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A.馬歇爾提出後經英國經濟學家J.羅賓遜和美國經濟學家A.勒納加 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國際收支調整理論。因為它主要是圍繞進出 口商品的供求彈性展開的,故被稱為彈性分析法。彈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

理論前提

彈性分析法彈性分析法

該理論的前提假定為:①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的影響。②貿易商品的供給幾乎有完全的彈性。⑧充分就業和收入不變,因而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這些商品和其替代品的價格水平的函式。④沒有資本移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在這些假定下,該理論以進出口商品供求的價格彈性為基本出發點考察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即考察匯率變動對進口總值和出口總值的影響。

出口總值等於出口價格乘出口數量,進口總值等於進口價格乘進口數量(進出口值均以外幣表示)。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 支,取決於進出口商品需求與供給的彈性。假定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那么貶值的效果取決於需求的彈性。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是 指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對進出口價值變化反應的程度。

彈性大,說明進出口商品價格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彈性小,則情況相反。一國貨幣貶值會使出口價格下跌而促進 出口,進口商品價格提高而抑制進口,但這並不意味著貿易收支逆 差會必然減少。因為貿易逆差的減少取決於貿易值,即出口值增加並大於進口值。而出口值增大隻發生在出口商品數量的增長率大 於出口商品價格下跌的比率時,亦即出口需求彈性大於1時;進口值減少只發生在進口需求有彈性而大於零時,進口才會減少。這 樣,出口值大於進口值,貿易收支得到改善。在進出口供給有完全彈性的條件下,設出口需求彈性為D二,進口需求彈性為及,則兩種需求彈性的組合有三種可能性: ①幾+及>1 貨幣貶值有利於改善貿易收支。 ②幾+D,~1 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不發生作用。 ③Dx+Di

歷史背景

彈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這一理論最初由A·馬歇爾(Afred Marshall)和A·勒納(Abba Lerner)提出,以後又由J·羅賓遜(Jane Robinson)和L·梅茨勒(L·Metzler)在20世紀30年代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理論假設

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有以下假設:1、它只考慮在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的影響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包括收入、其他商品價格、偏好等不變),進出口需求曲線本身的位置不變,因而貨物貶值的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被抽象掉了。2、所有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為無窮大,因而按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價格不隨需求增加而上漲,與出口相競爭的外國商品價格也不因需求減少而下降。當進口需求減少時,以外國貨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不下降;當進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時,與進口商品相競爭的商品價格也不上升。3、假設沒有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4、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匯率變化很小。。

與匯率相關的經濟知識

盤點與匯率相關的知識,例如詞條外匯、國際收支、貨幣貶值等詞條,完善詞條內容,使詞條升高分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