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基本信息

概況

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

1、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

2、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

(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的轉移。

(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

定義

IMF在《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中規定:國際收支(BO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全部對外經濟往來的系統的貨幣記錄。它包括:一、一個經濟體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收益交易;二、一個經濟體的貨幣黃金、特別提款權的所有權的變動和其他變動,以及這個經濟體和其他經濟體的債權債務的變化;三、無償轉移以及在會計上需要對上述不能相互抵消的交易和變化加以平衡的對應記錄。
國際收支(BalanceofPayments)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體(通常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它有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的含義。狹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於經濟、文化等各種對外經濟交往而發生的,必須立即結清的外匯收入與支出。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內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所有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
註:在國際收支的統計中,居民是指在一個國家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家庭及其內個人和法人或社會團體。
以美國為例,美聯儲(美國的中央銀行)在進行外匯市場干預時,聯儲資產負債表上的國際儲備會發生增加或減少。為什麼美聯儲(或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要持有國際儲備或者哪些因素可以解釋其儲備持有量的大小呢?
國際儲備交易是美國與其它國家間的幾大資本流動之一。為了理解美聯儲如何積累國際儲備及其可以用於外匯市場干預的儲備數量,我們必須考慮美國與外國間的更廣泛的資金流動。我們可以利用國際收支賬戶來理解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收支賬戶(balance-of-paymentsaccount)度量了本國(本例中的美國)與所有其它國家之間的所有的私人和政府的資金流動。
美國的國際收支是一個類似於家庭或企業可以用於記錄收入和支出的簿記過程。在國際收支中,從外國人到美國的資金流入是收入,被記錄為正的數字。收入包括由於購買美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美國的出口)、獲取美國的資產(資本流入)以及美國居民收到的饋贈(單邊轉移)所帶來的資金流入。
從美國到外國人的資金流出是支出,支出用負號記錄。支出包括:
(1)、購買外國的商品和服務(進口);
(2)、美國家庭或企業購買外國資產的貨幣支出(資本流出);
(3)、對外國人的饋贈,包括對外援助(單邊轉移)。國際收支賬戶的主要組成部分概況了與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和銷售有關的交易(經常賬戶餘額,包括了貿易餘額)以及與國際借貸有關的資金流動(金融賬戶餘額,包括了官方結算)。
每一筆國際交易代表了商品、服務或資產在家庭、企業或政府之間的交換。因此,交換的雙方必須總是平衡的。換言之,國際收支賬戶的收入和支出必須等於0,或者說,經常帳戶餘額+金融帳戶餘額=0。

國際收支的調節

國際收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偶然的。

1、周期性不平衡,由於國際間各國所處的階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經濟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繁榮。當一國處於繁榮階段,而貿易夥伴國處於衰退階段,易造成本國的貿易收支赤字。

2、結構性不平衡,由於國際市場對本國的出口和進口的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本國貿易結構無法進行調整所導致的
3、貨幣性不平衡,由於一國的價格水平、成本、匯率、利率等貨幣性因素而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於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增長超過出口增長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

二、關於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

國際收支1999年至2006年外商在華投資
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

1、彈性論
又稱為彈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該理論研究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不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將商品和勞務收支作為國際收支。

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外商品之間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來影響一國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

該理論假定: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數量隨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升;而本國進口數量隨進口需求減少而減少,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的本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該理論認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這是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該理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是不符和實際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化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還取決於供給對價格的反映程度。

長期內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而短期內,貶值後的一段時期內,貶值前簽定的契約需要執行,生產的調整也要一定的時間,人們的預期進一步貶值而加速訂貨。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後,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

2、吸收論

國際收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其代表人物為亞德歷·亞歷山大,該理論以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帳戶可表示為

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

可變換為:

X-M=Y-(C+I)

設 X-M=B 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

A=C+I A表示國內總支出

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基於改變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出現逆差時,表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對貿易商品的需;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緊縮性政策的不利影響。

3、貨幣論
其創始者為英國的哈里·詹森及他的學生。該理論建立在貨幣學說的基礎上,從貨幣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貨幣論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當函式。

(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函式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

(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一國的價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於世界市場物價水平。

