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代表國家對國有資產進行登記,依法確認國家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以及企業單位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法律行為。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餘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國際收支不平衡。

基本簡介

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

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是指一國經常賬戶、金融與資本賬戶的餘額出現問題,即對外經濟出現了需要調整的情況。一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經濟影

響。不是指會計賬面上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因為借貸雙方始終是平衡的。對外,國際收支失衡造成匯率、資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難;對內,國際收支失衡造成經濟成長與經濟發展的困難,即對外的失衡影響到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需要進行調整。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誌。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補償性交易的觀點 也稱事後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出現缺口或差額時進行的彌補性交易

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界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由這類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而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結構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發展,主要西方國家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會影響其他國家經濟,致使各國發生國際收支不平衡。這類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成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會對其國際收支產生影響:國民收入增加,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也會減少。這種由於國民收入的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收入性不平衡。

(四)貨幣性失衡

在一定的匯率水平下,一國貨幣如果高估,則該國商品的貨幣成本與物價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必然不利於出口而有利於進口,從而使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相反,則出口增加和進口減少。這種由於貨幣對內價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貨幣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於一國推出重要的擴張或緊縮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或者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開發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已開發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開發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八)偶發性原因

除以上各種經濟因素之外,政局動盪和自然災害等偶發性因素,也會引起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額資本的國際移動,因而使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個原因來說,經濟結構性因素和經濟成長率變化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具有長期、持久的性質,而被稱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具有臨時性,因而被稱為非持久性不平衡。

經濟影響

國際收支持續失衡對一國經濟的影響:

(一)國際收支持續逆差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1.導致外匯儲備大量流失。儲備的流失意味著該國金融實力甚至整個國力的下降,損害該國在國際上的聲譽。

2.導致該國外匯短缺,造成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跌。一旦本幣匯率過度下跌,會削弱本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導致該國貨幣信用的下降,國際資本大量外逃,引發貨幣危機。

3.使該國獲取外匯的能力減弱,影響該國發展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的進口,使國民經濟成長受到抑制,進而影響一國的國內財政以及人民的充分就業。

4.持續性逆差還可能使該國陷入債務危機。

(二)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

1.持續順差會破壞國內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使總需求迅速大於總供給,衝擊經濟的正常增長。

2.持續順差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有大量的外匯供應,這就增加了外匯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導致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匯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幣表示的出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以本幣表示的進口產品的價格。導致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其國內商品和勞務市場將會被占領。

3.持續順差會使該國喪失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的權力。

4.影響了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導致國際貿易摩擦。

5.一些資源型國家如果發生過度順差,意味著國內資源的持續性開發,會給這些國家今後的經濟發展帶來隱患。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一)自動調節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

圖1-1金本位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遊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遊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

圖1-2固定匯率制度下的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失衡

圖1-3浮動匯率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二)人為調節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係,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

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儘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衝突或儘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係。

關鍵字

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國際收支不平衡。

財政學

財政學是研究以國家為主體的財政分配關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它主要研究國家如何從社會生產成果中分得一定份額,並用以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包括財政資金的取得,使用、管理及由此而反映的經濟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