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炒枳殼丸

四炒枳殼丸是傳統的中藥方劑,來源於《醫學入門》卷七。 主要用於氣血凝滯,腹內鼓脹,翻胃嘔吐不食。

來源1

《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

枳殼500克

用法

上藥分作四份,用芫荽子、蘿蔔子、小茴、乾漆各30克,各炒一份,以枳殼黃色為度,擇出枳殼為末,以四味炒藥煎湯,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米飲下。

主治

氣血凝滯,腹內鼓脹,翻胃嘔吐不食。

處方來源2

《回春》卷三。

藥物組成

枳殼4兩(米泔浸,去瓤,分4處炒之:1份蒼朮1兩同煮乾,炒黃色,去蒼朮;1份蘿蔔子1兩水同煮乾,炒黃,去蘿蔔子;1份小茴香1兩水同煮乾,炒黃色,去茴香;1份乾漆1兩水同煮乾,炒黃色,去乾漆),香附2兩,檳榔1兩,玄胡索1兩(微炒),三棱2兩(同莪術法制),莪術1兩(棱、莪1味,用童便1鍾浸1宿,次日用完巴豆仁去殼30粒,同水煮乾,炒黃色,去豆不用)。

方劑主治

氣血凝滯,腹內鼓脹積聚。

方劑功效

寬中快膈快氣,消導飲食。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用蒼朮、茴香,蘿蔔子、乾漆煮汁,好醋1碗,同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清米湯送下。

中藥方劑之四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