貨幣論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個貨幣需求供給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貨幣需求,P國內價格水平,f表示函式關係,i是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

Ms=D+R Ms表示貨幣供給,D指國內通過銀行體系的貸款,R是通過國際收支獲得贏餘儲備。該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一個是國內信貸,一個是國際收支順差。若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則有

Ms=Md Md=D+R

這個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
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決定之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國內收支順差表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度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來滿足;國內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的是實質貨幣餘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所反映的實質貨幣餘額需求想一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貨幣論的政策主張有:

a、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

b、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給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順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逆差。

c、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貶值、進口限制、關稅等貿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貨幣需求尤其是國內價格水平時,才能改善國際收支。但若伴隨國內通貨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改善。

4、結構論
其代表人物為保爾·史蒂芬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可以是長期的過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引起的。引起長期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落後。

結構論認為調節政策應主要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資,改善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勝利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行業。

調節政策的措施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當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外匯緩衝政策,指一國利用官方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籌措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供給或需求,這種方法可以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該政策受到儲備規模的影響,只適於規模較小的短期的國際收支赤字。

2、財政貨幣政策,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該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從而降低進口;調整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價格比,促進出口;提高國內利率,改善資本帳戶的狀況。其局限性:改善國際收支往往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

3、匯率政策,利用匯率變動消除國際收支赤字,主要取決於以下條件:

(1)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

(2)本國是否有剩餘的生產能力可以利用,以便增加出口商品的生產能力。

(3)貶值帶來的本國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優勢能否維持一段時間,匯率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能否為
社會接受。

(4)直接管制,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政策管制,管制是否引起貿易夥伴國的報復。

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2006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
記錄了一國對外全部經濟交易,不僅包括純粹經濟交易引起的貨幣收支,還包括政治、文化、軍事引起的貨幣收支。

一般採取複式計帳法,支出計入借方,收入計入貸方。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內容有: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帳戶、儲備結算項目、錯誤與遺漏。

國際收支與巨觀經濟

(一)國際收支與國民帳戶

(二)要素收入同巨觀經濟帳戶的關係

(三)國際收支同國內貨幣流通的關係

中國國際收支情況

2007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
雙順差
近年來,中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儲蓄與投資差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製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由於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增強,外商直接投資持續保持較大規模。這些是決定當前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基本因素。
2007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順差增幅較大。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為1629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個百分點。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同比增長1.3倍,改變了2006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下降的局面。經常項目順差占據主導地位。2007年上半年,經常項目順差1629億美元,在國際收支總順差的比重為64%;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902億美元,在國際收支總順差的比重為36%。

貨物貿易順差再創歷史新高。2007年上半年,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貿易平衡,但國內儲蓄率高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投資增長帶來產能過剩和進口替代能力增強,加上部分企業在出口退稅調整、對部分產品加征出口關稅等政策執行前搶先出口,貨物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貨物貿易出口5472億美元,進口4115億美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28%和18%;順差1357億美元,增長70%。

2007年上半年中國證券投資逆差下降明顯,證券投資逆差4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44億美元。對境外證券投資淨流出15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297億美元;中國從境外證券市場融資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流入1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報告稱,境內機構調整境內外資產擺布,對境外證券投資規模大幅減少,是證券投資逆差下降的主要影響因素。

政府和企業在上半年減持很多境外資產,可能部分出於規避匯率風險的考慮,不過這種證券投資逆差下降的現象不必過分誇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外國來華直接投資持續增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繼續增加。按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7年上半年,外國來中國直接投資流入62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4%。隨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逐步實施,對外直接投資較快增長,2007年上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80億美元,增長21%。

截至2007年6月末,外匯儲備資產較上年末增加2663億美元,達到13326億美元。從進口支付情況看,2007年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相當於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中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00%的警戒線。

針對仍然十分突出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現象,外匯管理部門將緊緊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中心目標,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放寬資本流出限制,嚴格短期資本流入和結匯管理,強化跨境資金協調監管,大力發展外匯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具體措施

一、繼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研究推進核銷制度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完善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管理。

二、加強對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入結匯管理。研究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登記管理,進一步規範和引導銀行
等金融機構有序結匯,重點加強外債流入和結匯管理。

