馬來兩亞、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工業發展

三鄉鄉三鄉鄉
三鄉鄉的大蒜、大棗遠近聞名,而工業一直是空白。2006年年初,鄉黨委、鄉政府轉變觀念,主動走出去,通過招商引資從外地引進一個生產新型牆體保溫材料的項目。起初,投資商擔心當地的發展環境,為打消投資商的顧慮,鄉里專門為企業選址,並拿出60餘萬元為企業修路、架線、平整工地,還成立項目建設辦公室,派專人幫助企業辦理各種手續,鄉領導還經常到工地上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題。美哈斯公司的入駐,讓鄉領導萌生了在洛河灘地建設工業園區的念頭

經過不懈努力,以美哈斯公司為龍頭的三鄉鄉連昌工業園區悄然興起,一大批項目紛至沓來。鄉里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搞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硬環境,並出台一系列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措施。同時,鄉黨委、鄉政府用真誠的態度、優良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進行招商引資。金海灣水電、宏盛鎢鉬等7家企業生產紅火。

該鄉將重點搞好服務,儘早使撼能黏合劑、美哈斯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確保晶潤剛玉、順德鉑紙等千萬元以上項目入駐園區。該鄉還將投資300萬元硬化園區道路,建設園區沿洛河攔河壩。此外,正在建設的3.5萬伏變電站將大大改善園區企業生產條件。

針對三鄉鄉發生的產業變革,縣委書記譚建忠說:“一個傳統的財政窮鄉、農業大鄉,短短几年時間就開創了鄉鎮工業發展的新局面,財政收入由幾十萬元上升到700萬元,關鍵在於黨委、政府一班人敢於創新,敢於爭先創優,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旅遊文化

昌谷(今宜陽縣三鄉鄉)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故里。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直接以昌谷為題的作品。據《南園十三首·其二》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句,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建,又有玉陽宮、蘭昌宮之稱。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李賀的故宅離連昌宮不遠。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女幾山隔河相望,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於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在這裡都有吟詠唱和的詩文。現在當地正在規劃重修李賀故居和建設李賀紀念館,並已成立了李賀研究會和李賀詩詞協會,以對李賀及其詩作進行深入發掘研究。興建了李賀碑亭、李賀文化廣場等,境內有光武廟、五花寺塔、竹閣寺等,形成了以三鄉周圍諸多建築群為依託,以三鄉地區豐富的漢唐、宋金文化為基本內涵的人文型旅遊景區。

五花寺塔位於三鄉村北,連昌河畔,漢山腳下的連昌宮遺址上。五花寺其餘建築已不存在,僅餘此塔。該塔實際修造年代不詳,舊志記為唐塔,但有關人員鑑定為宋代遺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花寺塔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矗立在連昌河西岸,是黃河流域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在建築、繪畫、雕塑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塔起九級,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磚結構,八角密檐。底部周長31米,塔體外部下層以石條築砌,一二層以上,每層皆先用條磚一層出線,線上置斜磚,其上以疊塑十二層為檐,出際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層正南面均設有假門,門兩側裝磚刻浮雕力士或菩薩畫像,刀法洗鍊,線條流暢,形象肅穆。這種裝飾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見,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俗言云:“三鄉有一塔,離天丈七八。”五花寺塔雅致古樸,威武挺拔,屹立在連昌河畔,勢遏行雲。麗日晴空,巍然壯觀,若雲蒸霧裹,另有風韻。歷代名人權貴,文人學士,常常到此遊玩,留下許多詩文。當代著名作家李準1984年遊歷此地,提筆寫下:“古塔籠煙水,山勢寂寞雄,人說光武廟,昔日連昌宮”的詩句,並在塔下留影紀念。

發展目標

三鄉鄉三鄉鄉
(一)經濟發展目標

1、生產總值達到32369萬元;
2、服務業增加值達到8739萬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65元;
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69萬元;
5、植煙面積6300畝,菸葉稅收126萬元;
6、書記工程:完成一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企業新建任務。
7、鄉長工程:完成坡頭北嶺1000畝以上菸葉示範園建設。
8、新上企業項目: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上1個,500-1000萬元1個,50-500萬元4個。
9、工業總產值達到55532萬元;
1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0萬元;
11、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5000萬元;

(二)社會發展目標

1、村莊規劃:完成鄉總體規劃修編和下莊、東陽、仁村等8個村村莊規劃任務
2、林業生產:生態能源林500畝,村鎮綠化示範村9個,義務植樹8萬株。
3、完成4個農村標準化衛生所建設;
4、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年硬化通組通戶道路32公里,新增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個,完成鄉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所有行政村全部進行村容村貌整治;
5、完成780座沼氣建設;
6、完成縣下達的小城鎮經營管理、科技工作、民政工作、勞務輸出目標任務;
7、完成縣分解下達的省十大實事,市二十件實事及縣二十件實事落實任務。

模範村莊

三鄉鄉三鄉鄉
楊圪塔村

楊圪塔村位於三鄉鄉政府西北3公里處,與洛寧縣東宋鄉相鄰,土地面積1352畝,耕地面積880畝,全村210戶,873人,2個村民組,是2007年度扶貧開發工作整村推進村。

由於缺水,前兩年全村1200多口人吃水要到1公里外的順陽河挖坑取水,1000多畝耕地全是靠天收,是遠近聞名的“旱圪塔”。這兩年國家大力推行飲水解困項目,縣水利部門經過排查,決定將該村列為重點解決對象,集中人力對該村進行設計規劃,投資35萬元,打配機井6眼,鋪設管道4100多米,不但解決了1200多口人的吃水,還發展了近700畝的水澆地。有了水,民眾不但開始養豬、養牛,還開始種西瓜、花生、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如今走進該村,就會發現,有了水,村民的臉都滋潤了,一改以前的灰頭灰臉的面貌,臉上寫滿了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