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清涼飲

四順清涼飲,中醫方劑名。出自《奇效良方》卷六十四。主治小兒熱證腹痛,血熱蘊結壅滯,遂成風證,煩渴喘悶,譫妄驚狂,舌強口噤。挾熱作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俱熱。

基本信息

組成

大黃(米上蒸,曬乾)、赤芍藥、當歸、甘草(微炙)、青皮、枳殼(去穰,切片入)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一盞半),煎至五分,不拘時候。

主治

小兒熱證腹痛,血熱蘊結壅滯,遂成風證,煩渴喘悶,譫妄驚狂,舌強口噤。挾熱作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俱熱。

方義

痘以熱而出,同不能以無熱二若實熱內壅,腹脹便秘,則三焦之氣不化,而痘不能以出矣。故用大黃通其滯,當歸活其血,芍藥養其陰,甘草調其胃。通利之後,表里氣血皆承順矣,故曰四順。

加減化裁

如形質虛弱,而大便秘結,不堪攻下者,用蜜導。

重要文獻摘要

《成方切用》:“四順清涼飲治實熱內壅,腹脹秘結,痘不能出。大黃,當歸,芍藥,甘草。”

《世醫得效方》:“四順清涼飲治血脈壅實,腑臟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抽掣。及因飲食不時,寒溫失度,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不歇,欲發風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並宜服。治腹痛,大便秘,小便赤,喜飲冷,以手按之轉甚,不可近。病者或兩手熱,痛處亦熱。大黃,米下蒸、切、焙,赤芍藥,當歸去蘆,甘草各等分。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食後臨臥溫服。治挾熱作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俱熱,加青皮,枳殼去穰切片入。小兒量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加荊芥穗尤妙。”

中藥方劑之四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