三、積極推進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研究拓寬個人對外投資渠道,加大對外直接投資支持力度。

四、研究放寬境外機構在境內籌集人民幣資金的限制,適時允許所籌集資金購匯匯出。

五、加快外匯市場建設。繼續擴大外匯市場主體,完善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進一步放寬銀行掛牌匯價管
理,研究推出更多的金融產品,滿足市場主體避險需要。
六、加強與相關部門的監管協調,完善外債統計監測,加大外匯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外匯交易

賬戶關係

原則上,經常賬戶餘額和金融賬戶餘額之和等於零。實際上,度量問題使得這一關係無法準確地成立。對度量誤差和統計不一致的調整是在國際收支賬戶的金融賬戶部分報告的。2009年,這一調整等於1625億美元(資本流入)。很多分析家認為,一國國際收支巨大的統計不一致反映了與非法活動、避稅或政治風險導致的資本外逃有關的隱秘的資本流動。總結一下,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同時影響國際收支中的經常賬戶和金融賬戶。為了結清一國國際收支的國際交易,該國中央銀行和外國中央銀行從事會影響到基礎貨幣的官方儲備交易。[1]資本賬戶是國際收支的第三個且不太重要的部分。資本賬戶記錄了相對較少的交易,如債務減免、移民的轉移(包括了當人們進出一國時所攜帶的商品和金融資產)以及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買賣。非生產、非金融資產是著作權、專利、商標或自然資源開採權。金融賬戶和資本賬戶的定義經常被誤解,因為1999年之前的資本賬戶記錄了現在既包括在金融賬戶又包括在資本賬戶的所有交易。換言之,資本賬戶交易從國際收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變為一個相對不重要的部分。由於現在所稱的資本賬戶的餘額是如此之小,為簡單起見,我們在這裡將其與金融賬戶合併在一起。

調節理論

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1.彈性論 又稱為彈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該理論研究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不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將商品和勞務收支作為國際收支。 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外商品之間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來影響一國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 該理論假定: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數量隨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升;而本國進口數量隨進口需求減少而減少,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的本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該理論認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這是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該理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是不符和實際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化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還取決於供給對價格的反映程度。2.吸收論 其代表人物為亞德歷·亞歷山大,該理論以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帳戶可表示為 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 可變換為: X-M=Y-(C+I) 設 X-M=B 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 A=C+I A表示國內總支出 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基於改變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出現逆差時,表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收入超過總吸收,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對貿易商品的需求;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緊縮性政策的不利影響。3.貨幣論 其創始者為英國的哈里·詹森及他的學生。該理論建立在貨幣學說的基礎上,從貨幣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貨幣論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當函式。 (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函式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 (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一國的價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於世界市場物價水平。 貨幣論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個貨幣需求供給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貨幣需求,P國內價格水平,f表示函式關係,i是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 Ms=D+R Ms表示貨幣供給,D指國內通過銀行體系的貸款,R是通過國際收支獲得贏餘儲備。該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一個是國內信貸,一個是國際收支順差。若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則有 Ms=Md Md=D+R 這個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決定之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國內收支順差表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度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來滿足;國內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的是實質貨幣餘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所反映的實質貨幣餘額需求想一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4.結構論 其代表人物為保爾·史蒂芬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可以是長期的過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引起的。引起長期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落後。 結構論認為調節政策應主要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資,改善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勝利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行業。

產生髮展

(一)國際收支概念的產生國際收支是由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來活動而引起的。生產社會化與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日益增多,國際交往日益密切,從而在國際間產生了貨幣債權債務關係,這種關係必須在一定日期內進行清算與結算,從而產生了國際間的貨幣收支。國際間的貨幣收支及其他以貨幣記錄的經濟交易共同構成了國際收支的主要內容。(二)國際收支概念的發展國際收支的概念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主要的國際經濟交易是對外貿易,因而早期的國際收支概念是指一國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差額。金本位貨幣制度崩潰後,演化為狹義的國際收支概念。二戰後,國際經濟交易的內容和範圍進一步增加與擴大,就發展為被各國普遍接受的廣義的國際收支。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一定時期的外匯收支;廣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全部國際經濟交易的貨幣價值總和。

調節政策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1.財政政策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於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後者具有刺激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後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於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2.貨幣政策巨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3.匯率政策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為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4.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上述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有較明顯的間接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直接管制可分為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制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為核心,通過限制各國採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於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並創設特別提款權用於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開發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為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開發中國家為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鬥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經濟影響

持續的、大規模的國際收支逆差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不利於對外經濟交往。存在國際收支持續逆差的國家會增加對外匯的需求,而外匯的供給不足,從而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貶值,本幣的國際地位降低,可能導致短期資本外逃,從而對本國的對外經濟交往帶來不利影響。2、如果一國長期處於逆差狀態,不僅會嚴重消耗一國的儲備資產,影響其金融實力,而且還會使該國的償債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債務困境不能自拔,這又會進一步影響本國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並失去在國際間的信譽。如20世紀80年初期爆發的國際債務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債務國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不具備足夠的償債能力所致。持續的、大規模的國際收支順差也會對一國經濟帶來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1、持續性順差會使一國所持有的外國貨幣資金增加,或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生搶購本國貨幣的情況,這就必然產生對本國貨幣需求量的增加,由於市場法則的作用,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價就會上漲,不利於本國商品的出口,對本國經濟的增長產生不良影響。2、持續性順差會導致一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因為如果國際貿易出現順差,那么就是意味著國內大量商品被用於出口,可能導致國內市場商品供應短缺,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另外,出口公司將會出售大量外匯兌換本幣收購出口產品從而增加了國內市場貨幣投放量,帶來通貨膨脹壓力。如果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大量的資本流入,該國政府就必須投放本國貨幣來購買這些外匯,從而也會增加該國的貨幣流通量,帶來通貨膨脹壓力。3、一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容易引起國際摩擦,而不利於國際經濟關係的發展,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也就意味著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因其順差而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從而影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他們要求順差國調整國內政策,以調節過大的順差,這就必然導致國際摩擦,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演越烈的歐、美、日貿易摩擦就是因為歐共體國家、美國、日本之間國際收支狀況不對稱之故。可見,一國國際收支持續不平衡時,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會給該國經濟帶來危害,政府必須採取適當的調節,以使該國的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得到健康的發展。其他:國際收支大量逆差的影響:1.使本國對外負債超過支付能力,引發債務危機2.耗盡本國外匯儲備,金融實力減弱,本幣匯率下降,損害該國的國際信譽3.由於出口收匯主要用於還本付息,因而無力進口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影響國民經濟國際收支大量順差的影響:1.大量的出口意味著本國經濟資源的掠奪性開採2.央行需拿出大量本幣購買外匯,基礎貨幣供給增大。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 3.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長期順差容易發生貿易摩擦。

其他信息

中國國際收支與人民幣匯率浮動的關係人民幣匯率的浮動,主要還是跟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有關,因為人民幣匯率浮動,不針對單一的一個貨幣,對美元浮動,對歐元浮動,對日元也浮動,因此如果說其他一些主要貨幣不穩定,不管是升還是降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講,更需要人民幣浮動機制靈活一些,這樣,才能應對其他貨幣的變化。全球經濟不平衡,包括中國經濟自身存在著所謂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校正的過程也不會是很短的時期,好象能有個非常明確的界限,忽然到哪天就結束了,事情恐怕不是這么簡單。當然,最主要的大家還是要通過分析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來看這個趨勢的變化。而關於為了防止人民幣升值,央行是否會進一步採取市場干預的措施。在這個過程中,中央銀行也是外匯市場的參與者,根據一定的規律對市場的供求採取某種干預。總的來講,人民幣匯率越是接近均衡點,市場供求就會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說要允許和鼓勵市場供求關係起到更大的作用,中央銀行在市場中的參與和干預的程度會有序地減弱,這樣可以更加體現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世界經濟

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可以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讓我們了解自己,認識世界。

與匯率相關的經濟知識

盤點與匯率相關的知識,例如詞條外匯、國際收支、貨幣貶值等詞條,完善詞條內容,使詞條升高分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